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官职,岳飞官职

天美资源网

神武官职,岳飞官职?

岳飞生前历任官职称谓及官阶如下:

(一)、二十岁,宣和四年(1122年):

神武官职,岳飞官职

从军,因功被提拔为直定府路宣抚司小队长,承信郎(五十二阶)。

(二)、 二十四岁,靖康元年(1126年):

在平定军,六月破榆次县城,补进义副尉(五十七阶)。十二月投效宗泽麾下任先锋,因战功由承信郎、保义郎、秉义郎、修武郎、晋武翼郎(由五十二阶升至四十二阶)。

(三)、 二十五岁,靖康二年,建炎元年(1127年):

任河北招抚使司中军统颁,借补武经郎,阁门祗候(招抚使张所给岳飞借补第四十阶)。

(四)、 二十六岁,建炎二年(1128年):

任东京留守司(东京留守初为宗泽,宗泽死杜充继任)统制,先后补武功郎、武经大夫、武略大夫借英州刺史、武德大夫英州刺史(三十五阶升至第十九阶)。

(五)、 二十七至 二十八岁,建炎三至四年(1129年——1130年):

任御营使司统制军马、御使下都统制(从此隶属于朝廷),补武功大夫、任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兼知泰州(第十五阶)。

(六)、 二十九岁至三十一岁,绍兴元年至三年(1131年——1133年):

岳飞先后任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神武右副军统制;

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神武副军都统制、权知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

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神武副军都统制;

镇南军承宣使、神武副军都统制、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由第十五阶升至第九阶)。

(七)、三十二岁,绍兴四年:

神武后军统制(其余与上年同)兼荆南鄂岳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清远军节度使、神武后军都统制、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八月二十五日,南宋朝廷封岳飞为武昌县开国子。绍兴五年二月初二日进封武昌郡开国侯。绍兴五年九月十三日又进封武昌郡开国公。

(八)、三十三岁,绍兴五年:

任镇宁崇信军节度使、神武后军统制、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镇宁崇信军节度使、神武后军都统制、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州制置使。授检校少保、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荆湖南北襄阳府路招讨使兼营田使。

(九)、三十四岁,绍兴六年:

南宋朝廷授予岳飞检校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兼营田使等官职爵位。

(十)、三十五至三十六岁,绍兴七年至绍兴八年:

岳飞三十五岁官拜太尉,为宋代武职官阶之首,两年皆以太尉、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职。

(十一)、三十七岁,绍兴九年:

岳飞官授开府仪同三司(其余与上年同),乃宋代文职官阶之首。

(十二)、三十八岁,绍兴十年:

岳飞加少保(爵位)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兼营田大使。

(十三)、三十九岁,绍兴十一年:

岳飞调任枢密副使;又调任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奉朝请,直至被害。

铁铉在靖难之役的表现是不是被夸大了?

铁铉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没有被夸大,他的表现让我看到的是他的决心和智慧。

一朱棣进攻济南府,不分白天和黑夜,攻势很猛,铁铉都亲自在城墙上指挥战斗,往往都是第一个冲在最前线,鼓舞士气,守军仿佛在一瞬间看到了希望,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战斗,多次打燕王的进攻,朱棣久攻不下,士气低落!

二朱棣久攻济南府不下,就打算在济南府的上游掘堤用水去淹!水淹是成功了,这时铁铉仿佛看到了燕王的企图。他一反常态,居然派了一千军士去“诈降”,也就是打开城门,让朱棣进城收降,并趁机在城内活捉他,燕王居然相信了!后来由于在城内操作不当,高空落物只砸中了燕王的坐骑,让燕王溜掉走了!

三 燕王打算用大炮去轰炸济南府,铁铉就是不停地用弓箭和火铳还击也是抵挡不了的,这时最精彩的部分上演了,这是一场“心理战”,他用多张牌子上面写着“太祖朱元璋神牌”挂在城墙头上!燕王无论如何都不敢用大炮去打这些牌位的,那是大不敬!你燕王不是要“靖难吗”?你不是说皇帝身边有奸臣要“清君侧”吗?那你要是敢用大炮轰打这些牌位,就是告诉天下人你是在造反!哈,有意思吧,气的朱棣直咬牙,再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只好选择撤兵绕过济南府!

四 朱棣在撤军的时候,铁铉又命令城中的将士出城追击,朱棣被他跟在后面追着打,损失惨重!

五 总之这是一种智慧的较量,拼的不是硬碰硬的去打!

岳飞和韩世忠相比?

两人在世之前的官职和军阶都是韩世忠的更高

韩世忠生于公元1090年,所以韩世忠比岳飞大了13岁,韩世忠在北宋时期便参军入伍。不过两个人都很相似,都是年轻时投军,从军队最底层一路建功从而升迁的。

1105年韩世忠投军,在北宋因作战勇猛即被升为小队长,之后因率领敢死队手刃西夏监军,因功升迁义副尉、武副尉。这时的韩世忠已经是踏入了军官的行列。

北宋的官职分为官职和军阶,军阶分为52等,下面简单说一下

1120年,韩世忠以副将的身份随童贯征讨方腊,因功升任承节郎(军阶从九品、军阶51等)。

1121年,北宋伐辽,大军出征皆败。只有韩世忠一路小胜。因此军功升武节郎、武节大夫(军阶从七品、军阶30等)。

这时是北宋时期,到了靖康之变时,韩世忠任单州团练使(官职正八品)。时赵构被部下叛变,欲把赵构送到金国。被韩世忠救驾夺回。

之后1127年。拥立赵构称帝后升韩世忠为光州观察使(官职正五品)、御营左军统制(相当于后世师长)。

靖康之变后,岳飞四次投军,才有了正式的官职。

1127年岳飞因功升职武翼郎(从七品、军阶42等)

1128年岳飞击败汜水关金军升统制、武功郎(从七品、军阶35等)

在靖康之变前后,韩世忠因功受封已经成为了统领一方的将帅,而此时的岳飞刚刚踏入军官行列。

黄天荡事件

1129年,韩世忠在黄天荡围困金兀术48天,歼敌过万,这一战其妻子梁红玉亲自擂鼓,士气大振,流传千古。

如果不是金兀术重金收买熟悉当地水路的汉奸,韩世忠即可生擒金兀术。此战之后因功升浙西制置使(掌管本路军事,无品级)授检校少保(官职正二品)、昭庆军节度使(官职从二品)

岳飞在金兀术逃出黄天荡后,率军截击,在健康城南清水亭附近,大败金国军队。史载横尸15里。之后再健康城南牛头山扎营,以300骑兵、2000步兵大败金军,收复健康城。

此战之后因功升武功大夫(正七品、军阶27等)、昌州防御使(官职从五品)

黄天荡事件,两个人都是国家的功臣,因此两个人都因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但是此时韩世忠的官职相较于岳飞还是高很多。

1133年岳飞平定了多地的叛乱,因功升为亲卫大夫(从五品、军阶10等),建州观察使(官职正五品),神武右副军统制(相当于军长)

岳飞收复六郡时期

在攻打郢州之时,岳家军军纪如山,各个奋勇争先,杀敌近万人,仅用一日便破城而入。襄阳城的伪齐守将闻风而逃。

之后伪齐联合金国军队共计30万反攻襄阳,岳飞指挥大军攻破其他州郡,大败金国联军。成功收复六郡。

此战之时岳飞年仅31岁,因功升清远军节度使(官职从二品)、神武后军都统制(相当于军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了终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

1134年此时的韩世忠再次击败南侵的金兵,受封太尉(官职正二品),1135年,升任少保(官职从二品)。

这一时期,岳飞因为收复六郡功劳甚大,所以官职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相较于韩世忠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平定洞庭湖叛乱

1135年,岳飞率军平定了洞庭湖杨么的叛乱,仅仅用了八天的时间,便平定了十万人的军事叛乱,令从此岳飞名扬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岳飞也以平杨么之功加检校少保(从二品),进封武昌郡开国公(正二品),后又升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

北伐和议时期

1136年岳飞升职为太尉(武职官阶之首,正二品)

1139年升职位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之首,从一品)

之后再次挺进中原后召回,被剥夺权力任枢密副使(从一品)直到被杀被杀。

1140年韩世忠再次击败金国军队,后回朝进位太保(正一品)、英国公(从一品),任枢密使(从一品)

岳飞被杀之前,二人的职位在伯仲之间,但是韩世忠要略高于岳飞。

岳飞死后

1143年,韩世忠升咸安郡王(正一品,高于国公)。

1147年任镇南、武安、宁国三镇节度使。

1151年,韩世忠去世,被追赠太师,通义郡王。

孝宗时期为岳飞平反。追封岳飞鄂王(正一品)、谥号武穆,后升为忠武

追封韩世忠为蕲王,谥号忠武

总体来说前期由于岳飞起步较晚,所以官职相对来说比较低,但是以升迁速度来说,岳飞却要快于韩世忠。

最终去世之后两人的官职是平衡的。基本上没有差距。

古代四大美男是怎么死的?

长得太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你是要睡我?还是要杀我?”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名号一直广为流传,众说纷纭。与之对应的“四大美男”却鲜为人知。

其中,最常见的说法便是:潘安、兰陵王、宋玉、卫玠。

那么他们的生平以及结局是怎样的呢?

且听我一一道来:

“貌似潘安”

相信大家在影视剧中经常听到一句夸赞美男子的台词,那就是“貌似潘安”了。

潘安是西晋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家,史书上直接记载他——“美、姿、仪”。

虽然没有具体记载他的五官面貌,但是换作我们现代话来说,那就是绝绝子来的。

不信的话,就让他的女粉丝来告诉你们。

相传潘安每次出门游玩,身后定会有一大批追随者尾随他;一听到潘安是上街买菜,他的那些粉丝就急忙又是献花,又是献果。生怕自己排不上号。潘安每次出门,都是空车而去;每次回家,都能够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

虽说潘安的女粉丝非常疯狂,但这丝毫影响不了潘安夫妻之间的感情。潘安老婆在世之时,潘安从不在外沾花惹草,妻子过世之后,潘安还对其念念不忘,反复思念,并写下三首《悼亡诗》。

可能连老天爷都妒忌着潘安的美貌,潘安的人生却充斥着悲剧色彩。

他早年不被重用,后来投靠了正在朝廷呼风唤雨的贾南风。贾南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奸后”,她到达权力高峰之后起了废立太子之心。

一次太子喝醉酒,潘安被利用安排替太子写了一篇祭祀的文章。迷迷糊糊的太子根本没意识到这是贾南风集团的阴谋,照样抄写了一遍。

潘安拿到了太子所写的文章之后,修改一通,这篇文章竟然成了一篇大逆不道的反文。导致了太子被废,太子生母被贾南风赐死。

虽然潘安在这件事件中只是充当着工具人的作用,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么死在贾南风的刀下的肯定少不了他,但是潘安这样的行为得罪了皇室,他也难逃一死。

八王之乱之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马抓住了潘安,夷三族。

“白美类妇人”

说起兰陵王,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

是这样?

是这样?

还是这样?

兰陵王名叫高长恭,是北齐宗室,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之子。

传说兰陵王相貌十分柔美,不足以震慑敌军和统领部下。所以他每次都带着面具示人。在邙山之战时,北周攻击洛阳一带。战场告急,兰陵王奉命带着500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到达洛阳被围的金墉城下,因为高长恭面戴面具,城中之人一时之间分不清敌我,随着高长恭摘下面具,露出了一张绝美绝伦、类似娇妇的面容,城内外于是军心大振,在兰陵王的带领下打败了敌军。

兰陵王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可他却遭到皇帝的猜忌。由于兰陵王的父亲高澄是为北齐太祖高欢的嫡长子;而后由于种种缘由,皇位落在了兰陵王的叔叔身上。

邙山大捷之后,兰陵王的堂兄弟——后主高纬时常猜忌功高震主的兰陵王是否要“夺回皇位”?兰陵王察觉到了皇帝的敌意,开始卸任兵权,收取下属贿赂,远离朝堂。

可如此小心谨慎的兰陵王却仍然没有逃脱被赐死的厄运。

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派使者前来看望兰陵王,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十分气愤,却也知道自己只能一死才能消除皇帝的猜忌。

在和家里人交代后后事以后,兰陵王将“御赐毒酒”一饮而尽,含恨而终。

“登徒子好色”

相传宋玉是屈原的学生,他是战国时期宋国的公子,因为父子矛盾而出走楚国。

宋玉的貌美之说流传百世,但因年代久远,属于宋玉的画像却消失绝迹,连一张都没有流传下来,

但据文章《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记载,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宋玉的美貌。

楚王曾收到登徒子汇报,说宋玉徒有其表,能说会道,生性好色,千万不能让他跑去后宫,祸乱宫廷。

宋玉听闻消息,就跑去向楚王报告。请楚王做公证人,看看是宋玉好色还是登徒子好色?

宋玉首先说天下的美女都比不上他的邻居——东邻之女。这位东邻之女眉毛像鸟一样的羽毛挺拔,皮肤像白雪那样雪白。腰非常纤细,牙齿非常白。

这样一个绝色女子硬生生趴在墙上,偷看了宋玉三年,宋玉毫不动摇,他难道就是好色之徒吗?相反,登徒子家里的妻子非常丑陋,一头乱发,从未收拾打扮。双耳畸形,嘴唇外翻,牙齿凹凸不平,走路一瘸一拐,加上驼背,又满身长着疥疮。登徒子却非常喜欢她,还和她一起诞下了五个孩子。

这样对比下来,登徒子只要对象是个女的,他就会喜欢。所以登徒子比宋玉还要好色。

宋玉巧舌如簧,居然把楚王给绕晕了,判定了登徒子为好色之人。而后成了后世色狼的代名词。

史书上关于宋玉的记载属实不多。只知道他出身贫寒,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出路来到了楚国,在楚王的身边做了文学侍从。但宋玉不善为官,最后还是离开了朝廷,带着满腔的报负遗憾得走完了一生。

“君子美如玉”

卫玠是晋朝时期的玄学家。他五岁的时候神态就异于常人,颇得家里长辈的喜爱。

卫玠年少时曾乘坐羊车前往街市,过往路人纷纷惊为天人。都以为见到的是玉人,每次出门,卫玠身旁都围了很多人去看他。

当时很多人评价卫玠的舅舅英俊豪爽有风度姿容,但他每次见到卫玠都自觉黯然失色,曾和友人说起,每次和卫玠一同出游,就像有光亮的珠子在身边,光彩照人。

卫玠长大后,好谈玄理。当时“玄学家”并非现代社会所理解的“玄学”;他更像是如今社会的哲学家。卫玠在社会上非常有名望,他的岳父乐广更是全国闻名。当时社会一直流传:“岳父像冰一样清明,女婿像玉一样光润”。

后来,卫玠到建邺(今南京)谋职。京城里的人听闻卫玠的到来,纷纷前去围观。不久,卫玠因劳成疾。

公元315年,时年二十七岁的卫玠因病去世,世人皆言,卫玠是被人看死的。卫玠来京城之前,本就体弱多病,身体虚弱。而出来看他的人围成了一堵墙,吓到了卫玠,最后形成重病,不治而终。这就是“看杀卫玠”这个典故的出处。

写在最后

四大美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才貌双全,文学造诣极高。他们出行之时时常出现万人空巷,争相目睹的场面。

但是他们全都报憾而终,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美貌形成的焦点,使人妒忌,与常人格格不入,遭人排斥。这样的绝色容颜,究竟是上天的馈赠,还是赐与他们的枷锁呢?

最终选到好女婿了吗?

李林甫,一代奸相。有人曾经把他和宋朝奸相秦桧相提并论,巧合的是李林甫执宰唐朝十九年,秦桧也执宰宋朝十九年。李林甫在朝中嫉贤妒能、打压异己,后来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自此由盛转衰和李林甫脱不了干系。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李林甫在家里却是一个讲究“民主”的人,在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李林甫一改常态,在家中设“选婿窗”让女儿们自主选择未来的夫婿。奸相的女婿是怎么选的?请听我细细道来。

根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选婿窗》中记载:李林甫有六个女儿,长相还都不错,到了出嫁的年龄,媒人把李府的门槛子都踏平了,但李林甫都只是摇头,并没有将一个女儿许配出去。出于对女儿们的宠爱,李林甫希望让女儿们能亲自选择自己的意中人。于是李林甫在家中议事厅中开辟了小窗,饰以珍宝,用薄如蝉翼的轻纱盖上。每当有未婚的年轻才俊前来拜访,李林甫就亲自去接待,让六个女儿躲在窗后透过薄纱来观察来者的品貌才干,言谈举止。如果遇到中意的,就悄悄写在纸上。李林甫再私下去知会男方家长,如果对方同意(估计没有敢不同意的),这亲事就算成了。后来事情传开,人们就称议事间的小窗为“选婿窗”。

李林甫有女六人,各有姿色,雨露之家,求之不允。林甫厅事壁间有一小窗,饰以杂宝,幔以绛妙。常日使六女坐于窗中,每有贵家子弟入谒,林甫即使女儿于窗中自选可意者事之。

五女出嫁,一女出家

就这样,六个女儿中其中五个都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分别嫁给了嫁鸿胪少卿张博济(掌管朝会的副官),户部员外郎郑平(财政部下辖司官),右补阙杜位(中枢言官),谏议大夫杨齐宣(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京兆府户曹元捴(首都司官)。这五位都是年少有为之辈,出身好,又都在权力中枢,假以时日,借着岳父李林甫的势力,必然会飞黄腾达。

对了,李林甫还有一个女儿,那位没选到合适夫婿的小姐名叫李腾空,不是父亲李林甫的主意不好,而是她从小便一心向道,无心婚嫁。后来她出家到庐山修行。她也是李林甫唯一一位留下姓名的女儿。大诗人李白因为妻子想上山学道,还曾经写诗赞美李腾空不爱荣华富贵,一心崇尚道学的高贵品格。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在古代包办婚姻的制度下,李林甫为何能特立独行?

在封建年代一直是包办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人儿女的,从来都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李林甫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如此特立独行的事?

其实包办婚姻主要是选择“门当户对”的人家,筛除同姓亲族等不能结亲的对象。而李林甫搞出来的“选婿窗”同样设置了“门当户对”这一门槛,毕竟普通人是无法踏足宰相家的议事厅的,而李林甫在这一条件下给了女儿们有限的自主权利,这其实和唐朝女性地位的上升有关。从女皇武则天临朝开始,到唐玄宗时期杨贵妃受宠全家鸡犬升天。唐朝女性参政为史上之最,唐朝女性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在婚姻制度上,唐朝女性已经可以在自己未来夫婿人选上发表意见,寻常人家女子也能“择婿”,李林甫“选婿窗”不过是时代的缩影。那时,如果第一次没选好,还有反悔的机会。唐朝公主婚后离婚再嫁甚至三嫁都不在少数,民间自然也对婚姻制度大开方便之门,史料中有记载唐朝女性可以“和离”,甚至有“协议离婚”,所谓“一别两宽,各生欢喜”,都是那个时期的特定产物。所以说李林甫让女儿自主选择,也只是顺应潮流而已,并不是超出时代的“自由婚姻”。

李林甫和这些女儿们的结局

随着杨贵妃哥哥杨国忠的上位,李林甫开始渐渐失宠。皇帝不需要两个起到同样作用的臣子。在杨国忠去剑南整顿军务时,唐玄宗居然应允他说等回来就让他取代李林甫当宰相。李林甫听到这消息后抑郁不已,愤而生病。弥留之际,他还握着杨国忠的手托付其照顾自己的家人,杨国忠口头答应,背地里却不干人事,李林甫一死,当上了宰相的杨国忠转头就开始串通安禄山罗织罪证,诬陷李林甫和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皇帝对什么事儿最忌讳?那就是造反啊。果然唐玄宗命令杨国忠彻查此事,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害怕这件事会牵连自己,就顺着杨国忠的意思出面证实了这件事。他自己因举报有功是摘出去了,可坑坏了同为李林甫女婿的几个连襟,连带着李林甫的亲族五十余人都遭到贬黜,李林甫的儿子们都被流放偏远地区。不仅如此,死去的李林甫也没得消停,唐玄宗命令人破开李林甫的棺木,抠出嘴里含着的夜明珠,扒去身上穿着的紫金朝服,用又小又薄的小棺材草草下葬了李林甫。

小结

当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以构陷害人害了一辈子的李林甫,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在死后会被清算。他也想不到杨国忠会如此寡义,唐玄宗会如此无情。自己苦心为女儿们寻找的归宿,最后居然都因为自己而贬官,她们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