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矛从政,为什么历史上的司马懿一家人都很狠毒?
《虎啸龙吟》主要讲述了中老年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战场对决,以及曹丕逝世后,司马懿培养势力、从托孤辅臣走向权倾重臣的故事。 很多观众看完该剧,纷纷表示:《虎啸龙吟》这部剧洗白了司马懿,因为本剧把历史上权谋过人,厚黑果决的主人公苏化——太彰显出他们身上的人性,而弱化了政治人物的暗黑属性。
司马懿是什么人?
他食曹家的俸禄,掌曹家的兵权,却经营着自己的势力,他靠着曹家两代主君的信任,趁着人家孤儿寡母稚弱无依时,窃取了曹魏的江山。是个老谋深算,韬光养晦的狠角色,更是个关键时刻可以施展毒辣手段的人物。
历史上司马懿一家人为什么都那么狠毒呢?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险恶的政治环境。
司马懿生于曹操掌权最巅峰的年代——众所周知,曹操暴戾狠毒、多疑好杀,他活着的时候,司马家能够存活实属有幸;他死后司马家又是在曹爽的极力打压下苟且生存着。
司马家活得小心苟且,一旦拥有了掌控别人生死的权利,被压抑的情绪便会全部都爆发出来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曾经被打压得有多惨,报复反弹就有多激烈。
第二:这一家人龙凤辈出,目标是天下,不狠行吗?
司马家族,是个古老的家族,秦汉时代就已出位,至司马防时代,已蔚然成势,此时祖坟青烟滚滚、俊杰辈出,非常给力。司马防八个儿子各个是人中龙凤,司马懿只是八个俊杰之一。这样的家族实力在那个虎狼时代,要么进一步位极临品,要么遭嫉殃及全族存亡。
司马懿更是生了两个枭雄儿子,司马昭、司马师。
一切迹象表明,司马防一代就已经制定了家族一体进取的战略。为了家族的大目标,一切自家人都可以牺牲,何况危及家族的外人呢。
这种狠甚至已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了——司马师的原配妻子夏侯徽是一个才女,经常帮司马师出谋划策,同时她也知道司马师的谋逆之心。但司马师终究不信任这个出身曹魏家族的妻子,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原配夫人毒杀了。至于司马昭派成济杀死傀儡皇帝曹髦,为了平息大家的愤怒,还杀掉成济灭口,成济被杀之前大骂司马昭,这种毒辣手段数不胜数。
第三:我若不狠毒,别人就会对我狠毒。
从司马懿屠杀曹爽一家的事件来看,当时就觉得他是一个毫无人性,内心狠毒的人。不过,反过来一想“成王败寇”啊——如果司马懿败了,被屠杀的便是司马懿一家了;或者司马懿放过曹爽一家了,那以后遭殃的还是司马懿自己。自古以来,权利的争夺都是伴着狠毒残忍,所谓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在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退让会被排挤打压,妇人之仁只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恋小暖)
由高卫东担任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
茅台原董事长李保芳离任,由原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党委书记高卫东接任,这是茅台最近最大的事情了,资本市场看起来对这个事情应该是不反感的,今日贵州茅台上涨1.43%,在白酒板块的18家上市公司中涨幅排名第四位。整个白酒板块大多都是上涨的,说明市场并没有反感。
1、李保芳对茅台的三大贡献李保芳是2015年8月空降茅台,任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在2018年5月成为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在任期间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是变革营销体系,大力消减经销商,同时发展电商,以及建立直销子公司,这种营销体系的变革让茅台对终端价格的掌控更加有利;经销商的“势力”大为削弱。
第二是品类扩充,不再是飞天茅台一枝独秀,而是往中端发展,赖茅、迎宾、王子酒等中低端产品不断推向市场,抢占中端市场。茅台酱香型系列销售额在2019年突破百亿元,习酒也成为百亿级别的企业。
第三、扩充产能,2019年12月24日,茅台集团举行了2020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8万吨酱香系列酒包装物流综合项目奠基仪式,分批次建设30个项目,规划投资600亿,投资期限3年。
基本上可以说李保芳在茅台是围绕着扩充产品、扩充品类、扩充直销三件大事来做的。进入茅台以来的4年时间,业绩增长了200%,茅台的营收和利润双双创新高,2019年集团营收破千亿,提前一年完成目标。
2、董事长换人对公司和行业有什么影响吗?贵州茅台说到底是国企,李保芳原本也是贵州省经信委的党委书记和主任(正厅级),也是以一个官员身份空降到茅台集团的,成绩显著。
这次由高卫东接任董事长一职,有人开玩笑说:开酒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因为高卫东是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这样的企业以官员空降茅台集团本就是惯例了,茅台集团目前的业务清晰,产品丰富,高端占了,中端市场也在大肆扩张,而且大力扩建了产能,这一些列动作在未来几年会逐渐释出来。而在营销体系上也有了自己可以主导的直销渠道。
一些列的反腐动作和人事变动也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政府对茅台集团的掌控能力增强了很多,这样一家成熟的企业,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变动而在短时间内改变。
对茅台酒来说,推出一些列的品牌,这当然是有利于抢占中端市场,这有利于扩大销售额,但是对茅台高端品牌的形象有多大影响还不得知。毕竟茅台是酒中的奢侈品,稀缺感也是他的竞争力之一。
其是非功过该如何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作为中国大一统的创始者,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功劳很多,今天就讲一个,就是中央集权制。秦王政加冠亲政后,用了十年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中国,还从公元前219年开始平定了南方百越。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秦始皇本纪》)。
统一全国以后秦始皇进行了政治改革,他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这是中国政权制度的革命性的改变,从此中国进入中央集权制时代。皇帝之下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改变。他保证了中国不被分裂,保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这种制度经过两千多年的调整巩固,一直被我们用到今天。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思想上统一了全国。使儒家思想成为最适合封建统治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基础。
隋唐的科举制又产生了官员培养选拔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度使官僚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
宋朝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经验教训,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中书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
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随着19世纪中期后中央集权国家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开始,中央集权制遭到近代民主制度的强烈冲击。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正是对中央集权的全面否定。但是中华民国的实践证明三权分立鹅政治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代表了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强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既保证中央统一领导,集中处理国家事务,同时又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地方享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可以保证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历史上的修长城,挖大运河都是这种优势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阶段也体现了这种优势,例如这次抗击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我们先封城,然后集中全国医务人员的精兵强将会战武汉,两个多月就取得基本胜利。而西方国家则反映迟缓,指挥不灵,尾大不掉。科技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确诊人数占全世界三分之一,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秦始皇的贡献还有很多,他11年间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今天只讲一点。
你是如何看待伤痕文学的?
一段历史的旁白
我是1981年从初中考上铁岭师范的,三年学习期间,我把1978到1984年获奖的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都看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的《灵与肉》,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等都再现了一段历史。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伤痕文学为主题的作家,在历史的交接处,群星灿烂,是中国的一次文艺复兴。
六十岁的人了,对那段历史还是有些了解,“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好,“原谅,但不能忘记”也罢,“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最直接了。近几年,人们习惯地将建国后分为两大段,象小说一样分为上下部,分界线好象是1976年。《人世间》就是这上下部的合装本。
《人世间》和《灵与肉》在央视的热播,又把我们带回到过去,内容有合作化的,有知青的,有改革开放的,有太多的反思,我们也看出了一些国家的导向,真理越辨越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近几年,关于合作化和包产到户的话题人们争论不休。清贫下的清明,繁荣下的腐败,就象荤素的两大桌,口味不同,各有说词。
《人世间》有真情,历史就是沧桑的记录。伤痕是一种回忆,更是创新的孕育。
秦朝李斯是不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斯就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的悲剧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
一、李斯的“老鼠”哲学李斯是楚国人,出生于楚国的上蔡县(今河南上蔡)。上蔡并入秦帝国以来,属于陈郡。李斯大概生于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 相当于秦昭王二十七年,比秦始皇大二十一岁,比赵高大二十四岁。
年轻的时候,李斯在楚国的郡府中做文法小吏,郁郁闷闷,很是有些怀才不遇。他一个人住在郡吏的宿舍里,去厕所时常常遇见老鼠偷吃粪便中的残物,每当有人或者是狗走近,老鼠们惊恐不安,纷纷逃窜,他觉得可怜,更觉得悲哀。
有一天,他有事去政府的粮仓,看见仓中的老鼠个个肥大白皙,住在屋檐之下,饱食终日,也不受人和狗的惊扰,境况优游自在,与厕所中的老鼠有如天壤之别。李斯是聪慧敏感的人,就在这一瞬间,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忍不住高声感叹道:“人之贤明与不肖,如同鼠在仓中与厕中,取决于不同的地位而已。”
地位决定贵贱,人生在于选择。他顿悟了,当即决定,郁郁卑贱的生活再不能继续下去,人生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众多的学者先生,纷纷著书立说,争锋论辩。道家潜心于宇宙万物,追究贯通天地人世之原理大道;儒家整齐君臣父子夫妇礼义,致力于道德伦理之建立;阴阳家依据日月起伏、四季变迁而统括国家兴替、历史嬗变;墨家崇尚贤能而提倡节俭,以博爱反战的精神深入民间;法家最是深刻实用,以法、术、势规范政治和社会,一心致力于强权的建立;至于名家,既抽象于名词与实物间的哲理,又严格于名目与实际间的差异,超脱于世,早早地进入了逻辑思辨。
诸子百家,分门别类,千差万别,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千年不遇的理性之觉醒。这些独树一帜、学有所成的先生们,往往兴私学,集弟子,遍游天下。他们游说各国权势人物,或者自己投身政界经世致用,或者送弟子出仕干政,自己在幕后发挥影响。如此世风之下,思想鼓动时代,掀起人才流动的大潮,对于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来说,从师游学,客卿出仕,成为出人头地的一条辉煌大道。
当时,著名的学者荀子正在楚国,他受楚国大臣、以养士著名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赏识,被任命为兰陵县(今山东苍山县)的县令。春申君死后,他废官家居兰陵,著述教学,声名远播各国。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学问,集战国后期各家学派之大成,贯通了道、儒、墨、法、名辩、阴阳各家。
荀子的学问,道、礼、法相通相生,着眼于当世而与时应变,最能吸引积极人世的青年。各国的青年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投奔其门下。李斯早就耳闻荀子高名,经过认真考虑,他辞去郡小吏,千里迢迢,由上蔡来到兰陵,人荀子门下做了学生。
李斯来到荀子门下,学习的是经世致用的帝王之术,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用政治学。数年以后,李斯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决心学有所用,准备用自己的所学去游说执政当权者,参政出仕,博取高位利禄,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地位。此时的李斯,已经不是自比厕中鼠的郡县小吏,他有了知识和眼光,他要凭自己的能力做仓中鼠。
李斯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作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后,决定离开楚国到秦国去。他看准了秦国强大,将来的天下是秦国的天下,到秦国可以有所作为,可以建功立业。
他对老师荀子说道:“弟子李斯听说过这样的话,机会来临的时候,万万不可怠慢。眼下是各国争雄的时代,游说之士主持各国政事。秦王有意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平民布衣纵横驰骋的时机,学者游士博取收获的机会。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思变,正如圈养的禽兽,只能张嘴等食,不过徒有一张人脸,两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所以说,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久处于卑贱的地位、贫穷的境地,反而讥讽富贵、厌恶利禄,以自托于无为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绝非士人应有的情怀。我决意西去秦国,游说秦王。”
在荀子的众多弟子当中,最出名的有两位。一位是李斯,另一位就是后来成为集法家之大成的学者韩非。韩非比李斯年纪稍大一些,他们同时在荀子门下学习,算是同学。不过,韩非是韩国的王族子弟,因为口吃不善言谈,走了著书立说的路。李斯出身于下层平民,急于改变自己的命运,选择了入秦从政求仕的路。
据说,李斯决定人秦以后,荀子为他未来的命运不安,曾经夜不能眠。作为老师,荀子了解弟子李斯的心情,也赏识他的能力;不过,李斯将禄利视为人生最大目的,这种极端功利的人生观,荀子以为危险不祥,最终可能会招来不幸,所谓物极必反,道家之所忌讳也。
李斯入秦,大概是在庄襄王三年(前 247)。 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他在赵国做了多年的人质,后来得到邯郸巨商吕不韦的帮助回到秦国,做了秦王。李斯来到秦国的时候,正赶上庄襄王过世。当时,李斯三十四岁左右,新即位的秦王政还只是十三岁的少年,在养祖母华阳太后、亲祖母夏太后、母亲帝太后的监护下,主要政务由承相吕不韦等大臣主持。
入吕不韦门下,李斯得以直接面见吕不韦,积极将自己的书法、文学和政治才能显露出来。吕不韦极为赏识李斯,他把李斯推荐到秦王宫廷做了郎官,成为秦王赢政身边的文职侍从。进入宫廷的李斯,逐渐得到年轻的秦王的信赖,他的政见策划,一一被秦王采纳实行。不久,他被秦王任命为长史,成为秦王宫廷的秘书长,开始直接参与秦国政治。
在以后长达三十余年的秦国政治生活中,李斯以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机警的政治智慧,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长史之后,他先被任命为客卿,也就是大臣级的顾问,后被任命为廷尉,相当于司法大臣,成为政府的主要阁僚之一,积极参与了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秦帝国建立以后,李斯的治国之才得到了完全发挥,秦帝国强化和巩固统治的各项政策,几乎都出于李斯的策划。
大概是在秦始皇三十年(前 217),李斯被始皇帝任命为左丞相,封为列侯,成为帝国政府中仅次于皇帝的权势人物。李斯有子女多人,长子李由出任秦的三川郡太守,执掌连接关中、关东要地的封疆大任,其他的儿子皆娶秦的公主为媳,女儿也都嫁与秦的公子为妻。此时的李斯,可谓位极人臣,显赫荣耀之极。
物盛而衰,显赫荣耀之极,正是忧患滋生之始。李斯清楚,自己本是楚国的布衣平民,原本不过是卑贱的厕中鼠,入秦三十余年来,官至丞相,爵封列侯,大富大贵,岂是仓中鼠所能比况。
然而,所有这一切,根基都在于皇上的信任和赏识,一旦皇上的信任动摇变动,所有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砂石之上的建筑,随时可能崩溃。高处感寒,愈是高位愈是不安定的危机感,李斯是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李斯出任丞相后,长子李由从三川郡守任上归省回到咸阳。
李斯高兴,在家设酒宴庆贺。咸阳城内,政府百官云集,丞相府邸前聚集的马车,超过一千乘。面对如此空前盛况,李斯荣耀满足之余,不禁滋生出物盛而衰、何以收场的伤感来。他对李由喟然长叹道:“我记得先师荀卿说过,‘物禁大盛’。我李斯乃是上蔡出身的布衣,居住于里巷的平民,承蒙皇上赏识,拔擢至于如此。当今天下,以人臣地位计量,没有居于老夫之上者,可谓富贵之极了。物盛则衰,未来吉凶难测,眼下好戏不知何以收场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斯的不祥预感渐渐接近现实成真。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始皇帝游幸咸阳郊外的梁山宫,登山远眺,正好望见丞相李斯的车马行列经过,盛大华丽,十分壮观。始皇帝当即沉下脸来,颇有不以为然的表示。事后,陪同始皇帝在场的侍卫官员将消息透露给李斯,李斯惶然警惕,马上将自己的出行车马作了相应的减损。
李斯的本意,是以自我约束消除始皇帝的不满,减轻高位荣华所带来的危险。殊不知,始皇帝再次看到李斯的车马行列时,马上察觉到丞相车骑前后减损间的内在关联,他勃然怒道:“是谁泄露了我的话,通报了丞相? ”严厉追究之下,没有人承认。始皇帝震怒,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侍卫人员全部处死。事情的结果,完全出乎李斯的意料之外。追究虽然没有及于李斯,但高处不胜险、不知楼阁何时崩塌的危机感,已经是寒彻及于肌骨之间了。
始皇帝过世时,李斯大概已经七十一岁了。始皇帝的突然去世,给李斯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自己是应该先走的人,却留在了后面,来日无多的预感,使他有生命短暂的悲哀。不过,李斯毕竟是积极入世的人,实干的政治家,在他的悲哀之中,更多的是对于时局和前景的忧虑。他清楚地知道,伴随始皇帝的过世,帝国和自己的未来,都将因为新皇帝的即位而有重大的变化。
专制皇权制度下的臣民,个人身家性命,无不系于主子一人。一朝天子一朝臣,今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难保明日不成阶下囚、刀下鬼。
二、李斯的悲剧秦汉时代,古来的贵族社会遗风尚存,将相大臣被谴责问罪时,往往选择引咎自杀,个人保持将相不辱的尊严,朝廷有刑不上大夫的声名。与李斯一同被问罪的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都选择了自杀,唯有李斯选择了入狱受审。李斯之所以如此,是他贪恋人生,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贱民意识,支配了他的一生。
李斯选择入狱,还有一条重要的理由,他实在是咽不下这口冤枉气。
李斯被关押在狱中,悲愤交集,禁不住仰天长叹道:“可叹啊,可悲啊!如此不道的君主,还能为他作怎样的计虑? 从前夏桀王杀关龙逢,商纣王杀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三位贤臣,忠诚无贰却不免于冤死,因为尽忠错了对象。如今我的智力不及三位贤臣,二世的无道远过于三位暴君,我尽忠而死不也是当然的吗?
李斯是绝顶聪明的人,他在悲愤之余,也体察到无望,他在心中一一历数了二世的失政,眼前浮现出秦帝国灭亡的前景。
他感叹道:“二世的统治岂有不乱的道理! 夷灭自己的兄弟自立为皇帝,诛杀忠臣任用卑贱邪恶之人,重启修建阿房宫的工程,徭役征发倾动天下。我不是没有劝谏,是他罔闻而不听从。大凡古代的圣人,饮食服饰有节度,车马器物有定数,宫室建筑有制度,颁布诏令,行事举动,只要是增加费用而无益于民的,就会加以禁止,所以能够长治久安。如今不惜毁亲作孽,残害兄弟,不计是非功过,侵杀忠臣,不吝民脂民膏,大修宫室。三大恶行如此推行,天下万民抗命不听。如今造反者已经攻占了半个天下,二世还糊涂尚未清醒,一心任用赵高。我的眼前,已经看得见盗贼进入咸阳,麋鹿游走于殿上的景象了!”
李斯认为,自己对秦王朝有大功而绝无丝毫反心,李斯相信,自己能文善辩精通文法,他之所以选择了下吏人狱,也是因为他想伺机上书二世,寄望二世回心转意赦免自己。
李斯从狱中上书二世说:“臣下自入秦以来,历职至承相高位,参政治民已经三十多年,几乎经历了秦国由偏处一隅到一统天下的全过程。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国土不过千里,兵力不过数十万。臣下尽输薄才,谨奉法令,秘密派遣谋臣携带千金深人敌国游说,分断了山东诸侯,离间了各国君臣。又暗地在国内整军备战,修饬政教法令,奖励战士,尊宠功臣,重视爵禄,终于削平韩魏,攻破燕赵,夷灭齐楚,完成了兼并六国臣虏六王,一统天下立秦王为天子的伟业。如果臣下自认有罪,这是第一条罪行。”
李斯上书二世,经过深思熟虑,他是用自认罪行的形式,为自己评功摆好。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斯位卑力小,参与不多,如今老臣们多不在人世,他大言不惭地摆起老资格,极力往自己脸上贴金。秦统一天下,特别是出任丞相后,李斯在政坛上风光十足,建树也多。李斯接着摆起这一段功绩来,话语连珠,一口气罗列了六条之多。
他说:“如果臣下有罪的话,还有以下几条。秦帝国国土并非不辽阔,又向北扩张,驱逐匈奴,向南推进,平定百越,这是第二条。 尊宠大臣,盛重爵位,密切大臣与王室间的亲情,这是第三条。确立社稷祭祀,修明祖祭宗庙,用以彰显主上的贤明,这是第四条。划一车轨度量衡,统一文字法规,颁行天下,树立起秦的威名,这是第五条。
整治驰道交通,修建离宫别馆,满足了主上得意于天下的心愿,这是第六条。宽缓刑罚,轻徭薄赋,达成主上得民心的意愿,致使万民拥戴主上,至死不忘,这是第七条。如同我李斯这样做臣下的人,犯下的上述的罪行早就当死无赦了。有幸能够尽其所能一直到今天,其中的是非功过,恳愿陛下明察! ”
李斯不仅是第一流的政客,也是第一流的文人,他的一生有三次有名的上书,篇篇都是先秦文章的名篇,篇篇也都是他人生转折的标签。秦王政十年,秦国政府下令驱逐在秦国的诸侯国人,李斯上了有名的“谏逐客书”,不仅促成秦王收回了命令,保全了自己,更由此而扬名发迹,在政坛上一帆风顺。
二世二年,二世皇帝拒绝李斯轻徭薄赋的建议,下诏严厉谴责,扬言要追究李斯的儿子李由勾结盗贼的罪名,李斯上了有名的《奏请二世行督责书》,博得了二世的欢心,缓和了一时紧张的君臣关系,地位得以保全。如今,狱中的李斯又一次上书二世皇帝,他希望奇迹再次出现。
然而,李斯这一次是打错了算盘看走了眼,因为他的对手是赵高。赵高是宫廷阴谋政治的高手,精通法律,手段老辣,他并不去追究李斯联络大臣打击自己的事情,而是翻旧账打历史牌,重提陈胜军穿越三川郡攻入关中的旧事,追查当时的三川郡守、李斯的长子李由的责任,进而控告李斯父子串通楚国地区的盗贼大逆谋反,将李斯家族成员和宾客随从通通逮捕收监。赵高对李斯严刑拷打,年老体衰的李斯实在是忍受不了肉体的痛苦,不得不承认赵高所定的罪名。
对于李斯可能上书和翻供的行动,赵高早就作了预防。他严密控制了李斯与外界联系的一切通道,截获了李斯的上书,不露声色地扣留在自己手中,然后开始下一步行动。赵高秘密派遣自己的亲信,假冒御史、谒者和侍中前往狱中复审李斯。
御史是副首相御史大夫的属吏,负责大臣官员的监察和重大案件的审理,谒者和侍中是皇帝的亲信近臣,常常作为皇帝的使者了解重大案件。李斯熟悉秦政府的整个运作,每次这些官员前来,他都怀着希望,如实地说明案情,依法予以申辩,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招来残酷的拷打,直到按照审问的要求服罪招供。
后来,当二世真的派遣身边的近臣为使者,前往狱中面见李斯了解案情时,李斯已经彻底绝望,他呆望着又一次前来的使者,本能地以口头的服罪来换取肉体痛楚的免除,如同从前一样服罪招供,不敢更改一言一语。使者将了解的情况和招供的证词上奏给二世,二世高兴地说道:“如果没有赵君,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以大逆谋反的罪名被判处夷灭三族,押解到咸阳市街腰斩处死。据说,李斯被捆绑出狱时,回头望着也被捆绑的儿子说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父子二人,相望痛哭。
上蔡是李斯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三十年前,李斯是楚国的上蔡县小吏,混迹于里巷市井,牵黄狗出东门追逐野兔,是他公余生活的乐趣。三十年后,李斯是秦帝国的首相,位极人臣而大富大贵。到如今被押解刑场,回顾一生的起伏跌宕,功名如烟云过眼,富贵如黄粱一梦,“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的少年行迹,竟然成了死前不可得的欲望,岂不令人感叹悲伤。
我整理历史到这里,想对李斯的一生作盖棺论定的总结而又甚感艰难。历代史家论评李斯,称他为古今第一热衷富贵之人,为求富贵而取得成功,也为求富贵而苟折毁灭,可为名利场中人的千古明鉴。
不过,我最为感慨的是:李斯其人,毫无廉耻心道德感。他以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利益,利益的所在,就是行动的所在,利益与道德无缘,利益与道义无关,当利益与道德不合的时候,抛弃道德,当利益与道义冲突时,割舍道义。在利益的驱动下,他可以卖友求荣。在利益的驱动下,他可以非难古今圣人。
在利益的驱动下,他可以苟且变通。在利益的驱动下,他可以谎言狡辩。我隐隐感到,李斯其人,既是他所生存的时代之人物典范,也是现代社会经济人的前辈先驱,在他们所开创的巨大功业后面,继之而来的往往是彻底的毁灭。读史的后来者,不可不警惕深思!
二世二年七月,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一大批大臣被诛杀以后,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全面托付军国大事,重新组建帝国政府。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