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阿登高地,为什么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如此备受推崇?
火力不足战术穿插,火力强大一顿猛炸”,穿插迂回可谓是我军在非对称作战中,夺取主动权的无往不利的利器。
中国是五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唯一和四个理事国都干过一架国家,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刚刚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在海陆空的装备和后勤保障上,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还有前苏联军队,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可是最终我们用胜利和实力,赢的对手的尊重,同时也为中国赢得和平稳定几十年,使得中国的经济能够在安稳的环境下,以飞跃速度的发展,跨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而中国军队在非对称战斗中,让世界强国不敢轻视,甚至刮目相看的法宝,就是穿插迂回战术,而这种战术虽然历史上早已出现,并且也有过许多成功的战例,可是在现代化的热兵器战争中,将穿插迂回战术完全发挥到极致,并且还能够以弱胜强,创造无数奇迹的唯有红军,解放军和志愿军。
穿插迂回战术在出现在战国以后,骑兵和步兵结合取代了不合时宜的车战后,具有快速灵活机动的穿插迂回战术就诞生了,而汉朝时候一代名将霍去病将此战术运用的淋漓尽致,他和卫青的一稳一快结合,初战以八百骑兵深入大漠,利用快速的穿插战术,精准的打击了大漠匈奴各部,获得了小胜,
后来他相继多次深入大漠,利用强大的汉朝骑兵,以突袭和穿插为主要作战方针,接连为汉朝大败匈奴取得了关键的胜利,也可以说霍去病的横空出世,西汉和匈奴的作战模式,快速机动神出鬼没的霍去病,不但让匈奴头痛不已,更让他们提心吊胆,最后纷纷的向汉朝称臣,而霍去病也获得了封狼居胥的伟大功绩。
而霍去病所运用的战术,并不像和卫青一样,和匈奴主力对阵死磕,而是利用战术的穿插和迂回,寻找对方最薄弱的地方,由小胜获得大胜,不断的扩大战果,最终影响了战役的结局,他也算是中国较早迂回穿插获得大战果的战神级别人物。
其实到成吉思汗时期,以机动著称的蒙古军队,更是多次利用穿插和迂回战术,获得对西征的胜利,其实欧洲在汉尼拔时期,曾经出现过两翼包抄分割的战术,可是后来中世纪的欧洲骑士的发展,更喜欢彰显个人武艺的呆板战术。
而蒙古西征军却比欧洲骑士灵活的多,他们在不同的战场采用不同的作战方式,将远射、诱敌、警戒、迂回包抄甚至近战有机结合,对于一些相对弱势的对手,我们熟知的蒙古战术无论是,箭雨打击、两翼包抄、佯退、开口,都是蒙古人多次观察和试探对手后,利用轻骑兵和重骑兵的结合,利用机动灵活的穿插到对方的缝隙处,再利用高频率的箭雨,让对手阵型出现混乱,最后借助烟雾或者尘土的掩护,轻骑兵迂回到敌后,重骑兵进行冲锋合围,而撕开对方阵型的口子以后,再用缩小包围圈的做法,让对方无路可走。最后逐一被歼灭。
这种战术的运用是蒙古军队高素质的骑术,箭术还有懂得团结和分工合作的结合,所以我们能看到蒙古西征军队虽然人数不多,可是所向披靡,最重要是他们的灵活,和有一群高品质听指挥的将士,而穿插迂回要取得战果,这两点是密不可分的,失去了任何一点,穿插迂回只是给对方送菜而已。
到了明朝开始,冷热兵器的交接时期,有着强大火器的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四十万人却几万的后金八旗兵,短短五天时间破了三路,最后一路也是因为行动慢了,才躲过了被全歼命运,而努尔哈赤此战也是运用了穿插战术,因为当时的明军分成了四路,
可是四路明军却在杨稿的指挥下互不通气,也没有很好的做到同步和协同,虽然人数多而且装备精良,但是一路明军面对比自己优势的后金军队是,就非常的吃力了,而且当时后金作战比明军更为勇猛和机动,导致中路军被歼灭后,其他两路由于无法知道消息,被努尔哈赤利用快速机动的作战方式,打的措手不及,最终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辽东一代的实力已经无法和努尔哈赤对比了,唯有拱手让出了辽东,由此让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不断坐大,最后清朝入关取代了明朝统治了三百年的时光。
虽然迂回穿插战术战果辉煌,但是在热兵器时代后,特别是一战强调火力和堡垒战的作战模式,迂回穿插渐渐被世人淡忘,直到二战德军利用闪电战,绕过了法国的马奇若防线,大家才又想起了大迂回和快速穿插的战术。
而此时的中国刚建立的井冈山根据地,也迎来了几次大围剿,而由于当时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的指挥得当,特别是利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相继在四次围剿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并且让井冈山根据地成功经验,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辐射到全国各地,在全国许多地区,纷纷组建和成立了革命根据地。
特别是第三次反围剿,和第一和第二次围剿杂牌军和地方军队不同,来的都是嫡系部队,而且当时还亲临南昌指挥战斗,投入的嫡系兵力达到十多万人,当时的形势非常的严峻。
有鉴于此,毛泽东同志决定,诱敌南进,再寻找机会穿插迂回到敌后,找最佳的机会逐一歼灭敌人,这就是著名的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理论。
而此次红军穿插,准备出击富田时,由于此城的守备较多,乘夜转移时,出现了惊险一幕,就是他们竟然冒险的在,敌军的防守空隙间穿插转移。后来红军转移到莲塘后,发现敌人一部分较弱的部队。就展开了行动,只用了两小时就获得歼灭敌人一个旅的张国。并且乘胜再追歼敌另外一个旅。导致敌人的师长只好逃走,这样为当时红军攻打西面敌人的薄弱之处,提供了方便。而这时红军采用声东击西的计策,虚晃一招,红军主力利用熟悉地形,在敌人不同的部队的缝隙中穿插而过,忽然出现在西边敌人面前,待敌人最终发现情况,连忙调整向西是,面对已经以逸待劳的红军。毫无士气的敌军,最后只好狼狈撤退。我军有乘胜歼灭了一个旅,让亲临一线的某人颜面扫地,概叹不已。
而在历史看来,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也可以叫大迂回,因为在当时看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向西而行的长征路,其中就含有战略迂回的意图,并且在长征中,毛泽东同志再次运用了迂回穿插为法宝,在赤水被四周敌人围困的时候,采用数次机动的灵活穿插,红军利用敌人薄弱的环节和地方,多次的调动敌人和采用打伏击战的战术,最终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四渡赤水不但拯救了红军,也拯救了中国,为后来中国解放战争保留了火种,可以说是毛泽东同志利用穿插战术经典之作。
而在此以后,红军各将领通过研究和掌握了迂回穿插战术,并且结合游击战的做法,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出于弱势的解放军更是将穿插迂回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在延安 保卫战中,毛泽东同志率领解放军唱了一出空城计,让出了延安城,在陕北大地和胡宗南兜圈子,有效的牵制了十万的敌军主力和嫡系部队,而他的战术依然还是利用穿插,调动敌人最后寻机歼灭一部,以小胜积累获取大胜。
同时在苏中地区,粟裕率领的3万余人的解放军,面对12万的敌军,利用机动灵活的迂回战术,获得了七战七捷的大胜。获得了辉煌的战果,而著名的淮海战役中,粟裕也是多次利用穿插和迂回战术结合,寻找到有利的机会,在敌军七十四师贸然出动时,利用穿插和分割的战术,最终分割了七十四师和其他友军的联系,最终经过了激烈的相持,获得了歼灭敌军王牌七十四师的震撼人心的成绩。
到了抗美援朝时期,面对拥有强大火力的联合国军,五次战役中,前三次都是利用机动的穿插和迂回分割战术获得了成功,具体案例太多,这里就不多一一阐述,
而为何各国中,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为何会如此威力呢?
首先:需要指挥员有大局观和全方位立体纵深作战思维,这一点非常重要,穿插迂回的成败在于,对战场的信息的把握,同时利用对手的防御间隙和弱点,通过迂回穿插打乱对方部署和意图,寻找机会扩大打击敌方核心,是的对方指挥混乱或者瘫痪,最后取得胜利。而毛泽东同志等人正是具备这一点的优秀指挥员。其次:我军有极强的团队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时穿插迂回战术的基础,因为穿插迂回战术需要的是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如果缺少团队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光顾着争功或者贪生怕死,那么穿插迂回战术要成功很难。
其三:穿插迂回战术要取得成功,也在于隐秘和突然性,可要做到这点,需要很强的纪律,如果没有纪律就很难做到突然性,被对手发现意图,反而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中国志愿军这一点,的确让联合国军震撼,正是强大的纪律性才出现了邱少云这样的战斗英雄,冰雕连这样的让人为之可惜的先烈。其四: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压倒敌人的战斗精神,这一点也非常至关重要,因为穿插迂回结果,很多时候需要攻坚和坚守,只有怀着一个人也要战斗下去的信念,穿插迂回战术才会成功,而我军无论是在井冈山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战斗英雄,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坚持,最后让中国有了今天美好的日子。
可以说我军的的穿插迂回战术,是一种以攻代替守,而且攻击力极强的战术,在历史上看来,无论是和我们交手的对手无一例外的都因此接受过教训,而我军将此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强调不断的攻击、神出鬼没,打乱敌人部署、切断对手后路,最后合围歼灭。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看到最近一些国家的局部战争,拥有强大火力的某国军队,也开始运用这一战术,这正是中国一战术威力强大的体现。可以预言,未来的发展解放军,将会在信息化结合下,将穿插迂回战术继续发扬光大。
二战有什么冷门的知识?
【二战意大利的冷门战例】在读者心目中,意大利在二战中就是一个搞笑的配角,各种瞧不起意大利的言论和笑话处处可见,意大利人的笑话可能读者都看烦了,然而,历史真是这样吗?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英美强大的宣传媒体刻意误导和欺骗了,就像集中全部“阴间滤镜”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找到瑕疵一样,事实上在二战期间,意大利人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他们并不乏战斗中感人的亮点,只不过被英美媒体刻意屏蔽掉了而已。
这里笔者就兹录两例意大利人在二战中的“冷门”表现,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仅这两条,但这两条或可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我们都需要实事求是地去看待和分析———看看现代足球意大利人的团结和努力,就可以知道我们笑话人家,其实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一、空前绝后:八十多年前从5000米高空准确命中移动中的敌舰意大利4架SM-79轰炸机,1940年7月从5000米高空突击,水平投弹,准确炸中高速行驶中的英国巡洋舰,其精度堪比今天的智能制导炸弹,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在5000米高度水平轰炸命中移动中的军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知道在后来的中途岛海战中,美日两国牛逼哄哄的水平轰炸机,都没有取得任何战果———甚至整个二战期间的海空战都是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在那里建功立业。意大利水平轰炸机这次战果,是世界上唯一一次高空轰炸命中移动中的敌舰。事情是这样的:
1940年7月7日,英国中海舰队出动后不久,就被意大利“冈特”远程水上侦察机盯上了。得到水上侦察机的情报,驻扎在多德卡尼斯群岛( 意为“十二个岛”)的意大利空军积极行动起来,7月8日上午10时,4架意军SM79轰炸机对英军舰队发起空袭,与偏爱对舰俯冲轰炸的德日两国空军部队不同,意大利空军热衷于难度更高的高空水平轰炸。👆SM79轰炸机采用混合结构悬臂式下单翼机,配置可伸缩的三点式起落架,再配合长达1900千米航程和1000公斤的载弹量,这都让这款轰炸机跟当时的大型战斗机差别不大。4架SM79轰炸机采取密集编队,从5000米高空向目标投弹,虽然受到英军新型舰载重型高射炮的猛烈射击,但它们还是顺利投出了炸弹并从容撤出,没有任何一架飞机战损。区区四架意大利轰炸机的高空轰炸精度相当不俗,它们导致英国“厌战”、“马来亚”号两艘战列舰受伤,更有一枚250磅炸弹直接炸中“格洛斯特”号巡洋舰,包括舰长F·R·加赛德海军上校(F.R, Garside)在内的17名军官、11名士兵当场殒命,另有3名军官和6名士兵受伤,由雷纳金德·坦纳海军少校( Reginald Tanner)代理指挥。由于舰桥被毁,雷纳金德·坦纳只好在后部预备指挥所行使职权,“格洛斯特”号遭受重创,只好在两艘英国驱逐舰的伴随下,勉强带伤逃回亚历山大港。意大利人的这次空袭表明,在对付高速机动的军舰时,高空水平轰炸也能够命中目标,不过至今已经80余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战例战果。👆英国海军“格洛斯特”号巡洋舰,属于“南安普敦”级,1939年建成服役,标准排水量9240吨,满载排水量11500吨。红叉处是意大利轰炸机高空所投炸弹命中位置。👆意大利空军对外展示自己的战果。二、鱼死网破:沉没前最后一刻发射鱼雷与敌舰同归于尽1941年4月13日,意军向北非的增援舰队从那不勒斯启航,目的地是今天利比亚的的黎波里,负责护航的是意大利航海家级驱逐舰“卢卡·塔里戈”号、霹雳级驱逐舰“闪电”号以及“电光”号, 护航舰队指挥官是在塔里戈舰上的皮特罗·德·克里斯托.法罗海军上校( Pietro de Cristofaro)。👆意大利驱逐舰“塔里戈”号
👆“塔里戈”号侧视线图意大利舰队沿着突尼斯海岸一路南下。旗舰“塔里戈”号位于船队前方,另两艘驱逐舰在两翼护卫。4月16日凌晨2时,意军航行到突尼斯东部斯法克斯外海的克肯纳群岛附近,他们沿着一列事先标明浅滩位置的浮标,小心翼翼地向东南偏南行进。凌晨2时20分,当舰队刚刚通过2号浮标,突然有炮弹从右后方的黑暗中袭来!霹雳般的炮声和刺眼的闪光打碎了深夜的寂静,意舰队指挥官克里斯托法罗上校立即意识到,自己中埋伏了!由南向北搜索的英军舰队早在1时58分就通过雷达发现了目标,4艘英舰中有3艘装备了雷达,他们得以占据先机。有雷达这样的先进武器存在,英国就象我们在游戏中开启了“上帝视角”,战场完全对英国人透明。正因如此,通过雷达发现意大利舰队后,狡猾的英国人并不急于攻击,而是整体进行180度转向,从后方发起突袭,目的就是打意大利人一个措手不及。第一位受害者是位于船队右侧的意大利“闪电”号驱逐舰,该舰被英舰从2160米发射120毫米炮弹齐射,不到30分钟就沉没了。剩下的意大利分舰队旗舰“塔里戈”同样没有雷达,但还是准确判定了敌人位置,它立即转向与英舰交火,而剩下的一艘意大利驱逐舰和与之护航的运输船则四散奔逃,一场激烈而对比悬殊的近战在突尼斯外海上演。👆海战示意图👆在最后一刻被意大利鱼雷击中沉没的英国“莫霍克人”号驱逐舰。孤军奋战的“塔里戈”遭到英军的联合攻击,借助于雷达制导火炮的优势,英舰的炮火准确而有效,“塔里戈”号很快就被成排的120毫米炮弹打成重伤,奄奄一息。尽管如此,意大利人仍然表现出不输于任何人的勇气,舰长克里斯托法罗上校被打断了双腿,血流如注,但仍坚持下达了“不要弃舰,继续还击”的命令,直至失血过多死亡,他事后被追授意大利最高军事荣营:金质勇气勋章。克里斯托法罗上校阵亡后,“塔里戈”号还是没有放弃抵抗,它在唯一幸存的军官埃斯托·比萨格诺海军少尉( EttoreBisagno)指挥下,全舰官兵喊出了“我们永不屈服”的呐喊,连续用小口径速射炮疯狂还击,最后,已经瘫痪在海面上漂浮的该舰,在垂死之际发射了最后两枚鱼雷,击中了冲上来试图终结自己的英舰“莫霍克人”号, 后者舰尾在距意舰600米的距离上被炸飞,瞬间大幅左倾沉没,148名英军官兵连带该舰,殉葬般和意大利军舰一起沉没…………在4月16日夜战中表现英勇的两位意军军官:克里斯托法罗上校(左)和比萨格诺少尉(右)在目睹自己的驱逐舰和敌方军舰一起下沉的景象时,英国分舰队指挥官麦克上校命令尽全力打捞两国幸存者,并让水手们集体列队对抗争到底的意大利人敬礼,表示最后的敬意。……………
————
说什么好呢?
其实我想说————在真实的历史里,意大利人,远比我们的国军表现好得多,二战中让盟友脸红的———其实是,我们。世界十大最坚固碉堡?
1、列日要塞(比利时)
列日要塞位于默兹河与乌尔特河汇合处,北邻荷兰边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军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咽喉。要塞周围筑有12座炮台,环形炮台群周长50余公里,炮台间隔3~6公里,部署有各种火炮400门,各炮台筑有厚度为2.5~3米的钢筋混凝土永久工事。烈日要塞是一战时期非常出名的大型要塞,但却由于时代原因,不久就被德奥的重炮打成了碎片。
2、萨姆特要塞(美国)
萨姆特要塞是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港的一处石制要塞防御工事,始建于1827年,以美国独立战争英雄托马斯·萨姆特将军的姓来命名。南北战争的第一炮打响的地点就在此处要塞。萨姆特要塞是美国联邦政府在南方联邦中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堡垒,南军对此要塞势在必得。南方军队在对萨姆特要塞围攻两天后,联邦守军宣布了投降。
3、兴登堡防线(德国)
"兴登堡防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西线指挥官兴登堡为防御协约国军队而构建的防御工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特点是防御性的武器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这种冲锋在深壕沟、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没有多大效果。
“兴登堡防线”更直、更短、筑有更多的防御工事,当英法联军跃出壕沟发动攻击时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这条防线使得协约国蒙受了四十万人的伤亡,而德国人只有二十五万人。
4、布列斯特要塞(沙皇、苏联)
布列斯特要塞是沙皇俄国和苏联的重要军事要塞。1833年开始从布列斯特城区修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部建成。苏德战争期间,苏德军队在该要塞进行过多次激战。1965年,布列斯特要塞被授予“英雄要塞”称号。
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盟国在要塞内签订了著名的布列斯特和约,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到宝贵的“喘息时机”。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德国法西斯军队开始进攻苏联,驻守在布列斯特要塞的苏军浴血抵抗月余,在伟大卫国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5、马其诺防线(法国)
马奇诺防线,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二战结束后,法国先后几次重整过马奇诺防线以应不时之需。20世纪70年代以后,马奇诺防线的军事意义已丧失殆尽。法国政府通过拍卖的方式将马奇诺防线还之于民。一些工事成了旅游的景点,另一些变成了蘑菇养殖的农场,而其中的大多数则静静地埋伏在法德边境,目睹着历史的变迁。
6、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苏联)
克里米亚半岛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由于具有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而曾被当作历代沙皇的度假地。但这个度假村却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要塞之上。同时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当地最合适的港口,也因此成为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7、斯大林防线(苏联)
“斯大林防线”是前苏联1928-1939年耗巨资修建的绵亘千里的防御工程体系,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军事遗产。全长1200公里。从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一直到南部的黑海沿岸。防线不是一条简单的坑道,而是一个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由23个庞大的筑垒地域构成,其中包括4 000多个永备火力点,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和特殊材料做成。
是二战时期苏联为抵御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而建造的。它贯穿了整个白俄罗斯西部。它全长1200公里。
但是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德国法西斯进攻时间估计严重错误,到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个要塞的工事还没有完工,许多应该放置重型火力武器的地方仍然是空空荡荡,造成一些守卫要塞的部队没有重型武器:防空部队没有高射炮,炮兵部队没有大炮,士兵们只能使用轻武器和敌人搏斗。
最终只有部分地段起到了较好作用,其余失守,并被德军穿插包围直抵莫斯科城下。
8、曼纳海姆防线(芬兰)
芬兰于1927~1939年在卡累利阿地峡构筑的筑垒配系。以当时芬兰军队总司令C.G.E.曼纳海姆的姓命名。旧译曼纳林防线。整个防线预先构筑的坚固射击工事有2000多个。苏芬战争开始之前,芬军还大量设置了地雷场,破坏了可能被苏军利用的铁路和桥梁等。
由于苏军对芬军依托曼纳海姆防线进行防御的能力估计不足,进攻准备不充分,1939 年 11月30日苏芬战争一开始,苏军就遭到较大伤亡,经过15天的艰苦战斗,才通过保障地带,被迫放弃了从行进间突破防线的企图。以后又经过近两个月的周密准备,于 1940年2月11日重新发起进攻,才突破该防线。
9、巴列夫防线(以色列)
巴列夫防线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以色列为了长期占领西奈半岛而修筑的防线。这条防线构筑在苏伊士运河东岸,长170千米,纵深7千米,以沙堤为基础,加高至20多米。沿线构筑了20多个据点,每个据点由3-4座碉堡组成一个碉堡群,周围设有铁丝网,并埋有地雷,还配备机枪、火炮、坦克,结筑成一个强大的火力网。
在这个防御体系中,最令以军骄傲的是在运河边上构筑起的一条沙堤阵地。这条号称“沙阵”的防御阵地是以色列人的一大发明。它与陡峭的运河连成一体,平均高度约25米,重点防御地段高60多米。防线建成后,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在参谋长巴列夫陪同下亲自前来视察。巴列夫大肆吹嘘这条防线的神奇功效,鼓吹它没有半点纰漏,可谓固若金汤。达扬听后十分高兴,特别是对神奇的“沙阵”,更是赞不绝口。为表彰巴列夫的功绩,达扬当场就把这条防线命名为“巴列夫防线”。
10、长城(中国)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二战马德里防线介绍?
马奇诺防线(法国)
马奇诺防线 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姓氏。
马奇诺防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二战前法国陆军世界第一?
二战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就是法国的溃败了。德国于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法国、荷兰、比利时以及卢森堡,而仅仅在6月21日,号称拥有着世界最强陆军的高卢雄鸡,就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颅,向德国正式宣布投降。然而实际情况更加令人难以置信,德国于5月12日正式开始进入法国本土,而仅仅在5月26日,当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时,法国其实就已经是实质上的沦陷了,法国这个当时军事实力稳稳排在世界前十的大国,却是短短两个星期之内就被德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法国为何败亡得如此之快?
1很多人都在怪罪马奇诺防线,觉得这就是和意大利一样的傻操作。但其实不然。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国东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可以说是很好的阻挡了意大利进攻的脚步,其他面都是盟军。那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与德国接壤的东面。这个时候就两种选择,一是分散兵力防御北面和东面,一是在东面修筑防御工事,集中力量防御北面。那肯定选择第二种啊,依托东面山地修筑工事,易守难攻。这和始皇修筑长城是一个道理。集中力量在北面平原全线做好防御。如此,固若金汤。
所以马奇诺防线诞生了。
也确实阻挡了德军西进的脚步,拖延了一段时间,德军也是费了脑子才想到从北面进攻。
但马奇诺防线的修筑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法国的国力,这使得法国原本窘迫的境地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2如果说按照上面那个计划安排,是不是没什么问题。可是,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疏忽。当时法国领导层犯了一个致命的判断错误。那就是将精锐部队调往比利时,因为法国人认为,既然德国不敢从正面进攻,那么只能通过比利时进攻了。
但是,德国却出其不意的从法国防守薄弱的阿登森林进攻。
为什么法国没有注意到阿登森林呢?
其实这也不是大意,而是刻意为之。一战的坦克非常难以通过复杂的地形,两脚走路的步兵更是如此,而阿登森林的山脉和植被恰好是上述的情况。法军基于一战的经验判断并不用注意这里的防御,并非是认为德军不会从这里进攻,而是如果从这里进攻,其缓慢的行军速度(同样基于一战经验)会给法军充足的调动时间以优势兵力在阿登森林出口阻击。
事实上德军的突破阿登森林的计划并不顺利,不仅速度远低于预期,其也数次被英法联军的侦察机从空中发现,但都在上报途中被忽视了。指挥部的重心全在联军进入比利时的速度,而非可能的中段防线突破,过于沉迷于完成之前计划的目标,导致完全无视了关键的情报。
3法国的军事战争理论还停留在一战的水平。法国将领们认为作战还是传统的步兵攻防战,当法国面对在一战时已经崭露头角的新式武器—飞机和坦克时,他们没有从这些新式武器中看到这些武器给未来战争所带来的变革,反而仍旧套用一战公式,认为飞机就是给炮兵指示目标的;坦克只能用于支援步兵,并在自家的活力覆盖范围内活动,这就直接导致了即使法国开发了新式的坦克和飞机,并且在1940年也展现出了它们的威力,但是对于整体的战局没有太大的帮助。未能形成强大的战车战斗力。
而德国方面呢,他们也从一战时吸取了不少的经验,并且将这些经验作为基础,开发了若干新式战术,比如说在一战后期德国基层军官们自发组织的“风暴突击队”战术在战后经过改良,在加入了在一战时就已经崭露头角的新式武器作为配合后,最后让德国人拥有了一柄在二战初期无往而不利的利刃—“闪电战”,“闪电战”在法国的威力甚至都让创造它们的德国都惊呆了。当时德国人也已经实现了摩托化和机械化。其中一个代表就是古德里安。他的第19装甲军仅用两天时间便成功穿越了阿登山脉110千米长的峡谷地带。他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最快的进攻速度,即在不到6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400多千米横贯法国,将坦克开到了大西洋岸边。在行军期间古德里安的部队甚至没有时间俘虏敌军,而是通过扩音器大叫:“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并且离开道路以免阻碍我们前进。”
甚至在面对马奇诺防线时,第一时间就是命令克虏伯厂研制一种巨型火炮,用于未来的攻法作战,而这种火炮最后发展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铁道炮“多拉”和“古斯塔夫”。不过这种巨炮没有赶上对法作战,而它们发挥作用的地方在东线战场。
4战争开始后,德军快速深入,按照一般的情况,政府应该组织军民顽抗到底。但是在法国却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主张抗争到底的雷诺总理却得不到军队的支持。而当时军队的元帅贝当,主张投降,以保全法国的经济和民众。而这个言论竟然还得到了法国政府的支持,使得雷诺被迫下台。
贝当当上了总理,其立刻向德国投降。德国将法国肢解,靠近德国的部分肢解吞并,靠近地中海的部分才交给贝当做傀儡。就连希特勒也不敢相信,这么轻易的拿下法国,堪称世界史上最大的乌龙剧。
当然,政府投降也是为了保全法国。担心国家会变成像波兰那样成为完全的殖民地,而且担心战败后在海外的殖民地遭到瓜分,所以投降了。
5虽然英法联军积极对待战争,可是经历过一战洗礼过的法国。在战争中也是惨胜,人民对于战争,可以说是十分厌战。这也就导致了一种情况,便是在英法联军和德军对战的时候,法国人有厌战情绪,很多人不愿意打仗。
而且法国的战争准备很是让人不解。其后勤物资,吃喝穿用的堆积如山,能够保证战争几年的供应。但是对于子弹,法军却是奇缺,战争开始后,法军拥有先进的设备,但是发到士兵手里的子弹平均只有20发。这简直跟意大利打仗一样,开了国际玩笑。
6不仅是爱好浪漫的法国人不愿意打仗,甚至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喜欢战争。战争任何时候都是残酷的。
这就是一些原因。可能分析得不太细致,更了解的人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