骸骨战马,朱元璋唯一没杀的开国功臣

天美资源网

骸骨战马,朱元璋唯一没杀的开国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确定配享太庙的十二功臣,有六王、六公侯。其中,排在六王第五位的,是东瓯王汤和。

汤和是朱元璋的老乡,比朱元璋大三岁,早年和朱元璋一起起兵。可以说,汤和亲眼见证了朱元璋从一个穷小子一步一步登上皇帝宝座的过程。汤和很有智谋,和许多开国勋将一样,征战的足迹遍布东南、四川、漠北、西北各处,一直马不停蹄,而且多次负伤。

骸骨战马,朱元璋唯一没杀的开国功臣

不过,比起徐达、常遇春等人,汤和的功绩就要逊色得多,所以洪武三年,他只进封为中山侯,食禄每年一千五百石。直到洪武十一年,才进封为信国公,岁禄三千石。汤和以他独特的政治智慧逃出了魔掌,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死后也受到追封,极尽哀荣,这在朱元璋统治期内,是很罕见的。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生性猜疑,心狠手辣,开国功臣几乎被老朱诛杀殆尽,即使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徐达(据说钦赐的那个鹅,虽然没毒,但老朱心里明白,徐达背上的瘤是不能吃鹅肉的)、李善长也没能幸免,更别说明朝开国第一猛将蓝玉,最后也被株连九族。可是汤和却能寿终正寝。那么,汤和躲过朱元璋的诛杀手掌,其玄机在哪儿呢?其实汤和能寿终正寝,是因为他具有特殊的政治智慧——大智若愚。

一、汤和了解自己的领导人朱元璋的秉性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作为朱元璋的发小汤和却非常了解朱元璋的为人。他和朱元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而且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朝夕相处,他就很清楚朱元璋的秉性,知道他的喜恶和忌讳。

他大智若愚,明哲保身,逃过朱元璋诛杀的手掌。本该说朱元璋应该感谢汤和和徐达等人,要不是汤和徐达引领他参加起义,投奔光明,走上正确的道路,哪有他老朱的天下。可是朱元璋这人不这样想,他当上皇帝后,想的是如何保住朱家的江山,而不是考虑和他的出生入死的兄弟如何分享天下。

二、汤和大智若愚,不参与任何政治派别

。汤和这个人很聪明,他不参与任何政治派别的斗争,采取中庸之道。大家知道,朱元璋的天下是仰仗一帮能人打下的,其中有两大核心集团,一派是来自朱元璋老家的淮西集团,如常遇春、徐达、李善长、胡惟庸、蓝玉、汤和等。另一派是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两集团之间互相争斗,水火不容。而汤和的聪明之处恰恰就是极少参与这两派的政治斗争,从而使自己没有陷入到这个政治斗争的漩涡当中。

三、汤和从来不敢小瞧发小,自始至终尊重发小。我们知道,汤和与朱元璋是自小的玩伴,参加起义军也早于朱元璋。朱元璋加入起义军时,汤和已经是一位小头领,但他对朱元璋言听计从,甘愿接受朱元璋的领导。

在汤和的帮助下,朱元璋渐渐展现自己的才能,很快也当上了领导,而且位置在汤和之上。汤和不仅没有半点嫉妒,反倒更加拥戴。恰恰是这一点朱元璋对汤和也比较放心。而其他一些蠢材,自以为和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功高盖主,他老朱的天下也有自己的一份,对老朱不恭不敬,不把发小放在眼里。有些甚至恃功而骄,大大咧咧,与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称兄道弟,结果可想而知。

四、汤和随遇而安,看淡功名,舍得放手。明朝初建时候,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开始封赏功臣。一开初封了六位公爵,即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如果论战功,汤和也并不在这些人其下。论资历,更是深厚,但汤和竟只被封了侯爵。对此汤和却毫无怨言,他看淡功名,随遇而安,仍然兢兢业业工作。

而其他一些人,就因为不满封赏而有所抱怨,引起朱元璋的忌恨。后来,朱元璋又给汤和加封为信国公,他也不惊不喜。等朱元璋平定天下,当上皇帝后,不等朱元璋开口,汤和又主动找到朱元璋,说自己年事已高,指挥军队力不从心,要辞职还乡享清福去。朱元璋一听高兴极了,正和他的心意,立马恩准汤和回家养老,还下令给汤和在凤阳修建了府第,封赏金银。

五,汤和看清风向,低调做人,不妄议朝政。汤和回乡以后不参与政事,不妄议朝政,低调做人。他还限制家人的行为,不谈国事,不参与地方政事。他还每年去京城拜见朱元璋,向朱元璋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决口不提政事,消除朱元璋对他的疑虑,这使朱元璋对他很放心。汤和以他独特的政治智慧逃出了魔掌,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死后也受到追封,极尽哀荣,这在朱元璋统治期内,是很罕见的。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汤和深知其不愿统帅军队的本意,主动提出希望能返回故乡,至此,两位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枭雄分道扬镳,朱元璋的深谋远略汤和深表佩服,而汤和的谦卑,凡事不盲目也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两位可以说是英雄惜英雄。

出现大量的血色刷刷队?

前言:魔兽世界应该是很多老玩家最喜欢的一款游戏,当时绝大多数的玩家都在这个游戏中体会到了队的重要,而最近官方所开启的怀旧服也是引来了一众老玩家的加入,但是最近的一些事情,却让很多的玩家不满意,怀旧服的意义是什么呢?

大量血色刷刷队

目前怀旧服已经开启了一段时间了,绝大部分的玩家等级也都升得上来,当一大部分玩家能够进入到血色的时候,一个问题就直接显现的出来,几乎所有的玩家都能够发现血色刷刷队越来越多了,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开始组队刷,从世界频道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基本上已经被这样的消息刷屏了,所有的玩家都开始组队刷升级。

绝大多数的玩家也更愿意去组队刷,从29级的血色墓地开始,直接是一条路线刷上去,刷到满级,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游戏体验,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因为这个事情感到不安,这一次,怀旧服的开启主要是让玩家们再次体验当年的任务和当年的乐趣,把游戏的节奏放的缓慢下来,充分的体验之前的快乐,但是这样一路刷到满级的效果真的好吗?

很多的老玩家认为这样的刷影响了游戏体验,其实怀旧服也是一个服务器,他并不是只对老玩家开放一些新的玩家和商人也会加入到其中,毕竟怀旧服,绝对会有大把的资金来赚取的,商人绝对会从中牟利,而他们所需要的就是尽快升级,而不是体验游戏中的乐趣,他们的眼中只有钱、金币。

再见认为

其实这个血色刷刷队,对于普通的玩家来说,绝对是非常好的,效率快,经验高,即使是菜刀队也要比打野怪来的快,游戏的机制就是如此,如果是纯粹为了玩游戏而加入怀旧服,那绝对刷血色是首选的,如果是为了怀旧玩家可以自己坚持做任务,其实,不仅国服的玩家这么疯狂,外服的玩家比我们刷要厉害。

各位观众老爷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袁崇焕的军事水平到底如何?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一直以来备受世人的争议,他继位后励精图治,一心想中兴大明,奈何明熹宗将大明折腾的已是千疮百孔,结果国家是越治理越乱,崇祯自己也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世人批评崇祯的众多理由当中,第一条就是杀死了袁崇焕,做出了自毁长城的举动,如果袁崇焕不死的话,大明朝便不至于灭亡。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换言之崇祯皇帝为何非要杀死袁崇焕?

提起袁崇焕的功劳,我们便会想到他镇守辽东,将后金女真族牢牢的堵在关外,但这是袁崇焕的功劳吗?不可否认这里面确实有他的功劳,然而功劳最大的却不是他,而是孙承宗。孙承宗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他文武双全是大明真正的栋梁,当时负责辽东地区的防御,整个辽东的防御体系就是他设立的,当时他还准备北上反攻女真,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罢官。

公元1627年,明熹宗驾崩,他的弟弟朱由检登基,登基之后的崇祯先是设计处死了魏忠贤,后又大力整顿军武,在朝臣的推荐下,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袁崇焕被崇祯任命为兵部尚书兼 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1628年袁崇焕返京,向崇祯皇帝汇报辽东军情,他声称可以五年收复辽东失地,崇祯听了大喜,对袁崇焕也大加褒扬。当时有大臣问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计划,袁崇焕竟说自己只是为了让皇帝宽心。

后来袁崇焕感觉自己失言了,便又向崇祯上书,说五年复辽的计划比较困难,需要户部、工部、吏部和兵部的配合,崇祯便下招令四部臣工配合袁崇焕。当时崇祯对袁崇焕可以说是推心置腹的信任,因为袁崇焕的一句五年复辽,整个大明朝紧衣缩食,国内是民不聊生,为了平定辽东女真族的威胁,崇祯甚至将赈灾救民的钱都搭在了辽东上。崇祯为了表达自己对袁崇焕的绝对信任,授予他全权处理的大权,还赏赐他玉带、蟒袍,而袁崇焕竟然上表拒绝了。

公元1629年,驻守宁远的来自川、湖等地的士兵,因为军饷的事情而发生哗变,袁崇焕设计平定后请求将宁远与锦州合为一镇,并推荐自己的心腹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刚替代朱梅驻宁远。并上书崇祯称赞祖大寿等人的才能,说自己的五年复辽计划没有这几个人不行。还说五年后计划没有实现的话,便亲手斩杀祖大寿等人,自己再去有关部门领罪服死,崇祯听了大喜并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

袁崇焕拿祖大寿等人的性命来宽皇帝的心,这种行为真的让人很无语,作为上司,失败之后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杀死自己的下属,然后再去领罪服死,这让下属心里怎么想,也难怪忠心耿耿的祖大寿最后投靠满清。后来袁崇焕杀死了毛文龙,他担心岛上的士兵叛变,便增加了他们的饷银,而岛上的士兵因为主帅被杀,人心向背,最后也是逃的逃。但是袁崇焕给皇帝的上书说东江镇的地理如何重要,需要每年饷银四十二万。崇祯皇帝自然不傻,对于士兵减少饷银反而增加的事情也有疑虑,但考虑到是袁崇焕的上书,便也答应了。

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十万清军攻克龙井关、大安口,之后接连攻克遵化、三屯营,最后越过蓟州直逼京城。袁崇焕问讯急忙回救,经数次苦战终于击退清军,京城之围得解。但是后金退兵之后,袁崇焕却被治罪了,他以为自己千里迢迢的赶来救援,非但无罪更是有功。但是朝中的大臣认为这是袁崇焕故意放清军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有勾结,后金也趁此来了一招离间计。而崇祯对此本来就有疑虑,在加上王永光、高捷等人的煽动,最后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将袁崇焕处死。

毛文龙在于后金的战争中颇有战功,但是这个人为人骄纵,谋略也有限,每年浪费的军饷不计其数,但这也不是你袁崇焕说杀就能杀得啊,你将崇祯置于何地。尽管毛文龙能力平平还贪污腐败,但他的存在就是对后金最大的威胁,假如毛文龙没有死的话,后金敢这样的大举进兵吗,只怕走到一半老家就被毛文龙的端了。毛文龙死后,他手下的大将多数都投靠了满清,多疑的崇祯自然会想,你袁崇焕是不是与后金有勾结,是不是妄图将辽东打造成自己的独立国度呢。

当时袁崇焕给崇祯立下了五年复辽的军令状,崇祯皇帝也是举全国之力来支持他,甚至将赈灾银两输血给辽东,后来袁崇焕也承认自己就是忽悠崇祯,这就犯了欺君之罪。袁崇焕也知道自己立下了军令状,这事儿就必须得去做,要么灭了后金,要么就与后金和平相处,灭掉后金自己的能力不足,那就只能与后金议和了。袁崇焕也多次向崇祯建议议和,这也是崇祯一生在战与和的纠结中走向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当时后金也是想议和来着,郎有情来妾有意,奈何家中原配不同意,朝中大臣一直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组训来说话,大明只能战不能和,这也是后来后金偷袭京城的原因。既然要议和袁崇焕自然与后金有不少的接触,这里面的细节就不得而知了。后来京师被围,对崇祯来说,你袁崇焕存在的意义就是防备后金,不管后金是从哪里突进来了,你袁崇焕都是第一负责人。

总而言之,崇祯帝最大的错误不是杀了袁崇焕,而是罢免了孙承宗,假如镇守辽东的依然是孙承宗的话,军费就能少了一大半,并且只要孙承宗存在一天,后金就必须小心翼翼一天。当时孙承宗一直在训练反攻的军队,谋求将整个辽东再次收回大明,后金也就只能防备孙承宗的反攻,哪有什么精力去远程奔袭京师呢。

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不同?

当年狄仁杰的一个举动,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叫“李光弼”的孩子,那时候没人会预料到这个孩子竟然成了再造大唐的第一功臣。

李光弼的老爸叫李楷洛,外公叫李楷固。哥俩咋成了翁婿俩?误会了,史书虽然没交代李楷固与李楷洛的关系,但肯定不是哥俩。

二人虽不是哥俩,但应该同属于柳城李氏。按古代“同宗不婚”的铁律,他们两家通婚的行为就叫“乱伦”,不过我们也没必要细究,因为他们是契丹人,都冒姓了李,其契丹族源关系已经不可考了。

武则天在位时期,李楷固参与了李尽忠的谋反,后举兵投降。女皇愤怒于李楷固多次重创唐军,于是下令将他处死。亏得狄仁杰慧眼识才,他竭力劝说武则天留下李楷固的性命,并让他戴罪立功。

李楷固没有辜负狄仁杰的期望,在征讨契丹的战争中立下大功,由此获封燕国公。后来李楷固将女儿嫁给同为契丹人的李楷洛,这才有了李光弼的诞生。

年轻时候的李光弼就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与严肃,他擅骑射,好读书,长于谋略,由此他得到了名将王忠嗣的赏识。

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干儿子,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边将,一人独掌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他曾经断言:“李光弼必然会坐到我的位置上。”

与王忠嗣同时期的另一位大佬安思顺也对李光弼青眼相加,他奏请唐玄宗提拔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并准备将女儿嫁给他。没想到李光弼居然嫌弃安家姑娘,他托病辞官以躲避安思顺。

安思顺在唐玄宗一朝举足轻重,当时的名将很多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李光弼为何如此不识抬举?难道他嫌弃安思顺是粟特人?我觉得关键问题不在安思顺的出身。

问题很可能出在安禄山身上。安思顺的叔叔安延偃是安禄山的养父,也就是说,从法理上讲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弟。

那时候满天下的人都坚信安禄山一定会造反,除了唐玄宗。安禄山一旦举兵,安思顺很可能遭受牵连,这大概是李光弼对安思顺敬而远之的原因。

果然第二年安禄山就反了。安思顺虽然很清白,却被哥舒翰诬陷勾结安禄山,因此被唐玄宗冤杀。好悬呐,如果李光弼做了安家女婿,哪有后来的“中兴第一功臣”?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受到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征召,他不由得心里暗暗叫苦。可人家有朝廷的使节,他也不能抗命,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原来,李光弼与郭子仪当年同在安思顺手下效力,但相互看不起,谁也不鸟谁,甚至同坐一张桌子常常互用眼神“活剐”对方。

李光弼一见到郭子仪立刻服软:“我是死是活全都交给你了,只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的家人!”

郭子仪流着泪拉住李光弼的手:“国家逢此大难还谈什么个人恩怨?希望你我摒弃前嫌携手共赴国难。”

从那一刻起,李光弼踏上了拯救大唐的路途。要论名气郭子仪远盛于李光弼,可要论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战功,无人能比得过李光弼,所以他被称为“中兴第一功臣”。那么,李光弼到底有什么战功呢?

一、嘉山之战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李光弼与郭子仪联手兵出井陉,迅速收复了常山郡、赵郡等地,又在嘉山之战中消灭史思明数万人马,给士气如虹的叛军重重一击。

原本被迫投降的河北十郡豪强纷纷选择反正,他们杀了伪燕官吏,与李光弼一起痛击叛军。

河北大片土地的光复,隔绝了前线叛军与大本营范阳之间的联络通道,李光弼决定直捣黄龙,一举端掉安禄山的范阳老巢,将他打成流浪狗。

假如这个计划成功的话,安史之乱半年就被扑灭,历史就被改写了。可惜的是,李光弼这台掘进机的效率再快,也没能快过唐玄宗昏庸的速度。老皇帝连续冤杀大将,给叛军送上贴心的助攻,导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李光弼的军事行动因此被迫改变。

二、太原保卫战

随着长安的沦陷,叛军势如破竹,大唐岌岌可危。好在唐肃宗在灵武登基,平叛力量才算有了个主心骨。于是叛军调转枪口,对准了灵武的“流亡政府”。

要想拿下灵武,就必须攻克李光弼镇守的太原。于是叛军十万大军滚滚而来,而李光弼仓促上任,只有5000人马,且太原城破败不堪,根本守不住。

李光弼审时度势,干脆放弃了修缮城墙,他一反常态,采取了以攻代守的机动策略。在太原城头唐军以抛石机顽强死守,同时李光弼令人挖了数条地道直通敌方大营。

常常战斗正酣时,叛军后方突然冲出一股人马。或者正在休息时,不知道哪里蹦出来大股唐军,对叛军一顿砍瓜切菜。

就这样,李光弼凭绝对的劣势兵力打得叛军疲于奔命,孱弱的太原城居然挺立了一年不倒。第二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干掉,叛军出现内讧。李光弼利用叛军军心动摇的时机,突然以敢死队发动反攻,一举斩首七万,取得了太原之战的完胜。

三、河阳之战

乾元二年,由于唐肃宗不当的人事安排,唐军在河北出现内讧,结果全军溃败,葬送了平定叛乱的大好时机,背锅侠郭子仪因此被解除了兵权。

随着汴滑节度使许叔冀的背叛,河南局面再度风雨飘摇。

李光弼思虑再三做出了一个大胆举动,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弃守洛阳,将有限的兵力收缩于河阳城。

河阳之战是智慧与血性的大比拼,李光弼上演了用母马“勾引”叛军千匹良马的好戏,又在北城之战中以铁血精神打赢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反击战。

战前,李光弼在靴子里插了一把利刃:今日决战,倘若不胜,你们战死我就用这把刀结果自己,绝不会让你们单独赴死!同时他又叫来督战队:谁要是退却立斩于阵前!

决战中将军郝廷玉由于战马受伤被迫撤退,督战队提刀就要砍杀郝廷玉。郝廷玉解释:马中了毒,不是我避战。李光弼喝令:换马再战。

仆固怀恩父子抵抗不住,刚刚退下来就看见督战队提刀奔过来,于是父子俩又咬牙冲上前线。

就这样,李光弼以铁血精神打败了叛军,挫败了敌人占领河南挺进潼关的企图。

四、鏖战江淮

叛军无法西进,于是改变了战略意图,把目标对准了富庶的江淮地区。从上元二年起,李光弼又统帅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节度使,转战于江淮之间。

除了对付安史叛军外,李光弼还要对付大量的农民起义军。经过两年的艰苦鏖战,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终于彻底被扑灭。

这场战乱历时八年,李光弼从头到尾都是平定叛乱的主力,由此被后人以“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这一点连两次再造大唐的郭子仪都自愧不如。

可是跟郭子仪晚年享尽富贵和荣耀不同,李光弼却在徐州郁郁而终,且差一点身败名裂。

原来,李光弼遭遇了和郭子仪同样的困境:被鱼朝恩、程元振等太监所构陷。由于害怕遭到迫害,李光弼作出了一个饱受诟病的决定: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遣。

广德元年,仆固怀恩引吐蕃入侵,唐代宗逃离长安,导致大唐差点再度灭亡。危急时刻,唐代宗数次派出使者,对李光弼好言宣慰,希望他能出兵拯救危局,可李光弼居然按兵不动。

而郭子仪呢,却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他只率领十几名随从就踏上了募军救国之路。郭子仪历经艰辛克复长安,又不顾年事已高,率领大军西进以彻底消灭吐蕃人的威胁。

这个期间,郭子仪一面对外征战,一面还要遭受鱼朝恩的背后捅刀和唐代宗的猜忌。有一年,鱼朝恩竟然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

那时候郭子仪几乎控制了大半兵力,朝中很多人都直言:如今天下您说了算,甚至暗示他行废立之权。事实上,以郭子仪的势力改朝换代是件非常轻松的事。可郭子仪不光不追究鱼朝恩的责任,而是率军回师,向唐代宗检讨自己的过失。

这种心怀天下的大局观,这种对皇帝的赤胆忠心,这种以德报怨的胸襟气度,放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都寥寥无几。

与之对比,李光弼就狭隘了很多。唐代宗重新回到长安后,丝毫没有责怪李光弼,又多次派使者宽慰他,还不断给他的母亲、弟弟施恩,希望李光弼能回心转意。

可李光弼却始终没能掉转船头。

他的这个举动消耗了经年累月积攒起来的人望,部下开始与他离心离德,甚至公开抗命。这是个相当危险的信号,李光弼为此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之中,并因此一病不起。

广德二年七月,李光弼在抑郁而终,享年56岁。唐代宗虽然没有计较李光弼,但在评定功勋时,仅将他列为二等。

原本李光弼的功勋在郭子仪之上,结果却名利双失,人家老郭不仅被后世封神,一直活到84岁,可谓名利双收。

这个让人一声叹息的结局,固然跟唐肃宗、唐代宗的猜忌,以及鱼朝恩、程元振的陷害有关,可是政治原本如此,当你走上巅峰之际必然会遭受风霜雨雪,那才是考验人生大智慧的战场。

李光弼的军事才华无可挑剔,却在人生格局上远不及郭子仪。

李世民为什么要用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

如果你看过央视大型文博节目《国家宝藏》,你就会知道昭陵六骏的前世今生了。

昭陵六骏的由来

先说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的主峰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昭陵距西安市70千米,咸阳市30千米,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5千米。

再说昭陵六骏:知道了昭陵的来历,那么昭陵六骏就不难理解了,它就是昭陵中的六匹马。但这六匹马并不是活着的马,也不是马的骸骨,而是6块大型浮雕石刻。

这六匹马的名字分别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一作特勤骠)”、“青骓”、“飒露紫”。

为什么李世民要用马来装饰陵墓

这六匹马对于李世民来说意义深远,因为这六匹马都曾经随唐太宗李世民征战过疆场,最后战死在疆场上。而且这六匹马都曾在战场上救过李世民的命。

而李世民更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在他离世前,就曾安排过此事,所以就出现了他用马来装饰自己陵墓的事情。

而且李世民还曾为这六匹战马分别题写过赞语,具体如下:

特勒骠: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青 骓: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什伐赤: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飒露紫: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拳毛騧: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昭陵六骏今天的实际情况

本来是石刻的雕像,原本应该就在昭陵。而如今他们并没有在昭陵,而是分居两地,这都是祸国殃民的盗墓贼造成的。

“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他们是打碎之后装箱,辗转于不同的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前些年宾大还请国内的专家去进行了修复,而且被盗后还有残缺,国内专家将在昭陵现场找到的石块进行了复制,带到了美国,现场比对之后有一块是严丝合缝的安装了上去,其他残缺的地方未能找到。

除了“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之外,其他四匹战马石刻也未能逃脱盗墓贼的魔爪,也曾被他们打碎之后装箱,好在盗运时被截获,后来安家到西安碑林博物院,如果你有时间去碑林博物院走一走,一定会发现他们。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