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的作者是谁,贾平凹的浮躁讲了什么?
平凹的书是看了一本又一本,自《废都》后,只要出新书,都要在第一时间买来拜读。
《浮躁》也是如此。
虽然读了很多贾平凹的书,但多是过后就没有了什么印象,书里写了谁、讲了什么故事,基本上忘得一干二净。
除了骇世惊俗的《废都》和一些写商州风情的短篇留有印象外,别的都概莫如此。知道有本《浮躁》,却也不知书里写过一些什么。
简单分析,贾平凹的小说胜在奇与地方风情上,除此,并无明显超越其他作家的地方。
当然,贾平凹的书法还是强于许多人的,一幅字就多少万的,令人只能仰望而不敢小瞧。
但对于小说而言,对于有份量的小说而言,光会讲故事不行,重要得会刻画人物。在人物塑造方面,贾平凹就稍显功力不足了,那么多本小说没能留下几个让读者过目不忘的人物。
书是死的,因了形象鲜明、性格突出的人物方能流传,但贾氏的小说却多是缺少了这个。
估计若干年后,谈起贾平凹,也就是《废都》、商州风情,再就是令人乍舌的“贾氏书法”。
《浮躁》,也就是一本书名,或者是一个表示心情状况的词语。
主要是文笔还有故事情节好的?
最近文荒,有没有好看的小说推荐!
有,推荐小说名称《镇魂》
《镇魂》是由Priest大大写的耽美网络小说,目前已经完结,并拍摄了同名电视连续剧《镇魂》。
只不过小说里巍澜那可歌可泣的万年爱情在电视剧里被改成了社会主义兄弟情,不过这也并不影响《镇魂》的爆火,要问2018最火的电视剧是哪部,那绝对非《镇魂》莫属了。
我本身并不是一个爱看小说的人,或者说是压根不看小说,但《镇魂》这篇小说我至少应该看了5遍,里面的故事情节都记的清清楚楚。
这篇小说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沈巍和赵云澜的万年爱情。沈巍表面上是一个温文尔雅君子端方的大学教授,实则是一个来自污秽之地的鬼王。
他可以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克制守已,独行万年,他可以为了心尖上的人守护苍生,爱而不得。他的爱隐忍克制,他的爱情根深重。
故事的另一主角:赵云澜,看似浪荡不羁,油嘴滑舌,实则心有城府,心系苍生。
他深爱沈巍,却可以为了苍生牺牲自己,后世世轮回又因为沈巍的刻意躲避而错过,终在这一世得与遇见。他一眼就爱上了沈巍,为了追求沈巍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并最终抱得美人归。
沈巍的爱有步步为营的算计,有掩藏真相的歁骗,但这些他都一步步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宽容,用自己的细心接住了。
若问在这世间谁能接住沈巍那一腔真情,唯赵云澜不可。
这篇小说故事架构新颖,三观很正,文字精辟,可谓是妙笔生花,句句连邾,特别推荐亲去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喜欢的。
一个即将要下乡的知青?
《活在七零年底/重生于七零年代》作者:时空错乱(完结)
文案
我是生活在21世纪的莫晓,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在医院里,成了另外一个女孩林晓雯,更吓人的是现在居然是1976年!
于是,我这个80后一夜之间变成了60后,体会了一把传说中的生活,还到了云南去做知青。幸亏我历史学得还可以,不然可怎么活啊。
不过重生也是有好处的,虽然失去了很多,可是上帝也给了你预知未来的特权,就好像给你开了金手指一样……
内容标签:重生 灵魂转换 穿越时空 都市情缘
搜索关键字:主角:林晓雯,史明辉 ┃ 配角:宋振华,宋飞扬 ┃ 其它:
乌合之众是一本什么书?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乌合之众,为汉语成语,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像一群暂时聚合的乌鸦。
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勒庞是谁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 1841.5.7-1931.12.13),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
从1894年开始,勒庞发表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主要有《民族进化的心理定律》(1894年)、《乌合之众》(1895年)、《社会主义心理学》(1898年)《革命心理学》(1912年)以及《战争心理学》(1916年)等。
《乌合之众》讲了什么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
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乌合之众》的诞生背景
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学者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看作是理性的胜利。然而,这一看法并不能解释理性号召人们赶走了国王,为什么还出现了雅各宾专政的恐怖。
在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的学者中,勒庞成为一位佼佼者:他独辟蹊径,开拓了这一研究的心理学视角。
勒庞指出:“理性已尽其所能,别再做更多的指望了,对于那些仍旧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另寻他法。”
为了寻找“他法”,勒庞自称是二十年如一日,积累了可观的成就,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成果。《乌合之众》就是其中之一。
《乌合之众》的深远影响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凡是那些需要发动大规模群众参与的行动,诸如政治家煽动国家疯狂、商业界鼓动群体购买、媒体诱导民众意志等等,都必然利用了庞勒的思想,很多行动纲领都是参考了勒庞的群体心理分析而制定的。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不仅是心理学研究者必备的一本书籍,对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作者们也有着借鉴作用。比如书中对于犯罪群体的阐述,说明群体的犯罪倾向等,对于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人们以及法律工作者们,也会有莫大的帮助。
《乌合之众》对于从事或研究政治经济的人们也会有帮助。书中对于选民群体和议会群体心理的研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乌合之众》的时代意义
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
他首次阐明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了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在20世纪的历史里得到了验证。
懂得群体心理学,“就像拥有一道强光,照亮了许多历史现象与经济现象。没有它,那些现象就很难看清”。
时至今日,《乌合之众》依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如何评价《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美国社会学家墨顿:“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2010年,法国《世界报》与弗拉马里翁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改变世界的20本书”,其中就有《乌合之众》。截至2013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
小站课文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课文讲了北方山区的一个小站,由于工作人员精心布置和认真工作给旅客带来温暖的春意,赞扬了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站虽小但这正是祖国千千万万个铁路线上的一个个重要的站台,正是这无数个不起眼的小站为祖国的铁路交通事业做着巨大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着小站的环境,默默无闻,爱岗敬业。
《小站》是80年代小学课文,作者袁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