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诸怎么死的,三国时期投降的名将不少

天美资源网

许诸怎么死的,三国时期投降的名将不少?

于禁投降不被当世人们原谅,也受到后世人们的微辞,主要原因是他投降以后有一段复杂而特殊的经历,这是其他降将所没有经过的。

投降虽不光彩,但也不是对一个人的“一票否决”。三国时代各处交兵,胜败是家常便饭,没有人的胜率是100%,曹操做不到,诸葛亮也做不到,名将如关羽,真实的胜率不超过30%。

许诸怎么死的,三国时期投降的名将不少

打了败仗,大部分人都逃跑了(或者叫战略转移),但也有来不及跑的就成了俘虏,三国时代其实不轻易杀俘虏,尤其是名将,因为他们都是宝贵资源,是重要的战利品。

名将被杀也有一些,但都有特别的原因:如吕布,那是因为之前与曹操有过节,而且吕布的名声也太差;再如高顺、沮授,那是因为他们只求一死;还有如关羽,那是因为出于担忧,害怕其东山再起,所以杀了。

大部分名将被俘后都效忠了新主人,如张辽、徐晃、张郃、太史慈、庞德、甘宁、黄权、马超、夏侯霸等,他们并没有因为有过投降的经历而被人唾弃,也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代名将,投降的那段历史,甚至都算不上人生的污点。

但于禁的经历太特殊了,与以上众人皆不同,这主要是他投降以后的曲折经历。

于禁投降的是关羽,如果刘备、关羽后面发展顺利,于禁也许会在刘备手下效力,如果再立一些战功,于禁仍然可以延续他的名将之路。

一般来说,将一名将领收降,事先会有一些谈判,比如一些承诺,于禁那么容易就投降了,也许关羽给他过什么承诺,但不幸的是关羽很快失败,即使有过承诺,也都不存在了。

于禁的处境变得尴尬了:他这时落到了孙权的手中,孙权不杀于禁很好理解,因为于禁不是他的仇人,孙权又在暗中向曹操靠拢,于禁成为孙权手中的一张牌。

如果孙权打算使用于禁,于禁还有再立战功的机会,那于禁的结果也不会太悲摧,可孙权只想打他这张牌,并没有要用于禁的意思,于禁的处境继续尴尬着。

不过孙权无意识中也干了一件好事,那就是没有在曹操生前就把于禁放回去,那样以来就轮到曹操尴尬了,用不用、杀不杀,对曹操来说都是头疼的事,曹操必然会在情、理、法之间纠结。

曹丕继位后于禁被孙权送了回去,叛而降、降而再叛,这种事也不是说不可行,孟达就差一点这样做,如果于禁是从敌国再叛降回来的,如果再能立点儿功劳,那他一样可以继续之前的路,可像他这样被人送回来,就很难受了。

于禁的整个经历十分复杂曲折,三国的降将里还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注定了于禁的命运与众不同,这是他的悲哀。大概于禁投降关羽的时候完全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否则他宁愿如庞德一样战死。

对于曹丕来说,杀于禁也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曹丕与于禁的关系不如曹操,没有感情上的障碍;曹丕新登帝位,需要立威,如果能以合适的方式将于禁杀了,军中的将领自然对曹丕更忌惮;于禁临阵投降,如果回来还能继续做官,以后谁还拼死一战?杀于禁可以严明军纪。

所以,于禁回归后面临的结果其实是注定的,只是曹丕做得很有技巧,没有直接下令处置于禁,而是将其逼死,这样不会连累于禁的子女家人,目的达到,副作用较小。

综上分析:于禁不被曹丕原谅是形势演变的结果与人情的必然,是于禁投降以后极为特殊的经历所造成的,当初投降关羽虽是求生的人之常情,但后面的事已经让于禁始料未及了。

为何有人说他却唯独打不过魏延?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三国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段是历史之一,得益于《三国演义》的知名度,人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也非常的感兴趣,所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三国热”,许多影视剧作品也纷纷取材于三国,进一步带动了三国热潮。

三国著名的谋士和名将,我们都如数家珍,比如说蜀国的五虎上将,历来就是名将猛将的代名词,还有魏国的五子良将,东吴的小霸王,卧龙凤雏的鼎鼎大名,鬼才郭嘉、毒士贾诩等著名历史人物,但是对于一些冷门的人物,可能就不那么为人熟知了。

庞德是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对庞德这个人可能没什么印象。庞德是西凉猛将,一开始属于马腾麾下,后来跟随马超进攻曹操,之后兵败逃到汉中,在曹操进攻汉中的时候,庞德投降了曹操,成为了曹操的部下。

之所以说庞德是三国猛将,是因为他的战绩非常辉煌。庞德在与曹操交战的过程中,战败过许褚、夏侯渊、张郃、徐晃等名将,虽然是因为曹操爱才的缘故,但是也足以见庞德的实力。在襄樊之战中,高傲到对黄忠都不屑一顾的关羽也对庞德的刀法大为称赞。

以庞德的武力,力拼超一流武将也有一战之力,但是为什么却有人说庞德单单打不过魏延呢?

庞德与魏延的交手是在汉中之战。当时刘备为了夺取益州的北大门,发动了汉中之战,曹操也大起三军迎战。这一次战役是刘备和曹操第一次正面的大军团作战,完全是硬碰硬,双方的大将几乎全部出马,魏延和庞德自然也出现在了战场。

轮地位,魏延在蜀国的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而庞德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是庞德在此前的几次高光表现也让人不能忽视。

庞德在与魏延对阵的时候,顾虑太多,从汉中之战打响以来,刘备屡战屡胜,曹操甚至还折了大将夏侯渊。庞德也知道蜀汉猛将众多,他对阵魏延也一直小心翼翼的防备着其他名将,果然马超偷营成功。

其实魏延和庞德都是三国时期的猛将,对阵五虎上将这等巅峰武将都有一战之力,两个人的能力不应该只看一次对阵的结果,而应该从全局出发。至少,单从武艺上来说,庞德并不比魏延差。

大将典韦是怎么死的?

首先,须纠正一点。典韦是猛士,百人将。而非大将。

百人将,与大将的区别是;百人将者,可率数百人陷阵突击,以一当十,斩将夺旗。

大将者,可统领一军,独挡一面,麾下数千或数万众,攻城略地,谓之为大将也。

张绣降,曹操很高兴。酒喝多了,又犯了人妻瘾的老毛病,然后误睡了张绣的嫂子。张绣怒而复叛,夜袭曹营。

典韦作为曹操的卫队长。是为掩护曹操撤退,身率卫士断后,死战不退,壮烈而死。

这儿,不论老曹的错与对。只就典韦这位卫队队长而言,忠于职守,宁死不逃。其之死也,重于泰山,堪称千古忠烈!

笔者先绘图一张,缅怀一下这位有“古之恶来之勇”的壮士

典韦之死,在三国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读《三国志》后有感。三国时,英雄豪杰辈出,猛人无数。

但就算号称当世猛虎,或者万人敌的吕布、关公等。无论演义中如何渲染其之武艺。而正史上,史官从不将笔墨用在描述其等武艺之上。

比如说吕布,只是曰其“膂力过人、善骑射”;说关羽,亦只称其威猛雄壮,就算万军阵中突杀了颜良,陈寿亦只用了寥寥数语。只讲大概事件,而从不详言其细节。

唯独典韦一人,却能让惜字如金的史官,也肯大费笔墨的,去描写其战斗细节。这就不仅仅只是三囯史了,在所有史书上,也是不多见的。

故而,可以断定,单就个人勇武而论。三国第一的,不是吕布,亦非为关公,而是典韦。

张绣突然发动的一场夜袭,让曹操兵败,弃营而走,使曹操的长子死于乱军中,又造成了典韦的阵亡。

我们从这场夜袭中,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古代军事的细节,其实挺有趣味的。历史的真正趣味,全在细节之中。

曹操素以练兵治军打仗为能,可称三国第一。大营中兵多将广,为何一遇突袭,曹操就要弃营而逃?

古代行军宿营等,都是有讲究的。

东汉军制,营是基本战术单位,兵力都是以营为计算的。例如,襄樊之战中,曹操先后共发十二营兵力往前线,援助徐晃。

每营兵力为八百至千余人不等。而行军宿营,也是以营为单位驻扎的。

假如说曹操此次出动兵力有一万人。那么,就至少有十个营级建制。这一万人,宿营时并非扎堆在一起,而是按前、后、左、右、中等等,按地形不同,成掎角之势,各营分开驻扎的。

而曹操所在的,就是大军中营。

张绣袭击的,就是曹操的中营。因张绣已降,曹军对其毫无防守。

张绣以有备击无备。用少部兵力,分別佯攻牵制其他诸营,重兵全力突袭曹操的中军营。趁着夜暗,鼓躁而攻。

曹军猝不及防之下,自然大乱,诸营自顾不暇,更无力相互救援。须注意的是,黑暗与夜袭,对古代军队是非常致命的。一旦遇夜袭,古代军队的惯例,不是相互支援,而是坚守不动,并全力弹压因乱兵受惊而发生更致命的营啸。可参考【三囯志.魏书.于禁传】还有其他诸如【周亚夫传】等等战例。

而曹操所在的中营,一旦遭到了突破,作为主帅的曹操,当然就只有先撤退,先逃出乱局之中,保住性命,方能重整旗鼓。

曹操也是崇尚“兵贵精而不在多”的治军思想的,他的军队,战斗力是很强的。为什么会让张绣一次夜袭,就被打破营垒?又为何不让其他人断后,而非得要典韦冒死断后?

这儿,就要讲一个古代战斗的细节。古人打仗,在矢石如雨、枪矛白刃如林丛中搏命。

要让士卒们有勇气,迎着白刃短兵相接,那就必须先让他穿上铠甲,之后才能有胆量迎着锋刃突进。

人披坚甲重铠,则胆气横生。才能执长矛大戟,摧锋破阵。反之,若无铠甲遮护。那么在敌人如林的刀枪捅来时,就算武林高手,也会胆战心惊。纵有十分本事,也立即只余下了三分。

铁制为铠,皮制为甲。铁铠昂贵难制,惟有将领与精锐选锋才有铁铠。普通士卒披皮甲。

而铠甲沉重,且不透气,披挂时间一长,也耗体力。平时,也不可能像影视作品中一样,军士全部披挂整齐的。数十斤重的东西,平常无事也穿身上,可能吗?

只有临阵时,将军才会下命令:披甲执兵。

为保持士兵的体力,普通的行军与宿营,士卒是不披甲的。所以,古代行军时,前方与两翼要放出十里远斥候。宿营时,也要安排伏哨。就是为了提早发现敌情,然后为大队”披甲执兵、列阵待战”留出准备时间。

而古代打仗,一般只要避过了对方警戒,达到了袭击的突然性。那么遭到突袭的军队,肯定会溃散。就因为,来不及披甲的士兵,是根本无法与甲胄齐全之兵对抗的。

而古代的袭营战,所谓夜袭,实际也不是半夜袭击。半夜漆黑,袭击者自己也不方便。一般会选择在凌晨之后,天色将明之前,发起突击。

估计张绣就是挑了这时候发起突击的。

所以,当张绣分兵牵制住了曹军诸营,然后集中兵力猛攻曹操主营时。曹营中,除了少数值更士卒,大多数来不及披甲。所以立即惊慌失措,呈崩溃之势了。史书没有细说,大军事家曹操,是如何让张绣打得如此狼狈的,只说了张绣袭营,所以,一切按袭击来推测。

而典韦所部则不同。

典韦所率兵力为:锐卒数百,环绕大帐宿卫。那是曹操的帖身护卫亲兵。与其他普通士卒不同,既承担宿卫之职,那就应该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披甲执兵的值班备战状态的。

所以,守在营门处死战不退,掩护曹操轻骑撤走的任务,非典韦莫属了。因为他的卫队,是猝遇袭击时,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

而与演义不同的是。所谓的先有“胡车儿盗戟”然后,典韦赤足布袍、身无片甲的,只提一把单刀作战的事,是不存在的。

真如此的话,就算你有惊天之勇,也瞬间就会死于枪矛乱捅之下。

实际上,典韦与他的部下,是兵甲齐全的。所以,他才能身负数十余创伤,还能奋力激战。否则光着身体,二三刀,或长矛捅一下,就立即能要了命!

典韦于营门死战时,麾下有多少兵?有多厉害?

据【三国志.典韦传】

典韦率所部,据守营门力战,任敌军猛攻,就是打不破。然后,敌兵从其他营门中涌入,将典韦部包围。

此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以一当十(原文)。

这里有个“校”字,这应该是他的率领的卫队兵力单位名称。

典韦率领的数百人卫队,大部兵力应该护卫曹操撤走。

而典韦自己,应该是亲率百余人,或数十人,拼死守卫正面营门断后。不要忽视了数十锐卒在古代战斗中的作用,濮阳之战,曹军三面被围,就是典韦率数十人组成突击队,发起逆袭,挫败了吕布的攻击,振作了即将沮丧的全军士气。

当张绣部从他门涌进,围住典韦等人时,此时,典韦部经激战后,尚余十余人。然后,十余人又悉数战死,惟典韦一人,仍奋力而战。

看看陈寿是如何不吝笔墨的、去描述这位勇士的最后一战的:

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戟没盗走),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

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一直要确认典韦已死透,叛军才敢上前,枭首传观。.

史上勇士,数不胜数。然而,能如典韦般壮勇雄烈之士,三千年来罕有。

附一份典韦生平历程:

先为乡中轻侠,帮人复仇,大白天上门,杀了一个退休的“富春县长”及其妻。然后执刀戟步行离去,一市数百人追,但皆不敢迫近,由是为豪杰所闻。

张邈举义兵,典韦从军,在司马赵宠麾下为土。因为,能单手擎起沉重长大的牙门旗,受赵宠另眼相看。

又属夏侯惇部,因数有斩首功,升为司马。

濮阳之战,曹操偷袭吕布別寨,反为吕布三面包围,交战不利,典韦应募为陷阵士,力战有功,以勇猛过人,获曹操赏识,拜为都尉。从此后,率数百劲兵为曹操近卫。

后因每战,皆先登陷阵,又升迁为校尉。

曹军营中,皆壮典韦之勇,士卒为之作歌,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图来自网络

曹魏第一大将是许褚吗?

曹操时期的第一大将绝对不是许褚,而是另有其人!

许褚,身长八尺,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他早期比较经典的战例是“恶战典韦”。自典韦战死之后,一直充任曹操的贴身护卫。在渭南之战时,曹操被马超追赶之河边走投无路时,许褚死命保住曹操成功渡河,而自己身中数箭;在后来马超欲袭曹操时,许褚怒视马超以令他放弃。许褚最知名的一场战役就是“赤臂战马超”,令人大呼过瘾、叹为观止。

许褚作为一名护卫,或者说保镖,只是勇力过人,最多算是第一猛将,但算不上第一大将!

个人认为,曹营第一大将当属张辽不可。

张辽至少有四项功绩,是许褚远远比不上的。

1、张辽在东海与夏侯渊合围昌豨,历经数月,后来亲自孤身到昌豨营中劝降,令昌豨诚信归顺曹操。

2、曹操西征乌桓时,任命张辽为前锋出战,甚至将自己的麾旗授予张辽。张辽斗志高昂,大破乌桓,在白狼山斩单于蹋顿于阵前。

3、曹操派张辽镇守合肥,张辽不负所望,多次击退孙吴的进攻。在著名的合肥之战中,张辽率七千之众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差点活捉孙权。张辽威震逍遥津,名震江东,甚至有“张辽止小儿之啼”的传奇典故。

4、曹操去世后,曹丕登基,仍令张辽守御孙权。后来张辽患病,孙权依旧不敢轻举妄动。一年后,张辽病情加重,但他在病逝前夕,还抱病大败吴将吕范。

张辽为历代所推崇,位居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张辽被很多人称作“辽神”,是对他名将的最好诠释!

许褚保护的三位皇帝?

许诸保护的三位室帝分别是:魏武帝、魏文帝、魏明帝三位皇帝。魏武帝曹操(155年 ~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宰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东汉末年,面对天下大乱,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权位在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曹操去世,谥号为武,安葬于高陵。其子曹丕称帝,追封皇帝,谥号为武,庙号太祖。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东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鲁迅称赞“改造文章的祖师”。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曹叡其他含义

魏文帝曹丕长子

魏明帝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男,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