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被摔打现场仍有游客投喂,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大明白?
1、不领结婚证,就不会住在一起,因为法律并不保护感情!
2、关系再好,也不会给对方当担保人!
3、发微信给别人两次都不回复,不会再发第三次!
4、喊领导从来不带“副”字!
5、恋爱谈了三年,男朋友都不提结婚也不带回家见父母,会主动离开!
6、事情已经忙完,但未到下班时间,会继续保持忙碌状态!
7、不会在还没有更好的选择时贸然辞职!
8、会24个小时都开着手机,方便父母随时都能找到自己!
9、每年都会做一次体检,发现身体有异常,一切都听医生的!
10、别人说得再不对,也不会马上打断别人讲话,而是等对方说完后再表达自己的看!
11、恋爱后特别是结婚后,会和异性保持不远不近的安全距离!
12、发现老公私藏钱借给他的兄弟姊妹们,只要金额不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3、陪老婆回娘家,会主动下厨做饭,跟岳父岳母闲聊时夸老婆!
14、婆婆送的礼物,无论价值多少,都会很兴奋地告诉老公,然后放在家中zui重要的位置!
15、借别人的钱,除了按时归还本金外,还会主动付利息!
16、领导的绯闻知道也当不知道!
17、别人家的孩子,再淘气都不替别人管教,有激烈行为顶多跟其父母说一下,怎么处理是别人的事!
18、会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收拾得整整齐齐,但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和成长上!
19、不会和杠精浪费口水!
20、即便刚被领导批评,也不会和同事吐槽自己的委屈!
21、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别人把利润说得再高,也不会投资!
22、跟老婆吵架时会容易服软,不是因为害怕,而是珍惜两人这一路上的不容易!
23、道听途说的事情,自己听到也就听到了,不会再去做二次传播,是个珍惜自己羽毛的人!
24、受再大的委屈也不会当众顶撞领导,明白让领导下不来台自己也没得到什么,但事后一定会找领导说明情况!
25、领导在工作群里发的红包会等一下再抢,抢到后会向领导道谢!
26、遇到已经退休的领导,会以旧称呼跟对方打招呼!
27、不会把聊得来的同事当成朋友,明白商场如战场,只有对手没有朋友!
28、遇到别人问工资,要不反问对方,要不只说工资的一半!
29、不会把无论是形象还是能力都优于自己的闺蜜频繁带回家过夜,除非老公出差!
30、再不喜欢一个人,也不会表现在脸上,但是内心会筑起一道墙!
31、不会和同事讨论、评价领导或者其他的同事,好的坏的都不会说,以免生出别的是非来!
32、对别人酒桌上的承诺,听听就好,从来都不相信!
33、和异性朋友有事要面谈时,会带上一位共同认识的朋友!
34、领导频繁提到的异性,再喜欢也不会去追!
35、只要喝过酒,不管醉不醉,一律请代驾!
36、不能在人前说的话,在人后也不会讲!
37、在老婆面前强调父母养大自己不容易,在父母面前强调老婆不可代替!
38、没什么特别重要的事,不会在早上9点前和晚上9点后打电话给别人!
39、对任何人都客客气气,对任何人都保持距离!
40、不会和熟人合伙做生意,亏了会结怨,赚了会结仇!
41、伴侣不喜欢的人,会逐渐疏远,家庭zui重要!
42、遇到有不良嗜好的朋友邀约去“潇洒”,会找一个正当理由来拒绝!
43、陌生人的话只信3分,熟人的话只信7分!
44、别人家的孩子,会一律说可爱!
45、不会向子女过早公开银行存款,是人都会有贪念,人性太复杂,即便他们是你亲生的!
大家好呀,我是@唐潇,在花城广州工作,在头条和你聊天,每日更新!每篇交心!
爱情真的大于生活吗?
题主提出这个爱情真得大于生活的问题,实际是一种抽象的、片面性的对待了这个问题。每个婴啼落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就决定了他她将会在固有的一生中,不断的去追求生活、为此而去拚搏才能获的生存,这就需要人们首当其冲的把生活放在首位。
然而,在这极为有限的一生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将在酸甜苦辣、坎坎坷坷残酷现实的面前,为所经历应该有过的摔打后才能得以生存。那么、又甜又苦的爱情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以上所述生活当中一个,不能大于生活的组成部分……。当然,不能先于成年人的这个爱情。在一个人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生长阶段,它不仅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可否幸福,还将会是相伴人生、最长最持久的一个阶段。那么,为什么会有相当的一部分人感觉到,爱情给自己带来的沉重要比生活带来的压力还大、甚至是已经超越、或是大于生活了呢?
这是因为,一个人在朦朦胧胧启蒙当中,便接收到了父母恩爱程度的融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优越反应、而贯穿到了耳目。在随着这种家境环境的相伴下,身心在不断成长的同时,思维能力也会连同情感上的情愫、逐渐的健全和提高,这就使一个人在幼小的心灵上、直至青春开始奔放期间,使情感深重的烙印在心里,并显的格外的突出。
尤其是在男女互吸互引、情愫开始缭绕情窦绽放之时,时间概念在心里会感觉十分的漫长。而在追逐富有戏剧性变化般的爱情时,为此痴情贪恋给带来的心情,更会让人感到精力凝重、疲惫、道路坎坷崎岖的令人艰辛……。
为此,这个既甜蜜又苦淽两者兼一被追到手的爱情,会伴随着人们即感到生活乐趣无穷、又感到生活无味的,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再在漫长岁月的人生同舟共济行驶中,爱情在家庭生活上的体现更显得攸关重要,并逐渐的在人们意识形态里,会感觉“爱情真的大于生活”。
其实,大自然恩赐予我们生活空间的一切美好,都必须要求我们去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才能够得来。抛开了这一点,如果没有对生活美的向往,你的前程、你的爱情、你所处的生活,都将会是浑浑浊浊、甚至是一片空白。为此,爱情只是生活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大于生活!
感谢友友姚开心心的邀请回答。回答当中的拙见、以及不足之处,还望友友们见谅包涵,并给予探讨关注和指教。谢谢!
搞农业10个投资9个亏?
老潘有诗云:十个投资九个亏,一个好汉继续吹,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威猛像狗🐶追🤣🤣🤣。
笔者就是地道农村人,老丈人家就种了近三十亩猕猴桃。为了提供足够给猕猴桃的农家肥,还养了几十只山羊,为了生态嘛。农民种的东西,讲究卖出去的东西和自己吃的东西是一样的。辛苦,很是辛苦,没有发财,生活费还是有的。
细想起来,坑还是挺多,过了小坑有大坑,一坑更比一坑深😂😂😂。
1、管理与技术是关键,散养几个与规模养殖几十个不只是数字上的区别,更是管理与技术上的巨大差别。
山羊在最初接手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和圈舍条件跟不上,死亡率很高,大伤元气。同时猕猴桃在最初种植的时候,因为坡上土质比较差,按书上说,只开了60*60的坑,等猕猴桃根系发展以后,水分与营养供应不上,常发生提前落果或死株的情况,辛苦半年,结果一场空,徒呼奈何。剪枝搭架技术都是在摸摸索索中前进,搭架太低,空气湿度大,容易产生斑点等管理问题都是尝试过才知道好坏,但因此浪费了不少的管理成本与时间成本。现在种植都主要以荒田为主,长势茂盛,希望后期有好收成。
2、靠天老爷赏饭吃,水土与气候太难控制。
农民悲催的事情莫过于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靠天吃饭,很是被动。有人会说大棚,大棚你大爹,山坡上搞大棚,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呀😅😅。今年和去年的猕猴桃结果率不理想,因为猕猴桃在开花期间,连继下雨,导致无法授粉。没有阴阳平衡,就没有和谐社会😇😇😇。要不就是在果实膨大期,长期干旱,没有灌溉条件,这就是山区产业发展的难处,真是为猕猴桃操碎了心。舅佬以前头发还可以,现在太聪明了,中间稀稀拉拉的,严重影响形象,还是未婚青年,害得我都替他着急。嘻嘻😊,莫让他看到我的头条,要不然上去没饭吃☺️。
3、配套设施是个坑,成本浪费,利用率不高是个大问题。
规模略大,需配备小冷库,一年只用一个月。不配备,本地市场小,短时间销售不出去,坏了也是大问题。至于其它的发酵机蒸馏机发电机抽水机割草机,通通都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玩意,远远比不上产业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配套设施基本完善的产区。没有足够有生产销售链全程配套,感觉单打独斗,还是力量有欠缺。
4、没有销售渠道,没有知名度与品牌力量,产品以及副产品销售有难度。
大规格的猕猴直接销售到县城,还有一部分走网络,基本上能消耗掉。但是随着产量的逐渐提升,以及其他猕猴桃产业种植人的跟进,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市场的饱合度也越来越大,后续的销售有难度。
同时,小规格的猕猴桃销售不出去,只有拿来自酿猕猴桃酒。因为是自产,所以很难贴牌,更别说知名度与信任度了。吃喝过的人都说好,感觉很纯粹,但就没有后续了。样品也投放出去,石沉大海。目前还有几百瓶库存的自酿猕猴桃酒呆在仓库里,不肯挪窝😫😫😫。我想去搞几瓶来喝,又觉得太浪费,不会品尝,如果牛嚼鲜花一般,浪费。
诚待有真正喜欢的人,来喝点自己酿的猕猴桃酒。目前猕猴桃酒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发酵的猕猴桃红酒,取名翠玉夫人,拿起高脚杯,嘿嘿,感觉挺高档的;一种是发酵以后进行蒸馏的猕猴桃白酒,度数达到40多度,还是挺醉人的,带有淡淡的猕猴桃香味。
构洞潘启智,在乡下生活,非专门负责记录侗寨的风土人情,喜怒衰乐,如果你也是实在的人,敬请关注与交流。小小的赞与评议更是互相学习的大好平台与肯定动力!!!
戏曲四行当是哪四个?
京剧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响当当的人物。京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个行当中的一代代名派名家以其绝代风采,展现了这一国粹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在这些艺术大师中,最如雷贯耳的名号就是四大须生和四大名旦了。
四大须生
余叔岩便装照
须生即为老生,因为戴髯口而得名,俗称胡子生,扮演的是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四大须生”其实有七个人,这七个人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以马连良先生为界,从前面数四个人为前四大须生:余、言、高、马,从后面数四位为后四大须生:马、谭、杨、奚。
在20世纪20年代,京剧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四大须生的概念,他们即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这四位须生演员各有绝活,唱腔十分优美,在听众与票友中有着极高的声誉,甚至上场前的叫板都能赢得“碰头彩”。但是,随着40年代余、言二人的去世以及因嗓疾而离开舞台的高庆奎,四大须生中只剩下了马连良一人。在这个时候,后四大须生中的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开始名声鹊起,在这种情况下,四大须生的说法就变成了马、谭、杨、奚。
余叔岩是名演员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曾从师于吴连奎、薛凤池、李喜瑞、姚增禄。他一度“倒仓”,嗓音变坏,不能演戏,嗓音恢复后,跟一代领军人物“小叫天”谭鑫培学过一出《战太平》、半出《失印救火》。1917年谭去世后,他成为“谭派”的主要传人。他继承谭派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艺术特点,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善于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唱腔刚柔相济的“余派”。谭鑫培的代表作有《问樵闹府》、《盗宗卷》、《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等剧。
谭鑫培(1847-1917),著名京剧艺术家,工老生,曾演武生。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自幼随父学习表演,23岁搭三庆班,以演武生戏为主。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而他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
因为早年曾演武生,谭鑫培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种种人物演来无不形神毕肖。
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
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京剧老生都宗法他。谭鑫培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了。他出色地传承了前辈程长庚、余三胜等徽派、汉派的精华,文武兼擅,昆乱不挡,唱念做打全方位发展,并且开“韵味派”之先河,使京剧逐渐趋入精美的境界。他创建的谭派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艺术流派,在京剧历史上,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后来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
谭鑫培(饰黄忠)之《定军山》中国的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中,“文武双全”的谭鑫培饰演黄忠。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职,起初他只是一个京剧票友。1923年他与梅兰芳到上海演出,赢得喝彩,正式“下海”。他注重音律,讲究以字求腔,于细腻中寄深情,创立婉转清幽的“言派”。言菊朋擅长京剧四法“唱、念、做、打”,因此无论是注重唱功的《上天台》,还是武打吃紧的《定军山》,他都能完美演绎。他擅演《让徐州》、《卧龙吊孝》、《汾河湾》等剧目。
高庆奎出身梨园世家,幼时在“祥和班”演娃娃生,后得到刘鸿声、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等人指点。他广学各家,被戏称为“高杂拌”。高庆奎称得上大器晚成,他30岁后才唱出名气,擅唱悲愤激昂、劲拔酣畅的唱腔,形成“高派”。他在登台之外,还编演过《窃符救赵》、《史可法》、《哭秦庭》等爱国剧,德艺双馨的他赢得了“南有周信芳,北有高庆奎”的赞誉。高庆奎演唱的特点是酣畅遒劲、亢奋刚烈,中年后因嗓音喑哑,他不再登台,改为出任中华戏校教师。其子高盛麟是著名武生演员。
马连良幼年在“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学习基本功,9岁登台。他主要学习谭鑫培、余叔岩的表演风格,曾师从孙菊仙、刘景然,接受萧长华、蔡荣桂的悉心教导,又汲取刘景升和高庆奎的唱法精华,形成独具一格的“马派”。马连良台风严谨、严于律己,对于化妆、服装和动作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他大胆创新,锐意改革,编排大量新剧,并不断提高舞台审美艺术——“马派”的核心就是一个“美”字。
马连良唱腔委婉洒脱,念白吐字清晰,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他的嗓音甜净醇美,善用鼻腔共鸣,晚年又向苍劲醇厚方面发展。对于气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较高的驾驭能力,演唱从容舒展。唱腔新颖细腻,流畅华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饱满酣畅,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样推敲打磨,愈见精彩,决不草率从事。他的做工既洒脱又端庄,既飘逸又沉静,可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充满韵味。马连良的代表剧目有《甘露寺》、《借东风》、《清官册》、《四进士》、《梅龙镇》等等。
马连良(饰乔玄)之《甘露寺》
奚啸伯(饰诸葛亮)之《空城计》
谭富英家学渊源,其祖父谭鑫培、父谭小培都是京剧界中鼎鼎大名的艺术大师,出科班后,谭富英又拜京剧名家余叔岩为师。作为谭门第三代,谭富英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更汲取了余派艺术之长,形成了新时期谭门的新风格,具有酣畅淋漓、质朴大方的特色,被世人称为“后谭派”或“新谭派”。
谭富英唱腔朴实大方,又因幼年学过武生,在武功和身段动作上颇为灵巧、利索,所以特别擅演老生靠把戏,如在传统剧目《定军山》中,他唱功过硬,动作也干净利落,充分体现了老将黄忠的骁勇善战。谭富英的代表剧目有《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捉放曹》、《鼎盛春秋》、《晋楚交兵》、《南阳关》、《战太平》、《桑园寄子》、《洪羊洞》、《四郎探母》、《赤壁之战》、《二进宫》等。
谭富英(饰杨延辉)之《四郎探母》
杨宝森的祖父、伯父均为著名京剧花旦,父演武生。杨宝森幼年便练就毯子功,后习武生。他10岁登台演戏,16岁倒嗓后,专心研习余叔岩的表演艺术。杨宝森的唱腔、唱法以韵味取胜,他行腔抑扬婉转,卓然成派。师从余叔岩的他避开余派的立音、脑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擞音和颤音,又利用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鸣而使发声深沉浑厚,行腔与吐字力求稳重苍劲,不浮不飘。他唱工清醇雅正,韵味朴实浓厚,做工稳健老练,世称“杨派”。杨宝森代表剧目有《碰碑》、《清官册》、《伍子胥》、《击鼓骂曹》、《断臂说书》、《珠帘寨》、《阳平关》、《朱良记》、《搜孤救孤》等。
奚啸伯自幼爱好京剧,学谭派,又曾得到言菊朋的赏识,授以《击鼓骂曹》等戏。21岁奚啸伯正式登台演出,后到上海为梅兰芳配戏,回京后与张君秋等同台演出。他虽未受科班的严格训练,但经过刻苦自学,认真实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于成名。奚啸伯讲究唱念的音韵,奚派的风格重点是“唱”,他用毕生心血积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则,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唱胡琴、让胡琴”等等,可以说他的唱是法度严谨、系统规则的一套学问。代表剧目有《范进中举》、《哭灵牌》、《白帝城》、《二堂舍子》、《苏武牧羊》、《李陵碑》《十道本》等,尤以《乌龙院》久负盛名。
梅兰芳(饰韩玉娘)之《生死恨》
梅兰芳(饰杨玉环)之《太真外传》
四大名旦
在京剧旦角领域内的众多艺术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当时京剧舞台上老生唱主角的“天下一统”,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这四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代表了京剧旦行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
四大名旦中,梅兰芳成名最早。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父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的著名旦角梅巧玲,伯父梅雨田是著名京剧胡琴师。梅兰芳8岁学艺,11岁就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梅兰芳的戏路很广,早年试演《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戏”,后来又创演《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装戏”。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发展,如他跟王瑶卿等一起,将青衣、花旦、刀马旦三者表演艺术特点融为一体,形成了京剧的“花衫”(新的旦角类型,如《霸王别姬》里的虞姬)行当——京剧中的女性角色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俗称“青衣”,而扮演活泼伶俐的年轻女性如《西厢记》里的红娘称“花旦”,“刀马旦”顾名思义,则是会武功的女性,年老的女性即为“老旦”。
梅兰芳的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域宽广,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功力深厚,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可以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高音宽圆,低音坚实。他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女子的典型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派的代表作很多都是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抗金兵》、《游园惊梦》等。梅兰芳在晚年还把豫剧《穆桂英挂帅》移植为京剧。
梅兰芳(饰杨玉环)之《贵妃醉酒》
王瑶卿
梅兰芳对京剧而言,不仅仅是舞台上的旦角,他更是将京剧介绍给世界的“媒角”,是京剧传播海外的先驱。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获得盛誉、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更受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讲究音韵,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程派”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程派注重唱,在唱腔上别具一格,程砚秋扮演的角色也都典雅娴静,如霜天白菊,有清峻之美。
王瑶卿(1881-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王瑶卿9岁开始学艺,师从百家,广泛吸取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营养,形成他自己的“王派”。1909年,王瑶卿自己组班演出,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作为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王瑶卿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地将青衣、花旦和武旦融为一体,因为青衣又名“青衫”,所以在“青衫”和“花旦”中各取一字,他创造了的这一新的旦角行当,便谓之“花衫”。他开创了旦角表演的崭新天地,属于花衫范畴的剧目及代表人物有:《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等等。
王瑶卿中年嗓子失润,改登台为教戏,成为著名的京剧教育家,桃李盈门。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都出自他的门下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刘秀荣等著名演员也都是他的弟子。他善于因材施教,比如,他认为程砚秋以唱工见长,所以着意为程别创新腔。在著名的程派代表作《文姬归汉》和《锁麟囊》等剧中,王瑶卿根据程砚秋宜用“脑后音”等特点,结合剧情和人物,谱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刚柔相济的新腔,为程派唱腔大放异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王瑶卿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程砚秋(饰张慧珠)之《荒山泪》
程砚秋(饰江采萍)之《梅妃》
程砚秋勇于创新,他在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程砚秋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传统的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他尤擅长演悲剧,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还编演过很多描写旧社会下层妇女悲惨遭遇的戏,如《梅妃》、《青霜剑》、《荒山泪》、《春闺梦》等。他的《锁麟囊》更是脍炙人口,是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代表作。
尚小云(饰秦良玉)之《秦良玉》
尚小云(饰杜丽娘)之《游园惊梦》
尚小云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尚小云初习武生,但他扮相英气、秀丽,于是又改青衣,兼演刀马旦。因为尚小云早年习武生,因此在他的旦角里有武生的影子。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演绎《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可以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尚小云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他表演独具特色,于妩媚中见阳刚,于娇柔中见刚劲,世称“尚派”。尚小云以自己独有的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尚派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有《玉堂春》、《三娘教子》、《御碑亭》、《雷峰塔》、《四郎探母》、《湘江会》、《乾坤福寿镜》、《十三妹》、《王宝钏》、《战金山》、《银屏公主》等。新编尚派独有剧目数量也很大,有《楚汉争》、《卓文君》、《红绡》、《张敞画眉》、《桃花阵》、《白罗衫》、《前度刘郎》等。
尚小云(饰玉堂春)之《玉堂春》
荀慧生(饰何玉凤)之《十三妹》
荀慧生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早年艺名白牡丹。荀慧生19岁改演京剧,工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擅长扮演天真、活泼的女性角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他的表演感情细腻,活泼多姿。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貌,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他的代表作有《玉堂春》、《钗头凤》、《金玉奴》、《红娘》、《荀灌娘》等。
不论是前后四大须生,还是四大名旦,他们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都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们不仅对京剧的生角、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你会选择嫁给爱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爱情💏也好,现实🏠也好,只要自己觉得过的幸福,选择什么都不重要。
爱情💏可以让人觉得幸福、甜蜜。他会把最好的都留给你,舍不得你受委屈,但是还是要考虑两个人的未来,因为婚后的生活没有那么简单,前辈们都有说过婚后生活是财米油盐,两个人相互在一起一辈子总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必须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彼此,毕竟人无完人。
现实🏠她可能是没有安全感亦或者被感情伤害过,她一般都是成熟、理性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适合她,觉得这些现实都能给她。
如果是我的话我希望我能嫁给爱情💏,前提他愿意跟我一起承担婚后的生活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