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收入,法院检察院的公务员工资待遇怎么样?
法院、检察院比其他非政法单位公务员工资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法检单位有办案津贴,直接拉高了其待遇水平。
法院、检察院实行人员分类管理,不同人员工资待遇不同,主要分以下几类人员:
1、员额法官检察官。这是法检单位的精英人群,人员相对较少,基层员额法官、检察官只占编制的33%至39%,一个50人的基层法院,员额法官只有16至20人,除了几个院领导都是员额之外,各个科室基本上就部门负责人是员额法官。法院检察院走员额精英化道路实行办案终身负责制,工作压力、工作责任都增大了,待遇也自然提高了,正常情况下员额法官检察官比同级别公务员工资要高50%。如果一个正科级公务员月工资有5000元,那么同级别的员额法官检察官月工资就有7500元。
2、司法行政人员。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行政人员不办案,主要分布在办公室、政治部、财务室等综合部门,工作职责主要是保障办案,工资待遇要比员额法官检察官低,正常情况下工资待遇比非政法单位同级别公务员高20%。一个正科级公务员月工资5000元的话,法院检察院的科长可以有6000元左右。
3、司法辅助人员。主要包括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尚未任命为法院检察官,也没有入额,主要协助法官检察官办案。司法辅助人员工作量其实是很大的,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字办案,承办人要署员额法官检察官的名字,对案件不需要负责人,在员额法官检察官的指挥下完成办案任务,工资待遇跟司法行政人员是一样的。
4、司法警察。法院检察院都有司法警察,主要协助法官检察官办案,工资待遇要比普通公务员高38%。主要原因是,司法警察有警衔工资、加班补助、执勤津贴。在法院检察院司法警察工资待遇性价比是最高的,工作压力没有员额法官检察官大,但待遇却要比司法行政人员、司法辅助人员工资待遇高。
5、工勤人员。这类人其实是非常尴尬的,因为身份问题既不是员额、也不是司法行政人员和司法辅助人员,工资待遇并没有因司法体制改革得到增加,有的地方法院检察院的工勤人员车补尚未落实,待遇属于最差的一类人员。
6、聘任制书记员。这类人员就是法检单位的临时工,谈不上有多好的待遇。
法院检察院的待遇怎么样?主要看其是哪类人员,不同身份人员核定不同的待遇标准。同是一个单位却有六种不同的待遇差别,之所以是这样,主要是通过待遇来体现各自的工作责任大小。但现在有种趋势是,法院的员额法官都想退额,因为办案压力太大了,多50%的待遇获得感并不强,但检察院的人争着入额,因为办案压力比法院小得多,待遇却较高,法检两院对入额的态度直接反应了工作压力、责任的截然不同。
对于年终奖金法检单位并没有占优势,司法体制改革法检两院收规省级统管,人员工资、办案经费由省级财政负责,办案经费有保障。但法检单位面比较宽,省级财政无法负责年终奖金。两院人员的奖金仍然由地方财政负责,参与地方的绩效考核,所以法检收规省级统管后,地方仍然可以对两院可以制约。至于奖金多少完全取决了地方财政状况,地方财政好的年终奖金可以有十万以上,财政不好的,年终奖金可能就几千块钱。
为什么最近总有些人自称「隐形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人口:为什么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在叫穷?
图片来源:搜狐
导言:除了隐形贫困人口,全世界中产阶层的青年都在叫穷。这到底是年轻人的新式矫情,还是他们无力的呐喊?
“隐形贫困人口”成为2018年第一个击中年轻人的自我描述词。浏览了那些盛行于票圈的名词解释,年轻人终于知道,在消费上放荡不羁、外强中干的,不是只有自己一个。
然而,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二大爷”和纺织厂的“芳芳”们却对此不以为然:哼哼,这些哭穷的年轻人,都是没有经历过真穷的。
哭穷,到底是年轻人的新式矫情,还是他们看破现实后的呐喊?
“隐形贫困人口”是谁?
“隐形贫困人口”,多指那些风风光光消费,辛辛苦苦攒也攒不下来钱的年轻人。
我们归纳了一下,他们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类:自我满足型
这类隐形贫困人口忙于工作,时间不多、精力有限,于是将消费作为一种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比如有钱就花,用买买买抵御生活的乏味;比如购买高价保健品,弥补常年熬夜或缺乏运动带来的健康危机;比如为了克服“无暇做饭只能吃地沟油”的窘境,在“吃饭”上毫不吝啬。
中产阶层饮食新宠:亚麻籽、牛油果、羽衣甘蓝。图片来源:界面
平时工作忙得根本没时间网购,钱都花在吃上了。
贵是因为要吃的健康,靠谱的轻食没有低于 50 的。牛油果已经过时了,主要是看有没有羽衣甘蓝和藜麦。
也不是没想过吃的家常一些,可一想到我工作这么累周末还加班,再不吃好喝好也太惨了。
——新世相 《你这么能花钱,一定很穷吧 | 隐形贫困人口都把钱花哪了》
赚了钱如果不花掉,那真是对不起加的那些班,花钱让自己吃得好、身体好、不孤单,都是最基本的,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第二类:打肿脸充胖子型
许多年轻人对老一辈的面子消费嗤之以鼻,自己却不能逃脱为虚荣心买单的命运。
才入职一周,媒体人范范的消费水平被强行拉高。“如果不背个好包上班,不了解几个名牌,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进入同事的话题。”
“每次聚餐,同事们都带着去那些人均200+的高端餐厅。久而久之,我也就习惯了,虽然我几乎要入不敷出了,但是身边的人都在这样消费,比起穷,显得寒碜更可怕。我不想让自己变low。”
《北京女子图鉴》中,外表光鲜亮丽的佳佳却租住在没有信号的地下室。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更不能被拆穿。
周末爱请朋友去酒吧,职业买单。主要是忙到没有别的花钱机会,这方面尤其不能示弱。不然他们还真以为我过得很惨了。
假装生活,成为让自己体面的必备技能。为了保持自己的阶级特征,就算私底下再穷,也要用看得见的高消费来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样子,隐形贫困人口不能输。
第三类:骑虎难下型
消费欲望就像脂肪,长起来容易,减下去难。
比如,住过好的出租房,就再难回到简陋的那种屋子里凑合。
晚上能远远看到亮着灯的望京SOHO。瞬间再也不想住回窗外有铁栅栏的老小区了。
我不觉得自己在追求过分的欲望。加班完回到家,在合租卧室盯着铁栅栏听运输车轰隆隆,和放着音乐坐在有夜景的落地窗前,真的无法相比。
再比如,在敞亮的顶层健身房里体验过,就再也跑不回那地下健身会所的跑步机。
真不是多爱健身的人,腹肌到今天还是一团,就是对健身房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现在逃离地下室,一边跑步一边面对整座城市夜景,终于找到了一点美剧男主角的感觉。
工资增长的速度比不上商品的更新速度,也比不上欲望膨胀的速度。层出不穷的消费项目与营销广告刺激着你,强行拉高你的消费段位,这足以让你沉溺在一种富裕的错觉里,却时常忘了自己已经吊在了赤字的边缘。
《马男波杰克》截图
选择“隐形”的原因各自不同,而贫困的感受却是人人相似。实际上一边花钱一边哭穷的,可不止中国的青年。
听说全世界的年轻人在哭穷?
这些年,从台湾的“月光族”、日本的“隐蔽人士”,到英国的“尼特族”,全世界的年轻人,似乎都过得不太好。他们虽然都算不上赤贫,但却各有各的穷法,当然也各有各的套路。
台湾:花光用光的月光族
“月光族”最早出现在十几年前的台湾,他们是一群年轻的中产阶层,摈弃了父辈谨慎的消费方式,本着花光用光的原则,热衷提前消费,他们的银行账户月底通产所剩无几,因此号称“月光族”。
“月光族”自从出现,就因其“离经叛道”的消费观念轰动一时,流行开去,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台湾的年轻人。一项新发布的调查显示,台湾39岁以下青年劳工中,33%自认为是“月光族”,47.9%背有负债。
在大陆,“月光”的消费模式催生了人人贷等小型借贷平台,他们手续简单、借贷方便,却极容易让人越陷越深。图片来源:人人贷官网
如果说十几年前的 “月光族”还带着及时行乐的浪漫潇洒,而今他们则几乎只剩下入不敷出的辛酸无奈了。据调查,到2018年,63.3%的月光族自认为是贫穷阶级,44.2%表示无生育子女计划,其中88.2%的人透露是由于经济因素。
台湾大型招聘网站“yes123求职网”发言人杨总斌分析称,月光族的大量涌现,意味着台湾的年轻中产阶级正在逐渐陷落。
英国:游手好闲的尼特族
当超前消费的观念掏空台湾青年的钱包时,欧美的年轻人正在为他们的懒惰付出代价。
“尼特族”(全称Not inEmployment,Education orTraining)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它专指那些不升学、不工作也不愿寻找工作的待业青年。尼特这个词在英文中也往往会引发“没有地位”这样的负面联想。
尼特族数量庞大,据统计,2013年,在英国18-24岁的青年中,有1/5无工作,伦敦有12万尼特族,平均每4名青年中就有一人失业。
这一族群一定程度上是发达国家经济停滞的产物。当经济发展不如预期,高新职业迅速饱和,底薪高工时的工作大量增长。尼特族的年轻人既找不到符合期望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太过辛劳的职业,于是就依附家人暂不就业,整日无所事事,给家庭带来负担。
不过,尼特族不少出身于家境良好的中产阶层,在阶层固化的欧美社会,他们光靠着父母的财产就能过得还不赖。
日本:宅是一切的茧居族
在日本的“茧居族”身上,个体与社会的疏离则以一种更为封闭的状态体现出来,他们打从心里抗拒人群,巴不得完全从社会蒸发。
据统计,在日本,生活着近百万茧居族,他们大多在2049岁之间,平时几乎足不出户,严重者长达数年都是如此。不过,也仍有不少茧居人士会运用互联网与外界互动。
Riki的房间被贝壳面、零食和散落的杂物堆满。有时,他甚至不需要吃喝,因为心理障碍比生理需求大得多。图文来源:网易看客
多数茧居族来自中产家庭,他们通常被寄予很高的期望。然而,旷日持久的经济停滞切断了“高分数-好大学-好工作”的传送带,向上流动通道的阻塞让这些年轻人背负着巨大压力,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孕育出“耻辱感”。 “逃跑,只有逃跑的时候,我才是我自己”,一位茧居青年这样说。
家境和社会环境不仅这些日本青年茧居的诱因,也是他们茧居的条件。父母在经济泡沫时代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既赋予了他们对自由享乐的想象,也带来了垮塌的可能。加藤博士说:“很多时候,日本父母无法狠心切断孩子的经济来源,尽管经济不景气,仍无限期的赡养他们。”
从日本到英国,全世界生于中产阶层的年轻人仿佛都陷入了莫名的愁苦之中。他们总怨自己小姐身子丫鬟命,有中产的消费习惯、审美趣味、懒散习性和娇贵身子,却又不肯心甘情愿地为此买单。一边花钱、躺尸,街上窜、家里蹲,一边叫苦不迭,乐于给自己贴上“月光”、“尼特”、“茧居”、“隐形贫困”这样的标签,仿佛有天大的苦衷。这样的哭穷,乍看就像一种新式矫情,实在是“穷”得有些理不直气不壮。
但另一方面,这种哭穷背后也确有实实在在的难言之隐。停滞不前的经济、断裂的向上流动通道造成了社会地位的贬值,夺走了他们“本该拥有”的轻松生活。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花钱、啃老、躺尸不仅是“贫困”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是小资理想遭遇骨感现实后的破罐子破摔。
哭穷,新式矫情还是痛的领悟?
与高枕无忧的前辈们相比,这届中产青年大概是最名不副实的一批。
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 《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90后年轻人生活压力数据》
除了薪资低、就业市场不友好,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问题也已成了年轻人身上的几座大山。
工作三年了,和男朋友也打算结婚了,咬咬牙决定买房。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够了首付,银行贷款110万,每月要还房贷7000多,还欠着亲戚的外债18万。和男朋友收入加起来才一万四左右。男友工作不稳定,我在国企,效益下滑,单位有降薪趋势。我觉得我们承担的风险太高了,就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深渊。
——@天涯网友 我是GZ小马甲
新自由主义制造了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弹性制的工作之下,大量去技能化、灵活化的岗位被创造出来,却让每一个个体面临低薪、工作高压与生计的不稳定。曾经是公共福利的住房、医疗如今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如果没有足够的财产,就很难轻松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中产也被深深卷入其中。
中产青年不仅被恶劣的工作条件榨干了时间、健康和生活质量,还被市场化夺去了未来生活的憧憬。当他们无力控制自己的生存境况,便执着起了饮食、健身、化妆品这些熟悉的生活方式,企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可控制、可预测的消费制造幻象,来对抗未来的不可预测和不可控。
在此背景下,消费主义激发的物欲让这些青年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天天加班累垮了身体?至少还找得起私教进得起健身房呀;熬夜赶工总爆痘?前男友面膜包你嫩出水;天天吃地沟油外卖胃不好?还不快买两个牛油果补补身子。
毕竟,没有了健康和时间,钱就是他们仅存的资源;没有了选择生活的余地,选择“哪一种牌子的冰箱和洗衣机”就是他们仅剩的自由。
消费不仅从物质上弥补了贫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还给岌岌可危的中产阶层带来了他们稀缺的“位置感”。通过区分不同价格、不同品牌的商品,年轻人也在重新确认自己的品味、消费能力和阶层地位。“高雅”消费品正是以这种方式,抚慰着他们那颗颤抖的小心脏。
然而,消费主义的美梦毕竟虚幻的。在吃喝玩乐上,年轻人花光了积蓄,只能通过更卖力的工作来填补亏空,而住房、婚姻和育儿依然遥不可及。花钱消愁愁更愁,越穷越买,越买越穷,他们最终陷入消费主义的怪圈一发不可收拾。
NHK纪录片《穷忙族》
而“隐形贫困人口”、“吃土”、“穷逼”这样的词汇恰恰用戏谑、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这些年轻人的难言之隐,这是一场群体性的自我澄清。总之,中产青年借消费给自己制造了一些幻觉,又用“哭穷”的方式来否定这些幻觉。在这个意义上,买买买不过是他们的自慰行为,而哭穷就是酸爽过后的空虚寂寞冷。
花今天的钱,哭明天的穷,有用吗?
是的,风险社会的不安定感、未来的不可预测性都是真实的,不会因为哭穷而改变。认知到问题只是起点,更有意义的是关于改变的讨论。
与其欲求不满地哭穷,何不跳出自己的阶层小圈子,发挥对“贫困”的同理心?中产青年不如去看看底层的人是如何活着的。为你送货的快递员、为你扫楼的保洁阿姨、生命垂危的尘肺病工人、流水线上的芳芳和壮壮,都在你无法想象的“贫困”中龃龉前行,根本无力“消费”,更无暇“哭穷”。去问问他们的薪资、家庭和吃穿住用行,你会窥探到一个社会阶层的谱系,会发现你自己所拥有的,即使不像上流社会一样多,但也绝不是理所当然。
你的穷,来自于财富分配的不均。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越来越少的人手里,不论是底层还是中产,即使看到社会的财富在数字上的增加,却感受不到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富足。大多数的人要分比例极小的一份饼而造成的经济紧张,并不是通过符号消费能够解决的,这背后是社会的不公。
中产阶层醒醒吧,无产才是你们最终的归宿。图片来源:公众号“没用的人”
对于个人来说,只是哭穷、消费,却不关心政治,只会助长资本的剥削,让制造贫困的社会机器永动不休。要冲破逼仄的生存空间,应该打破“独善其身”的观念,走出政治冷漠,从关心身边的世界开始。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尼特族词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BC%E7%89%B9%E6%97%8F
2、维基百科:茧居族词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A%B1%E8%94%BD%E4%BA%BA%E5%A3%AB
3、南都观察:《年轻人何以成为“隐形贫困人口”》
4、看客insight:《“消失”的100万日本人,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5、新世相:《你这么能花钱,一定很穷吧 | 隐形贫困人口都把钱花哪了》
作者:醋溜双子座 凉拌水瓶座
美编:黄山
土逗原创
两个offer?
选民企吧。
一、从经济上考虑
几倍的收入差距,是一个不小的诱惑。在体制内想拿到年薪三十万,不到中年是不可想象的。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能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问题。所以为了尽早财务自由,应该选民企。
二、从自我发展提高上考虑
民企以效益为先、竞争激烈,从事的工作也具有挑战性,可以说是时刻处于“战时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各方面能力会持续进步提升。
以后跳槽或者是自己开公司,积累的相应能力和行业口碑都会成为助益。
相比于朝九晚五的撞钟,几年下来,差距将是巨大的,而自身能力的进步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所以为了自己,应该选民企。
三、从社会地位上考虑
社会上的面子问题,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这个无法改变。如果在民企,显然对家人和自己会相对来说“没有面子”。但这只是在退休前。退休后,则完全相反。民企退休后,你的能力和行业口碑会继续发挥作用,你依然可以从事本行工作,或者当顾问,甚至自己当老板。而体制内退休,你除了退休金,技术储备和行业口碑则几乎没有,只能带娃遛狗。所以从长远考虑,应该选民企。
四、从稳定性上考虑
上一辈人普遍认为,铁饭碗占优势。那是以前,现在不确定性在日益增多,根本不会有铁饭碗。
各个单位的考核,评比,末位淘汰一点也不少。
虽然被淘汰的可能性小,但是后果严重啊。
人到中年被淘汰了出来,你还能做什么?
而民企则没有这个问题,在不稳定的环境中长时间锻炼,抗压能力会逐步增强,动态的不稳定,反倒是最稳定的。
从以上四点看来,民企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但所有的这些优势,都是建立在自己日复一日的努力中获得的。
如果不想活得那么累,还是乖乖去拿五千吧,不需要创造力,按部就班的工作,人生活得轻轻松松,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
毕竟错过这次机会,再想拿五千就难上加难了。
但是每个月工资只有四千多?
诚谢邀请!陌生的朋友,要回答你这个问题,首先我要给你讲一下医生的工资是按什么而定多少的,你就明白了。我国每个医院都是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行统一规划和按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从医院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医疗质量、科研、技术力量等多方面,组织专家组对医院进行评审后而确定为三个级别的。
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每级又分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级别,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三个级别中,三级医院级别最高,二级次之,以此类推。一级医院病床数在100张以内,包括100张。是直接为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是初级卫生保健机构。
二级医院病床数在101张——500张之间。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是地区性医疗预防的技术中心。三级医院病床数在501张以上。是跨地区、省、市以及向全国范围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院,是具有全面医疗、教学、预防、科研能力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各级医院之间建立由双向转诊制度和逐级技术指导关系。
各个医院医生的工资多少是按照工作年限和职称的高低而定的。所以,每个医生的工资都不一样。工龄长的、职称高的工资就高,工龄短的、职称低的就低。医生的职称有低向高,依次为助理医师、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从低职称向高职称晋升,人数呈金字塔型,助理医师和医师最多,越往上越少。在医院,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被称为专家,才有资格坐专家门诊。
每个医院的医师晋升除了有学历、任职年限、论文、成果、考试过关等硬性要求外,还都有指标的严格限制,如果有退休的、调走的,才能有空缺的岗位。不是你够条件就能晋升的,指标少、晋升难是每个医院都要遇到的焦点、热点。尤其是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指标更少,很多医生熬到退休因为单位没有指标还只能是个中级,就是主治医师。三级医院晋升指标相应多些,二级少些,一级医院又更少。这就是基层医生都想上三级医院的原因之一。
参照我们当地医院医师职称工资水平,主任医师工资是一万多,副主任医师工资是九千左右。你的老公工资只有四千多,我认为应该是个中级,就是个主治医师,这是扣了五险两金以后的工资,很正常。所以,你应该确定你老公是什么职称后,才能判定这工资是否正常。但愿我的回答能够解除你的疑惑。
友友们,你们当地医生的工资水平如何?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
一年收入多少能达到中层水平?
我是地地道道的青州人,青州行政划分是隶属于潍坊的。大范围讲,青州的消费或者收入,也算是潍坊范围之内。
具体到一年收入多少属于中层水平,很难界定的。你收入高或者低,并不真正代表你能决定的自由消费是高或者低,因为还受你的刚性支出影响,譬如说房贷、车贷、贷款还款等支出。
假设你一年收入20万,看着收入还算可以,可是你的各种贷款还款就有15万之多,那么你实际能自由支配的收入其实很低,难免会有开豪车却加不起油的尴尬。相反,如果没有这些刚性支出,即便年收入10万,自由支配的收入也比年收入20万的多,谈何是中层水平呢?
目前,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来看,在青州,除去刚性支出,一年能自由支配的收入有20万左右或者以上就可以算是中层水平。所以,年收入大概在20万再加上你的年刚性支出的金额,可以称的上是中层水平。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有不到之处,或者有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同时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共同对这一话题探讨交流。谢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