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战力表,古时候匈奴打仗多用什么兵器

天美资源网

匈奴战力表,古时候匈奴打仗多用什么兵器?

古代匈奴骑兵兵器虽不算先进,但他们战术先进,利用骑兵高机动性善于偷袭作战,常常出其不意,让汉军防不胜防,故前期完虐汉军。后来卫青霍去病改变战术,以骑兵对骑兵,以偷袭对偷袭,长途奔袭匈奴后方根据地才扭转了战局。考察其兵器有以下四个主要兵器:匈奴弓,射程和锋利皆不如汉大黄弩。直刀。匈奴轻骑兵的重要装备,刀身笔直,刀长三尺左右,直柄。这种刀是匈奴骑兵的马刀,用于马上作战。但这种刀比西汉的环首刀差远了,环首刀不论是钢口还是砍杀力,都比匈奴直刀强百倍。短矛。匈奴轻骑兵的重要装备,这种骑兵又叫矛骑兵,装备有弓箭、腰刀、短矛、手盾。作为冲锋队,在弓骑兵之后冲杀。这种短矛长一米五左右,不是什么先进兵器,比西汉的马槊差远了。还有所谓匈奴骑兵杀手锏:青铜啄,用法类似于斧,对骑兵杀伤力不小。

匈奴是不是后来的蒙元?

匈奴和蒙元之间的关系,说实话真的不大;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大约也就只有都在蒙古高原上混饭吃了。

匈奴战力表,古时候匈奴打仗多用什么兵器

有关匈奴的来源,司马迁在《史记》之中认为应该是夏朝的后裔,只不过后来迁居到了蒙古高原上,形成了与中原农耕文明相对应的草原游牧文明。他们最高光的时候,是在秦汉时期,对这两个大帝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但是随着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以后,匈奴人就老实多了,并逐渐分裂为南北两个匈奴:南匈奴逐渐内附,成为了汉朝的保护国;而北匈奴则一路西行,在他们的单于被陈汤砍了脑袋,并且喊出了那句著名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后,逐渐消失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四世纪的五胡乱华,匈奴人再次挑了头。但随着他们的前赵和赫连夏的覆灭,这个民族也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应该是被南北朝剧烈的民族融合给同化了。

而在隋唐时期,蒙古高原除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还出现了另一股游牧民族,他们是当年东胡的后裔,和契丹人是同根同源,被人们称为室韦人。而其中的蒙兀部最为强大,逐渐成为了室韦人的代称。因此,他们也被称作蒙兀人,随着历代口音的变迁,“蒙兀”变成了“蒙古”,这也就是成吉思汗们的由来。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有什么关系?

在中国悠久的古代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位于北方高原之上的游牧民族,先后出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党项、女真、蒙古、鞑靼、瓦刺等草原政权,这些游牧民族政权成为与南边的中原政权相互交融又相互冲突,一共构筑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在传统的中国历史中,向来以中原王朝为正统,使人们对北方草原上的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知之甚少。当我们翻看历史地图的时候,除了两汉魏晋、隋唐宋元等中原王朝,还有不同颜色标记的各种民族政权,证明着他们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一)秦汉时期匈奴、东胡

早在商周时期,匈奴与东胡就已经存在。相传东胡是伏羲的后裔北迁与胡人杂居而融合的民族;而匈奴则是商汤之后,夏桀后人北迁,吞并其他部落后而形成的民族。按照匈奴和东胡的起源传说,他们与中原的华夏可以算是“同胞兄弟”。

公元前3世纪左右,匈奴悄然崛起,成为秦、赵等北方诸侯国的外患,为对抗频繁袭扰的匈奴骑兵,秦、赵在北方边境修建起长城。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成为一代雄主。冒顿单于带领匈奴与东胡展开了争霸战争,东胡不敌,最终分裂成乌桓和鲜卑两大部落。战胜东胡的匈奴,成为草原上的第一任霸主,拉开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千年的相爱相杀。

强大的汉朝取代秦朝成为匈奴battle对手,匈奴就此走向消亡。东汉初年,经过西汉的长期压制以及草原经济的崩坏,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靠近中原,受到中原经济文化的长期影响,成为东汉的忠实小弟,充当东汉北伐匈奴的马前卒。此外,曾经备受欺辱的鲜卑与乌桓也插上一脚,东汉讨伐匈奴的大业添砖加瓦。

北匈奴,在东汉、南匈奴、鲜卑、乌桓的夹击下,成为丧家之犬,逃向遥远的中亚。而南匈奴在“脱匈入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在东汉之后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陷入长期的混战,鲜卑人趁机迅速接管草原。然而,鲜卑一直缺少冒顿单于式的人物,各个鲜卑部落谁也不服谁,分裂成东中西三大部落。至于乌桓,因为受到鲜卑的节制,只能向南发展,结果触了霉头,被曹操灭了。

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最为五胡老大的鲜卑纷纷南下入主中原,先后建立八个鲜卑人政权。东部鲜卑慕容氏建立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中部鲜卑拓跋氏建立代国,也就是后面的北魏;西部鲜卑乞伏部建立西秦,秃发部(拓跋氏)建立南凉,吐谷浑部(慕容氏)建立吐谷浑。鲜卑人除了鲜卑人外,汉化的南匈奴人刘渊成为单于,随后建立政权,定国号为“汉”,刘渊死后,其子嗣改汉为赵,刘渊建立的汉也称赵汉,与巴蜀地区氐族人李特的成汉相区分。赵汉也成为匈奴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

淝水之战后,外强中干的前秦瓦解,拓跋珪脱离前秦,重建代国,后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经过四十年的征战,北魏统一北方,南北朝分裂割据由此形成。

正当鲜卑人在中原混战之时,身为奴隶的柔然反叛的鲜卑主子,翻身做主人。柔然原是鲜卑人统一东胡后,西迁到匈奴故地的室韦人,室韦与匈奴杂居后形成了柔然,鲜卑人认为柔然人智力低下,有勇无谋,称其为“蠕蠕”,意为不会思考的虫子。

但就是这样一群虫子,鸠占鹊巢,将鲜卑人赶出草原。失了老巢的鲜卑人,只能一心经营中原,甚至进行了非常彻底的汉化改革,成为汉化最成功的游牧民族。

(三)隋唐时期突厥、回纥

鲜卑人的汉化改革是彻底的,以至于百十年的功夫,将自己民族改没了,完全融入进汉人族群。而北方的柔然,依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的孤傲,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那种欺压其他民族的施暴者。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阿瓦尔人为柔然后裔突厥是生活在如今阿尔泰地区的匈奴支系,草原上的套马汉子在柔然的残暴统治下,成为打铁的奴隶。愤恨的突厥人,在内联合同样不满柔然统治铁勒部落,在外与鲜卑人结盟,最终干翻了柔然,建立突厥汗国。

在武力征服的过程中,突厥汗国的地盘越来越多,掠夺了土地和人口的突厥可汗们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各拥其主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不幸的是,突厥将要面对的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强盛的隋唐时期。先是被隋文帝用离间计摆了一道,导致东突厥内部陷入分裂,好不容易恢复点实力,被唐太宗连续教育,曾经的盟友铁勒部落九姓之首的回纥部投靠唐朝,里应外合攻灭东突厥,回纥携突厥故地一起加入唐朝。唐朝在这里设立安北都护府,成为第一个统治蒙古高原的中原王朝。

到了唐高宗时期,东突厥、西突厥、室韦、靺鞨、高句丽以及西域诸国,全部被一窝拿下,都是变成了大唐子民。

武周时期,突厥野心家再次建立汗国,史称后突厥。好景不长的是,复国不久的后突厥,在大唐坚实盟友回纥的策应下,再次被剿灭。回纥取代突厥成为草原主人,有了之前入唐失败教训,回纥更名回鹘,建立回鹘汗国,与唐朝互为友邦,甚至在安史之乱中给唐朝极大的帮助,成为唐朝自始至终最可靠的盟友。

(四)宋元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建立了宋朝,结束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深知军阀独裁危害的宋太祖,选择杯酒释兵权,点开了两宋的花式挨打的天赋树。回鹘因内乱,失去草原的统治基础,被迫西迁,成为如今新疆维吾尔人的祖先,东胡鲜卑出生的契丹上场表演。

在河西地区长期充当中原王朝打手的党项人(隋唐时迁入的羌族后裔),不满宋朝削藩,在李元昊的带领下建立西夏。澶渊之盟后,北宋认怂,每年按时上交保护费,做了契丹的小弟。于此同时,北宋也给西夏发了一份大红包,维持西夏与北宋之间脆弱的臣属关系。

澶渊之盟在老大的位置坐久了,契丹也开始膨胀起来,契丹人将女真人(靺鞨人后裔)中具有威胁的部落迁到辽东地区,并改籍契丹,成为契丹的奴仆。改籍契丹的女真人被称为熟女真,留在故地的女真被称为生女真。

被契丹认为是“原始人”的生女真,出了一位叫完颜阿骨打的狠角色,统一女真各部后与契丹死磕,最终联合北宋灭了契丹。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契丹人西逃后再在中亚重建西辽,一直到苟活到成吉思汗西征。蒙古骑兵北宋原以为联合女真击败契丹后,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却不曾想到,女真比契丹还要狠。女真不仅攻略了北宋中原大片国土,还俘虏了徽钦二宗并虐待致死。宋室独苗赵构跑到杭州,靠着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努力建立南宋,奉金朝为“爸爸国”,勉强偏安东南一隅。宋、辽、金、夏四国恩爱相杀之时,原先几乎灭族的室韦休养生息后渐渐强大起来,形成蒙兀室韦,蒙兀也就是后来的蒙古。后来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将南宋、金、西夏、西辽一锅端了,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五)明清时期鞑靼、瓦刺、女真、准噶尔

但是蒙古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蒙元时期的汉人地位非常卑微,最终引起了农民大起义,朱元璋高喊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将蒙古人赶回草原,建立明朝。

逃回草原的北元小朝廷后来又分裂成鞑靼和瓦刺,鞑靼夹在瓦刺和大明中间,两头受欺不久就瓦解消亡了。瓦刺雄起了一阵子,还在土木堡之战中俘虏了明英宗,但在后来还是分裂成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

失去蒙古压制的女真,在明末再次兴起,建立满清(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时期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为满族),入住中原。瓦刺分裂出来的准噶尔,统一了天山南北,试图恢复蒙古帝国的霸业。满清与准噶尔干了100多年,最终获得胜利,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朴实的分割线 —————

有很多人认为除了中原汉族王朝疆域之外的民族政权,在当时都属于外族和外国,不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根据这一定义,也就出现了“蒙元,满清非中国”,“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等言论。

诚然,如果我们生活在汉朝或宋朝,匈奴、辽、金对我们来说确实是“外国”,但我们生活现在生活的是21世纪,应当以现代中国的视角,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那些被我们视为外国的国家,在历史进程中最终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部,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正确的认识历史,也有助于处理现代中国内部的民族问题。

欢迎关注一起看地图,一起用地图看世界

历史上有哪些残忍到令人发指的记载?

印第安人大屠杀——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灭绝

如果我们了解过美国感恩节的由来,我们会认为美国先民乐于感恩,善良热情。1620年,“五月花号”船载着102名受迫害的清教徒来到了美洲大陆。那年冬天,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食物与衣服,还教他们种植、狩猎与捕鱼。正是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当时的移民们才能获得丰收,在美洲生活下去。为了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他们邀请印第安人一起庆祝,由此有了感恩节。

但这些人可没有记住印第安人的恩情,反而为了土地、矿产等资源对印第安人举起了屠刀。美国学者统计,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时,印第安人总人口在3000万到1亿之间,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全国“保留地”里的印第安人不到80万人。这中间,是持续了百年的种族屠杀。

无尽的“讨伐”

为了获得资源,为了扩张领土,白人移民们可不管什么恩情,他们向大大小小的印第安人部落发起了一次次“讨伐”。

《另一半美国史:美利坚的道义黑债与救赎》中,罗列了许多次印第安人与美国政府的冲突,大部分都是以印第安人的惨败告终。

1862年,明尼苏达的印第安人受够了饥寒交迫,大规模起义,最终被惨烈镇压。

1862年,美国政府为了逼迫亚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向西墨西哥迁徙,开始掠杀牛羊,向水里投毒。

1864年,美国军队屠杀了南北夏延河和阿拉珀霍的妇女儿童。

1875年,美国军队在红河之战对印第安人又进行了一次屠杀。

有关数据记载,19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美国正规军在民兵的帮助下,发起了1000多次不同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只是有记载的大战争,还有数不清的小战争、小冲突。

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的“讨伐”,让印第安人数逐渐减少。

种族大屠杀

1860年2月25日晚上,美国海德斯维尔的民兵偷袭了印第安韦尤特部落。当时,部落里的男人们大部分都乘着独木舟出去打猎捕鱼了,只剩下60个妇女儿童。这些民兵对妇女儿童展开屠杀,用斧头砸碎他们的头颅。

这只是美国人屠杀印第安人的一个小片段。

那时的《纽约世纪报》有一篇文章这样写的:

“加利福尼亚近日犯下的暴行,史无前例……大部分暴行发生在北部的洪堡县。犯事者似乎故意灭绝印第安人。被屠杀的全部是妇女和儿童,男人当时不在部落里。他们是迪格尔部落,待人友善,地位最低,最无防卫能力,没有其他部落那种大胆杀人的精神……我们所说的屠夫是白人。他们是货真价实的屠夫。我们想方设法也编造不出什么逻辑,没办法把他们和我们自己的种族区分开来。”

不仅是民兵对印第安人展开屠杀,国家层面也出版了有关法律。

《世界通史全编》中提到,1703年,立法会议上规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给赏金40镑。到了1814年,美国詹姆斯·麦迪逊政府重新规定,每上缴一个印第安人头皮,奖赏50到100美元。

不仅有“头皮政策”,美国独立后,还立法把印第安人赶到“保留地”里去。1830年通过的《印第安人迁移法案》,就规定美国东部印第安人必须全部都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保留地里去。这不是种族隔离和迫害,是什么?

在迁往保留地的路途中,数不清的印第安人死在路上。有记载一个叫彻罗基的部落,1839到1849年间,被枪炮看押着驱逐,在迁徙途中死去了大约4000人,已经占了该部落人口的四分之一。

无数印第安人在屠杀、驱逐、迫害、被迫迁徙中,凄惨地死去。

总统急先锋

对印第安人的暴行可不是美国普通人的自作主张,美国政府也是相当支持。

就拿美国总统山上的那四位总统来说,他们哪一位手中没有沾染印第安人的血?

美国首任总统、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华盛顿在屠杀印第安人过程中,曾说:“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他把印第安人和狼进行比较——“两者都是掠食的野兽,仅仅在形状上不同。”更令人发指的是,他还指示将士们从印第安人尸体上剥皮,“从臀部往下剥皮,这样可以制作出高的或可以并腿而长的长筒靴来。”

还有托马斯·杰斐逊,就是那位起草美国《独立宣言》,还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总统。美国大规模驱逐且屠杀印第安人,就是在他的任期内开始的。他说美国人必须“灭绝印第安人或者将他们驱赶到我们不去的地方。”

林肯总统任期内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屠杀,但1862年,他下令绞死了38个印第安人部落酋长,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冤杀。

西奥多·罗斯福虽然没有屠杀过印第安人,但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却说:“这是难以避免且最终是有利的,我不想走得太远去说只有死印第安人才是好印第安人,但我相信十个好印第安人中九个是死的,而我也不愿深究第十个的死因。”

总统们对印第安人都是如此的态度,可想而知印第安人在美国的悲惨了。

一直到1924年,美国才通过《印第安人公民资格法》。

文化大灭绝

一个种族的消亡,是从文化的消亡开始的。

美国人不仅企图在肉体上消灭印第安人,在文化上也是“欲亡其史。”

美国政府先是把印第安人驱逐到保留地里,限制他们在保留地里定居。印第安人不能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能随意进入。这和“集中营”有什么区别?

之后,美国政府建造了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把印第安人小孩从父母身边带走,强迫他们学习白人文化,让他们忘掉母语。而且,星期天他们还要去白人家当保姆,以至于常年不能和父母团圆。

1879年,第一所印第安人寄宿学校在宾夕法尼亚建成。在这里,印第安人孩子们开始“丢失”自己的身份与文化。

印第安人大屠杀,不仅是对他们生命的剥夺,也是对他们历史与文化的剥夺。这是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犯下的罪行,应该和黑人贸易一样被永远批判。

印第安人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历史,失去了文化,更失去了话语权。

还有什么比丢掉自己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更残忍的吗?

汉帝国等待了81年才胜利的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5万名骑兵,兵分两路,从代郡与定襄出发。

匈奴得知汉军来攻后,赵信为匈奴伊稚斜单于出谋划策:“汉兵既度幕,人马疲,匈奴可坐收虏耳 ”。于是伊稚斜单于将部众人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以精兵待于漠北,专候西路汉军的到来。

结果,兵出定襄、大将军卫青率领的西路军遭遇匈奴人的主力,匈奴单于伊稚斜早已准备多时的8万余人主力军队。而且,匈奴军队以逸待劳,卫青的汉军却经过长期行军非常疲惫。伊稚斜也非常明了战场的形式,这是对长途行军的敌人发起突然袭击的绝好机会。他立即命令1万名强力的先锋骑兵对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卫青显然已经估计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并迅速采取了防守反击的对策。他将强弩战车与著名的重装甲战车“武刚车”摆出了环形的大圆阵,创造了一个移动的堡垒,以保护着步兵、弩手与弓箭手。同时,卫青还部署了5000名精锐骑兵——军事专家一般认为这就是当时的汉军重骑兵“突骑”,来加强这个车阵。

匈奴骑兵虽然猛烈冲击,但无法突破汉军的防线。不过匈奴骑兵人多势众,战场态势出现了胶着。

这种僵局持续至黄昏,大漠中的一场沙暴遮蔽了战场。卫青立即派遣主力骑兵,利用低能见度掩护,从两翼发动大规模迂回,并包围了伊稚斜的军队。黑暗中冲杀出来的汉军骑兵猛烈攻击匈奴骑兵,而伊稚斜则被这次钳型攻击彻底击垮。

汉军随后连续追击160多公里,一共砍倒了大约19000多名匈奴骑兵。之后汉军到达了匈奴军的要塞——蒙古那柱特山的赵信城。在那里,汉军摧毁并焚烧了要塞,且掠夺了赵信城中匈奴军的大量存粮。

就这样,匈奴单于计划围歼卫青的骑兵主力却遭到了其预估之外的惨败。伊稚斜之后失踪超过10天,导致他的部下以为他已经在漠北之站中阵亡,甚至已经推举了新的单于。新单于在伊稚斜又重新出现之时才退位。匈奴当时的混乱状态可见一般。

没有侧翼危险的霍去病的东路军,没有浪费这个宝贵的战略机会。霍去病带领校尉李敢(李广之子)同右北平郡太守路博德会师,穿过大沙漠,深入匈奴腹地1600多公里,驱使所俘获的匈奴人为汉军在前方开路,直接寻找并攻击了匈奴左贤王的大营。左贤王的匈奴骑兵根本无法对敌霍去病的精锐汉军骑兵,结果遭到彻底的溃败。

霍去病的精骑彻底包围与瓦解了敌军。在无情的攻击中,东路军一共杀死与俘获了70443名匈奴人,俘虏了三个王和83名贵族。之后,他率军到达狼居胥山祭祀天神,姑衍山祭祀地神,又登上翰海旁边的山峰眺望。

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汉民族的最高军功!

在汉帝国骑兵长达近2000公里的长途奔袭中,霍去病在进攻路径上的准备工作显然卓有成效,包括使用对地形相对熟悉的匈奴人来寻找路径。当然,之前霍去病就已经很习惯于这种长距迂回包抄的新骑兵战术,并多次取得辉煌的成功。因此。在他的率领下,汉帝国的骑兵在如此长距离奔袭中,依然准确锁定敌方大营——最薄弱与重要的环节。在攻击成功之后,汉帝国的骑兵利用敌方游牧民族没有固定体系的防御纵深工事及城市可以依托掩护的缺点,不停歇地进行无情的追击,直至给予毁灭性打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