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的信徒,为什么有人说就算你再有钱也难娶到尼泊尔姑娘

天美资源网

爆裂的信徒,为什么有人说就算你再有钱也难娶到尼泊尔姑娘?

人生建议:就算你再有富有,也不要轻易爱上尼泊尔姑娘,更不要尝试着娶尼泊尔姑娘为妻,否则你会感到后悔,这其中的困难与阻力比你预料的要多得多。

尼泊尔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是一个三面与印度为邻,北边和我国接壤的国家。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只有14.7万平方公里,但总的人口数却达到了2850万人。尼泊尔这个小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是国家的支柱,国内将近80%的人从事农业。

爆裂的信徒,为什么有人说就算你再有钱也难娶到尼泊尔姑娘

同时,尼泊尔国内女性人口比例略高于男性,女性绝对人数上也占优势。这么一个经济不发达国度,原则上来说国内会多提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者发达国家建立往来、同时国内女性应该也比较想嫁给有钱人、跨国婚姻应该是常态,但在尼泊尔却并非如此。

娶尼泊尔姑娘为妻是出了名的难,虽然尼泊尔很穷,但这并不是决定他们鼓励跨国婚姻的要素,就算外国人再有钱、条件再优越,也很难娶到尼泊尔姑娘。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01:夫妻制度的“多元化”,使一部分女性年轻却是再婚状态,难以被跨国婚姻所接受

尼泊尔对于婚姻的规定相对于国家来说有其特殊性,国内仍然保留了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一妻一夫制三种制度。其中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里,一妻多夫制的习俗仍旧流行。

由于经济落后,抚养需要成本,很多家庭就不愿意把女性养大,通常会在他们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嫁出去,而由于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尼泊尔对于结婚年龄也没有作出严格限定。这就会导致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当外国的一些男士想娶尼泊尔姑娘时,会发现很多女性都是二婚,那些曾有多个丈夫的女性,是难以被跨国婚姻所接受的。

02:婚恋观念所受宗教的影响根深蒂固,国内男性持主导地位,较不支持女性外嫁

另一方面,由于尼泊尔和印度的关系比较近,国内的一些传统习俗和观念都受到了印度的影响。众所周知,印度女性的地位不如男性高,在尼泊尔也呈现类似的情况。所以在男性掌握主导地位的国度,女性想要轻易尝试跨国婚姻是不大可能的,无论是女性还是女方家庭,都很难接受。

03:受双方经贸、文化往来情况影响和当局对女性的保护,使中尼通婚存在限制、手续繁冗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尼泊尔的姑娘外嫁还取决于当局对于跨国婚姻所持的态度。受经贸文化往来的影响,如果关系不是非常密切,那跨国婚姻就会遭遇比较大的阻碍。因为国与国本身就存在一层无形的隔阂,如果交往形势不够密切,通婚就难以进行。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局为了保护尼泊尔女性不受伤害,所以对跨国婚姻、尼泊尔姑娘外嫁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例如曾在2015年,尼泊尔女性远嫁外国后有了很多不好的经历,以至于尼泊尔当局到现在都耿耿于怀,加大了他们对女性外嫁的审核力度。

有一位在尼泊尔长期旅行的中国男性表示:他想和一位当地女性结婚的时候,相关部门需要他出示大使馆的单身证明,同时还要准备一系列的证明材料,流程也比较繁琐,对于通婚来说有较大的阻力,想要娶到尼泊尔的姑娘并不容易。

04:文化语言方面的隔阂,是难以突破的一层屏障

跨国婚姻要面对一个很大的考验,那就是打破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隔阂,语言不通对于双方的家庭来说是很棘手的难题,同时在一些传统习俗、文化、观念方面的差异,也会给结婚的双方带来较大的苦恼。所以,就算男方条件很优越,仍然绕不开这些难题。

05:恋爱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中国男性和尼泊尔女性没有太多交集

尼泊尔的北部和我国有接壤,但其实和我国内部地区的交流是非常少的,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是去尼泊尔当地工作或者生活,就基本不会和当地的女性产生交集。但恋爱、婚姻又是在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接触的机会很少,那些男性又不愿意到经济不太发达的尼泊尔当地生活一段时间,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交点,那结婚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总的来说:

娶尼泊尔姑娘为妻面临着比较多的阻力,这些阻力并不是通过钱就可以打消的。

首先是国家层面对于女性的保护,其次是当地的一些观念和习俗对跨国婚姻保留意见,再加上跨国婚姻要面临着沟通交流的难题,恋爱也要建立在相互喜欢、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娶尼泊尔姑娘为妻就仅是理论上可行,实操难走通。

分享下你旅行去过的地方?

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几年我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对旅游产生了兴趣,陆陆续续的去了一些地方,最早的去省外玩的地方比较近只有一百公里左右,山西晋城市的皇城相府,后来去了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华山。四川的都江堰、成都市内几个景点、峨眉山、乐山、汶川、九寨沟。又去了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又到了北京、五台山等等,说了一下还不少地方。

旅游就是带着家人或者邀请几个好友,趁着假期放松心情,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解一些风土人情。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看一下不一样的风景。给自己充一下电,给家人和朋友一起充一下电。可以培养和家人朋友的感情,将来坐在一起聊天多一些美好的回忆和话题。

在这里,发一些照片给没有去过的大家一个参考,也给自己一个回忆美好时光的机会。

当时的大国美国和苏联为何视而不见?

因为利益,所以人们有时会对邪恶的事情视而不见,国家也是如此。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历史开始了去殖民化的进程。二战后通过波兹坦会议、雅尔塔会议等等确立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主导的新的国际体系,联合国也建立了,虽然这个国际体系依然有很多缺陷,但是比当年的殖民地体系还是要文明和进步的多。二战后,国家无论国家大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也成为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虽然小的国家还是“胆战心惊”,唯恐被大的国家吞并,但是二战后基本没有小国被吞并的情况发生。

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在一国对另一国发动武装侵略的情况下,联合国安理会可以有权对侵略国授权动武,并且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具有强制执行力。二战后,连美国和前苏联都没有公开吞并过一个国家,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最后经历了10年阿富汗战争后失败,冷战期间,美苏在欺负别国时,更多的也往往去推翻一个中等国家或者小国的政府。但是在1975年,印度却把的邻国锡金王国(在1642年至1975年间存在的一个世袭君主国)变成了他的一个锡金邦。当时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前苏联做不到的或者说是不愿意做的事,印度却做到了。

为什么印度能够在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呢?第一两者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并且两者还挨着,要是锡金王国不挨着印度估计也就没事了。在公元7世纪,锡金是吐蕃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了独立的部落,1642年,菩提亚族的蓬楚格·纳穆加尔建立纳穆加尔王朝,锡金开始成为了世袭君主国,1814年英国开始入侵锡金,并割占了锡金大量的土地,1861年英国控制了锡金,1890年锡金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18年英国人把政权还给了当时的锡金国王。1947年当年的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独立,但是印度反而有了“殖民主义”的风范,在1950年,印度强迫锡金签订条约,锡金成为了印度的“保护国”。1975年,驻扎在锡金的印度军队发动政变,软禁了当时的锡金国王,锡金国王流亡外国,就此美丽的山地国家锡金成为了印度的一个邦。印度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人口十几亿,而当时的锡金面积也就7000余平方公里,人口也就60万,这样的国力对比,印度吞并锡金,锡金是没有还手之力的,力量是非常的不对称。

第二,就是当时美国和前苏联对这件事的选择性“瞎眼”。科威特是一个面积只有1.78万平方公里的小国,1990年8月当时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发动对科威特的战争,很快就占领了科威特全境,想把科威特变成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看看当时美国是啥反应?1990年8月2日,以独立号航空母舰和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和为首的两个美国航母战斗群迅速进入海湾地区,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1991年1月9日,美国与伊拉克方面谈崩,萨达姆就是不撤出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60多万很快就把萨达姆的军队“打蒙圈”,科威特恢复独立。而反观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时,美国和前苏联对此几乎就是没有反应,在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都是各自有着“一帮兄弟”的,看到带头大哥的态度后,除了少数坚持正义的国家外,多数国家也是没啥反应。

美国和前苏联为啥对此视而不见呢?因为当时印度是两者都要拉拢的对象,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前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在欧洲激烈对抗,美国和前苏联在当时的全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战略较量,南亚地区成为了美苏在全球的争夺的一个重点地区,而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所以印度也成为了双方都拉拢的对象。冷战时期,印度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印度自己认为自己就是个大国。由于各自的战略利益需要,在冷战时期,前苏联和印度的关系好的都像“准盟友”,前苏联对外军售中基本都有“留一手”,但对印度几乎毫无保留,双方有着广泛的军事合作,现在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依然是很好。美国当然不希望印度全面倒向前苏联,所以对印度也是拉拢。但是越是这样,印度就要搞“平衡外交”以便从中渔利。美国的盟友分为北约盟友和非北约盟友,美国非北约盟友主要有日本、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在1989年后也指定一些美国的非北约盟友,但是印度并不是美国的非北约盟友。尽管如此,由于美国自身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需要,现在的印度依然是美国极力拉拢的对象,但是也不是单纯的拉拢,也“打压”,双方也存在着戒备。冷战的特殊格局以及当年锡金身处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另外还有锡金极为弱小的现实,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年的锡金王国就悲剧地成为了印度的一个邦,这个事没法讲道理,只能呜呼哀哉了。

欢迎关注

萨拉丁为什么能够战胜十字军?

在今天的国际新闻中耶路撒冷作为巴以冲突的焦点绝对是一个热点地区——这里作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而成为了各方势力博弈交锋之地。其实围绕这一地区的争斗早在上千年前就已开始——比如著名的十字军东征。所谓十字军东征简单点说就是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由罗马教廷组织、欧洲封建领主和骑士参与的对东方伊斯兰世界近200年的战争。

公元1095年11月19日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蒙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向所有参会的神职人员、封建领主、骑士发出了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的呼吁。耶路撒冷作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从公元636年起就被阿拉伯帝国所控制。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对基督教执行了比较宽容的政策:基督徒仍被阿拉伯帝国允许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在此后的370年时间里穆斯林和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相安无事。

直到公元1010年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占领耶路撒冷后摧毁了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公元1095年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彼得回到欧洲后四处宣扬”基督徒在耶路撒冷备受穆斯林迫害“的言论。无论彼得在宣扬过程中是否存在添油加醋的行为,不过从结果来看他成功掀起了收复圣地的宗教狂热情绪。当教皇发出收复圣地的呼吁后欧洲各国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们从中看到了抢地盘发洋财的机会。

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正在上演着合纵连横的大戏。彼此之间征战不休的各国君主都渴望积攒财富、扩充军队,从而实现自己称霸欧洲的夙愿。在当时的封建采邑制下各国君主几乎将本国农民最后一滴油水都榨干了,可依然不能满足他们无穷无尽的贪欲,于是他们转而将目光锁定在对外扩张上。征伐异教徒在当时的欧洲话语逻辑中无疑是具有绝对的正当性。

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像中国科举制这种可以供底层人士晋升的途径。当时的欧洲实行的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底层人士晋升的唯一通道就是当骑士去打仗,然后靠着军功一步步晋升。那些怀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念头的人都将东征看成是自己发洋财立军功走上人生巅峰路的机会。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欧洲各国的大商人、破落贵族、骑士都渴望着前往地中海东岸发洋财。

公元1097年10万人的十字军回合于君士坦丁堡后渡海进入小亚细亚。十字军先是帮拜占庭帝国收复了尼西亚等地,接着又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了耶路撒冷。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按欧洲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等几十个国家。十字军士兵有着强大的战斗力,而且防护也要好过穆斯林对手,因此面对同等数量的异教军队往往能占优势。

可十字军同样存在自己难以克服的短板:十字军王国其实从来都没有自立的能力,因此他们的生存从第一天起就高度依赖于欧洲各个基督教王国的支持。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陆续建立一些基督教王国后当地的人口实际上仍主要是穆斯林,所以十字军很难在这种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环境中获得补给。十字军在兵力以及粮草等后勤物资的补给上都必须依赖欧洲本土。

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后尽管占领了一些地盘、建立了一些王国,可这些基督教王国根本不能为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反而成为了不断消耗十字军实力的负担累赘。这些不具备自立能力的王国不能提供任何战略资源,反而需要欧洲本土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十字军的兵力、粮草补给完全依赖于欧洲的海运。在当时的交通运力条件下十字军始终被兵力问题所困扰。

十字军早期的东征之所以能取得优势更多是由于伊斯兰世界的分裂所致。十字军东征时统一的阿拉伯帝国早已衰落:其内部各地的贵族纷纷自立门户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国家。这些穆斯林国家内部的争斗为十字军提供了机会。当伊斯兰世界四分五裂时十字军能取得一些优势,可当伊斯兰世界被整合统一之后按欧洲封建体系组织起来的十字军根本就不是对手。

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这一系列十字军国家实际上是处于穆斯林政权和部落武装的包围之中。当伊斯兰世界四分五裂时十字军靠着宗教狂热和相对较高的军事训练水平在战场上一度取得比较大的优势,可当十字军开始在新占领的地盘上建立王国时就开始发生内部分裂了。十字军尽管打着收复圣地这样的旗号,可参与十字军东征的各路领主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既然要在新占领的地盘上建立王国就涉及到领土的划分。如果说参与十字军东征的各路领主一开始还能一致对外,那么等到瓜分地盘时就开始为自己的利益你争我夺了。伊斯兰世界因为利益纠纷四分五裂,而人性决定了十字军也无法避免同样的命运。十字军王国很快就和周边的伊斯兰政权一样彼此勾心斗角:十字军王国彼此之间不仅缺乏有力的互助和策应,有的甚至在内讧过程中暗地里与穆斯林政权勾勾搭搭。

地中海东岸的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毕竟是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世界。十字军国家身处穆斯林的包围之中还要搞内讧就几乎注定了必然失败的命运。如果这时出现一个能整合统一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强人也就意味着十字军的失败将进入倒计时阶段——这个登上历史舞台的政治强人就是萨拉丁。公元1137年萨拉丁出生在底格里斯河边一个库尔德人的富裕家庭中。

萨拉丁的父亲艾尤卜早年带着家人从第比利斯投奔兴起于如今伊拉克摩苏尔的赞吉王朝。萨拉丁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大马士革完成了学业。在此期间萨拉丁因为对逊尼派经文的认知而闻名遐迩。1160年萨拉丁的叔父谢尔库赫被赞吉王朝的努尔丁国王派去与埃及法蒂玛王朝作战。萨拉丁在追随叔父的征战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战略战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战法。

1167年萨拉丁再次奉命出征埃及时部下面对人数占优的敌军一度产生恐惧心理。萨拉丁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激励战士们勇敢冲锋。后来受命出任亚历山大长官的萨拉丁率1000守军迎战从海、陆两路进犯的敌军。萨拉丁在敌强我弱和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坚守75天从而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萨拉丁在埃及的军事胜利显露了杰出的军事和组织才能。1168年十字军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率兵进攻埃及。

萨拉丁与叔父将十字军打得丢盔卸甲狼狈而逃。这段传奇经历使萨拉丁在次年被任命为埃及总督。在此之前埃及的法蒂玛王朝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然而萨拉丁却是一个逊尼派信徒,所以他在埃及站稳脚跟以后就策划着改变什叶派在埃及占主导的局面:1171年萨拉丁将什叶派的法官换成了逊尼派,同时开始清除埃及本地的将领。萨拉丁尽管强化逊尼派的主体地位,但对什叶派和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也采取宽容政策。

1171年9月11日萨拉丁在开罗举行了共有147个方阵参加的大阅兵。阅兵结束后东西方世界公认没任何一个伊斯兰国王拥有可与之匹敌的军队。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的出现:萨拉丁的父亲、叔父以及他自己早年都曾效力于赞吉王朝,而且直到这时萨拉丁在理论上仍是赞吉王朝的臣子。这时的萨拉丁在名分上并没开创自己的王朝,而是仍以赞吉王朝的臣属自居,可实际上萨拉丁已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基业。

萨拉丁的实力之强大甚至已被外界视为超过了他的宗主赞吉王朝。赞吉王朝的努尔丁国王作为萨拉丁名义上的宗主自然对自己这位臣属做大做强心有不满。1174年春努尔丁准备对萨拉丁发起进攻,但却因为突发急病而去世。从此萨拉丁彻底摆脱了赞吉王朝宗主的阴影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抗击十字军的领袖。既然名义上的宗主已不复存在,那么萨拉丁索性开创了自己的阿尤布王朝。

萨拉丁在摆脱努尔丁的束缚后开始向叙利亚和伊拉克扩张势力。1174年10月萨拉丁来到了叙利亚大马士革南面的布斯拉。布斯拉的长官一看萨拉丁带来的队伍就告诉萨拉丁说:“你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叙利亚的驻军,甚至连周边的老百姓都抵御不了”。萨拉丁却说:“只要有钱就一切好说了”。萨拉丁进入大马士革后不仅严格约束部下禁止扰民,而且花了大量的钱财来安抚大马士革的民心。

这样一番怀柔手段让大马士革的守军和百姓纷纷转投萨拉丁麾下。萨拉丁拿下大马士革后一路北上直逼叙利亚重镇阿勒颇,但阿勒颇人却视萨拉丁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心想要除掉萨拉丁的阿勒颇人花重金收买了最厉害的杀手来暗杀萨拉丁。当萨拉丁和大家一起共进晚餐时这些杀手发动了突袭。萨拉丁在众人的护卫下侥幸躲过一劫,可后来他又遭遇了一次刺杀:这次萨拉丁身上的铠甲被刺穿、脸部也被刺伤。

1181年努尔丁的儿子病死后萨拉丁加快了进攻阿勒颇的速度。1183年萨拉丁用5个城市与守城将领赞吉交换阿勒颇。萨拉丁让守军带走了阿勒颇城内所有金银财宝。萨拉丁想要的就只是这座城,因为这座城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萨拉丁曾说过:“阿勒颇是叙利亚的眼睛”。从1174年起萨拉丁就一直在为拿下阿勒颇努力着,而在历经8年的艰辛之后他才实现了这个目标。

萨拉丁攻占阿勒颇后昔日身为宗主的赞吉王朝如今反而开始臣服于阿尤布王朝。阿勒颇的占领让萨拉丁如虎添翼。这时昔日的宗主赞吉王朝已不再对萨拉丁构成威胁,因此他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十字军了。十字军东征以来打着宗教的旗号肆意掠夺和杀戮异教徒。萨拉丁从心底憎恨这些骑士老爷们。萨拉丁与赞吉王朝的战争算是伊斯兰世界的内战,而在内战结束之后萨拉丁开始把矛头对准外敌十字军。

要对付十字军首先得稳定自己的基本盘。萨拉丁之所以要在与十字军开战以前先稳住东面的赞吉王朝就是为了消除伊斯兰世界内部的隐患。在稳住赞吉王朝的同时萨拉丁还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巩固内内政治理上的稳定:萨拉丁建立了完善的政府机构和司法制度,改组了王宫禁卫军和军队组织,还修建了开罗和大马士革城堡等军事要塞以防备十字军的袭击。

与此同时萨拉丁修筑道路、开凿运河,兴修堤坝、发展农业、兴办工场、减轻赋税。萨拉丁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民生的改善,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自然会使他们更加拥护萨拉丁。萨拉丁鼓励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萨拉丁出资开办医院培养医学人材、提高医疗水平,同时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创建伊斯兰高等学校。当时仅在大马士革一地就有20所高等学校。

这些学校除了讲授古兰经注释、圣训、伊斯兰教法、语言、文学等课程之外还开设哲学、逻辑学、天文学、数学等各种社会和自然科学课程。萨拉丁为鼓舞穆斯林抗击十字军的热情曾责成学者撰写宣传“圣战”的著作。萨拉丁通过宗教宣传号召穆斯林“抓住真主的绳索”紧密团结抵御外敌,同时又对本国境内的什叶派、基督徒等少数派实行民族宗教平等政策以实现国内团结和睦。

萨拉丁在内政上大刀阔斧退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也致力于在外交上分化瓦解自己的对手。伊斯兰世界存在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歧斗争,而欧洲基督教国家内部也同样存在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矛盾。萨拉丁巧妙利用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矛盾从而与拜占庭帝国建立了同盟关系。萨拉丁与意大利城邦共和国签订了贸易条约,还和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达成协议:伯爵的部队可以经过萨拉丁的领土而不受到攻击。

完成这些内政外交布局之后萨拉丁终于可以放手与十字军一战了。1186年冬耶路撒冷王国的雷蒙三世再次像个盗贼一样抢劫了自开罗到大马士革的埃及商队并斩杀了大部分商人。这使得萨拉丁隐忍多年的愤怒终于爆发了。萨拉丁早就一心想要收复圣城耶路撒冷,而雷蒙三世的行为简直是把名正言顺动手的理由送给了萨拉丁。萨拉丁带领大军征服了叙利亚和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

紧接着萨拉丁就在1187年发动了哈丁战役。此战中十字军几乎全军覆没:医院骑士团长阿卡主教阵亡,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杰勒德、耶路撒冷国王雷蒙三世被俘,圣物也落入了萨拉丁之手。10月4日萨拉丁几乎是在没遭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进入了圣城耶路撒冷。这相当于把十字军东征最大的成果给直接抹去了。当萨拉丁的军队进入耶路撒冷时城内的基督徒无不胆战心惊。

88年前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时曾对城内的穆斯林、犹太人等异教徒展开过大屠杀,因此当穆斯林的军队重新回到耶路撒冷时基督徒的恐惧是可想而知。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们担心萨拉丁会像当年十字军屠杀穆斯林那样屠杀他们,但萨拉丁进城后没进行任何屠戮和劫掠行为。萨拉丁只是要求耶路撒冷的男性基督徒缴纳10第纳尔、女性基督徒缴纳5第纳尔、儿童缴纳1第纳尔作为自己的赎身费用。

基督徒们只要缴清了这笔钱就能得到生命和自由的充分保障,而缴不起钱的人则会成为奴隶。尽管萨拉丁说是这样说的,可实际上他后来还是免去了7000穷人的赎金。可即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缴不起钱的穷人会变成奴隶。这时萨拉丁的弟弟站出来索要了1000名奴隶,可他并没把这些奴隶带回家为自己干活,而是直接宣布当场全部释放。耶路撒冷主教随即也向萨拉丁索要了700名奴隶后当即释放。

甚至就连参与抵抗穆斯林的基督徒领袖巴利安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萨拉丁对此评价道:“我的弟弟做了善事,教长和巴利安也做了他们的善事”。随后萨拉丁宣布:所有付不起赎金的战俘及其家属将会全部得到释放。就这样萨拉丁收复圣城耶路撒冷后没任何人被屠杀、没任何人成为奴隶。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期间曾将阿克萨清真寺改为圣殿骑士团总部、将磐石清真寺改成教堂。

萨拉丁进入耶路撒冷后又把这些地方恢复成为清真寺。有人曾建议不仅要恢复城内的清真寺,而且要把城内的圣墓大教堂也改成清真寺。萨拉丁拒绝进行这样的报复行为,反而宣布耶路撒冷的圣地将向所有宗教开放。萨拉丁表示将保护前来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同时萨拉丁也允许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定居。萨拉丁如此宽宏大量的做法显然与十字军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萨拉丁收复圣城耶路撒冷对伊斯兰世界是极大的振奋,而对欧洲基督教世界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旨在重新夺回圣城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于公元1189年拉开了帷幕。这次东征汇集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腓力二世、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三位欧洲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君主,再加上作为对手的萨拉丁可谓是构成了200年十字军东征历史中最豪华的一次阵容。

腓特烈一世在途经一条小河时淹死了,所以他并没和萨拉丁交上手。实际上和萨拉丁交手的腓力二世、理查一世都不是省油的灯:绰号“小狐狸”的腓力二世真就像狐狸一样狡猾。“小狐狸”在位期间对内强化王权、对外开疆拓土。法国王室领地在“小狐狸”手上扩大了三倍。“狮心王”理查一世传说曾徒手掏出一只狮子的心脏。尽管这个传说可能言过其实,但由此也能看出理查一世骁勇善战。

先和萨拉丁交上手的是“小狐狸”腓力二世。双方在阿卡城下摆开架势打了快一年也不分胜负。当然不分胜负其视对作为防守方的萨拉丁是有利的。正当萨拉丁为自己坚固的城防和誓死不退的穆斯林勇士洋洋得意之时狮心王理查也加入了战斗。“小狐狸”虽精于纵横捭阖,但攻坚战的确非其所长。等到骁勇善战的狮心王加入战斗后萨拉丁就明显感觉到对手的进攻势头越来越猛了。

萨拉丁意识到在这位狮心王凌厉的攻势下阿卡城死活是守不住了,于是萨拉丁给理查写信称愿意交出阿卡城并交出二十万金币和1500名俘虏,作为交换的条件则是理查占领阿卡之后要善待城中的穆斯林。狮心王理查接受了萨拉丁的条件。事后理查并没追击萨拉丁的败军,不过他进城之后还是屠杀了三千名穆斯林。理查给出的理由是萨拉丁没按时把二十万金币送过来。

理查在攻占阿卡之后继续率军向耶路撒冷进军。当理查行至阿苏夫森林时遭遇萨拉丁设下的埋伏。萨拉丁试图用小股部队埋伏袭扰引诱理查的主力部队出击,从而实现诱敌深入、快速突破的战略意图。早就深入研究过萨拉丁战术特点的理查洞穿了对方的意图,因此理查指挥部队坚守着阵型。萨拉丁的部队多次出击都没能成功引诱理查追击。僵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军队中的骑士团终于按捺不住奋勇杀出。

尽管并没等到理查心中的理想时刻,但最终也起到了他预计的战术效果。穆斯林骑兵由于过于靠近十字军方阵,因此在突然杀出的十字军重甲骑兵冲击下伤亡惨重。萨拉丁在此战中损失近八千骑兵。此战之后萨拉丁由衷地佩服理查的才华和气魄,也因此将理查视为自己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强大对手。作为战胜者的理查也对萨拉丁的战术才华深感敬佩。身为对手的两人却产生了英雄惜英雄之感。

在后来的日子里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在打打停停的过程中萨拉丁和理查之间的通信却从没中断过。萨拉丁在信中称理查是自己一生中最厉害的敌手,理查对向自己的部下和盟友说萨拉丁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在贝特鲁巴对峙期间查理得了皮肤病,于是他向正在城外对峙的萨拉丁写信请求送一些冰镇水果和治疗的药物。萨拉丁很快就派人将查理所需之物送到他的营中,而且还派去医生为理查诊治。

理查撤兵之后萨拉丁趁虚而入攻占了雅法,理查闻讯率3000步兵冲到雅法城下。理查身先士卒亲自与穆斯林军队厮杀,闻讯赶来的萨拉丁也率部亲自迎战。萨拉丁在战场上见到持剑步战的理查竟觉得堂堂的狮心王没战马不成体统,于是立刻派人给理查送去了一匹战马。理查心安理得地接受后骑着萨拉丁送来的战马把萨拉丁杀得人仰马翻:不仅成功夺下了雅法城,还一口气追出了五里地。

这两个在战场上打得你死我活的对手私下里却心心相惜。萨拉丁告诉理查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的圣城,所以自己和手下即使是全部战死也不能相让。理查在给萨拉丁的回信中提到耶路撒冷的事可以再商量,但请求萨拉丁归还在哈丁战役中缴获的基督教圣物真十字架。在经过无数次交流沟通和共同努力之后双方的争端以狮心王理查与萨拉丁的议和宣告结束。

萨拉丁的慷慨大度是他战胜敌人的一大法宝。曾与萨拉丁交过手的十字军首领威廉曾说过:“萨拉丁睿智、勇敢、慷慨无比。正因为如此使他赢得了下属的心,没有什么比慷慨的赏赐更有效的手段了。他用自己慷慨和气魄征服了十字军”。萨拉丁在最大程度上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最大程度分化瓦解了自己的对手。作为逊尼派信徒的萨拉丁致力于强化逊尼派的主体地位,但并没因此排斥国内的什叶派和基督徒。

萨拉丁为统一伊斯兰世界必须首先压制赞吉王朝,可他并没因此使伊斯兰世界的内斗扩大化。这为他日后能专心全力应对十字军打下了基础。在收复圣城耶路撒冷后萨拉丁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宽宏大量:他没因为88年十字军的暴行而报复任何一个基督徒。萨拉丁的英雄气概和宽宏大量不仅在伊斯兰世界内部争取到了大量的支持者,而且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他。

如今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视萨拉丁为“民族英雄”,而西方国家也视萨拉丁为骑士精神的楷模。萨拉丁和狮心王理查英雄惜英雄的故事早已在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后的善行令他在东西方世界都收获了不少赞誉。普鲁士国王为大马士革萨拉丁墓赠送的一座大理石棺上刻下了西方人对萨拉丁的看法:“他用自己慷慨和气魄征服了十字军!”

爆裂鼓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话说《爆裂鼓手》最令影迷津津乐道之处,自然要数乐队导师特伦斯-弗莱彻的魔鬼教学方式——扇耳光、谩骂、整蛊,无所不用其极。电影导演达米恩-查泽雷针对片中“滥用体罚和血泪交织的学习过程”等大量镜头引起的争议做出回应:片中的故事有事实根据,来自于他个人的亲身经历,血、泪绝不是夸张。

暂且忽略老美对于体罚教育的大惊小怪,在中国,打骂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孔老夫子曾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比喻之妙,刺人之深,丝毫不亚于弗莱彻老湿的毒舌水准。钱钟书先生少年时没少挨打。他的夫人杨绎先生著的《钱钟书和<围城>》一文中写道:“家人都在院子里乘凉,他一人还在大厅上,挨了打又痛又羞,呜呜地哭。”讲究斯文的书香门第尚且如此,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是将“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这句俗语奉为信条。

我至今对父亲的“佛山无影脚”和母亲的“葵花点穴手”记忆犹新。还记得上小学时,中午放学跑去同学家看《玩具总动员1》,迷得忘了饭点,被等候在校门口的父亲逮个正着,有没有挨揍记不清了,倒是有当众罚站,供来校的小伙伴们品头论足。

按我理解,大人体罚的目的是让小孩子长记性。弗莱彻老湿针对男主尼曼花样百出的羞辱是要让他记住:通往成功的道路不仅没有捷径,而且荆棘曲折。

成功很美好,谁不想成功呢?我以为,如果能将心里琢磨的那点事办成了,就是一种成功。说易行难。拿我来说,当我想写点东西,刚开了头,忽然发现有个知识点不懂,上网翻找时,又想起有部美剧/日漫今日更新,看完剧,又想起今日某场比赛的录像应该放出了,看完录像,又想看某游戏主播的直播节目,三折腾两折腾,一天结束。

舒适的环境是腐蚀意志的温床,此言诚不欺我。我一个同事,一天到晚什么活都不干,只上网看片子。有一次他对我说:“如果我认真起来,早就发财了!”又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家。

有时候,世人缺乏的不是天分,而是坚韧不拔的倔劲儿。男主尼曼和弗莱彻老湿在酒吧的谈话是影片的高潮之一。弗莱彻饱含深情地陈述令人动容。那个时候,他不再是望之生畏的恶魔教官,而是信仰坚定的虔诚信徒。他深信,对那些渴望成功的人而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能逼迫他们不断突破极限,最终成就伟大。

影片中,弗莱彻厉吼道:“快点,快点!”尼曼奋力挥舞血迹斑斑的鼓槌,神色狰狞得几近面瘫。与此同时,经常嘲笑男主的格雷格正在那间纪律涣散的音乐教室荒腔走板地吹着《比利-赞恩》。谁更接近成功,不言自明。

对于渴望做出成绩的人来说,人人都需弗莱彻,需要那种时刻自我监督与鞭策的精神。影片中血泪交织的画面,以及打骂和整蛊的手段都可以看作艺术的渲染,真正需要观众认真对待的,是影片传达的信号:成功,并非儿戏。

奉上一个真诚的建议。看完《鼓手》,如果还对成功的内涵有疑惑,不妨再看一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