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智将,张郃和五虎上将中的四虎交过手?
张郃这个战将非常了不起,不但具备独领一军作战的能力,他上阵厮杀也是一把好手。
咱们检点一下张郃曾经对战过的那些敌将。
超一流猛将有四人:赵云、张飞、马超、黄忠
一流猛将有四人:张辽、庞德、魏延、关兴
二流战将有三人:杨昂、雷铜、王平
三流战将有两人:孟达、高翔
经过如此多的恶战,张郃仍能存活下来,可见能被刘备和诸葛亮都忌惮的人物,张郃绝非是泛泛之辈。
蜀汉五虎将,除了关羽之外,张郃与其他四人都有过对战。咱们就检点一下张郃在战斗中的表现:
一、张郃与赵云共有四次对阵
第一次是穰山之战。
曹操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携大军乘胜攻击刘备,双方在穰山对阵。赵云掩护着刘备准备乘夜撤出战场,结果被曹操提前设下了埋伏,四面堵截。
赵云保护刘备连续突破许禇、李典、于禁的包围圈,中途被打散。激战一夜,天明时分,刘备逃跑途径被高览和张郃前后截住。刘备麾下刘辟迎战,被高览斩杀。
危急时刻,赵云杀到,直冲曹军后阵,枪挑高览,杀散敌军,再与张郃交锋,三十合击败张郃。
第二次是长坂坡之战。
曹操取得襄阳后,派轻骑追袭刘备,刘备溃不成军,家小被冲散。赵云单枪匹马寻到幼主阿斗,怀抱婴儿七进七出,突破重围。
赵云在突围过程中,正遇张郃,双方交锋,战不十合,赵云投鼠忌器,不敢恋战,拔马而走,落入陷坑。张郃挺枪来刺,突然红光一闪,龙啸声震,张郃大惊退走,赵云策马跃出坑外,杀出生天。
第三次是乌林突围战。
周郎火烧赤壁,曹军大败,全军溃退。曹操率残部走乌林北还,却遇到赵云率兵拦截。
危急关头,为掩护曹操,张郃与徐晃联手双战赵云,曹操趁机逃脱。
第四次是米仓山之战。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黄忠得知曹军在米仓山囤积粮草,就率兵前去劫粮,却落入了张郃、徐晃的包围圈中,苦战不能脱身。
赵云得知,单枪匹马杀入重围,连斩曹军二将,又表演了一套落雪梨花枪,张郃和徐晃心惊肉跳,不敢应战,被赵云救走黄忠。
二、张郃与马超有过一次对战
这是在渭南之战中。
曹操设计,伏杀马腾父子。马超得知,率西凉兵马为父报仇,取长安,夺潼关,兵进中原。
曹操派兵来战,双方在渭南摆开战场。马超叫阵,曹军阵中,于禁直取马超,被马超八九个回合击败。张郃挺枪出马接战,支撑了二十个回合,抵挡不住,败下阵来。
三、张郃与黄忠有过两次交锋
第一次是在葭萌关。
张郃奉曹洪将令率兵攻打葭萌关,孟达出城迎战,被张郃杀败,坚守不出。
黄忠请命率兵援救葭萌关,出战张郃,二马相交,约战二十余合,曹军后路被严颜袭击,前后夹攻,张郃大败,兵退九十里。
第二次是米仓山之战。
黄忠得知曹军在米仓山运粮,率兵前去劫粮。被张郃和徐晃包围,双方恶斗,黄忠不能突围。赵云赶来,救走黄忠。
四、张郃与张飞有三次交锋
第一次是阆中之战。
张郃率兵攻击巴西、巴郡,刘备派张飞引兵去战。离阆中三十里,张飞与张郃相遇。两军摆开战阵,张飞出马与张郃大战,战到二十余合,曹军后方生乱,张郃不敢恋战,拨马退走。
第二次是宕渠之战。
张飞进攻,张郃坚守不出五十余日。张飞计上心头,诈做酗酒大醉,张郃得知,率兵夜袭,陷入张飞埋伏。两人在火光中大战三五十合,张郃两寨被夺,不敢恋战,率败兵退守瓦口关。
第三次是瓦口关之战。
张郃在瓦口关抵挡张飞,与张飞交锋十数合诈败而走,张飞不追,张郃又返回挑战,又诈败。张飞副将雷铜追去,被张郃斩杀。
次日,张飞将计就计,再战张郃,张郃诈败,却被魏延抄了后路,两头截击,张郃大败,弃下大军和战马,带着十余名亲随,翻山越岭,逃之夭夭。
论武艺,张郃确实不是蜀汉五虎将的对手,屡屡败阵。但张郃善长自保,遇到劲敌,决不死战,他又很能熬,熬死了所有比他武艺更高强的其他战将,最终成为了天下第一猛将。
蜀汉赵云过世后,直到木门道之战的这段时间,张郃是天下无敌的。
形容男人情商高?
聪明绝世 绝顶聪明 颖悟绝伦 颖悟绝人 千伶百俐 聪明过人 愚不可及 愚昧无知 呆头呆脑 大智若愚 急中生智 计穷智短 弃智遗身 大智大勇 计穷智极 聪明睿智 极智穷思 大智如愚 袭人故智 予智予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见仁见智 吃一堑,长一智 利令智昏 足智多谋 秦智虞愚 智周万物 孙庞斗智 流言止于智者 智勇双全 三智五猜 绝圣弃智上智下愚 聪明智慧 智圆行方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研精毕智 失张失智 智尽能索 智藏瘝在 绝圣弃智 竭忠尽智经一失,长一智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韬迹隐智 停留长智 挈瓶之智 聪明才智 识明智审 做张做智 智均力敌 智穷才尽 舞文饰智 运智铺谋竭智尽力 竭智尽忠 经一事,长一智 豪取智笼 用智铺谋 大智若愚 大智如愚 愚公移山 秦智虞愚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愚不可及 愚昧无知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上智下愚 一得之愚 草木愚夫下愚不移 愚夫蠢妇 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硁硁之愚 愚民安知 以学愈愚 使愚使过 饰智矜愚 梯愚入圣 肉眼愚眉 非愚则诬 矜愚饰智 惊愚骇俗使贪使愚 进贤退愚 愚眉肉眼 愚夫愚妇 愚夫蠢妇
你看到过的哪一句古风文字?
我第一次看到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时,顿时惊为神作。尤其开头两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原诗只有四行,却震慑我的心灵,看一次,就永远记住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突兀而起的诗句,震颤空谷,撼动心灵!既有空间的广袤无边,更是时间的绵延千古。境界之宏阔,心胸之博大,无与伦比。仅以这两句诗,雄视百代,无有过者。让我感慨万千,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 我想到,在这辽阔的天宇下,空寂无人,形影相吊,难免孤独,更是寂寞,但这个孤独,这个寂寞,也太苍凉了。我马上想到了柳宗元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柳宗元的笔下整个世界,白雪皑皑,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天地是这样的纯洁而空寂,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是如此清高而孤冷,超然不群,苍凉悲戚。外景内心,了无人迹,遗世独立。我看他已不食人间烟火,对仕途无半点希望了。但陈子昂和柳宗元不同,陈子昂这诗,虽然环境空旷无人,但他心中有人。尽管心中之人没有出现,但是他非常想见到。我分明听到陈子昂心中的呼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或许他已有些许失望,但还在呐喊。
我在想,陈子昂究竟想见什么人呢?幽州台:即黄金台,它是古十二州之一, 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哦,我好像明白了,陈子昂是怀才不遇啊。是这样吗?我查了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资料:首先陈子昂怀有大才。史载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幼而聪颖,少年习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21岁进士及第。 22岁因文才出众被武则天提拔为右拾遗。
其次陈子昂没遇上伯乐。这首诗正是北征之时写的。当时契丹军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担任参谋。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一方面是武攸宜拥有优势的兵力,却节节败退,另一方面是陈子昂纵有经天纬地之才无处施展,不禁悲愤交加。他呛天呼地,无有应答。“前不后古人,后不见来者”这诗句把他内心的煎熬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在想,他能怎么办?只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是啊,陈子昂在这燕昭王招纳贤士的幽州台上,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横槊赋诗的一代枭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啊!目之所及,只有苍苍茫茫的大地,悠悠无限的天空,不禁感慨万千,悲从中来,泪流满面。所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行,但诗人把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展放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之中,交织着国将破的煎熬,深沉悲壮。唱出了历代志士仁人壮志未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愤懑,国破家亡的焦灼,时不我待的慨叹,悲怆之中激荡着豪情,质朴里面蕴含着深思,是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所以我特别震憾,惊为神作。
为什么有人说左宗棠近妖?
左宗棠年轻的时候屡试不中,四十多岁才出仕为官,可谓大器晚成,不过这不代表他能力不行。
古人云“大智近妖”,左宗棠的智慧,以及他取得的成就,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他力排众议收复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以及痛击法军之事,尤其值得说道。
01,屡试不中,大器晚成。
左宗棠181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父亲左观澜是著名的诗人,虽然官做得不大,但在文坛名气非常大,被时人称道。
左宗棠年轻时聪慧好学,十六岁的时候应长沙府试,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成为一名童生,后来他再接再厉,并在二十岁的时候考中举人,可谓青年才俊。
不过,在随后六年时间里,左宗棠三次参加会试都落榜,这让他十分郁闷,于是不再参加会试,转而潜心求学,还在两江总督陶澍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前后长达八年之久。
在陶家任职期间,左宗棠一方面广泛阅读陶家藏书,从而增长了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他也很关心天下大事,而且见解独到,比如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后,他就意识到建造新式战船和火炮的重要性。
1848年,胡林翼向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推荐左宗棠,但左宗棠因事未能赴任,两年后林则徐路过长沙,两人相约于湘江舟上,进行了深入交谈,林则徐称赞左宗棠“绝世奇才”。
尽管林则徐对左宗棠评价这么高,但左宗棠也有自己的心病,那就是屡试不中,要知道那时候科举才是出仕的正途,靠给人当幕僚而入仕,仕途将会受到极大限制,左宗棠一度感到十分颓废,尤其当时他已经三十八岁了。
带着这份惆怅,左宗棠在老家居住了很久,期间除了读书写字,救济乡里之外,就是与各界名流交流学问了,这让他极大增长了学识。
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为了保卫家园,左宗棠这才勉强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成为其幕僚,随后他运筹帷幄,在抵抗太平军的过程中屡献奇策,开始崭露头角。
后来,湘军将领骆秉章接替湖南巡抚,左宗棠又当了六年时间幕僚,在他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下,骆秉章成功保全了长沙。
1856年,在湘军首领曾国藩的推荐下,左宗棠被朝廷授予兵部郎中之职,两年后又在骆秉章的推荐下,朝廷给他加四品卿衔,但这些都只是虚职。
虽然左宗棠不过是骆秉章的一个幕僚,但他名气非常大,很多达官显贵都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可见左宗棠的贡献有多大。
由于在对抗天平天国的过程中表现出色,左宗棠受到了咸丰帝的极大关注,但着也让他遭受了许多人的嫉妒,比如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就曾构陷他,要不是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相助,他早就性命不保了。
左宗棠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860年,这一年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左宗棠以四品候补堂官衔,跟随曾国藩襄办军务,他组织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号为“楚军”,在江西与安徽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因表现优异,于第二年被曾国藩推荐为浙江巡抚。
如果不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很难以一个举人的身份成为封疆大吏,但命运就是这么让人难以揣摩,他被迫弃文从武,反而找到了一个步入官场的蹊径,不过浙江巡抚还不是终点,他未来还将有更大的发展。
1862年,左宗棠分别与法军和英军组成了常捷军、常安军,收复了绍兴和金华,因此升任闽浙总督,1864年他又收复了杭州,又被朝廷加太子少保衔,赐黄马褂。
后来,左宗棠收复浙江全境,并率军入江西、福建阻击太军平,因功被封为二等恪靖伯。
至此,天平天国运动被完全镇压,左宗棠也功成名就,成为主政一方的大员,但他认为这不是他最想要的,因为他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1866年,左宗棠上书朝廷,要在福建成立福州船政局,并设立船政学堂,建造新式战船并培养海军人才,得到了同治帝的准许。
可以说,左宗棠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他看到了清朝军事上的软肋,因此提前布局,只不过还没等他施展拳脚,朝廷就派他去西北平乱,这无奈之下只得举荐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代替完成未尽事宜。
1866年到1874年,左宗棠在陕甘地区镇压捻军起义和回民起义,虽然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争,但都取得了最终胜利。
期间,左宗棠转任陕甘总督,并升任一品衔的东阁大学士,正式进入权力中枢,他还在兰州设立了甘肃机器制造局,制造新式武器装备,也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不过,不管左宗棠在哪儿,他都是非常关心船政事务的,比如当时有人提出停止制造轮船,因为花费太大,还可能因为技术不成熟而没有结果,左宗棠就予以严厉驳斥,说“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可见他对于掌握核心有着很深刻的认识。
但就这一点开看,说左宗棠近妖,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他有放眼看世界的眼光,也有付诸行动的勇气,当时像他这样的人还是很少的。
02,力排众议,收复新疆。
当初,左宗棠平定捻军的时候,同为钦差大臣的李鸿章处处掣肘他,导致他只能对捻军围而不剿,捻军最终窜入河南、直隶一带,京城因此告急,这让慈禧太后大怒,差点就撤了他与李鸿章的职。
后来,左宗棠顶住压力,一举消灭了捻军,但与李鸿章的恩怨也就此结下,而就在他平定回民叛乱之后,他与李鸿章的纷争再起。
事情是这样的,正当朝廷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回民叛乱之时,新疆各地豪强纷纷反叛,建立了各种割据政权,浩罕汗国首领阿古柏在英国则支持下攻入新疆,占领了大片领土。
无独有偶,沙俄见新疆局势混乱,于是出兵占领伊犁,而在此之前沙俄已经迫使清廷割让了大片领土了,但依然感到不满足,继续对新疆发起侵略活动。
可以说,新疆是前有狼后有虎,眼看清朝在新疆的地盘越来越小,统治力越来越弱了,左宗棠为此感到十分担忧。
1871年,日本侵占琉球,不久后又对台湾发起了进攻,由于清朝军事压力太大,于是派遣李鸿章与日本签订条约,不但将日本入侵说成是“保民义举”,还主动赔偿日本五十万两白银军费。
李鸿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清朝海军建设实在太落后,根本打不赢日本,所以只能花钱消灾。
但是,日本也是被西方列强欺负的对象,却反过来欺负清朝这个老大哥,这让很多大臣面子上挂不住,于是上书年轻的光绪帝,光绪帝极其重视,开始讨论海防问题,海防塞防争论因此爆发。
当时,很多大臣认为,以清朝的国力,必须在海防和塞防二者之间做出抉择,其中海防的声音特别大,以李鸿章作为代表。
李鸿章认为,新疆是满蛮荒之地,当初乾隆帝收复新疆,也不过时徒增军费罢了,因此放弃新疆不会伤国家元气;但是,海防就不一样了,如果不加强沿海防御,从而抵御西方列强进攻,就可能会亡国。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因此,李鸿章主张,应该暂停塞防,以节省军费用于塞防,得到了醇亲王奕譞等人的支持。
但是,对于李鸿章的主张,左宗棠并不认可,他说新疆牛羊遍地,瓜果累累,金银矿产资源更是丰富,这哪里是赤野千里,简直是沃野千里啊;并且,新疆如果不保,那么蒙古就不保了,蒙古若丢失了,那京城可就危险了,要知道英俄可都在觊觎新疆,不收复新疆,清朝将永无宁日!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左宗棠的观点,得到了丁宝桢、吴元炳等人的额赞同,他们都认为沙俄是心头大患,必须加强塞防。
其实,海防塞防是同等重要的,之所以要为此争论,说到底还是没银子,没银子就没武器没兵丁,因此只能在塞防海防中二选一。
左宗棠虽然支持塞防,但他不是否定海防,他只是不认可放弃塞防,他给朝廷上的《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中指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还提出,塞防的经费不能挪给海防,必须马上出兵收复新疆。
最终,左宗棠海塞并重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朝廷就下令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兵收复新疆。
但是,狡猾的慈禧太后不愿意从国库拿太多钱,只给了左宗棠五百万两白银(国库出二百万,各省筹措三百万),这当然是远远不够的,他认为至少需要二千五百万两才够。
不仅如此,兵力和粮饷也是大问题,但左宗棠并没有因此退缩,他知道只要解决钱的问题,其它问题就好说了,于是他把好朋友胡雪岩找来了。
当初,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军的时候,胡雪岩就帮着解决粮饷问题了,胡雪岩也因此成为红顶商人,富甲一方。
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左宗棠从上海等人的西方银行前后借款数次,一共借走了1875万两白银,还从华商那里借来了八百余万两白银,从而解决了钱的问题。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西方各国尤其是英国银行竟然借给胡雪岩大量白银,左宗棠拿着这些白银收复新疆,其实损害的恰恰是英国乃至其他欧洲列强的利益,用敌人的钱来打敌人,这是最让人解气的一件事。
有人可能要问了,列强明知道左宗棠借钱打自己,为何还要借?
其实,这正是左宗棠的高明之处,他当初对胡雪岩说,用更高的利息找列强借钱,列请肯定会借,因为列强们都是为了利益才来中国的。
果不其然,列强银行只看到了眼前利益,于是纷纷借钱给胡雪岩,更何况胡雪岩还拿自己的家产作抵押,列强们就更没理由不借了。
其实,这些列强银行压根不相信左宗棠能收复新疆,所以才愿意借钱给他的,当时甚至连朝廷也不太相信,但他和胡雪岩对此深信不疑。
在筹措到钱之后,左宗棠又花了两年时间收购粮食、打造军械,他请了很多有名的专家和工匠,打造或改良了很多洋枪洋炮,而且非常有针对性,比如阿古柏军队以英国枪支居多,他就让人制造了大量螺丝炮和劈山炮,以及广东无壳抬枪。
在这个过程中,左宗棠又坑了沙俄一把,他找到沙俄商人索斯诺夫斯基,从沙俄以高价购买了大量粮食,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沙俄后悔得要死,但也只能哑巴吃黄连。
不过,左宗棠在备战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那就是兵源问题,当时朝廷给他的兵并不多,而且吃空饷严重。
为此,左宗棠剔除空额,汰弱留强,招募新兵,最终带着七万多士卒出征了,但这些人中能够打仗的精锐,也只有两万多不到三万人,而阿古柏则有四五万军队,骑兵占三分之一以上。
1876年,左宗棠以六十四岁高龄出征了,他命人准备了一口棺材,发誓要么收复新疆,要么埋骨荒漠。
当然了,左宗棠出征前,已经制定好了战略,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分四路大军出击,并提前在哈密等地建造了粮站,命人囤积粮食、兴修水利,这些都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
由于左宗棠准备充分、战略得当,再加上其个人魅力让士气大振,结果仅仅花了一年多时间,清军就收复了除了伊犁之外的所有失地,阿古柏及手下头领数千人被处死,不过阿古柏长子伯克胡里及白彦虎遁入沙俄,成为漏网之鱼。
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国土被收回,这是清朝第一次向列强主动发起进攻,并获得胜利的战争,这是何等壮举啊!
但这还没完,战后左宗棠一直上书朝廷在新疆设省并收回伊犁,引渡伯克胡里及白彦虎等人,那他能够如愿吗?
03,应对沙俄,壮士长歌。
当时沙俄确实比较强大,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曾派遣军舰到天津港口给清廷施压,这就导致清廷倾向于用和平手段收回伊犁。
但是,沙俄当时刚刚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已经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大了,左宗棠很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觉得武力收复新疆也不是不可能。
尤其是,沙俄当初不相信左宗棠可以收复新疆,曾派人对清廷说,等到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再归还伊犁,在此之前由沙俄代为管理,但清朝收复新疆之后,归还伊利也就合情合理了,只不过沙俄一直装糊涂。
只因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当即交还。
左宗棠多次上书朝廷,劝说朝廷尽快收复新疆,但朝廷却跟沙俄签订了一个《里瓦几亚条约》,只收复伊犁一座孤城,伊犁周边大片肥沃的土地都割给了沙俄,并且清朝还赔偿沙俄五百万卢布作为管理费,还承诺俄国商人在蒙古、新疆贸易免税。
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左宗棠义愤填膺地上书朝廷,痛斥条约的签订,把那个表示愿意继续征战,收复伊犁。
左宗棠的话打动了朝廷,朝廷治罪签订条约的大臣治崇,并派遣曾纪泽前往沙俄继续攀谈。
但是,左宗棠他跟就不相信完全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就能够收回伊犁,他决定以武力作为胁迫,帮曾纪泽一把。
1880年,左宗棠不顾慈禧太后的反对,分三路大军向伊犁挺近,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八岁高龄了。
左宗棠在出征前曾上书朝廷,“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他明知道自己这么做是抗命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他在所不惜!
沙俄听说左宗棠将要进攻伊犁,于是一面从国内调兵遣将,另一面又派遣军舰在辽宁、天津和山东沿海一带活动,对清朝进行威胁。
清朝迫于压力,于是下令将左宗棠召回,左宗棠无奈之下只得撤回,但他临走前让刘锦棠代替自己继续进军,一定要威慑住沙俄。
不过,沙俄因为担心清廷全面开战,就在谈判桌上认怂了,与清朝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虽然赔款上有所增加,也没有收回伊犁全境,但好歹伊犁大部都被收回,沙俄在清朝的特权也有所削减,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如果不是因为左宗棠被召回,他肯定是要武力决绝伊犁问题的,后来他听说条约的具体内容,仍然感到愤愤不平,曾对刘锦棠说,“伊犁仅得一块荒土,各逆相芘以安,不料和议如此结局,言之腐心”,可见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左宗棠入京后,被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所嫉恨,他虽然担任军机大臣,并在总理衙门行走,但并不受人待见,尤其在练兵、治河、禁烟等问题上,与朝堂上那些庸碌之辈的意见不合,因此他过得并不舒服。
1881年,左宗棠自请外放,朝廷也乐得其所,便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他由此开启了新的征程。
04,督师抗法,抱憾而终。
1882年,沙俄正式交还伊犁,之后左宗棠数次上书在新疆建省,最终在1884年的时候得以实现,新疆事务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不过,转眼到1883年,法国就开始侵占越南了,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让王德榜等人组建恪靖定边军,准备开赴越南作战,但朝廷并不让他亲赴前线。
在随后的战争中,清军一败再败,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越南丢失大半,台湾也岌岌可危。
眼看战火就要烧到内陆了,朝廷派遣李鸿章作为主帅奔赴广东,但他见法国海军十分厉害,便不敢发起进攻;他又担心自己出来的时间长了,北洋水师会失去掌控,于是撒丫子跑了。
左宗棠见李鸿章如此,气得破口大骂,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奔赴前线,朝廷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他以七十一岁高龄再次出征。
左宗棠来到福建后,一方面积极布防,另一方面组建恪靖援台军,奔赴台湾,在安排完这一切后,他准备在越南与法军决一死战。
左宗棠的布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法军攻打台湾未果,于是将兵力集中在越南,大战即将爆发。
1885年三月,法军主动进攻谅山,冯子材等人率领黑旗军、恪靖定边军痛击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极大鼓舞了士气。
这个时候,清军就应该主动乘胜追击的,但法国在战败后主动向清廷求和,清廷中求合派适时站了出来,朝廷最终下令左宗棠撤军。
为了达到目的,求合派还诬陷恪靖定边军的将领王德榜等人,致使他们丧失兵权,左宗棠也失去了对恪靖定边军的掌控。
当时,李鸿章是主张求和的领袖人物,认为可以把镇南关大捷当做求和契机,但左宗棠却认为,打了胜仗却要跟法国议和,那以后列强都敢在清朝头上拉屎了,中华将永无宁日!
但是,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铁了心求和,左宗棠的建议则被埋没,与法国的议和很快就达成了,越南自此脱离清朝的掌控。
听说议和达成了,左宗棠死得病倒了,1855年九月病情恶化,随后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左宗棠临死前曾对人说,此次越南战事,是决定中国是强是弱的一个关键点,他未能南下收复云南,从而扬我国威,为此感到非常遗憾,可谓死不瞑目!
惟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左宗棠一死,李鸿章就展开了对他的清算,尤其是胡雪岩,被整得家破人亡。
总结一下:左宗棠虽然大器晚成,但能力出众、眼光长远,他收复新疆、痛击法军,由此成为清朝唯一一个两次击败列强的统帅,他还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说他近妖是毫不为过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才能卓越,曾自诩为诸葛亮,他的一个友人很不服气,后来他在闽浙总督任上平乱,与友人谈笑间捷报就传来了,友人佩服不已,甘拜下风,可见他并非自吹自擂。
左宗棠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当清朝满朝大臣都浑浑噩噩的时候,他为了应对列强而运筹帷幄,提前布局,并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创办了许多军工厂,也大力发展民族工业,通过壮大自己的方式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时至今日,新疆还有祭祀左宗棠的左公祠,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左宗棠当年进军的一路上,现在还有他当年种下的左公柳,这是他造福后人之举,可见他当时对新疆是何种感情,当时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此?
最强大脑第四季原定速拧国际选手是谁?
最强大脑第四季原定速拧国际选手是一位著名的加拿大神童,名叫William Wei Liang。他在年仅14岁时已经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曾获得多项国际象棋比赛冠军荣誉。除了国际象棋天赋出众外,他还精通各种数学问题和逻辑谜题的解答,经常参加各种智力比赛,被誉为未来的“绝代智将”。然而,由于疫情等种种原因,他未能参加最强大脑第四季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