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字体,想收集一些民间朗朗上口的谚语?
中国的谚语俗语跟中国的文化息息相关,渗透进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大多都来自于民间四季劳作,春耕秋收,往来人情。是咱们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首先四季农时类
清明高粱谷雨谷。
豆芽发,种棉花。
杨树钱大,快种甜瓜。
三月寒食榆不老,二月寒食老了榆。
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忙中麦在后。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就怕寸水。
干锄棉花湿锄谷,高粱根下一堆土。
枣树当年不算死,柳树当年不算活。
桃三杏四李五年,枣树当年就赚钱。
立冬不收葱,必定落场空。
天气气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凉。
寒在五更头,热在午饭后。
苇子出穗,蚊子断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水淋淋。
老云接驾,不阴就下。
疙瘩云,下满盆。
虹吃雨,下一指。雨吃虹,下一丈。
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溜线。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
生活类的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能看贼挨打,不看贼吃啥。
好话重三遍,鸡狗不待见。
门多生风,言多生祸。
不吃鱼嘴不腥,不做贼心不惊。
花伞底下无穷人,奥迪车里无平民。
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听话听音,知人知心。
忙人事多,闲人事非多。
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人敬富的,狗咬破的。
还有一些更有趣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肉强食
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积重难返
后长的牛角比前长的耳朵长――后来居上
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一见钟情
打老鼠又怕碰破玉屏儿――投鼠忌器
她噎了嗓子不吃饭――因噎废食
水仙不开花――装蒜
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有没有爽文向的小说推荐?
有要求我就能推荐。
1,先说耳根为代表的仙侠类爽文吧,我推荐宅猪的《帝尊》。
武道可以通神!武道修炼到神轮的境界,便可以炼就神通,超凡脱俗!虽然作者自己划在了玄幻类,但其实本质类型属于仙侠套路,真正的大格局,爽到彻底,有内容有特色,不小白,各种干货十足,个人认为是目前所有爽文系列之中第一名。
2,在说猫腻类型的吧,他是比较偏文青范儿的,能和他一样在这个路子上写的好的还真不多,类比的话,我给你推荐奥尔良烤鲟鱼堡的《星河贵族》。文笔优美,韵味儿相近,爽点比较独特,和猫腻的《间客》有的一拼。
大时代的星空下,贸易冲突,星际争霸,资源竞争,贵族交锋越演越烈。这是最好的时代,她允许人们拥有梦想。但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所有人怀带着理想前仆后继被埋葬。贫民窟的少年林海,以没心没肺的刁民姿态,像是一柄尖刀,酣畅淋漓的捅破这个时代。每一个男人的心里,都埋藏着星空和大海。所以这个世界,是应该有些英雄的。3,打眼属于都市鉴宝类,异能类,属于带有特色中国文化系列的。如果想要看鉴宝的话,我推荐小小羽的《超级黄金手》。
珠宝公司实习员李阳在平安夜的救下了一个小男孩,随后被意外的提拔转证。惊心刺激的赌石,典雅高贵的青花瓷,清纯可爱的大学生,英姿飒爽的女警,美丽高傲的下属,获得了特殊能力的李阳开始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想要看风水、相术等特色文化类的我推荐烛的《宅师》。
宅,不仅是生活,更是一种境界!阴宅阳宅,青乌堪舆,上仰观天象,下俯察地理,中参人和,把握天地变化之玄奥至理,预知福祸吉凶。 其中不仅有价值万金,常人梦寐以求的风水法器,另外还有可遇而不可求,神秘莫测,不可思议的风水格局。寻龙点穴,一指江山,寅葬卯发,催官显贵,化煞生旺。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家居设计师,无意中遭遇到天上掉下来的罗盘擦伤之后,懵懵懂懂成为了世人眼中的风水大师的传奇故事……
4,月关是以历史文为代表,以女性角色知名,我给你推荐特别白的《大明武夫》。虽然他是以种田流历史文成名,更偏重于争霸天下,但后期特别白在改文风,求改编,却是与月关有些相近,多了很多旖旎温柔。
小说讲述了赵进穿越到明朝任职大明武夫的故事。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满意的话请关注我,随时解决书荒烦恼。
什么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什么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如果我们站在历史航拍的焦点上来看中国汉字的发展,毫无疑问,隶书登上汉字的历史舞台之日,就是汉字发展产生分水岭之时。隶书登上汉字的舞台,一边是过去的古文字,一边是未来的现代楷书。隶书就处在汉字发展的过去和未来之间,这在中国的汉字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一,它改变了在隶书之前以篆书体系为主的纯官方书法体系
第二,它脱离了文字图式的尾巴,用符号独立出表意体系的汉字文字体系,并且孕育了现代汉字楷书的形成和改革
隶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或者汉字发展史上,也被称为“隶变”或者叫做汉字发展的古今分水岭。
1.汉字的创造以符号为体系
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说汉字起源于图画。例如《说文解字序》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现代书法家于立群的隶书书法作品中国汉字最初的一部分篆书体系,尤其是甲骨文,确实带有一些图画的特色,但是,这些图画的文字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绝大部分的文字仍然是符号化的文字。
在甲骨文之前,还有一个体系叫做陶文体系或者刻符文字体系,这些体系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并没有产生图画。
这就说明,中国文字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轨道。他一开始就是跟图画是脱离的。这说明我们古人的智慧是非常清楚的,图画就是图画,文字就是文字,图画是不能代替文字的。所以在我们汉字的起源上还没有出现用纯粹的图画来表示文字的现象。这是值得我们高度的自信和赞赏的。
但是,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文字,还是一个非常小范围使用的文字,还没有进入社会化的程度,也是不成熟的文字肇创时期的文字。所以,仍然不能算是有系统的成熟文字。只能说是个别的文字行为现象。但是从整个人类的文字发展史来看,这些刻刻画画的符号都可以看作是文字的肇始,或者人类使用文字行为的开端。
清代书法家画家金农创造的新隶书没有这样一个文字的开端,就没有后来甲骨文的成为一种成熟文字的肇启。
尽管我们说,在甲骨文的文字体系里边还带有一些图画的造字方式,但是这些图画性的符号也是极为简化的,这些简化的图像性符号,已经具有很大的抽象性。比如我们说,甲骨文的左右二字,都是表示手的,但是这种左右手的字表达方法,跟图画的左右手表达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由于文字表示方法的这个体系比较抽象,是需要我们通过对符号的认知来还原图画形象的,所以,这种符号化和图画的分离,我们认为就是从图画走出的一种努力。
不过,在整个的甲骨文、金文,即从商朝中晚期到西周这个时代包括东州很大一部分时间,大约有1500年左右,汉字一直还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的留着一些图画性的尾巴。
2.在篆书中产生了“草书”的需要
汉字进入一定的社会规模化和社会普及化程度之后,它的书写速度的问题和工作效率问题就有了突出的表现,这就需要产生对文字快速的写法。
东汉草书的隶书艺术代表作品之一《曹全碑》的优秀书风到底什么时候产生了对文字快速的写法?难道在甲骨文时代就不会产生有快速写字的现象?
对此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甲骨文时代可以有快速写字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会在社会上产生普遍现象,因为在甲骨文时代掌握文字使用文字的人群体是非常有限的。写字也是很严肃的。所以,不会产生快速写字的需要。
汉字进入周朝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大的普及,可以说从周朝开始,汉字才真正的进入了社会化普及程度提高的一个新时代。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文字的普及有了更大的提高,到了战国晚期或者战国的早期,写字已经产生了快速写字的需要,要把甲骨文体系经古文体系这样的篆书写得快一点,就需要一种潦草的写法,这种写法必然会对文字的结构带来变化。
这种“草书”的写法就是隶书产生的基础。
西周晚期的篆书《散氏盘》中篆书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汉字的规范性经过整理,就叫做“小篆”向全国公布,成为国家规定的规范文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统一颁布规范汉字。
于是中国的第一代标准字产生。
2.篆书退居幕后的必然性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秦始皇在颁布他的小篆的时候,当时的社会上已经比较普遍流行的书体,不是小篆也不是大篆金文,而是老百姓写的一种草书叫“隶书”。
这种“草书”就是低级官员和普通老百姓为了写字速度快,便于辨认而创造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体在战国晚期已经在逐渐的产生。由于篆书写起来比较费时比较麻烦,所以就产生了篆书的潦草写法,统称就是“隶书”。隶书也可以叫做自由书体,也可以说是万民创造的万种写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有统一的依据,就是从篆书中来。
如果说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的小篆是楷书,那么隶书就是当时的行书和草书。
西周时代写的非常工整的篆书《虢季子白盘》事实上,虽然说秦朝存在的时间短,小篆在秦朝并没有普遍的实施和使用,但是也不可能抵挡隶书的流行。
汉朝建立以后,官方规范的标准文字仍然是按照秦朝颁布的小篆作为标准字的,但是在民间,隶书仍然在继续流行持续发展。
西汉初期的隶书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普遍现象和秦朝是同样发达的,我们在秦始皇时代的一些青铜器上面,也可以看到隶书的使用,这说明隶书是比较广泛的。
那么到了汉朝,隶书当然不会消失,隶书之所以连续的持续的向前发展,而且是在并没有被规定为是官方标准文字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它有着必然的理由。
早期还不太成熟的隶书因为隶书比篆书书写的社会效率要好很多,社会发展以效率为优先,这个主流是不可阻挡的,哪个字体效率高,哪一种字体就会得到优先的发展,这是不可阻挡的一个历史潮流和社会择优先而发展的一般法则。所以隶书就得到了发展。
同时,我们要补充一下的是,在篆书体系里边是没有相对的行书和草书的,而隶书的流行就补充了篆书体系“行书”和“草书”缺席这样一个日常书写的地位。
3.隶书登上标准字的历史舞台官方默许认可
隶书从战国晚期的潦草,到东汉时期逐渐的端庄、秀逸,有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以强势的广泛被使用人数占据了汉字的重要地位,而中国真正的标准字小篆却在幕后默默无闻。
这个现象的存在,完全符合在楷书产生以后,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主的体系里边,行书是最流行字体的事实。不同的是,楷书并不像小篆是在幕后,但是,最流行的字体仍然是行书,这说明书写汉字是以效率优先为转移的。
在篆书体制下面,隶书当然是书写效率最好的一种书写方法。
东汉成熟的隶书《礼器碑》以至于东汉时期文字学家许慎他所写的《说文解字》正文部分是小篆,释文和注解是用隶书写的,这充分的说明隶书真正的登上了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永元十二年(100)开始动手,历时二十一年,到建光元年(121)才得以完成,最后由他的儿子献给朝廷。许慎写作《说文解字》的这个时代也是隶书发展到鼎盛时代的一个时期。
许许多多的历史上最优秀的隶书作品碑刻都产生在这一时期。同时,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楷书,行书和草书。从考古的发现来看。虽然许慎这个时代仍然是一个隶书鼎盛的时代,但是我们从长沙出土的《东牌楼后汉简》书法来看,在隶书的这样一个体制下,仍然在孕育着楷书,行书和草书。
《长沙东牌楼后汉简》系统,东汉公元200年之前的楷书(出土于湖南郴州),也是许慎生活的年代在汉代盛行隶书的时候,就历史明确记载的权威事件而言,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至东汉光和六年(183),皇帝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经典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历时8年,刻成46块石碑,《熹平石经》刻于刻成后,立于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门前。
太学是当时的国立大学,这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用隶书一体写成,我们从官方的用意来说也是对隶书权威地位的一种认可。这是历史记载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汉字使用的证明。这一壮举,也非常庄严的宣告了隶书是汉代的主流书法,隶书也从默默无的战国时代闻登上了汉代历史的舞台。所以,隶书也叫“汉隶”。
西汉的隶书
当然我们不是说,隶书是在汉末的灵帝时代才成为权威汉字的。我们只是说,这是官方最高规格的使用隶书的历史见证。
汉代最早的隶书在西汉就出现了,这一时期的隶书,篆书的特点还比较明显,到了东汉东汉早期隶书已经非常独立了,所以说在汉代所有的碑刻中,隶书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了绝对的优势,这就是民间或者全社会在使用隶书的见证。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在历史的记载上,可以看到有仓颉造字,有程邈创造隶书的传说,有秦始皇颁布小篆的号令,但是我们一直没有看到汉代官方颁布过隶书作为标准字的这样一个号令。但是历史顺应潮流的选择了隶书,作为登上汉字主流的历史舞台。
4.隶书仍然不是最后的汉字隶书发展到了东汉时期,进入鼎盛时期,从东汉到东晋这之间的这100多年一段时间里面,汉字是剧烈变化的一个时代,这种变化就像隶书的变化一样,是在不断的深化不断的改革的一个过程,尤其是进入了东汉晚年,汉字有一部分人在探索向楷书的方向发展。
东晋时代的隶书《王兴之夫妇墓志》这就产生了一个学习和继承非常有序的链条,从三国时代的钟繇开始,比较成熟的产生了楷书,再经过东晋王羲之的发展,楷书终于站在了历史的新的一个高点上。
但是楷书产生的过程也是建立在隶书的基础上的,隶书为什么没有成为最终的汉字样式,这里边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这个道理我们仍然可以按照效率优先发展这样一个道理来推测。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楷书和隶书的区别,我们就会发现楷书比隶书要更加的干净利索,用笔比隶书要更加的简单,比如说隶书的一个横画叫做“一波三折”,同时还有“蚕头燕尾”这样明显的带有艺术装饰性的用笔。
但是到了楷书横画的一波三折和蚕头燕尾就变得比较模糊起来了,不是那么清晰了,反而更加的简洁明快,这是楷书的特点,那么这种简洁和明快在书写上来说,当然速度就要比隶书要加快了。
三国曹魏时代钟繇的楷书由于隶书需要向前发展,那么哪一种书法写的比较快比较方便,当然就会得到优先的发展,所以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代,一直经过了南北朝时代和隋朝这样几百年的发展楷书,最终在唐代站在了历史的新的位置上,全面的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这个过程虽然经历了几百年比较漫长的时间,但是在历史上却是并不长的时间,而是比较快的时间,我们可以简单的回顾一下隶书在中国的历史上大概存在了500年左右的时间,真正在历史上起到了主流书法地位,也就是200年的时间。
但是从唐代以后,楷书这种书写方法到我们今天为止,历经了1700多年,仍然没有衰落,仍然没有根本的变化,这说明隶书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古代书法,像现代书法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隶书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历史上就像一个风水岭,把过去的古代和未来的现代划分成了两半,而隶书正是连接古代和未来的一种书法,它的历史上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它的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南北朝时代北魏漆器上的楷书唐代以后中国的汉字是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的,其中楷书是规范的标准字,行书和草书是辅助性的文字。
我们最后的总结是这样的,任何文字都需要一种辅助文字,在篆书时代,隶书起到了对篆书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书写的效率和速度就会得到提高,在楷书时代,行书和草书是楷书的辅助文字。同样的道理,有了行书和草书,对于楷书的书写速度也是会有提高的,但是为什么行书和草书没有像隶书那样,在楷书时代它也是一种草书上升为楷书呢?因为行书和草书是比较潦草的,这些书法的特点也就在于潦草,它不在于工整,因此,它的规范性不太突出,所以,他就没有成为楷书的地位,而只能作为楷书的辅助文字。
今天,隶书是历史,其实它成为历史从唐代已经开始了。但是成为历史不等于成为完全的过去,隶书,我们今天仍然在应用它。比如说,它我们的报纸上,在我们的杂志上,在我们的新闻电视上,在我们手机里面,都是有隶书这个字体的,隶书的艺术性,仍然很有魅力。隶书之所以还活跃在我们现代的汉字里面,是因为它是最接近楷书的一种书体。
而篆书相对来说就没有这样活跃的应用性。这是因为篆书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而隶书却是比较年轻的汉字。
秦朝丞相李斯在书法上有什么贡献?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一公六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公元前221年,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书同文字″的建议,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命令全国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由李斯制作标准字体。就是小篆。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字帖,供大家临摹。
李斯篆书《峄山刻石》(见图),(高218厘米,宽84厘米。有典型的小篆风格特征,用力均匀,线条粗细一致。重心多偏上,字呈长形,大小一致。圆转流畅,有均衡美,装饰美。
张怀瓘《书断》称其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黄庭坚称其篆书"气质高古,与阳冰并驱争先。
红楼梦中骂女孩子小蹄子?
「蹄子」大抵与「淫妇」「娼妇」意思相类,《儿女英雄传》中云:
「谁知越劝倒把他劝翻了,张口娼妇,闭口蹄子。」「娼妇」与「蹄子」对举,可见两者为一个意思。而很多时候「娼妇蹄子」连用,更可证其意思接近,表达的是同一的意思。《红楼梦》中李嬷嬷就骂袭人曰:「强如受那娼妇蹄子的气。」
然而「蹄子」何以有此意,其缘由如何,则众说纷纭。然而大多是不靠谱的。
一、一说为满人入中原时,看见中原女性的脚如动物的蹄子,故用「蹄子」来指代中原女性。照这么说,则「蹄子」指女性,应该在清之后才开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金瓶梅》中王婆就曾骂潘金莲为「浪蹄子淫妇」。则「蹄子」为满人入中原后对中原女子之指称云云,自不合事实。
二、一说则以《汉语大词典》引《两般秋雨庵随笔》为说,以为和「羔子」「崽子」一样,以动物为骂人之语。
这是以「蹄子」为一般骂人之语,而没有强调其女性的属性。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蹄子」为一般骂人之语,则也可用来骂男性。但我们看到「蹄子」都是用来骂女性的。所谓「浪蹄子淫妇」。
《镜花缘》中,唐敖等人到了女儿国,被人认作女人,骂了一通:
「你却穿衣戴帽,混充男人!……你把本来面目都忘了!你这蹄子,也不怕羞!」而唐敖对多九公说:
「听他所言,果然竟把我们当作妇人,他才骂我『蹄子』:大约自有男子以来,未有如此奇骂,这可算得『千古第一骂』。」显然「蹄子」只是骂女人的用语,自有男子以来,从没有过男人被骂「蹄子」的。唐敖是男人而被骂「蹄子」,其称为「千古第一骂」。
所以,以「蹄子」为一般骂人之语,显然是不合适的。「蹄子」是专用于女人之词。
三、还有一说认为,古代绘画中马蹄跟女性生殖器很像,故用「蹄子」来指代女性。这样说来,则「蹄子」就直接是生殖器的称呼了。
这种说法也是很不靠谱的。
刘福根.《红楼梦》詈语使用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5):45-52.我们看一下凤姐类和袭人类对图中所标的两个词的使用情况。所谓「凤姐类」,即身份较高的已婚女性,也即大家族中的主妇。「袭人类」则指身份较低的年轻女性。
刘福根说,凤姐类的女性,什么骂人的话都说得出,但唯有一个词例外,就是「屄」。凤姐类这一组人物中,只有赵姨娘用了三次。另外,年轻丫鬟对「蹄子」使用十分频繁,但对「屄」则讳莫如深。
而如果「蹄子」真的是生殖器的指代,则「蹄子」与「屄」乃为一个意思,而使用频率断不会有如此大的差距。这两个词使用频率差距如此大,说明这两个词不是同一个层次,亦不是同一指向。
四、还有一说以为,「蹄子」乃「弟子」转讹为「蹄子」,而「弟子」指「妓女」。我个人也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
《萍洲可谈》云:「近世择姿容,习歌舞,迎送使客侍宴女子,谓之弟子,其魁谓之行首。」以「弟子」称妓女,宋元时即有。但是「弟子」只是一种称呼,而不是对女性的詈骂之词。
为何不以「弟子」骂人,而忽然以「弟子」转为「蹄子」就变成了骂人之语呢?这中间是说不通的。
以「弟子」为骂人的情形也有,只不过这种情形下,「弟子」指年轻男子之意,而非妓女之意。《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中,就有人骂王庆「狗弟子孩儿」。王庆的老婆还骂他「浪弟子」。《金瓶梅》中西门庆也骂人「狗弟子孩儿」。然而这里所谓「弟子」,皆指年轻男性,与所谓妓女毫不相干。
所以,以为「弟子」指妓女,而以「弟子」转讹为「蹄子」作骂人之语,此说实难令人信服。
五、还有一说以为「蹄子」指女性之足。女性由于裹足,其脚如动物之蹄,故以蹄子称女性。而女性小脚在古代算是极度私密之器官,具有「性」的指向。所以「蹄子」便称为专称女子之词了。
刘福根.《红楼梦》詈语使用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5):45-52.刘福根认为,在《红楼梦》中,性器官詈语在男女间互不同通用,异性对此避讳十分严格,而「蹄子」之语,全为女性之间使用。
虽然都具有性的指向,但显然是有层次之不同的。足无论如何还是不能和性器官等同的。所以「蹄子」和「屄」在《红楼梦》中的使用频率以及使用者的身份才有有巨大的差异。皆因二者所指向程度不同。
我觉得,「蹄子」指女性之足,还是可信的。并且《金瓶梅》中潘金莲寻鞋风波那件事,潘金莲在藏春坞中找到了宋蕙莲的鞋子,潘建联就骂道:
「你干的好茧儿!来旺儿媳妇子的一只臭蹄子,宝上珠也一般,收藏在藏春坞雪洞儿里拜帖匣子内,搅着些字纸和香儿一处放着。」这里虽然用「蹄子」指鞋子,但都指向是的脚。所谓「来旺儿媳妇子的一只臭蹄子」云云,似乎更可见以「蹄子」骂人,确乎和女性之足有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