生财有道彩色图库,最近身边好多五十左右的都走了?
为什么很多人50多岁就生病去世?有钱人也无法幸免,或和4点有关当我们听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患病去世的消息会觉得很正常,毕竟人老了,身体抗病能力不行了,可是,如果去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大家就会奇怪,年纪不算大好好的怎么就去世了呢?再看看这些人的身份,有的是董事长、创始人,身价几千亿,有的人是普通的劳动人民,连有钱人都无法幸免。
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提高了如今儿子赶我回农村?
大姨今年才67岁,一手带大表哥的两个儿子,今年一个18岁,一个15岁了。不止给带孩子,还帮忙经营铺子、买房子。可以说一生都奉献给了表哥家,可结果怎么样呢?不过是病了一场,身体弱了一点,就被赶回农村,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
1、享受老人照顾,不让老人住县城新房大姨父是家里的老大,弟弟妹妹多,他却最受母亲疼爱。那时家家户户都要干农活,大姨父和弟弟们各自成家后,手脚利索的奶奶,是各家都渴盼的有力帮手。大姨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即表哥),自表哥出生后,奶奶的心完全偏了,几乎全扑在大姨父家,把3个孩子照顾得妥妥帖帖,又顾了一日三餐。妯娌姑子多有埋怨,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家有长辈照料,姨父和大姨得以全力干活谋生。大姨脑子活络,除了种粮食,还能钻研些生财的门道,拉着姨父在农闲时卖过扫帚、卖过锄头、卖过山上拔的草药根、卖过家里养的鸡蛋,又经营竹林、杉木和松树,在早年县城盖楼的年代,算是生财有道,攒了一笔钱。
待表哥长大成家,有了孩子,老房子实在不够住了,在村里人还在想着要不要盖房子的时候,姨父他们已经着手去县城买房子了。
表嫂生下大儿子后两年,姨父领着儿孙们搬进了县城的楼房。当时,孩子奶奶也想跟着去县城住,大姨和表嫂却轮番跟他们的男人吵起架。最后迫于压力,姨父找了一堆理由,什么父亲生病需要照顾,弟妹家里孩子离不开奶奶等等,把他妈留在了村里。
2、老人生病,按月轮吃改成3天,把老人“赶”回村里后来,孩子爷爷因病去世,孩子奶奶开始轮吃,一家一个月地在几个儿子家里轮,才住到了县城房子。
孩子奶奶在县城住得并不舒坦。那时,表嫂生下二宝才1周多,大姨跟表嫂尚且在带娃上分歧多多,奶奶一到家里见孩子可爱得紧,就不由自主地咬了口饭要往重孙子嘴里塞,瞬间就激怒了表嫂,不让奶奶单独靠近孩子。
同样当了奶奶的大姨,在自己婆婆到来后,神奇地和儿媳妇达成了共识,同意家里老人使用公筷,她和姨父用公筷夹菜,老奶奶则是坐在角落,单独拨一碟菜在面前。
小儿子12岁那年,老奶奶生了一场大病,生病那个月,正好在表哥家轮吃。这事吓到了姨父一家,他们找几个弟弟弟妹商量,把一家轮吃1个月改成了一家轮吃3天。
老奶奶生了一场大病,身体大不如前,听说大儿子改成3天一轮吃,心都凉了。她年纪大了,哪经得起隔几天就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县城,过两三天就回村里啊?这分明是不让她去县城住了,唯恐她哪天在县城房子里倒下啊!
奶奶从此再也没去过县城姨父家,刚出院那会儿,轮到他们家,姨父还会回去陪着,后来奶奶身体好转,姨父干脆也不回去了,就买了菜让她一个人在老房子自己煮着吃。
3、辛辛苦苦半辈子,带大了孩子,盘活了小家庭自从搬到县城,没农活可干,姨父一家开始另谋生计。表哥在老家就学会了开车,到城里依然做老本行,虽然赚钱,却经常在路上奔波,不大着家。表嫂奶大了孩子,也闲下来,气表哥总是不着家,花钱不知道省,两口子常常吵架。
大姨心灵手巧,瞄准了城里人的生活习性,琢磨起开店来。在姨父和大姨的帮助下,表嫂成了一家包子铺的主人,有了一项稳定的营生。
因为卖包子针对的是早餐,为确保新鲜,只得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来和面,以确保赶得上早班的人们。表哥不在,大姨和表嫂是包子的主要劳动力,每天凌晨,她俩起来和面、蒸包子,包子出笼后,大姨回到家里,该姨父和孩子们准备早餐,张罗穿衣服和上学的背包,再由大姨父送他们去学校,白天就靠当摩的司机为生。大姨则留在家里大嫂卫生收拾家务,准备午餐。
表嫂收拾完包子铺,回到家吃了午饭,躺下就是一个下午的补觉。晚上大姨父把孩子们接回来,大姨备好晚饭,一家人吃了饭,大姨又收拾碗筷,洗一家人换下来的脏衣服,表嫂则继续睡。凌晨三四点,大姨又跟表嫂一起做包子,如此反复。
一切都顺顺利利,虽说卖包子辛苦,但每天开工,攒下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钱,倒也可观。
4、在县城买了2套房,却因身体不济被迫回老家老奶奶生病那年的大年初一,又轮到姨父一家。包子店也过年歇业了,全家回到老房子过年。同房子的年轻人都长大成家了,都愁老家没房子,商量用共同的宅基地建一栋6层高的楼房。姨父拍着胸脯说,村里的房子有什么用,有那个钱还不如在城里再买一套!
一群人商量来商量去,只有大姨父不要房子,最终决定每家出3000元补给姨父,买断了他的那份宅基地。姨父拿着这笔补偿,和平日攒的钱,说动表哥表嫂,果真又入手了一套房子。
在县城拥有两套房子,成为姨父一家的美事,每每回村里都为人津津乐道。
去年,大孙子考上了大学,66岁的大姨因积劳成疾,进了趟医院。医生说出院后不能久站,也不要劳累。表嫂把包子铺改成了奶茶店,雇了小工,虽要贪黑,但不用再起早。
他们回村里的老房子修了个带厕所的洗澡间,往老房间摆了新床和被褥,把大姨接到老家养身子,让姨父回家照顾。
姨父和大姨在老家待了3个月,打算回到县城住,因为大姨还在休养不便奔波,大姨父先回去把蹲式马桶改成坐式的,却气急败坏地回来了,带回的消息把大姨也气坏了:他们原先睡的房间已经换成表哥表嫂的,表哥的房间铺了新床,孩子们原先睡的上下床也换成了大床。
表嫂说,孩子长大了要有自己的房间,老二正是身体飙长的时候,窝在小床里都伸不开了,老大在学校谈了女朋友,要是带回家连个自己的房间都没有,怎么成?
姨父要去收回出租的房子,表嫂却说,两个孩子读书正是花钱的时候,再说孩子都谈对象了,将来结婚酒席彩礼都是大数目,不收租将来钱你出啊?怼得姨父哑口无言。
从去年大姨住院到现在,大姨和姨父果真都住在老家,和老奶奶一起住在老房子,负责老人轮到他们家的三餐。表哥也会时常携一家4口回来,带回吃的和用的东西,但就是绝口不提把他们接回县城的事。时间一长,邻里乡亲阴阳怪气的流言,都流进了大姨他们的耳朵里:人老了招人嫌,哪怕住进了城里一样。
题主问,我今年70岁,带了10年孙子,如今儿子赶我回农村,我该回吗?我的大姨才67岁,一手带大1个18岁和一个15岁的孙子,也同样被赶回农村。至于该回不该回,这个时候,根本轮不到大姨和姨父他们决定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几个看法想要分享:
1、 落叶归根,并不耻辱,不要只想着下一代,完全抛弃自己的根农村人最讲究落叶归根,对于老一辈而言,年轻时走得再远,在一个地方安定再久,终究都是他乡。只有故乡,供奉着祖宗的祠堂,田野和山林都那么亲切,有一片土地名正言顺地属于自己。
有条件的情况下,真的不要轻易放弃宅基地。农民毕竟植根于土地,进了城市就像枝繁叶茂,可是再绚烂缤纷,却离不开深扎的根啊。一味只想着下一代,就像只管枝繁叶茂,把所有资本都倾泻给枝叶一样,根部太过贫瘠、干渴,整棵树都是会枯萎的啊!
2、 老人要时刻拥有自己的筹码,不要急着榨干自己的剩余价值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高老头原本是有钱的商人,他有2个女儿,为了让女儿挤进上流社会,他倾注了所有,从小给她们良好教育,出嫁给她们巨额陪嫁,一个成了贵妇,一个成了阔太太。
他以为他会因此得到尊重和奉承,可不到2年,他就被当做下流东西被赶出家门。高老头不知止损,为了获得好感,他又卖了铺面把钱分给女儿。面对女儿的索取,他一次一次降低他的生活,好挤出钱来给女儿,直到身无分文。可最后,不止他的人生过得不堪,他的两个女儿同样没落得好,遗弃了父亲,也没有过好自己的人生。
人年轻的时候可以创造财富,老了往往得转攻为守,毕竟掌握了财富,才能掌握话语权。未到人生的尽头,不应该为他人的人生倾尽所有。
不要高估亲情,这时间除了父母对刚出生的婴儿以外,亲情也是要有筹码的。老人的筹码,不是年纪大,而是体力上的剩余价值,和手中积累的财富。
越健康越有钱,亲情越牢靠。
3、爱虽是向下的,榜样却是向上的,家风会代代相传大姨和姨父落得被赶回农村的下场,其实早在他们拒绝老母亲去住县城房子时就能窥见端倪了。
老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但家庭生活里,父母在做,却是孩子在看,榜样是向上的。
姨父和大姨如何对待他们的母亲和婆婆,给表哥表嫂树立了榜样。同样的,表哥表嫂对待爷爷奶奶的方式,也将成为两个孩子将来对待他们的榜样。
家庭关系里,爱的天性是向下的,大人都喜欢小孩忽视甚至嫌弃老人。正因为如此,才要强调孝顺,才要把孝顺写入文明规范里,因为天性不需要规范,才更显得孝顺的文明可贵。
随着天性释放爱的同时,也要想到,人都会老,想要将来孩子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该如何对待老人。如此,好的家风才能代代相传,让爱小辈随天性释放,让孝顺长辈和修养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