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御驾亲征,明朝宦官王振到底该不该杀

天美资源网

英雄杀御驾亲征,明朝宦官王振到底该不该杀?

我是红辰,为您解答。

明朝永乐末年,朝廷颁布了一道旨意,各地方教育局的学官,如果工作表现差,还想进步的可以到京城做官。当然不是普通的官员,而是宦官。蔚州(今河北蔚县)有个叫王振的男人,他忍痛割掉自己的子孙根,告别妻子和孩子,收拾行李前往了京城这个权力中心。

英雄杀御驾亲征,明朝宦官王振到底该不该杀

对于朝廷颁布的这道旨意,一般人是当个笑话看的,谁愿意放弃做男人的权力,进宫当太监。我就是这学官不干了,当个平头老百姓,也不当太监。但是架不住有人愿意啊,王振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振给了自己一刀,收拾行李进京了。朝廷给他安排的工作:“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明朝的女官,说白了就是评上了职称的高级宫女。有文化的王振在一群文盲太监中鹤立鸡群,受到大家的追捧,这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朱瞻基一看这是人才啊!于是派王振去教太子读书。

从此开始王振在宫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跟太子的关系也非常好。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甍,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朱瞻基临死之前,他为自己那年仅九岁的儿子选择了五位顾命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

但是年幼的朱祁镇最信任的,还是这位王振王先生。王振是陪着朱祁镇长大的,他不仅是朱祁镇的老师,还是他的玩伴和朋友。所以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不能光看到宦官专权,那么皇帝就一定是昏庸无能的。试想一个从小陪你长大的人,陪你玩耍,教你认知这个世界的人,你会不会无条件信任他,假如你当了皇帝,会不会把他当成心腹?以己度人,皇帝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喜恶。

回归正题,朱祁镇从太子变成了皇帝,王振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他自以为自己终于修成正果,大权独揽的机会到了。但是事与愿违,在这皇宫中还有一个他得罪不起的人,她就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

“正统六年(1441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在皇宫大摆筵宴,进行庆贺。按照明朝宫中制度规定,宦官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参加宫宴。可这时的王振已深得英宗宠信,英宗在宴会上见不到王振,就象少了点什么似得,急忙派人前去看望。王振见了来人,自比周公,大发牢骚说:‘周公辅助成王,为什么唯独我不可以到宴会上去坐一坐呢?’”可见王振的嚣张跋扈到了何种程度。

正统七年十月,历经四朝的张太祖太后离开了人世。三杨中的杨荣已于两年前病死,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杨溥也垂垂老矣,没有了绊脚石的大太监王振,凭借着皇帝对他的宠信,本已统领东厂的他,又掌控了锦衣卫,权力已然达到巅峰。他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朱元璋挂在宫门上那块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摘下来,众官员敢怒不敢言。

有很多官员也来巴结王振,其中有这么一位无耻之徒,他就是工部侍郎王佑。说起他这工部侍郎的位置有意思了,话说这天,王佑去看望大太监王振,在明朝,官员们都留有胡须,王振问王佑说:“你为什么没有胡子?”王佑回答说:“老爷您都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一句话说得王振心里那叫个舒服,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

这些和后来发生的事比,都不叫事。王振大权在握,锦衣玉食,人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还真有,王振认为自己读了那么多圣贤书,只当个司礼监太监有些屈才了,自己应该立马扬鞭,挥斥方遒,带领军队去横扫大漠上的残余的蒙古人。

但事实证明,王振只是个奴才,而不是什么军事天才。王振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人,这时的朱祁镇还是个少年,所以20万大军的指挥权还是王振的,在王大太监一系列的瞎指挥下,20万大军在土木堡被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领的四五万军队一顿毒打,皇帝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从征的数十位文武大臣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而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大太监,在土木堡之变中,被对其愤恨已久的护国大将军樊忠一铁锤砸死了。代皇帝朱祁钰下令没收王振家产,诛九族。

红辰说

纵观大宦官王振的一生,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人如果能够伤害自己,那么他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会更甚,杀之亦不为过。

中国422位皇帝?

我是岁月如华,我来回答中国422位皇帝,最敬佩谁?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我国出现了422位皇帝,有很多明君,被后世所称颂,在这些皇帝当中,最敬佩的当属统一六国的始皇帝嬴政。

1、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秦始皇是一位少年有为,果断,勇敢的少年皇帝,他13岁登基,果断除掉当时独断专权的吕不韦,重用李斯等贤臣,灭掉其他六国,又南征百越,北取匈奴,完成统一,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为抵抗外敌入侵,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至今都是世界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壮举,彰显了中华儿女的勤劳和智慧,成为当时护卫人民生命安全的有利保障。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不再遭受外敌侵扰。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称得上是一位具有军事才能的伟大的军事家。

2、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把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展示了高超的政治手段。秦始皇知人善任,任用李斯,改革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实施焚书坑儒,加上思想统治,实行了统一的文化、钱币、度量衡,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这充分说明,秦始皇无愧于政治家和改革家的称号。

3、我们常说,人无完人。秦始皇在人类历史上的功绩,远远大于他在执政期间的错误。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只有好的一面,秦始皇也是这样,虽然他统一六国,又完成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疆域扩张,但是焚书坑儒对儒家文化的摧残,和大兴土木导致的民不聊生,都是秦始皇一生中的污点。

试想,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中国现在也许还是一个诸侯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家。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中国古代有没有发生过文武官员上朝时打群架的事件?

明朝“土木堡之变”后,就发生过一起官员在朝堂上群殴的事件。令人咋舌的是,这次朝堂上的群殴,不是两伙人对打,而是一群人围殴一个人:

“土木堡”一役,明朝二十万大军惨遭瓦剌军队屠戮,明英宗朱祁镇及朝中数十万骨干重臣或被俘、或丧生,国家精干力量几乎被一网打尽。

国不可一日无君,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主政。危难之际,曾有朝臣建议南迁,但这一建议当即便受到了忠贞之士于谦的反对: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受到朱祁钰及其朝臣的尊重,戍卫京师的重任,也因此落在了他的肩上。

整军备战瓦剌,自然是重中之重。而且对于忠贞之士来说,虽然罪魁祸首王振已经身死,但处理王振同党专权乱政的事宜,也不能落下!明朝历史上最血腥的一次朝堂群殴,便发生于此时:

一次朝会上,朱祁钰驳回了都察院右督御史陈溢弹劾王振的奏本,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逼着朱祁钰将王振同党治罪。此时,昔日与王振一党沆瀣一气的锦衣卫指挥马顺仗着朱祁钰口谕,喝令大臣们退出朝堂。

本就对马顺不满的大臣们借机发作,敢为天下先的户科给事中王竑率先动手,冲到马顺面前,用手中笏板疯狂砸向马顺。战至酣处,气愤到了极点的王竑已全然不顾风度,咬下了马顺脸上的一块肉!

见王竑动手,其他大臣也纷纷上前,对马顺拳打脚踢。不一会儿,就将马顺活活打死!

朱祁钰骑虎难下,身边的太监金英为保护朱祁钰的安全,将宦官毛贵和王长随叫了过来。毛贵、王长随二人同样为王振死党,二人一到朝堂,便再一次引起了大臣们的群殴,二人很快就被打死。

殴死了三个人的大臣们仍不解气,自发组织起来去逮捕王振的侄子——锦衣卫同知王山!被吓破了胆的朱祁钰再也坐不住了,准备离开朝堂。于谦快步向前拦住了朱祁钰,请求他赦免众臣无罪,朱祁钰只好答应,并顺势治了王山的罪,才停止了这场斗殴。

于谦出色的大局观,拯救了各位参加斗殴大臣们的性命,他也因此得到了各位大臣的尊敬。此时,明军已厉兵秣马,备战瓦剌;朝野中也政治清明,大明王朝终于缓过神来!

历史上发生朝堂斗殴的次数,屈指可数。王振余党作恶多端,犯了众怒,被活活打死,也是罪有应得!

太子与郑春华私通?

预警,本篇回答比较长,请耐心看,就明白,其实郑春华也是相当有心机的:

《雍正王朝》是一部特别优秀的历史剧,历经二十年而不衰。虽然是根据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改编而来,但也尽量尊重事实,让人无法分辨真伪。

戏说归戏说,剧情虽不可当真,但是各派人物之间的权谋斗争,却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符合人性的特点。

虽然是一部男人戏,但女人也同样重要,我将从另一个角度再谈一谈郑春华,太子与郑春华私通,是太子风流,是郑春华淫荡?

一、

《雍正王朝》一开篇,太子胤礽就跟郑春华在假山处鬼混,如果不看后面的剧情,还以为太子是跟宫女勾搭。直到看到后面才恍然大悟,哦,敢情这是把整个蒙古大草原都扣到自己老爹头上啦。

按理说,太子胤礽作为一国储君,什么女人得不到,为什么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跟自己的小妈勾搭?

实际上剧中并没有讲清楚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在二月河的原著中是有详细记载的。在郑春华还没被康熙帝选中之前,她就是一个宫女,因为某一次到假山躲雨,正好就碰到了太子胤礽。

没想到,荷尔蒙迸发的太子胤礽,一时虫子上脑,就要上了这名宫女。而郑春华作为一名宫女,如果能获得太子胤礽的青睐,那必然是好事,自然也就半推半就。正在好事将成之时,正好有人过来,他们这才作罢,但是郑春华的美丽牢牢印在了太子胤礽脑中。

后来某一天,太子胤礽又受了气,一怒之下就吃了药,吃完药就要发泄,于是像一头发春的野兽一样,满院子转。好巧不巧,郑春华正好出现在园子里,后面的事情就少儿不宜了……

只不过这时候的郑春华已经被封为贵人了,也就是说已经被康熙帝临幸过了。但俩人的感情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并且在一次郑春华对康熙帝说了一句替太子胤礽辩解的话后,迅速升华:

“太子爷是一国的储君,万岁爷不该当着这么多奴才斥他训他……”

康熙帝也很高兴,不仅没有训斥她,还升她为嫔妃。在剧中,她在王掞找上门羞辱她时,也讲了:

“从那以后,太子爷经常变着法子来找我,我真无耻呀,竟然答应了他!”

二、

当然,她的下场也异常悲惨,热河狩猎之时,因为在鹿园跟太子胤礽鬼混被康熙帝现场目睹。随后便被贬到了浣洗局,再之后被老十三胤祥救下,后来又藏到老四胤禛的府上,最终被废太子老师王掞羞辱致死。

貌似她就是一个很可怜,很无辜,并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女人,而且也傻得可怜。但我们千万不要被她的外表所迷惑,她在最终被逼自尽之前,绝对是智商在线!

首先第一条疑点就是,究竟是太子胤礽强上的她,还是她勾引的太子?

不管怎么说,太子胤礽也是一国储君,还有那么一个强势的老爹,他必然清楚,在老爹活着的时候跟小妈鬼混,后果是什么?

如果第一次遇到还是宫女的郑春华,是自己想上,尚且还能说得过去。但第二次时,郑春华已经是贵人,他再虫子上脑,这点规矩还是要懂得。如果郑春华不想,完全可以跑掉,甚至可以大喊大叫,而且作为贵人,出门按规矩是要带宫女陪着的。

所以,有理由推断,她失身的那次,要么是刻意隐瞒了自己的身份,要么她就是故意勾引。在剧中,后来她自己也承认了,一是在老十三胤祥救她时:

“我原本就是多余的人,多余来到这世上!可我遇见了他,当初我不敢死,是怕他说不明白,是我勾引他的!”

二是在面对王掞时:

“王师傅,您说的对!我是世上最下贱的女人,我真无耻,竟然勾引了他!”

那么她作为一名宫女,也应该很清楚宫里的规矩,她为什么要作死呢?

三、

首先,我们要明白,郑春华傍上太子胤礽,只要太子不倒,她就没事。

当初她跟太子胤礽勾搭上的时候,太子胤礽的地位还是相当牢固的。一方面,两个人的事情不容易败露,即使败露了,康熙帝这么好面子的人,也不会大动干戈,参考后面的鹿园事件。而太子胤礽,也不敢轻易离她而去,以免她给予报复,毕竟自己有把柄。

当时康熙帝已经当了四十多年的皇上,而太子也已经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子。自己如果仅仅是康熙帝的妃子,用不了几年,康熙帝一驾崩,自己要么去殉葬,要么被打入冷宫。

作为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自然不甘心一生就这么度过,所以,她需要策划。

而清朝在入关之前,是有“父卒,子娶父妻,兄卒,弟娶兄妻”之习俗。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太子胤礽即位后,可以破例娶郑春华。

即使没办法娶郑春华,要么暗中给予名分,要么给予其他的弥补。即使这些都没有,郑春华大不了跟其他妃子一样,要么殉葬,要么去冷宫颐养天年。

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关键还得看自己是否能利用这段时间,完全控制住太子胤礽,因为她最懂太子:

太子胤礽从小就失去了母爱,自己的母亲生自己时难产而死,又加上自己从小被立为太子,康熙帝管得严。可以说,他除了没有母爱以外,也没有童年,有的只是规矩,只是训斥,只是教导。

他自己也讲过:

“自古无四十年之太子!”

后来起兵的时候也叹息过:

“可是狗逼急了,也会咬人!”

这就说明,在康熙帝面前,他感受不到父爱,感受到的只是逼迫。这时候遇到一个敢替自己说话的女子,又懂他,身上又萌发出浓浓地母爱,又年轻漂亮,他会不沦陷?

四、

郑春华其实跟太子胤礽不仅是爱人关系,更是知己,太子胤礽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也是找她哭诉。

在热河狩猎时,因为明显感觉到自己地位不保,他想到的也是找郑春华,而且整个会面过程,他是把头躺在郑春华腿上的,也只有郑春华能给他安全感。

但是这时候的郑春华也意识到了,太子胤礽要不保,她必须寻求自保,怎么办?

怀孕!

所以听到她讲自己怀孕了,太子胤礽那是异常惊讶,反问她:

“你什么时候有的,你,你怎么不告诉我啊?”

这句话表面上是关心郑春华,其实里面含着两个反问:

一是,二人鬼混本就是鬼鬼祟祟的事情,避孕工作自然会做到位,不然一旦中招,两人性命难说,但地位肯定不保。所以,太子胤礽问什么时候有的,就是要确认,这是自己的,还是自己老爹的?

二是,郑春华没有及时告诉他怀孕的事,这让他很惊讶,一方面会怀疑她把跟康熙帝的孩子算到自己头上。另一方面,如果是自己的,则怀疑她这是拿孩子要挟自己。

郑春华也不傻,也听出了弦外之音,所以埋怨他:

“这一向,你都这样子,告诉你,不是让你更心烦吗!”

告诉太子胤礽,就会让他心烦,其内在意思就是说,这个孩子是你的!

太子胤礽此时能想到的,就是第二点,她是不是要拿孩子威胁我,怎么办?

“春华,求求你,答应我,安好胎,你替我把孩子生下来!”

康熙帝每次临幸都有敬事房详细记录,一旦时间对不上,郑春华生下孩子就是找死。太子胤礽之所以这样说,其实就是不想激怒郑春华,只能体现自己有担当,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所以,他这么说,就是希望引起郑春华的同情和怜悯以及对自己的呵护之心,通过激将法使得郑春华打掉孩子。

五、

郑春华顺着太子的话题:

“皇上,都快一年没翻我的牌子了,这孩子,我能生下来吗?”

实际上,她这句话是值得怀疑的,前面康熙帝还要翻牌子,是李德全劝住的:

“皇上,您已经连续六天了,今儿晚上您不能再翻牌子了!”

而当时的盘子里一共有十张牌子,有三张写的满文是一样的字,怀疑应该是生理期。那么剩下的七张,就算轮,也该轮到郑春华了。而且能跟着一起到热河狩猎,且就带了这么十个妃子,可见郑春华并不是不受宠,相反,很受宠。

郑春华究竟是真怀孕还是假怀孕尚值得怀疑,究竟是怀得康熙帝的孩子,还是太子胤礽的,也值得怀疑,她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有原因的:

太子胤礽即将被废的消息,想必早已传遍了后宫,郑春华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就是这个结果,他们之间的事真的没人知道吗?

放心好了,天下没不漏风的墙,他们俩的事,早已是不公开的秘密了。参考李德全拦着康熙帝不让他翻牌子,再到去鹿园,图里琛和德楞泰也支支吾吾意欲阻拦,即使瞒,估计也仅仅瞒着康熙帝。一旦太子胤礽被废,那么落井下石者必然全部蹦出来,不把她干废,绝不会罢休。

更重要的是,太子胤礽受审,被人指责跟妃子有染,太子胤礽为求自保,必然也会出卖郑春华,说郑春华勾引他,从而把罪责都推到她头上。

所以在郑春华听到太子胤礽讲,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跟她相见了,她就预感到了危机。于是当机立断,在俩人完事后开始呕吐,制造自己跟太子胤礽已经怀孕的事实。

这样就使得,太子胤礽不敢杀人灭口,不然最后验尸发现是怀孕的,自己更说不清。如果太子胤礽还算是有点良心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忍心一尸两命,或许在接下里的斗争中,会保下郑春华。

六、

如果没有后面康熙帝突然造访鹿园,或许郑春华的策划就实现了,可惜她失算了。

当然,她怀孕很可能是真的,因为随后她就被强行打胎了,再然后就被送进了浣洗局。而太子胤礽复立之后,也清楚郑春华已经没孩子了,那么他也就有恃无恐了,必然就想秘密杀害郑春华,一了百了。

所以,前面郑春华演的这一出戏,说到底就是为了防止太子胤礽杀人灭口,以求自保。

接下来郑春华的处境也更加艰难,她如果要逃过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追杀,她就要继续利用谋略了。

在老十三胤祥找到她之后,说太子爷让自己来看看她,郑春华本想说,太子爷怎么不来救我?但话题一转,变成了,他还好吧?

因为她太明白老十三胤祥的为人了,毕竟号称侠王,她只有把自己说得惨一点,才能获救:

“我终于熬出头了,我终于可以无牵无挂地去见我的爹和娘了。”

果然,她获救了!

最后一次杀机是王掞带来的,作为太子胤礽的老师,他必然也清楚他们俩之间的关系。

虽然老四胤禛面对王掞的说法,也替郑春华讲了一句公道话:

“她也是无罪之人!”

但王掞认为她是一个不详的女子,为了保证老四胤禛能顺利即位,她必须死!

郑春华于是再次卖惨:

“王师傅,您说的对,我就是世上最下贱的女人!”

她只能这么说,如果她把罪行推到已经被废的太子胤礽身上,先不说王掞高兴不高兴。最起码能验证一个问题,她是个狠角色,老四胤禛说不定也会被反咬一口,所以必然得死。

如果她卖可怜,或许能跟上一次一样,能化险为夷,只要拖到老十三胤祥出来,她就获救了,当然,她错了……

所以,后来老四胤禛回到府上,问管家高毋庸什么情况,高毋庸说:

“郑大奶奶关着门一直在哭……”

这说明什么?

说明郑春华根本不想死啊,其实,从太子胤礽倒下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没命了。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郑庄公敢割周王的麦子?

郑国与东周王室的关系,到了郑庄公时期,一直就是“剪不断,理还乱”。

周平王政权之所以能东迁成功,就是依靠两个诸侯国:晋国和郑国。在“二王并立”期间,晋文侯和郑武公先后背叛了中原诸侯普遍拥戴的携王姬余臣,转而投靠了周平王。晋文侯和郑武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投靠有弑父篡位嫌疑的周平王政权,是因为携王政权失去了诸侯人心。这两国的投靠,使得周平王在崤山以东获得了宝贵而稀少的支持力量。

然而,正是因为周平王政权在中原得到的支持稀少,才使得晋国和郑国相对于周王室更加强势。从郑武公去世到郑庄公长大成人这段时期,虽然郑庄公长期未能履行执政卿的职责,但周王室一直不敢撤换其职务,就是郑国强势的明证。曾有一次,周平王想再任命西虢公为执政卿,以填补郑庄公时常不在周王室的空缺。当郑庄公听说后,气愤不已,向周平王抱怨了几句。结果周平王立刻吓得退缩了,不但不敢提拔西虢公,还主动提出周、郑交质,以安抚郑国。

周平王在位期间这次改命卿士事件,正是引发周、郑之间矛盾的导火索。

公元前720年3月,周平王驾崩,其孙周桓王即位。周桓王登基之时,正年轻气盛。他对于周、郑交质,原本就心存不满。因此,周桓王刚一坐上王位,又一次旧话重提,试图将西虢公提拔为卿士。见周桓王如此无视郑国的存在,正处盛年的郑庄公也极为气愤:4月,他就命祭足率兵将周王畿温邑的麦子给收割了;这年秋,又派人收割了成周的庄稼。周桓王没想到,郑庄公这么大胆,竟然两次出兵威胁周王室!鉴于周王室实力实在太弱,况且王室正逢国丧期间,周桓王只得忍气吞声地向郑庄公让步,取消了将西虢公提拔为卿士的计划。

然而,周桓王的忍让只不过是一时,他对郑国的恨却是永久地埋在了心里。

此后的数年内,郑庄公频繁借用王室名义在东周纵横捭阖,联合齐国、鲁国等等大国与宋、卫、蔡、陈等国对抗,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可是,他对周王室却始终不恭不敬。不尊重王室,偏偏又频繁动用王室军队,还频繁借用王室之名讨伐异己,这让周桓王已忍无可忍。公元前715年夏,周桓王突然提拔西虢公为卿士,分郑庄公之政。

这次,郑庄公没有过分冲动、向王室发起报复。但是,郑庄公假借王室名义为郑国争霸服务的动作却从来都没停止过。公元前710年,宋国发生内乱,华督将宋殇公杀死,而将宋庄公接回宋国、立为国君,这标志着郑庄公获得全面胜利。

见郑庄公越来越强大,周桓王私底下也积极筹备对郑国的致命一击。公元前707年夏,周桓王在一切准备妥当后,突然撤销了郑庄公执政卿之位,改任西虢公为执政卿。郑庄公气急之下,不再到王室朝觐。终于,此举引发了著名的长葛之战:周桓王率领王师和陈、蔡、卫三国大军前往伐郑,却被郑庄公击败,周桓王自己还被郑人射中了肩膀,差点丧命!

长葛之战的失败,就是周桓王对自身实力认识不足而造成。此战失败之后,让天下诸侯彻底看清楚了周王室的虚弱,从此对周王室更加不以为然了。可以说,长葛之战的失利,扼杀了周王室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

可令人奇怪的是,在射伤周桓王的郑大夫祝聃想要追击王师时,郑庄公却意外地阻止了他:“君子不愿过于压迫别人,哪里还敢欺凌天子呢?如果能够自救,没有危害到社稷,就足够了!”到了这天晚上,郑庄公还特意派祭足前往慰问周桓王!

郑庄公的态度很是令人惊奇——这么多年来,郑庄公不但曾抢收王室麦子,还射伤了周王,他为什么不彻底追击下去,直接杀了周桓王呢?

首先,郑国与周王室虽然彻底决裂,但郑国能发展到今天这么强大,全是借拥护周平王的名义党同伐异而来:郑武公执政期间投靠了周平王,先后灭了东虢国、鄢国、胡国、祭国等等众多小国,成为东周初“小霸”,都是与周王室充分合作的结果。郑庄公如果杀死周桓王,就意味着对当年郑武公功劳的全面否定,这么做的政治风险太高。

其次,在郑庄公担任王室执政卿期间,他充分体会到了借助王室名义参与争霸的好处。如果他杀死了周桓王,就断绝了郑国将来与周王室和解的可能,也就让郑国失去了一大宝贵的政治资源,这对于郑国今后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实际上,郑庄公之子郑厉公就曾想借拥戴周惠王的机会重新崛起,奈何彼时强大的齐国已经开始称霸,让郑厉公的努力落了空。但如果郑庄公当年杀死了周桓王,也许周惠王根本就不会逃亡到郑国,让郑厉公有借拥戴天子而有了参与争霸的机会。

第三,在郑庄公执政中后期,已经意识到郑国与周王室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所以对自己当初的冲动多有悔意。公元前712年,周桓王从郑国拿回了四块土地,空口无凭地说要将苏国的十块土地给郑国,却遭到了苏国的拒绝。可郑庄公不但老老实实地将土地上交,在没得到苏国的土地后,也选择了隐忍,不再像过去那样冲动地派兵去入侵周王室。这说明郑庄公也有意识地改变以往做法,试图改进郑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了。这也是他在长葛之战后,对周桓王手下留情的另一因素:说到底,周、郑之所以决裂,郑庄公自己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不管如何,周、郑决裂在春秋历史上是一件标志性的大事件。这次决裂,对周、郑来说其实是个双输的结果:周王室从此失去了一重要支柱力量,无法再走向复兴;郑国在失去了执政卿地位后,在频繁的内乱中沦落成了东周二流国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