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防三国,三国时期东吴的吴郡柴桑建业等几个城市的区别?
吴郡是江东孙氏家族起家的地方。孙氏家族历代住在富春,属于吴郡治下。所以,吴郡就是东吴皇帝龙兴之地,就像朱元璋当皇帝之后,他的老家凤阳也水涨船高一样。建业是孙吴的行政中心,也就是首都。因为此前孙权曾经在秣陵建造了非常坚固的城防要塞,作为防备北方曹魏势力的防线,称为石头城。而孙权在武昌称帝之后,移都石头城,改称建业。一方面是看中了石头城坚固的城防,在内部错综复杂的吴国,是一个非常好的依仗,同时,在最靠近曹魏的地方建都,也表现了孙权跟曹魏决战的决心。因为建业就是到徐州的前线,而徐州一直都是孙吴的主攻方向。至于柴桑,是东吴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柴桑在历朝历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柴桑地形险要,交通四通八达,扼守住柴桑,就等于掐住了长江的七寸。柴桑古称九江,就是取流经此地的九条江河之意,交通发达可见一斑。东吴历来都是双军团制,皇帝直属军团驻扎建业,大都督(周瑜、吕蒙、鲁肃、陆逊等)的军团驻扎柴桑。在孙权称帝后,一度将首都设在柴桑所属的武昌,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建业。之后建业的百姓之中就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说法,在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时期,曾经迁都武昌,但举国上下都表示强烈反对,之后还是回到建业。因为选择武昌,就等于选择永远缩在长江流域自保,而在建业,才有向北方拓展的可能。
为什么蒙古人三征欧洲如鱼得水?
这个问题并不太严谨。首先蒙古人有三次西征,但并不全是以欧洲为目标,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是以征服花剌子模国为目的,过程中有一支偏师由速不台和哲别率领追击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一直追至第涅伯河一带,痛打了莫斯科公国等一系列公国联盟;第二次西征确实是以欧洲为目的,远击至今天波兰与匈牙利,一度攻进维也纳附近;第三次远征是以伊斯兰教阿拔斯王朝为目标,一直打到今天埃及,最后被马穆鲁克击败,但同样有一支偏师进入地中海,征服富浪国,即今天塞浦路斯,需要明确一点塞浦路斯虽然在地理上属于欧洲,但从历史文化上讲是欧洲文明体的分支,马虎也算是打过欧洲吧。
拔都西征示意图
客观的讲,蒙古三次西征确实比进攻夏金宋的确要顺利许多。主要原因其实是因为夏金宋三个国家几乎是看着蒙古长大的。而蒙古的成长过程也给了也是三国适应其战术并做出适当调整的过程。这无形中也延长了三国与蒙古的对抗时间。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金长壕的修建,以及大量以雄关大城为支撑的城池防御体系,这也是农耕民族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最主要方式。而欧洲则不可能有先见之明。
拔都西征之雷格尼茨示意图
在三国中单独对抗蒙古时间最长的是南宋,从1235年第一次蒙古攻宋到1279年南宋灭亡,南宋独力支撑了足足45年时间。北宋在灭亡之前,曾经常年与辽国对抗,契丹人虽然后来也半农耕化,但其骑兵为主的作战方式却一直给北宋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这使得北宋琢磨出一系列对抗的作战方式,在缺少了燕云十六州这一天然防御地缘的条件下还修建了一系列边境城堡并组建起有效的防御体系——这一些其实也被金国继承用来防御蒙古。与此同时,北宋装备了神臂弓、步人甲等装备的重步兵方阵也在这一时期大展神威。而这所有,都被南宋继承了下来。
忽必烈灭宋之战示意图
南宋利用地缘条件针对蒙古军队作战特点精心打造了以四川,荆襄和两淮三大战区为主体的防御体系,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南方河汊密布与山岭纵横对蒙古骑兵的克制力量,并且利用地形修建了一系列的城堡兵城。最著名的襄阳之战,蒙古军围城6年之久方才以“回回炮”攻破了城防,而钓鱼城直到南宋灭亡之后还在抵抗。
钓鱼台攻防战示意图
而欧洲各股势力距离华夏文明圈过于遥远,对蒙古人仅有的了解大多还是通过商旅的口口相传,对其来去如风,鸦星撒兵的奇特战术更是完全无从知晓。而且中世纪欧洲正是骑士精神盛行的时期,这也赋予了欧洲军队习惯于堂堂之阵正面交锋中央突破的单调作战风格。这两种作战方式一经碰撞,谁胜谁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中世纪欧洲农业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前进,生产力几乎停滞不前,人力物力财力相对于东亚的中原地带差之甚远,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也不会耗费大量资源修建像襄阳这样的巨大军城,这也卖到蒙古军队在欧洲往来突厥驰几乎没有碰到过攻不破的城池。
蒙古重骑兵
因此,之所以造成蒙古军队远征欧洲顺利无比而攻略夏金宋则颇显吃力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东方三国军力强于欧洲各势力,而是因为双方战术发展因所面对的敌人不同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蒙古铁路一到,欧洲骑士大老爷们,懵了。
qq城防三国忘记在哪个区了怎么办?
可以进行“盗号受理”,链接在官网左侧;你点进去选好区,会读取出该区的所有角色
守城名将有哪些人?
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城池作为统治者重要的支撑点,地位十分重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城池得失,很可能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在激烈的城市攻防战中,善于守城的名将就脱颖而出。那么,在这三个国家中,谁又是它们最强的守城名将呢?
一、魏国最强的守城名将曹仁。在三国中,曹魏的实力最强,控制区域最大。这些优势不是凭空得到的,而是依靠武力夺取而来的。因此,在曹魏的发展史上,有着无数次的城市攻防战。比如在吕布袭取兖州之战中,由于荀彧守住了三座城池,才给了曹操翻盘的机会。
在此后的战争中,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对南方采取守势,更是招致了东吴和蜀汉的一轮轮的进攻。在曹魏的历史上,有三大城市防御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合肥防御战、襄樊防御战和陈仓防御战。他们的守卫者张辽、曹仁和郝昭,也都是一时名将。
如果从这三人中选择最强的守城者,我个人倾向于曹仁。我们先看看张辽的合肥防御战。张辽面对的敌人主要是吴军,孙权曾经对合肥发动了多次进攻。最大规模的一次,孙权动员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反而被张辽、李典、乐进等人以七千人马击败。
在这次战役中,张辽在逍遥津对吴军进行袭击,使得孙权险些落入曹军之手。从此孙权对张辽畏之如虎,再不敢进攻合肥。不过我们对这些战役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孙权对合肥的进攻大部分都是试探性的,根本没有使用全力。
孙权的主要目标是长江上游的荆州,对北上徐州信心不足。他对合肥的进攻,总是虎头蛇尾。曹操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会放心让张辽等人守卫合肥,连援军都懒得派出。从这一点来看,张辽守城的难度是比较低的。
至于说郝昭的陈仓防御战,它的难度要高于张辽的合肥防御战,因为郝昭面对的是兵力数十倍于己,志在必得的诸葛亮。不过,在这场防御战发生前,曹魏就判断出诸葛亮的意图,派郝昭前去守卫陈仓。在诸葛亮发动进攻前,郝昭已经有了充足时间进行防御准备。
郝昭将城池修得焕然一新,并且添置了大批防御器械。当诸葛亮来到陈仓城下时,遭到了郝昭的顽强抵抗。由于郝昭早有准备,诸葛亮长期攻城不下,再加上粮草耗尽,曹魏援军抵达,诸葛亮只得撤军。郝昭的防御战虽然艰苦,但是他预有准备,防御的难度得到了降低。
与张辽和郝昭相比,曹仁的襄樊防御战可谓艰苦卓绝。曹仁是曹魏负责荆州方向的主帅,在赤壁之战后就负责守卫江陵。他在江陵和周瑜进行了长期争夺,多次击退周瑜的进攻。在关羽、张飞加入战局,后路被关羽切断的情况下,经过一年苦战的曹仁才放弃江陵,撤往襄樊。
在襄樊之战中,曹仁守卫的樊城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关羽水淹七军后,曹仁的援军被歼,城墙遭到水淹,多处坍塌。此时的曹仁如果撤走,也没有人能够指责他。但是,如果曹仁撤走,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关羽就会直接北伐,那么就会直接动摇曹魏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曹仁放弃了撤走的机会。他和部下盟誓,一起在樊城坚持了下来。樊城的防御设施薄弱,素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但是在曹仁的坚守下,关羽最终也没能打下樊城。最终,由于遭到曹军和东吴的夹击,关羽失去荆州,战败身死。
正是有了曹仁的坚守樊城,才挽救了曹魏政权的危局。在洪水围困城池,援军被歼灭,关羽派大船攻打城墙的情况下,曹仁能够守住樊城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无论是从守城的难度,还是从守城的意义来说,曹仁作为曹魏最强守城武将是名至实归的。
二、蜀国最强的守城名将霍峻。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守城战很少。这是在前期,荆州的失守是遭到了东吴的偷袭,根本没有机会进行防守。在后期,蜀汉对敌人的防御,主要是依靠四周的山险,在野战中阻击敌人。比如在兴势之战中,王平就是依靠秦岭天险击退了曹魏的大军。
从蜀汉的历史来看,取得成功并且争夺比较激烈的城市防御战有两场,分别是霍峻的葭萌守卫战和罗宪的永安保卫战。罗宪的永安保卫战发生在蜀汉灭亡时,当时的东吴假借救援蜀汉的名义,想要进军蜀中,趁火打劫,遭到了罗宪的阻击。
罗宪先是击破吴军步协的进攻,随后又遭到东吴名将陆抗的进攻。在罗宪在永安长期坚守,城中将士遭受疾病困扰,大半病倒。最终,罗宪在魏军的救援下,击退了吴军。不过,罗宪的永安保卫战虽然艰苦,但是从防御难度上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这是因为永安是蜀汉最重要的要塞,是刘备亲自建设的。在夷陵之战后,为了防备东吴的进攻,刘备亲自驻守永安。刘备病逝后,永安的防御也没有放松过。蜀汉在这里长期驻扎着大批军队,整个永安城固若金汤。防守这样一座坚城,凭借山险,罗宪的防守还是比较轻松的。
霍峻的葭萌保卫战则比罗宪的永安保卫战艰难得多了。当时刘备接受刘璋的邀请进入益州,驻守在葭萌。在准备充足后,刘备起兵争夺益州,葭萌就成为刘备最重要的后方基地。这里不但保障刘备的后方安全,还安置了大批刘备的随军物资和人员。
这些人员对于刘备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些人员都是刘备手下军队的家属。刘备进入益州没有带多少自己的军队,手下军队的组成主要是刘璋资助的军队,还有起兵后兼并的军队。这些人的家属安置在葭萌,就是让他们做人质,约束这些手下为刘备卖命。
由此可见,如果霍峻守卫的葭萌丢失,对刘备和他的军队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但是由于军队数量有限,刘备只给霍峻留下了数百人马。霍峻就是凭借着数百人马,阻挡了上万敌军的一年进攻。最终,霍峻凭借着自己的军队,采取奇袭方式击破敌军,并斩杀了敌军的统帅。
如果从守城的意义和守城的难度来看,罗宪的永安防御战与霍峻的葭萌防御战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霍峻作为蜀汉最强守城者也是无可争辩的。只是可惜霍峻才四十岁就去世了,着让刘备十分惋惜,也让蜀汉痛失良将。
三、吴国最强的守城名将朱然。与蜀汉利用山险防御敌人相似,东吴防御敌人的手段主要依靠水战。从赤壁之战开始,曹魏就吃尽了东吴水军的苦头。曹魏多次大规模的进攻都被东吴阻止在长江岸边。这使得曹魏君臣发出感慨,曹魏虽有铁骑千群,面对长江也只能望洋兴叹。
因此,东吴很少进行城市的防御作战,能够称得上比较重要的城市防御战,只有朱然的江陵防御战。在《三国演义》中,朱然的下场十分可悲。在夷陵之战中,他追击刘备,被前来救援的赵云一枪刺死,早早就一命呜呼了。
不过在现实中,朱然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说得那么不堪。他原本是吕蒙推荐代替自己的人选,不过吕蒙死后,孙权并没有让他接替吕蒙的职位,而是选择了陆逊。朱然作为陆逊的部下,参加了夷陵之战后,便被派去镇守江陵。
江陵一直是三方争夺的重镇,在蜀汉失败后,曹魏也把目光盯在了这里。为了夺取朱然镇守的江陵,曹魏派出了曹真、夏侯尚、张郃率领的军队。曹丕还为此亲自来到宛城,作为魏军的声援。一时间,曹魏名将重臣都汇集在江陵,大有一举拿下江陵之势。
江陵对于东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座重镇坐落在长江北岸,控制着长江上游。当年曹操南下的时候,刘备就企图夺取江陵,被曹操在长坂坡击败。在赤壁之战后,周瑜更是弃一切于不顾,专心夺取江陵。在此后,为了夺回江陵,孙权不惜背盟,武力夺取江陵。
如果曹魏夺取江陵,就控制了长江上游,东吴唯一可以抵御曹魏的长江防线就毁于一旦。于是朱然率领部下,死守江陵。在这次战役中,曹军表现出色。张郃丝毫不惧东吴的水军,亲自率领魏军渡江攻打江洲上东吴的营垒并占领了它,切断了江陵的内外联系。
孙权多次派出的援军都被魏军击退,朱然的江陵成为一座孤城。朱然的手下由于疾病,能够作战的兵力只有五千。就是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朱然依然坚持抵抗。在长达半年多的攻防战后,朱然的手下都失去了信心,有人选择向魏军投降,被朱然破获。
最终,经过长期的围攻,曹魏无法支撑下去。在夺取江陵无望的情况下,魏军被迫撤退。朱然凭借着这场防御战的胜利,名震敌国。插句题外话,朱然凭借着当年关羽留下的防御设施,能够名扬天下,由此不得不对糜芳等人更加鄙视了。
结语:三国时期城市争夺战十分普遍,魏蜀吴三国都有防御出色的战例。不过,如果按照防御战的难度和意义来说,三个国家还是各有千秋。三个国家最佳的城市防御战分别是襄樊防御战、葭萌防御战和江陵防御战。
这三个防御战的共同特点都是众寡悬殊,失去城市后对各自的国家的影响重大。在它们的守将努力下,防御战都获得了成功。这三位武将,分别是魏国的曹仁、蜀汉的霍峻和东吴的朱然,他们也以三国各自最强守城武将的身份载入史册。
关羽是刘备间接害死的吗?
真的搞不懂这样的阴谋论是从哪来的?提出这样观点的人肯定是以《三国演义》为范本,而且估计心里"一肚子坏水"吧。
如果说是刘备害死关羽,那请问刘备的动机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阴谋论者会说关羽镇守荆州,功高盖主,刘备想借着东吴的手去除掉关羽。额⋯⋯这理由未免有点牵强了吧?且不说关羽是刘备的死忠,若是天下平定后,以刘备的政治头脑想除去关羽的权力还不简单?干嘛非要把关羽害死,而且还丢掉了荆州三郡!!!
刘备为什么不会害死关羽?
其一,刘备身为帝王,虽说他也有很多坏水,但是关羽是跟着他一路吃苦打拼过来的,没有关羽,刘备会有今天吗?刘备的人品总不至于差到这份上吧?
其二,关羽对刘备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不然当初早就可以在曹操手下享受荣华富贵了,同样,刘备也很信任并且重用关羽,双方彼此各取所需。况且此时曹魏东吴等势力都在,还需要关羽镇守好荆州三郡。如果说天下大都归了刘备,那么他想害死关羽倒是有些可能。
其三,关羽守着的是什么地方?荆州的三郡!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这里可以出兵攻打曹魏。刘备非常重视这块地方,关羽被他害死,这块地方就丢了!他如果真的要害死关羽,为何要以牺牲这一块地盘为代价呢?老铁们?
其四,关羽败了,不仅仅是荆州三郡没了,而且是蜀汉的几万军队没了,蜀汉的将领糜芳等等人都没有了,刘备要害死关羽,还让这些人陪着他?从国家角度出发,刘备会这么做吗?
既然刘备不会害死关羽,那就奇怪了,刘备为什么不去救援呢?
那就要来回顾关羽死亡事件的整个经过。当时是公元219年5月刘备集团刚刚结束汉中之战,曹操全线退去,刘备占据了汉中,开始册封各个手下将领,派人去册封关羽为前将军,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和曹操汉中之战投入的兵力蛮多的,当时有个细节,刘备向镇守成都的诸葛亮求援兵,诸葛亮犹豫,杨洪劝诸葛亮说 :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汉中没了,益州也保不住,这时候就算是倾尽全力也得拿下汉中呀。诸葛亮赶紧派去救兵。所以,刘备能争夺下汉中并不容易,消耗也挺大的,并不是说完胜曹操。
之后,也就是公元219年的7月份左右,关羽不知道是奉了谁的命令,还是自己擅作主张(个人更倾向于自作主张),对曹魏发动了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一打就持续了很久,大约在10月份左右,前三个月关羽是占据优势的一方,紧接着双方开始对峙,曹操不断从后面补充兵力,和关羽僵持着。于是局势突变,孙权背后插刀,吕蒙偷袭关羽占据的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糜芳,傅士仁的早早投降,更加加快了荆州的丢失,关羽正在前面酣战,后面根据地没了,军心涣散,关羽撤出战场,退回去争夺已经来不及了。孙权已经招降了荆州三郡各部,关羽就是一支孤军了。孙权更坏的是提前派人切断了关羽的退路,关羽在逃亡益州的路上被抓了。也就是这一年12月左右的事情。
襄樊之战到败走麦城总共历时6个月左右,而且关羽方面局势突变其实就是一个月左右之间的事,吕蒙方面只要尽可能快的占领荆州三郡,关羽就得完蛋。如果说前三个月关羽给成都发送的是捷报,那后几个月发送过去的就是急报了。
可是令人质疑的是,这段时间里刘备那边在干嘛?历史貌似没有交代清楚,关羽急报有没有送到益州也没有记载。
以下是猜测 : 从成都到襄阳有多少公里,1000公里至少吧?(这我也不清楚,可能有错),还是现在交通方便的时候。假设当时是10天能送到战报的消息?刘备方面收到荆州就要丢失的消息,(孙权偷袭干的挺隐蔽的)然后立马调兵过去,一个月恐怕也不能到达吧?而此时孙权方面估计已经以逸待劳了吧?而且刘备的军队刚经过汉中大战,又要长途跋涉去荆州,这苦了士兵了。
所以,假如关羽的战报是实时送往成都的,那刘备派兵过去也基本来不及了。孙权以逸待劳,面对的是刚打完汉中又长途跋涉的刘备军队,可能会救回关羽,但想拿回荆州太难了,刘备是不会这么干的。
个人认为关羽要守住三郡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发动襄樊之战,窝在荆州,保存实力,因为曹魏和东吴都不弱。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欢迎批评。码字不容易,求👍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