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为什么只屠南京不屠东北,二战前时日本怎么占领的东北?
日俄战争后,东北三省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但是日本还没有拥有对东北三省的主权。
中国发生辛亥革命后,以军阀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占据着东北,而且势力日益强大。鉴于奉系军阀成为日本占领东三省的障碍,日本想方设法炸死了张作霖。
张作霖死后,他的儿子并没有像日本人想象的那样将东北交给他们,而是宣布“东北易帜”,投靠南京蒋介石。同时,张学良计划引入资金和技术,修筑西满铁路,和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竞争。日本人对此咬牙切齿,准备采取一切措施尽快夺取东北。参谋部和陆军省制定了攻占东北的计划。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按照计划炸毁了沈阳北部的柳条湖段铁路轨道,然后说是中国军队故意破坏。在此借口下,关东军向沈阳发动突然袭击。
由于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关东军在三个月之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
1932年3月1日,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以末代皇帝溥仪为首的“满洲国”,实行傀儡式统治。
明朝为什么放弃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元朝的大片土地谁看谁都想要,但是说得简单,做的难啊!
其实不单单是朱元璋没能成功,就是整个明朝从开国到灭国的整个过程之中,一直都没有能够彻彻底底的灭掉元朝。元真正的灭亡时间是1635年,皇太极灭林丹汗后,额尔孔果洛额哲献传国玉玺出降,北元才算彻底灭绝。
所以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虽然明朝推翻了元朝,但是并没有完全的消灭元朝。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明朝的时候,提出的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意思就是说恢复汉人的政权,把元朝的皇室驱逐出去,赶出中原。所以朱元璋起初只能算是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把元赶出了中原,并不能算是彻底覆灭了元朝。
朱元璋也不是不想,最开始明朝的军事威力还很强劲的时候,再加上当时的元朝太子刚刚登基,朱元璋也是连吓唬带骗的,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招降元朝,还给了人家不少的政策优待。但是无论朱元璋是来硬的还是来软的,是威逼利诱,还是连哄带骗,人家元朝的太子,却是丝毫的不理朱元璋,对朱元璋的招降是毫无回应,并且就在这位太子继位之后,直接在岭北建立了新的朝廷,并建年号“宣光”。
这个“宣光”其实就是意思想要效仿周宣王,汉光武中兴大元,早晚有一天立志想要恢复元朝对于中原的统治。搞事的意图已经是非常的明显,人家不但不服你,并且还还想要早晚要报仇。对此朱元璋也想过不行直接就继续开始战争,继续北上征战讨伐元朝,直接强迫元朝俯首称臣。
当初朱元璋起义的时候还有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就是“伐罪救民”。朱元璋举的口号不单单是驱逐元朝,还有恢复中原领土这一层面。朱元璋当时多次曾说扩廓帖木儿等人为元贼,口头上对人家是一副不待见,唾弃的样子,但是朱元璋自己心里也明白,元朝如果想要重新拿回中原,那么扩廓帖木儿就是元朝最大的军事希望。
所以朱元璋对此也一直都是十分的忌讳,十分的不放心。所以当时明朝主要针对的敌人也就是扩廓帖木儿,并且每次只要是明朝的大军向扩廓帖木儿出征,那么大将军徐达必定每次都是亲临战场,无一例外。最后这位扩廓帖木儿在徐达率领的大军不断的攻击之下,终于是不得不退走和林,跑去依附爱猷识理达腊,回家抱大腿去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北元政权,绝对是朱元璋建国之后最大的心头之患。
即便如此,无论朱元璋是如何的威逼利诱,如何的好言相劝,最后朱元璋还是没能达成元朝臣服的心愿。不单单是臣服的心愿没有达成,还搞得元朝的新君爱猷识理达腊,和扩廓帖木儿二人的感情越来越好,越来越团结,越来越相互信任。虽然人家没能打赢,一路退走,但是人家团结一心,就算打不赢,也开始准备了和明朝的长期对抗。一边搞好国家的内部发展,一边说什么也要跟明朝死磕。大有一副大家拼个你死我活的态度。
人家搞好内部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的。扩廓帖木儿在明朝的大军班师回朝之后,也开始了迅速整顿,恢复非常的快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西北方面的北元政权,就成了让朱元璋寝食难安,坐不住的存在。
紧接着,在明朝降服偏安蜀地的明家之后,在洪武五年的时候,朱元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讨,再次向西北方向出击,征伐扩廓帖木儿。但是万万没想到啊,这一次的征讨不单单不能直接斩草除根,甚至是直接失败了,这是朱元璋万万没预料到的事情。
扩廓帖木儿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心头大患,一直都是明朝第一的征伐对象,但是这个时候人家已经退走到了沙漠了,已经距离中原很远了,虽然一直是朱元璋的心头大患,但是朱元璋这次却已经不能在打这之前那个恢复中华的旗号了。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没有想要放过元国的意思,还是仍要继续出击西北,一是为了消除隐患,二也是为了统一疆土。
其实这也不能怪朱元璋紧追不舍,当时的元国新主爱猷识理达腊,和扩廓帖木儿等一些宠臣,确实也是野心不小,一直都在积攒力量,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恢复统治,再次占领中原。但是当时的元国已经退走到了沙漠边境了,主战场已经越拉越远,不再是在中原地区了。在此之前的明军,根本就没有去过沙漠,环境不熟悉,环境不适应等等都是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原明军可以把元军打的屁滚尿流的原因,到了沙漠,明军面对的只有失败。
这个时候明朝上下虽然都知道这个西北有一个很大的隐患,但是沙漠的地理条件,以及环境条件实在是难以捉摸,继续在征战下去只能是劳民伤财,而且根本就没有获胜的把握。这个时候再打下去无论怎么算,对大明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朱元璋也是无奈,最后只能放弃去北方草原抄家的想法。
总的来说,之所以朱元璋会放弃征服元朝,最大的原因,就是当时北元政权还很强大,确实做不到的缘故。后来朱元璋在位期间,又几次北伐,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再之后到了朱棣时期,朱棣又数次北伐,终于让北元彻底消停了。
但即便这样,北方草原以及当年元朝所统治的中亚地区,对于明朝这个纯汉族政权来说,依然是鞭长莫及的地方。而且对于明朝这种农耕文明王朝来说,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地区,价值都不算大,因为不能耕种。不能耕种的土地,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征服呢?
再之后,等到朱棣去世以后,后面的明朝皇帝,基本上都是守成之君,自然也就没人再考虑征服昔日元朝统治的那些‘没有价值的地盘’了。
日本为什么要建立伪满洲国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成功占领东三省,然而,他们并没有直接将东三省视为自己新领地或者殖民地,而是在该地区扶持了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以那个时候日本实力完全能吞下东三省,为什么还要弄个伪满洲国,然道不累吗?
当然,日本肯定不是想在东三省扶持一个全新的国家,毕竟东三省肥沃的土地让日本垂涎三尺,以至于将其视为大陆政策关键一环。
日本之所以会对大陆有想法,在于他们国土本是个岛国,自然资源稀缺灾难频发,这让他们对于大陆十分渴望,隋唐时期他们他们便开始袭扰,希望能找到个踏板,从而让自己踏上辽阔大大陆,从而改变自己国家的命运。
然而,日本企图并没有成功,因为隔壁老大哥就算自己情况多糟糕,都可以粉碎日本的企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满清没落,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他们觉得很有必要在干一票。
日本首相田中义认为想要摆脱国家的困局,必须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前提就是搞定满蒙,接着自己才有足够能力征服世界。该项思路一直是日本大陆征服的关键一环,朝鲜半岛以及东东北,是日本成功的路上必须清除的绊脚石。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不断加强在东北存在感,可依旧没能让他们成为东北王者,会有这情况,主要是东北太大了,以至于对东北有想法不止一个国家。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本想乘胜占据满清龙兴之地辽东,但由于其举动伤及了列强利益,所以引发了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在没办法情况下吐出了辽东。
九一八事变本来就是日本恶意制造出来的事端,如果他们还趁机将东北收入囊中,那么他们的罪恶行径就会昭告天下,这样一来会让他们被西方列强干涉打击。
虽然日本很想将东北一口吞下,无奈自己实力不济没办法将即将到嘴巴的肉吞下,会有这资情况,主要是美国、英国、苏联等强国,不会允许日本在东北地区一家独大,日本并没有办法挑战这些国家所建立华盛顿体系,所以他们没能力吞下东北。
一战以后,国际上鲜少有一国领土直接纳入自己新领域例子,所以日本要是这样做,完全会让西方找到借口围攻日本,如果一来,日本会直接完犊子。
东北地域辽阔,晚清以后人口增加明显,日本想要一下子控制东北并不容易,经过综合考虑以后,日本想了个折中方案,就是扶持一直想要复辟末代皇帝溥仪在东北地区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名字叫做伪满洲国。
日本的想法是先在东北地区扶持傀儡,让他们先代替自己统治东北,等到合适机会将东北剥离中国,最终将其一口吞下。
东北作为满清发祥地,所以找溥仪担任这个傀儡政府首脑十分合适,毕竟他对一直很渴望,只不过国人对于恢复帝制已经没办法,所以溥仪很是郁闷,日本看到了溥仪皇帝之位渴望,所以他们希望利用溥仪的声望,笼络一批人在其身边,然后让溥仪和他手下的这批人成为自己控制中国的傀儡。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建立了伪满洲国,并对其大力支持。
日本人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他们为了能完成吞并东北想法,决定从阻碍小的事情开始做,这样一来自己受遭遇阻碍就少不小,毕竟直接吞并东北,会给自己产生巨大麻烦,有可能会导致自己吃不消,所以他们决定扶持一个傀儡政府,让他们先代替自己控制东北,这样一来西方列强就没话说。
至于当地人反对自己来统治一事,日本人觉得完全可以利用溥仪这位末代皇帝威望让压压这些人也不错。毕竟溥仪就是自己的傀儡,只能听我们摆布,溥仪这个工具人就是为了帮助使劲掠夺东北的各项资源。
建立伪满洲国这个傀儡政府后,日本开始下一步计划,那就是迁移大量本国居民,让他们来到东北生活,从而达到将日本演变成一个适合日本人生活的土地。
等一切都成熟以后,日本在操作伪满洲国,让他们主动提出要加入日本,这样一来,西方列强也没有足够借口阻止。
以上我们可以得知,日本当初为什么不一口吞下东北,主要是这个举动会给他们带来无休止的麻烦,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出现,直接扶持一个傀儡政府“伪满洲国”从而减少自己控制东北阻力。
日本会有这样想法很好理解,因为他们还没足够实力能抗衡欧洲列强,所以只能退而其次,寻找合适机会吞并东北大地。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为何明清战争中明军总是打不过清军?
这句话说的过于绝对了,双方有胜有负,不过一般都是明军败多胜少。其实,明军还是有几场战争打得非常出色,给予清军毁灭性打击,曾数次影响了天下战局。明清战争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入关前,一个是入关后。
一、入关前的明清战争(6场)1618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正式对明王朝宣战,一直持续到1683年的明郑政权灭亡,一共进行了65年。这里的战场主要在东北地区,可以说是辽东战场的殊死拼搏。
抚顺之战(1618):双方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主要是后金对明朝的攻击战,共持续两轮,以后金大获全胜结束,明军方面阵亡两万余人,数十名守将阵亡。
萨尔浒之战(1619.2-4):这是明军对后金一次主动出击战,意在消灭后金势力,报抚顺之仇。出动李如柏、杜松、刘綎、马林等四位名将,并且联合朝鲜国军,共9万人讨伐,杜松、刘綎阵亡,损失大小将领300余人,士兵45800余人,而且都是明军精锐之师。
广宁之战(1622):标志着明朝丧失了整个辽东。此前明清双方互有胜负,但明军一路败退。王化贞、熊廷弼在指挥上意见不和,导致明军大败,丧失了辽沈地区的控制,两位将帅先后被朝廷处死。
宁远大战(1626.1):这是明军为数不多的胜利之战。清军方面努尔哈赤率领六万铁骑进攻宁远,明军主将袁崇焕指挥明军抗敌。此战努尔哈赤重伤而死,士兵折损1.7万人。
松锦之战(1639-1642):明清双方投入十余万大军,是明清双方最后关键性一战。这场战争持续三年,明军方面总司令洪承畴指挥八路总兵,八路总兵或是战死,或是被俘,洪承畴降清,明军被歼5万余人,此战标志着辽东防御体系崩溃。
山海关之战(1644.4):这是大顺军李自成与明朝降军吴三桂部和多尔衮部决战。李自成部10万人,吴三桂部5万余人,多尔衮部10万人,最终在明清联合夹击下,大顺军大败,退回北京。这场标志着清军正式入关。
二、入关后的明清战争(11场)潼关之战(1644.10—1645.5):这场战争主要是清军对大顺军的围剿,从陕西打到湖北。清军方面出动了豪华阵容,清军六王(多铎、豪格、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兵分三路,占领潼关,打开西安门户。大顺军连败连退,连败13场,最终李自成在九宫山牺牲,大顺政权灭亡。
清灭南明之战(1645.3-5):这场战争主要目的是清军覆灭南京的弘光政权。多铎部扬州之战解决南明史可法部,史可法兵败身亡。阿济格部解决武昌的左良玉部,武昌明军投降清军。5月,南京城破,弘光帝被抓处决,南明灭亡。
江阴保卫战(1645):这场战争是清军入关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也是明朝方面最悲壮的一战。江阴人民守城81天,死伤15万人,遭到清军屠城。清军方面,三位亲王督战,24万大军围城,结果亲王折损3位(博洛、尼堪、孔有德)大将折损18位,士兵折损7.5万余人,这场战争重挫清军锐气,推动了各地抗清斗争。
凤凰山之战(1646.7-12):这场战争是清军对大西军张献忠的围剿之战。张献忠部出动50万大军,张献忠牺牲,大西军损失惨重。同时,遭到南明军的攻击,大西军丢失四川。
永历北伐之战(1652.4-8):这场战争由朱朝宗发动,兵分三路,共计24万人马。5月收复湖南省,8月收复广西全境,全歼孔有德部十余万广西清军,逼死亲王孔有德父子。
衡州之战(1652.11): 这场战争是清军对永历政权正式讨伐。明将李定国率部全歼亲王尼堪部3万余人,亲王尼堪被杀,贝子等数十位将佐被杀。这场战争对于清军来说,损失惨重。
重庆之战(1652.8-9):这场战争是永历政权北路军的战果,在刘文秀指挥下,连败吴三桂部,8月重庆之战,清军十余名主将被斩,歼灭清军2万余人。
周家铺之战(1653.3):这场战争是永历北伐战争关键一战,标志着永历政权北伐失败。永历方面朱朝宗指挥十万大军,清军方面贝勒吞齐率军十余万,最终以朱朝宗损失过半而告终。
清灭永历之战(1657.11—1662.9):清军趁永历政权内部两度火并内讧,组织三路大军进攻南明。1658年5月攻克贵州全省,12月永历帝逃亡缅甸。1659年2月,李定国在磨盘山之战伏击清军,清军主将固山额真沙里布等部被击毙。1661年12月,永历帝被清军俘虏。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政权彻底灭亡。
郑成功北伐之战(1659.5):郑成功率领十万大军与南明张煌言部合力北伐。定海之战,歼灭清军所有海上力量。1659年,克镇江,7月包围南京。张煌言部进军徽州,清廷震惊。由于郑成功贻误一月战机,被清军四路大军击败,张煌言部在舟山被清军歼灭。此战标志着南明政权彻底丧失了光复汉族领地的机遇。
厦门之战(1660.5): 郑成功与清军主将达素在厦门一场大战,此战歼灭清军达素部水师4万余人。
澎湖海战(1683.7—10):此战标志着台湾被清王朝收复,也标志着南明军最后的失败。
三、明清战争,明方失败的原因1、将帅配合问题:将帅不和,号令不明,军心涣散,毫无斗志,有的输于防范意识,有的是志大才疏,有的是保存实力等等。比如萨尔浒之战、广宁之战最为典型代表。
2、明朝政治问题:明朝经过党争之后,政治上已经腐朽不堪,大臣们眼里只有自身利益,而没有国家利益。多年辽东战争拖垮了明朝财政,内部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如过江之鲫。内外战争同时进行,明朝的国力已经消耗殆尽。
3、叛徒投敌问题:随着辽东战场明军失利,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范文程、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一大批明军高级将领成为了清军的中坚力量,更是清军南下的急先锋,为清军攻城略地,张榜安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些带路党,凭借清军落后的制度和意识,不可能攻下整个中国。
4、内斗不停问题:从南明弘光政权内斗,给予清军可乘之机。再到永历政权内斗,导致收复的长江以南地区的战果损失殆尽。可以说,南明诸路政权都有复兴可能,大多因为内斗而终。
总而言之,明军并不比清军弱,而是死于内斗。先是王朝与起义军斗,再是政权内部将帅斗,都给予了清军以可乘之机。
日本人真的不敢动东北吗?
不可能。
虽然《田中奏折》的真实性存在疑问,但那个时候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可以说是已经昭然若揭,日本军国主义的国策也是按照田中奏折的路线在做,“必先征服满蒙”已是箭在弦上。
20世纪20年代,日本工业空前发达,其中生丝出口和棉织品出口在世界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生丝出口几乎统治着世界市场,棉织品出口和英国共同统治着世界市场,生丝和棉织品是其支柱工业。这两种工业品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做支持,其军事工业更加需要煤炭和铁矿石。朝鲜早就被其占领,日本也一直对东北虎视眈眈,志在必得。可日本要想侵占东北,有一个人它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号称“东北王”的张作霖。
张作霖虽是土匪出身,看上去粗鲁不堪,但是在其粗鲁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致入微的心,做事灵活、机敏,控制着三十万东北军的张作霖在东北有着牢固的统治基础。尽管东北军的强大,是建立在依附日本的基础上的,但张作霖并没有因此就对日本人言听从,而是一直与之虚与委蛇。尤其是对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的任何领土要求,张作霖都是拒绝的。这样,张作霖和他的东北军就成了日本人觊觎东北领土的最大绊脚石,必欲除之而后快。
在1928年前后,东北军总兵力约为30万人,其中,空军所拥有的飞机数量估计在200架至300架之间,东北军海军总兵力为3300多人,拥有大小舰只21艘,总吨位约为3.2万吨,当时全国海军的总吨位约为4.2万吨。东北军的军事实力在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强大。
但这并不代表日本人因此就不敢动东北,只不过,日本人还是心存忌惮,认为直接出兵侵略肯定会伤亡惨重。于是决定采用暗杀的方式先除掉东北军的主心骨张作霖,从而引发东北军的混乱,以便乱中取利。
皇姑屯事件发生于1928年的6月,仅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便发生了中东路事件,这次事件却让日本人彻底看清了东北军的本色。
1929年7月,张学良为了响应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的外交活动,遂对苏联人采取强硬态度,以武力收回了中东铁路的经营权,并且逮捕和遣返了苏联的高级职员,对于张学良使用武力收回中东铁路的做法,苏联方面也采取了强硬态度。
8月,东北军与苏联军队的武装冲突全面升级,冲突一直持续到12月份,东北军方面参战兵力大约为10万人,苏联方面参战兵力大约为4万人,但是这场战争,东北军阵亡3500多人,有18000多人被俘(东北军具体的伤亡人数有争议),而苏军死亡人数则为281人,失踪4人,有700多人受伤。张学良的东北军惨败。
在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迅速溃败,充分暴露了东北军外强中干的本质,这进一步坚定了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扩大侵略权益的信心,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当时的人们就发出了感叹,认为“大帅(张作霖)在,必不至此”,那么,张作霖如果真的还在,日本人敢不敢动东北呢?这还得从东北军的战斗力说起。
东北军的前身是奉系军阀的武装,无论是奉系军阀时期,还是东北边防军时期,东北军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战斗力比较强悍的一支部队之一,在一段时期以内,东北军还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海、陆、空编制兼备的军队。
在奉系军阀时期,东北军先后参加了两次直奉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12万人进入关内,但是,后来直系军阀获胜,张作霖被迫退回东北;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15万人参战,最后,奉系军阀获胜,直系军阀被打败,但是,直系之所以会被奉系打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直系军阀内部不和,冯玉祥与张作霖组成反直联盟所致。
在国内军阀混战方面,东北军战斗力虽然比较强悍,但是,也无法稳操胜券。那么,东北军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边防军,在抵抗外国军队进攻时的战力如何呢?在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的战力情况已经暴露无遗。
退一万步讲,假如张作霖还在,中东路事件也没有发生,日本人还是会看清东北军外强中干的本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在东北有着大量的日本人从事间谍活动,东北军的实力早晚还是会被看个底掉。当日本人将东北全境的地理情况、东北军的军事部署和实力全都摸透了,你觉得它还会在乎张作霖在不在而不敢动东北吗?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 ,假如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张作霖还在,东北军就一定能够抵挡住日本人的侵略吗?我看不一定。
皇姑屯事件和中东路事件间隔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也就是说,东北军在1928年与1929年的战斗力应该不会有显著的变化,所以,即使是张作霖指挥东北军,也不一定能够打败苏军。当时,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力要强于苏军,而且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人还打败了俄国人,东北军被苏军打败了,那么,同样,也很容易被日军打败。
所以,假如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由张作霖指挥30万东北军对日军的侵略行为进行坚决的抵抗,那么,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也是被打败,只不过,日军全面占领中国东北的时间估计会被延后。当然这些都是假设,可历史不容假设。
就九一八事变而言,打得过、打不过是一回事,打不打就是另一回事了。在面对日本侵略的时候奋起抵抗,哪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是值得的,可是,不抵抗就是巨大的耻辱了。
九一八事变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