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筑牢新时代奋进根基

天美资源网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犹如璀璨的精神灯塔,照亮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征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波澜壮阔,三大优良作风始终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是凝聚党心民心、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深刻理解和传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对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密钥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但只有将其与中国的国情、历史和文化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传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筑牢新时代奋进根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当时,苏联的革命模式是先占领城市,然后向农村发展,但中国的国情与之截然不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中敌人力量强大,而广大农村地区则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正是基于对中国实际情况的深刻洞察,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武装斗争思想与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联系实际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全新的课题,党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工业建设方面,根据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有限的特点,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在农业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虽然在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挫折,但党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联系实际更是推动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集中体现,他强调,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党和国家根据中国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使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力量源泉与生命线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坚强后盾,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战,又或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广大人民群众都积极支持和参与,他们踊跃参军参战,为部队提供粮食、衣物等物资,掩护和救助伤病员,在淮海战役中,543万民工用小推车推出了战争的胜利,这些民工不顾生命危险,跟随部队转战,保障了前线的物资供应,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生产中,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铁人”王进喜带领大庆石油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开发出大庆油田,为国家的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农业领域,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就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按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随后,这一经验在全国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广大工人和企业经营者积极参与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奋战在抗疫一线,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这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也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自我革命锐利武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手段,是党解决自身问题的有力武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党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不断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党的历史上,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着光荣的传统,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一次大规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在整风运动中,全党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了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同志强调,“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统一了思想,端正了学风,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也多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刘少奇同志在政治报告中对党的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自我批评,八大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这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批评与自我批评仍然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法宝,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中,党充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统一了全党思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中,批评与自我批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做到了“两个维护”,提高了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新时代,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让我们以三大优良作风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