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答题器下载,除了荡寇志之外还有灭了梁山的小说推荐吗?
除了《荡寇志》而外,一共有两部灭了梁山的书。一部是《征四寇》,一部是《残水浒》。这两《水浒传》续书,都是从梁山好汉排座次写起,直到最后梁山分崩离析,各奔东西。
《征四寇》中梁山实际上被灭掉了《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庞杂,繁本、简本两大体系中,以繁本流传为主。繁本中,又可细分出各种刊本,其中,容与堂本、贯华堂本逐渐成为现代通行本最主要的底本。这两大底本到现在,也是经过了不断的删改,甚至有可能同时被“腰斩”。
容与堂本第七十一回故事便被篡改,排座次后的“菊花之会”大概民国以前的版本是没有的,此后的故事便是续书《征四寇》。而“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出自何人之手,现在也难以考证了,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征四寇》的故事不是出自施耐庵的手笔。
所谓“征四寇”,指的是梁山好汉受招安后,佂辽、剿田虎、王庆、灭方腊的事迹。其中,剿田虎与王庆,已经考定是明代中晚期塞进去的,早一些的续书只有佂辽河灭方腊。但是,若是施耐庵的原著,这两段故事应当颠倒一下顺序,先打方腊,再佂辽国。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基本遵循历史,至少其蓝本是《大宋宣和遗事》。在史籍中,童贯率兵先拿下了方腊,这是宣和三年的事情。联金灭辽,童贯挥师北上,然后借金兵之力攻取幽州,则是在宣和七年的时候。百回本容与堂本《水浒传》是先佂辽,再打方腊,应当不是施耐庵所为。
这部续书在清代时凑齐,被统一命名为《征四寇》。书中梁山好汉结局,是当代读者最为认可的,一百单八将阵亡的阵亡,出家的出家,病死的病死,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宋江、卢俊义、李逵被奸臣害死,吴用、花荣双双上吊,追随宋江而去。其他好汉的结局也交代得比较清楚,柴进、李应等人老死林泉,李俊、童威、童猛等人海外称王。朱仝、呼延灼参加了抗金官军,只有燕青一人飘然不知所踪。
故事结局令人唏嘘,梁山泊等于被灭掉了。
《残水浒》接续金圣叹腰斩本金圣叹把《水浒传》从第七十一回处一刀斩掉,把“引首”与第一回做成了“楔子”,把第二回至第七十一回做第一回至第七十回,这就是所谓的七十回本《水浒传》。金圣叹不仅腰斩了《水浒传》,还自己编了一个卢俊义惊恶梦的故事,草草结束了《水浒传》全书。于是,一些文人根据这个恶梦,为《水浒传》续狗尾。
除了《荡寇志》外,还有一部灭梁山的《残水浒》,其作者是近代小说家程善之(1880-1942)。这部书写成之后,一直没有流传开,直到1993年才被国内的报刊连载,与读者见面。但是,因其内容格调也不甚高古,读者群并不广泛。
《残水浒》总共只有十四回,与前七十回合计,才八十六回书。与《荡寇志》一样,开头(第七十一回)写卢俊义从恶梦中惊醒,然后展开想象,编造了梁山好汉的结局。
不过,这部书与《荡寇志》完全不同,没有“无端生出陈希真诸人(《残水浒》小引)”,而是让“百八人之性情品格,活跃纸上。”。也就是说,《残水浒》写的是梁山内部的事情。卢俊义从梦中醒来后,梁山泊便开始内部倾轧,最终在朝廷官军的进攻下,分崩离析。
《残水浒》确实也很“残”,虎头蛇尾的,宋江等人的结局根本就没有讲,全书无疾而终。
《残水浒》的最后一回第八十六回是《残水浒》的终局,略讲一讲故事的梗概,与列位看官分享。这回书的回目是“离山超海不改野火,出死入生方知罪过”,大致情节是:
栾廷玉、扈成等率官军攻打梁山,宋江烧了忠义堂,趁着烟火之势,换了衣服,乘船从乱军中脱去。宋江脱去官军监督后,去哪儿呢?有人建议回旧时山寨,宋江说旧时梁山有很多朝廷官员相投,没有他们,我们如何抵挡得了现在种师道、王进、栾廷玉他们,回去就等于束手就擒。
梁山回不去,宋江说,皇甫端在女真(指金国)那边,倒不如渡过黄河投女真去。等到女真进攻中原,也弄个一官半职。于是,宋江率领一干总共三十六人乘船北上。没想到遇到风浪,这伙人来到了海州。
海州城下,宋江等人全伙被张叔夜擒获。宋江等人在州府大牢中很老实,甘心服罪,没有受到酷刑,只是等候行刑。
这一天,关胜到了。梁山总共一百单八将,在宋江火烧忠义堂之前,吴用等人纷纷弃他而去,关胜也与朝廷降将们离开了梁山,投了朝廷,被封为熙河路统制。关胜见到宋江后,告诉宋江“恭喜哥哥,朝廷改元大赦,大众可以望免罪了!”
关胜传完消息便飘然而去,宋江目送关胜离去后,回过头来,早瞥见三十几对眼珠,一颗颗冒着无限杀气,齐齐向身上射来。宋江坐在杀气之中,不言不语,缩着头,静候赦书。
全书到此便戛然而止。程善之说:“后事不必说明更好。”大概自己都写不下去了,根本就不顾及《水浒传》的伏笔,也弃金圣叹于不顾,仓皇收场了。
不过,在关胜见宋江时,有一番对话,便是这部《残水浒》的主题思想。
《残水浒》写梁山自相残杀宋江之所以能够得到朝廷赦免,是梁山的四十一名朝廷降将一起保举宋江等三十六人,他们担保宋江等人从此悔过,决不为非。如其再犯,甘当同罪。
宋江看了关胜给他的保举人名单,却只不见吴用、林冲的名字。便问关胜是怎么回事。关胜说,这两个人不愿意给宋江担保,因为担保了宋江便对不起晁盖。意思是说,晁盖是宋江谋杀的。
宋江叫屈道:“这真是冤枉,晁天王中箭时,我又不在场,这是史文恭射的,于我何干?”关胜见宋江尤自抵赖,反驳道:
据林冲哥哥说:后来捉住史文恭,曾经留意检点,他壶里的箭,没有一枝刻过名字的。而且刻字的箭,和史文恭所佩的弓.也长短不配。事后有一天,两个小校打架,一个说你是放冷箭害晁天王的,我要报仇;那个说诬陷。告到你哥哥面前,你亲自拔剑,把两人齐斩了。吴军师说你怎地如此暴躁,你叫吴军师不用再提。
《残水浒》这样写,毫无道理,曾头市晁盖中的那一箭,到底是谁射的,施耐庵并没有明写。如果按照文本来读,也不是《残水浒》说的那样,是小校放的冷箭。何况,晁盖所中之箭原本就没有毒,其中大有蹊跷。
秋风先生(程善之)大概是按照金圣叹的思路,认定宋江谋杀晁盖,但于文本并没有下太大的功夫,便来续书了。
这段对话,便是《残水浒》的主题思想,
《残水浒》甚至比《荡寇志》还恶劣全书是按照金圣叹“恶宋江”的思路来编写的,所以,尽力丑化宋江。宋江要投降朝廷,绝大多数人反对,很是不得人心。这也是金圣叹非常痛恨宋江的原因所在,程善之继承其衣钵,说梁山因为宋江要招安便自相攻击,宋江也因此众叛亲离。
于是,梁山分成几个派别,朝廷降将大多数归顺了朝廷。林冲、鲁智深、武松、史进、曹正、施恩、焦挺等人投奔了老种经略相公。程小姐为父报仇杀了董平,扈三娘手刃李逵,秦明得知妻子死亡真相与花荣反目,柴进与宋江成仇,带着石勇回了乡下。段景住要投奔金国做汉奸,被关胜一刀劈死。等等,……梁山好汉的死法不亚于《荡寇志》,奇葩得很。
第七十一回,卢俊义从梦中醒来,吴用给他圆梦,告诉他,下场与李固贾氏一样,恶梦会变成现实。这两人早早的打算归顺朝廷,最终也达成了愿望。
这样写法,简直比《荡寇志》还恶劣。虽然俞万春反水浒,但多少还有点尊重梁山好汉,这伙人的忠义还在,危难之际没有象《残水浒》那样各怀鬼胎,相互撕咬。
《残水浒》最坏的地方是把宋江写成了投敌叛国分子,试图投靠女真,因为遭遇风浪而没有去成。误打误撞到了海州,被张叔夜一举擒获。
历史上的梁山好汉并不是这样的,宋江等三十六人按照晁盖的遗愿,前往泰岳烧香。从此,十八双好汉离开水泊,四处出击,到海州时遭遇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烧,副将被擒,宋江无奈之下,选择全伙投降。这宋江以及梁山好汉的义气,施耐庵的书若不被腰斩,肯定不会像《残水浒》那样写。
后来,李若水说“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江等人得到了宋徽宗的赦免,加入到朝廷官军之中,先打方腊,再佂辽国。靖康元年时,追随童贯在镇江拥宋徽宗复辟而死于靖康之难前的“二龙戏水(九天玄女预示)”。
金圣叹不满宋江招安,但他只恶宋江一人,没有大肆恶意污蔑梁山所有好汉。忍无可忍之下,腰斩了《水浒传》。俞万春则不仅不赞同招安,而且不准许宋江及梁山好汉通过招安洗白身份,不准许宣扬招安而让梁山好汉一个个惨死。
《残水浒》拼凑了十四回书,不仅灭了梁山,也灭了《水浒传》,灭了读者心目中的梁山好汉。其恶意比《荡寇志》更甚。
历史上有哪些圣人?
这是我所知道的
杜康的酒圣,这都不用我说吧。
史圣是司马迁,光凭史记就知道了。
商圣是范蠡,相信你们小时候也看过这部动画片,我就是因为这部动画片才喜欢上的薛之谦,他出生平凡,但文韬武略……
偷偷的告诉你们主题曲是薛之谦唱的哟!
医圣是张仲景,想想我们小时候也听过张仲景的故事,比如说冬至。
那书圣肯定就是王羲之了,骄若惊龙,这个我们从小就知道就是描写王羲之的书法。
那画圣肯定就是吴道子了,这个就不用我说了吧。
诗圣就是杜甫,小时候被数时可没少骂他跟李白啊!
肯定还有其他的圣人,不过这我就不知道了。
这是我所有知道的,如果谁有更多的话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哟
如果刘备选择休养生息?
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终。此后的刘备却急不可待的进位汉中王,并且在蜀中大兴土木。同时荆州的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也打得如火如荼。这就违背了《隆中对》休养生息的计划,造成了竞争败亡的悲剧。如果刘备按照《隆中对》的计划休养生息,他是否能够统一天下呢?
一、令人称奇的《隆中对》。时至今日,《隆中对》依然是大家脍炙人口的话题。如果深入研究《隆中对》,就会发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实在神奇。因为只有《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才是刘备集团唯一能够统一天下的方案。而且诸葛亮对这个方案规划得十分精细,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诸葛亮的《隆中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夺取荆州和益州作为基业。从当时的情况看,北方是实力强大的曹操,东方是团结进取的孙权,刘备能够取得的就剩下荆州和益州两个地区了。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广布恩德,自然不会放过荆州。
只是这个建议从诸葛亮的嘴里说出来,实在让人毛骨悚然。诸葛亮与刘表有姻亲关系,和刘表的长子刘琦交好,他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只能说明刘备确实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只有夺取荆州,然后以之为跳板,才能夺取益州,使得刘备拥有一块比较稳固的根据地。
第二个阶段是休养生息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刘备夺取荆州和益州之后,进行战略休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刘备集团要和周边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对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待时机。这实际是在结束夺取荆州和益州战役后的一次战略休整,为最终的战略决战做准备。
第三个阶段是战略决战阶段。在夺取天下的时机到来时,刘备集团将对曹魏集团发动进攻。刘备集团将兵分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率领北出秦川,夺取关中地区。另一路兵力则由一员上将率领,从荆州出击宛洛。这样,长安、洛阳两个都城将落入刘备集团手中,刘备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了。
二、《隆中对》实施中的三次意外情况。诸葛亮的《隆中对》制定得十分精细,也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可是在实际实施中,却遭到了多次挫折。连续出现的意外情况,打乱了《隆中对》的方案,给这个方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些挫折使得刘备的战略方向被带偏,最终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一个意外情况就是曹操的提前南下。曹操率领主力北上消灭袁氏残余势力,一直打到了边境上。在这次艰苦的战役中,曹军历尽艰险,连曹操寄予厚望的谋士郭嘉都死在了途中。曹操回师后,他开挖了玄武湖,训练水师,为南下做准备。
但是曹操仅仅过了几个月,不等水师训练成功,就向荆州发动了进攻。这个军事行动完全出乎刘备和诸葛亮的意料之外。按理说这样的战略性军事行动,要进行周密的准备,而曹操不等军队休整完毕就对荆州发动进攻,与兵法有些违背。
可是曹操的这次军事行动却获得了完全的成功。荆州的统治者刘表恰好在此时病逝,他的继承者刘琮在部下的威胁下,竟然不战而降。这使得刘备措手不及,在南撤途中又遭遇了长坂坡惨败,几乎陷入灭顶之灾。多亏诸葛亮挺身而出,到东吴劝说孙权结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挽回了局势。
第二个意外情况是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孙权发动了湘水之争。当时孙权认为自己受到了刘备的欺骗,于是要求刘备归还全部荆州。刘备还需要荆州作为北伐的基地,当然不会归还。于是孙权派兵夺取了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
刘备闻讯后率领益州主力来到荆州,与孙权进行争夺。只是因为此时曹操发动了夺取汉中的战役,刘备害怕益州有失,才与孙权议和,双方以湘水为界划分地盘,这才避免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一次意外情况不只让刘备丧失了对荆州的控制权,还打乱了他的战略行动。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刘备完全不需要有荆州之行。他可以在益州进行休整,准备下一步的行动。由于他带走了军队主力,使得在汉中遭到曹操进攻过程中,益州完全成为了旁观者,失去了趁火打劫的机会。更不利的是,曹操控制了汉中,迫使刘备为了益州的安全,倾尽全力发动了汉中之战。
第三个意外情况就是荆州之战。当时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他完全控制了益州、汉中。此时的刘备急不可待的进位汉中王,并且在蜀中大兴土木。而此时在襄樊前线,关羽和曹军打得如火如荼。虽然关羽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但是最终双方还是进入了对峙状态。
此时孙权发动了荆州之战。他趁着关羽的主力长期滞留在襄樊,派吕蒙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当关羽得知荆州失守的消息后,率军撤回荆州时,因军心有变,大军离散。关羽被迫走保麦城,随后在逃往蜀中的路上被东吴的伏兵擒杀。由于这场惨败,《隆中对》的战略计划也彻底破产。
三、休养生息会导致的后果。我们看《隆中对》失败的阶段,正是诸葛亮规划的第二个阶段,休养生息的阶段。在刘备夺取荆、益二州后,就应该转入战略休整阶段。可是在刘备夺取汉中后,他并没有休养生息,而是赶紧进位汉中王,并且在蜀中大兴土木。
据史书记载,刘备“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在汉中之战时,刘备为了和曹军主力作战,益州已经被动员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程度。再加上这场大兴土木,连曹操都评价说蜀中的民力已经让刘备用尽了。
正是刘备在蜀中的所作所为,使得襄樊前线的关羽没有得到任何增援。况且关羽的襄樊之战本来就不在《隆中对》的规划之内。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战果,可是却破坏了《隆中对》的战略,最终自食其果。
如果刘备集团认真执行《隆中对》的战略规划,那么刘备就应该在益州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停止一切劳役,专心休整军队。而关羽则应该从无望取得战果的襄樊前线撤军,回到荆州。关羽在荆州一方面对军队进行休整,一方面消化俘获的三万曹军。这样,一切形势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经过休养生息之后,刘备的实力将会成倍地增长。在诸葛亮治国理政的能力下,蜀中的经济水平会得到很快的提高。以诸葛亮时代的蜀军兵力作为参照,相应的,刘备在蜀中的直属野战军队会增长到至少十万人以上。
与此同时,关羽在荆州的军事实力也会急剧增强。关羽发挥他善待卒伍的特长,会很快消化掉于禁的三万战俘。这批战俘如果被编入荆州的军队,荆州的总兵力将达到七万人以上。如此一来,刘备集团的总兵力将达到十几万人。这些军队拥有优秀的将士,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无论把这支力量放在曹操还是孙权身上,都是让他们难以承受的。
其次,孙权的态度将发生改变。在湘水之争后,孙权和吕蒙对东吴下一步战略进行探讨时,制定了武力夺取荆州的战略。此时东吴虽然有十万人马,可是能够用于战场的野战兵力也不过五六万人而已。不过即便是这样,他们面对关羽的三四万人马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这也是他们想要武力夺取荆州的底气所在。
可是一旦刘备集团转入休养生息,孙权就失去了偷袭荆州的有利时机。面对固守不出,且拥有优势兵力的刘备集团,孙权将会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只能放弃袭击荆州的计划,转而保持中立,甚至继续与刘备盟好下去,在北伐战争中分一杯羹。
第三,有利的时机很快就会到来。其实,诸葛亮所说的“天下有变”的时机很快就会到来。由于曹操自己不愿意称帝,那么这个时机就只有曹操死亡时才会产生。当时曹操的身体已经体弱多病,在襄樊之战中,曹操已经到了依靠车辇行动的地步。在襄樊之战结束后不久,曹操就病逝了。
如果关羽结束襄樊之战撤回荆州,曹操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还会多活一段时间,但是这段时间也不会太久。一旦曹操病逝,整个曹魏统治区将会陷入一片混乱。在现实中,虽然当时关羽已经败亡,孙权早已称臣,可是曹军中的青州军就认为天下即将大乱,鸣鼓而去,根本不听曹丕的指挥。
可想而知,如果这个时候刘备发起北伐,将会取得巨大的战果。在关中和宛洛两个战场中,刘备肯定能够夺取关中,而宛洛战场则不好预料。这是因为关羽会比较容易的夺取襄樊,并且继续向宛洛发起进攻。剩下事态的发展就要看孙权的选择了。
如果孙权采取和荆州之战一样的策略,关羽的荆州依然难逃灭顶之灾。不过此时关羽夺取襄樊,以汉水为联络线,背靠上庸,形势要好得多。关羽可以建立以上庸、襄樊为核心的新根据地,三方在这个地区重新形成对峙。
这样,刘备虽然不会实现《隆中对》里的统一天下战略,实力依然会得到很大的扩展。刘备拥有关西地区、汉中、益州和上庸、襄樊地区,还拥有凉州的产马地,再加上十几万精锐将士,还是有统一天下的希望的。
如果孙权恪守同盟,协助关羽一起发动北伐的话,形势会对刘备集团更加有利。遭到三面夹击的曹魏会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加上内部矛盾的加剧,曹魏的统治很可能会崩溃。这样一来,《隆中对》的战略方案将会实现,刘备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结语: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刘备集团唯一能够统一天下的战略方案,但是这个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很不顺利,遭到多次意外情况的干扰。最严重的一次是在襄樊之战的时候,孙权背叛盟约,和曹操一起夹击关羽,使得关羽败亡,荆州丢失,《隆中对》战略也因此破产。
如果刘备集团严格按照《隆中对》战略的规划,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情况将会有很大的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刘备集团的实力将会成倍增长。当时机来临的时候,刘备集团发动北伐会获得很大的战果。如果孙权配合刘备一起北伐的话,统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神武生存大挑战怎么玩?
大闹天宫:旷世大战很壮观。“大闹天宫”被玩家们称为“千人PVP团战”,这是一场旷世大战!这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高级玩家冲锋陷阵,新手玩家搞好后勤,每人都有一席之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攻陷对方的基地!
使命召唤:怪如潮水刷到爽。在每周日晚上,当无数吉祥前赴后继冲往长安方向,就代表无比爽快的活动“使命召唤”开锣了!怪如潮水涌不停,经验拿到手抽筋!击退怪物的进攻,还能得到御赐各种稀世奖励!面对九黎大军的进攻,少年,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御前科举:争当知识帝。“御前科举”以答题的方式进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琴棋书画古今知识都有涵盖,考的就是你的才识!答题最快正确率最高的,可以获得状元、探花等特殊称谓,还能在金銮殿上有一席之地,拉风至极啊!
生存大挑战:激情冒险王。每周六的“生存大挑战”是一场无比激情的PK,战斗中默认气血不断降低,这压力让所有人感到紧张刺激,积分前五名还可以获得“冒险王”的荣誉称号!要想在活动中脱颖而出么,叫上你最好的基友一起挑战吧!
驭骑竞速:激情卡丁车。“驭骑竞速”不需高等级即可随机体验超炫坐骑!比赛哨响,全力冲刺,比的不仅仅是技术,还要看谁更“坏”一点!一路上吃掉所有的好道具,把各种恶搞道具都尽情砸到别人脸上吧!回合制一样玩卡丁车!整蛊最欢乐!
官兵捉贼:重温童年乐趣。在“官兵捉贼”中,你既可以当城管,鸡飞狗跳去抓人!又可以扮盗贼,悄无声息偷宝物!你追我跑,就像小时候捉迷藏的欢声笑语,追忆童年的幸福时光。
深海捕鱼:清爽整个夏日。炎炎夏日里,还有什么比潜入深海更爽的事情!约好朋友一起向着绚丽的海底进发!不同鱼儿不同积分,还可以根据鱼儿切换渔网。积分不仅能排名,还能兑换经验和荣誉,爽歪歪啊!
白起为什么要坑杀40万赵军?
总体来说我认为白起不是自作主张,而是得到了秦昭襄王的暗示!说白起征战过程中喜欢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不假,但是通过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白起的杀戮战果大部分是在运动战对阵过程中,很少会出现在敌人投降之后!而且要注意的是,秦国当时倾全国之力动员了60万兵力参与“长平之战”,这可以看出当时秦国男丁也不是太多,面对着45万投降的青壮年男子,白起怎么敢自作主张就给杀了呢?这是不可能的!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秦昭襄王是知道这件事并且有所暗示,当然这也是基于当时秦国也已经损耗很重,没有足够的兵力和粮食去收容这些俘虏。但凡有足够兵力看管这些俘虏,有足够粮草供他们食用,我想秦昭襄王也不会下这种狠手,毕竟战乱时代人口是最大的财富,如果能够吸纳这45万青壮男子,秦国国力必将大大增强,统一六国的步伐也将加快不少!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我是公子皇铘,请多多点赞、关注,也欢迎留言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