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局势,伊朗与美国有怎样的历史恩怨?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巴列维王朝君主政权是亲美。美国中东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伊朗也代表着美国的利益。在伊斯兰革命中,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伊朗成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走上了反美的道路。革命的过程中,伊朗学生曾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52名使馆人员四百余天。
以后的伊朗为了寻求中东事务的话言权,不断向周边国家施加影响,支持反美势力。而美国也为了石油利益,维持中东事务的主导权不断向伊朗施压。双方经济和军事的矛盾冲突接连不断。
1988年7月3日,伊朗一架客机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空,被美军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击落的事件。这一事件中,机上290人全部遇难。后来,美国解释为误炸,虽进行了赔偿但拒绝道歉。
2016年,美军舰只误入伊朗水域为伊军俘获。两方经过谈判美军获释,但伊朗方面公布了被俘美军下跪道歉的视频,引起美国强烈不满。
伊朗为了自身安全,谋求发展核武器。以美国为着的西方国家对伊朗进行了长期的经济制裁。一度伊朗与西方国家达成妥协,签订了《伊核协议》。以停止核武研发来换取西方国家解除制裁,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走走停停”。特朗普上台后,更是直接退出了《伊核协议》。
新年伊始,2020年1月3日凌晨美国出动无人机实施“斩首行动”,在伊拉克巴格达机场,炸死了伊朗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的指挥官苏莱曼尼将军。
7日夜间,伊朗对美军驻伊拉克多处军事基地,发动了代号“苏莱曼尼烈士”的导弹袭击。随后,伊朗外长扎里夫宣称:报复行动停止,伊朗不寻求美伊关系紧张升级或是战争,但将保护自己不受侵略。日本首相时隔41年再访伊朗?
现在事实已经证明,安倍的伊朗之行彻底以失败告终。正当安倍访问伊朗之时,阿曼湾附近发生日本油轮被不明势力袭击事件。事后美国和伊朗互相指责,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结果。安倍访问伊朗不仅没有缓和美伊关系,反倒戏剧性的美伊对峙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在安倍访问伊朗之前,日本就对国际媒体放风不要对安倍访伊有过高期望,但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是尽兴而去,甘愿蹚这趟浑水。个人认为这其中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访问伊朗可以缓解日本和伊朗关系,有可能会解决日本对进口伊朗石油的迫切需求。众所周知日本是石油进口大国,同时日本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买家。日本迫于美国压力,已经几乎断绝和伊朗的石油贸易来往,这并不是日本想要的结果。
之后有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默许,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理所当然愿意前赴伊朗,尽管伊朗问题是相当复杂,矛盾重重,安倍晋三可能会空手而归。这一切都不会影响安倍访问伊朗的积极性和热情。
其次,美伊问题已经超越地区性,成为重大国际性问题,但是日本的国际影响力有限,只能算一个局外人,安倍访问伊朗明显可以增强日本的国际影响力。
日本离开是经济大国,政治小国。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发言权相当有限,日本总是一如既往的活在美国的阴影下。如今可以作为特朗普的“说客”,风光无限的访问伊朗,占据国际媒体头版头条,不难理解作为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的确很愿意蹚这趟浑水。
再就是,无论日本愿意与否,安倍晋三不可能违背特朗普的意志和指派,拒绝特朗普的要求。日本就是美国的小弟级盟友,纵览美日外交,很少有日本拒绝美国要求的报道。无论日本谁担任首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美国言听计从,当然安倍也不除外。特朗普说去,安倍晋三不敢也不会说不去!
个人观点,欢迎浏览。同时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伊朗声称被直布罗陀当局扣押的油轮即将被释放?
既然是網傳,那就是假的,或許是真假參半吧。若假,當然就沒有信與評論的必要了。若真,就可能有如下後果。一是伊英關繫緩和,伊朗扣押的船艦也會得到釋放,互搭平台,兩全其美。二是波斯灣以及中東局勢降溫,或許是美國指西打東策略的延伸。三是美國組建多國艦隊圍堵伊朗的計劃失敗。
伊朗外长5月15日突访日本?
在美国收紧对伊朗包围圈的情况下,伊朗外长必须为伊朗拓宽合作空间,而日本就是伊朗深化合作、拓宽合作空间的对象。一旦伊朗打开日本的突破口,那么伊朗从美国盟友中获得的支持就不仅仅只限欧洲了。但是在《日美安保条约》的限制下,日本的承诺能否兑现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日本作为世界上唯一承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国家,这让日本在削减核武或者说废除核武方面都表现的非常积极。前几年在联合国层面推动的废除核武器公约,其中日本最尽心尽力,但是这项公约并没有得到美国等核大国的支持。
日本的这一理念也在这次会谈中得到“贯彻”,安倍在与扎里夫会谈中强调希望伊朗能继续遵守伊核协定,并对动荡的中东局势表示关切,而且安倍还强调愿意为维持核协议提供合作及为稳定中东局势作贡献。日本外相河野在与伊朗外长扎里夫会谈时再一次强调日本对伊朗伊核协议的支持。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日本似乎对伊朗的伊核协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从实际上来说日本给的全是“空白支票”:一、日本不是伊核协议的签署国,这就让日本在支持伊核协定的立场上变得只剩“口头”了。虽然日本对伊核协定的支持可以让伊朗在国际社会中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但是在美国的围堵下,日本能否坚定立场就很难说了。而且从安倍“为稳定中东局势作贡献”可以看出,安倍更多的希望借助中东的乱局来扩大日本国家的影响力,这可能与安倍修宪、扩军有一定的关联。二、伊朗外长本次访日的主要目标就是希望日本继续进口伊朗的石油,或者说伊朗希望与日本保持正常的石油贸易。而且从伊朗外长扎里夫先前访问俄罗斯、印度等国就可能看出,伊朗希望通过维持石油贸易来保证与各国的正常关系。但是在伊朗外长扎里夫与日本首相安倍及外相河野的会谈中并没有涉及,这就非常奇怪了。要么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已经断绝从伊朗进口石油的意图;要么伊朗与日本在私下达成新的协定。从伊朗及日本国内外情况来说,后一种最有可能。
随着伊朗与美国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伊朗极有可能会通过用俄罗斯等第三国过境等方式向日本输送石油。而这次会谈表面上是日本支持伊朗伊核协议,但更多的是日本与伊朗私下利益的交易。
石油走私现象猖獗吗?
尽管美国给予了部分国家采购伊朗原油的豁免权,但实际上,伊朗原油还是躲不过“出口瘫痪”的命运。被“豁免”的印度一直再降低进口量,11月份算下来,平均每天也就是30万桶左右;日本和韩国目前也在观望,打算等到明年1月再恢复从伊朗进口原油。伊朗原油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但在另一条“渠道”上,伊朗原油的“生意”却红红火火。
“禁油令”形同虚设?伊朗每天上千万升汽油“流入”邻国!
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11月20日报道,伊朗最近几个月汽油走私明显增加,每天约有1000万至2000万升汽油走私至邻国,其中绝大部分都流入了“邻居”巴基斯坦国内。走私的原因很简单,得益于伊朗政府的大力补贴,伊朗国内的汽油价格十分低廉,零售价仅为8美分/升左右,而巴基斯坦的汽油价格接近1美元/升。在巨大利益的趋势之下,伊朗私企以及个人不得不通过“倒卖汽油”的手段来获得收入。
众所周知,伊朗的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出口,但随着美国惩罚性措施的如期而至,伊朗的原油出口量已从每月270万桶减少到每月160万桶,经济大受打击。货币也已经先一步出现了崩塌的趋势。今年9月,1美元已经可以兑换146000伊朗里亚尔,里亚尔汇率已经跌至历史低点;而在当地非官方市场,货币贬值一度超过3倍。
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据悉,在美国第一轮惩罚性措施落地时,仅两个月时间,伊朗当地的一包纸尿布的价格就已经上涨了48%。而在伊朗本就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上,这种的恐慌气氛更加剧了当地的民众的紧张感;随着新一轮惩罚措施的来临,伊朗民众才不得不选择“倒卖汽油”等各种方法来“求生”。
为防止走私,伊朗欲启用新型智能卡!美国也开始动用“高科技”……在越来越多伊朗民众加入“倒卖”行列的背景下,伊朗官方也开始采取手段,打算重新启用一种限制私人购买汽油的智能卡,以打击汽油走私。事实上,早在2007年,伊朗就为了防止走私启用了这种智能卡,该卡可以监控司机的用油情况,而普通驾车人每天凭卡只能购买180升汽油。伊朗石油产品分销公司透露称,目前这种智能卡还没有设置每天购买汽油的上限,同时,重新启用智能卡也“不意味将出现燃料配给或油价上涨”。
伊朗民众走私汽油让伊朗官方“烦恼”,而伊朗原油的“走私”也同样让美国苦恼。在过去的惩罚性措施期间,载有伊朗原油的油轮就曾运用各种手段躲避官方的追查,其中就包括更换标示国籍的船旗、关闭无线电讯号等手段。这惹得美国十分“不满”。而为了让“禁油令”执行得滴水不漏,美国也开始与民间企业合作,出动卫星追踪与大数据等最新技术,监控着伊朗邮轮的动向。
伊朗总统此前曾多次“放话”称,伊朗将继续出口原油、打赢这场“经济战争”,但现实的情况是,在美国不断推进惩罚措施下,伊朗经济状况已经明显恶化。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上升、货币贬值等状况让伊朗国内经济和伊朗民众承受不小压力,就算伊朗官方如今仍信誓旦旦,但无法否认的是,伊朗经济的凛冬恐怕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