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怎么读,讲徽州女人的民谣?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唐诗《琵琶行》一直流芳千古,白居易笔下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故事,让"江舟司马青衫湿"。千百年来,也湿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明清以来,数百年徽商雄起商界,男人们背井离乡创天下,徽州女人 谋生为艰、孤独的辛酸犹过之而不及,有的女人从嫁夫第一天起,一生的守望,从一个香娇玉嫩羞答答的女子,等到满脸沧黄,愁容满面,疾病缠身,最后油尽灯枯,含恨而终。徽州商妇,每天都在续延着“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她们也象琵琶女一样,“别有幽情暗恨生”,用泪水凝结成的民瑶及歌谣,大多乃徽州女人的杰作,这些民谣已成为不朽徽文化的经典!
商妇的哭歌艺术
古徽州一般富人家待字闺中的女子总是就着私塾读过几年书,腹中有些文墨。一旦嫁给商人,饱尝商人妇的痛苦时,便会有感而发形成文字,倾吐积郁于心的愁苦。于是徽州就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商人妇的歌哭艺术。歌哭词从不同的角度披露了”留守女人“的痛苦经历和心理 。
典型代表作《徽州女人》
戏曲《徽州女人》是近年来的黄梅戏代表作品。
讲述着一个女人的痴、执、贤、忍,从十五岁的花样年华,熬到五十岁的垂暮之年,熬的仅是一枚空有的名份,一份绝望的悲哀。
你听她唱:
隔着窗棂偷眼望哎。
细雨蒙蒙遮青山也。
青山脚下一把伞哪,
伞下书生握书卷哎。
高高的身材,宽宽的肩啊,
一条乌黑的长辫垂腰间呀,
………
故事情节
第一幕:嫁
唢呐声中一乘花轿过得桥来,轿中是少女和她满溢的幸福,只因“丈夫”来相亲时低灯见过那伞下的一卷书和一条辫,从此书生的背影便令她憧憬无限。她不知那书生已远离家门,背新娘的人是新郎的小弟。伏在瘦小的背上,红盖头下却在思量要如何为丈夫补养身子。
洞房外一天寻人不着的公婆终于吐露真情,天真的女人第一想到的是“他嫌我?”公婆说他去求功名了,她即转忧为喜:“求功名好”。高高兴兴接受了小弟的跪拜,一声“大嫂”从此注定了女人的一生。心中那飘荡的长辫已被丈夫剪下,捧在手中,独坐空房,女人对自己说“他这是怕我寂寞,留下辫子陪我”。
第二幕:盼
十年过去,女人认认真真地做好该做的,为尽孝道,已将公婆改口叫爹娘。每天去井台打水很久才回来,只为在桥头看到丈夫突然出现,甚至想过了桥去,去外面看看,去把丈夫找回来,可对于“外面的世界”,她惶惑,身为女人,只能坐守井底。
公婆实在不忍看她受此折磨,要将“女儿”嫁人,村里唯 一的老秀才提的建议却是“等”。因为他当年也是离家闯荡,三十年后照样叶落归根。
第三幕:吟
又是十年。丈夫有电报发来,说是已任县长。全村欢喜,老秀才要写回电,女人只说两个字——“快回”,二十年的苦等仍未将她的希望抹平,为接喜讯匆匆换上的嫁衣红得耀眼,红得让人想哭。
随后到来的信里有大洋,还有三口之家的全家福照片,面对微笑的女人,所有的人都不敢说。公婆悄悄将照片藏了起来。
因儿子的不肖,媳妇的不幸,两位老人不久即撒手而去。女人突然发现自己再也没有活的意义,一切都是为谁而忙?漫漫长夜如何苦熬?隔壁小叔一家红红火火,这边凄冷无助,那边却又诞麟儿。黑夜中,小叔送来了一盏明灯——襁褓里的婴儿让她又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第四幕:归
十五年飞逝而过,婴儿也长成了甩着黝黑长辫的少年书生,女人却老了,她每天都用颤抖的手为儿子梳辫子,她说,梳辫子好看啊。儿孝母慈,似乎日子就该这么平静地过下去。
村外却走来了叶落归根的“丈夫”和他的夫人。“唢呐大哥”将消息告诉女人,她慌慌张张地要去为他们收拾屋子,要为受了风寒的那个“她”煮姜汤,人们这才知道原来她早已明白真相,为婆婆整理遗物时那张照片告诉了她一切。
儿子泣不成声,明白母亲让他读书是为了有一天能为她念那封信,可其实那信他早已读过数遍却不敢对母亲说。女人含泪说让儿子读书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带她到“外面”看看,她真想去外面啊。
在桥上,女人迎接丈夫,只说着“家来啦?家来着就好”,招呼他进屋。丈夫不知她是谁,一遍一遍地问,她说
“我?我是你伢子的姑姑……”
(守到最后,自己不知道是谁)欲哭无泪……
《十送郎》歙县民谣
一送郎,送到枕头边。
拍拍枕头睡睡添。
二送郎,送到床前面。
拍拍床梃坐坐添。
三送郎,送到槛闼(窗户)边。
开开槛闼看青天;有风有雨快快落,留我郎哥歇夜添。
四送郎,送到房门边。
反手摸门闩,顺手摸门闩,摸不着门闩哪一边。
五送郎,送到阁桥头。
双手搭栏杆,眼泪在那流;
撩起罗裙擦眼泪,放下罗裙凑地拖
六送郎,送到厅堂上。
先帮哥哥撑雨伞,再帮哥哥拨门闫。
七送郎,送到后门头。
开开后门一颗好石榴
摘个石榴郎哥吃,吃着味道好回头。
八送郎,送到荷花塘。
摘些荷叶拼张床;
生男叫个荷花宝,生女就叫宝荷花。
九送郎,送到灯笼店。(我再多句添)
哥哥尔不要学灯笼千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十送郎,送到渡船头。
叫一声:撑船哥,摇橹哥,帮我家哥哥撑得稳掇掇。
船工唱:我撑船撑得多,不曾看着尔(你)嗯(这)个嫂娘屁哩屁啰嗦。
商妇送郎君,床头送码头,难舍难离情绵绵!有失魂落魄哀愁;有劝戒忠贞的苦心;亦有对郎哥早日团聚的企盼;她心中自问:船家啊,你今天撑俺郎哥去,你又何时撑俺郎哥回呢?其情其景,多么让人难以释怀。
《十送郎》黟县版
《十送郎》版本地区具体内容黟县
送郞送到枕头边,
拍拍枕头叫俺郞哥困下添。今日枕头两边热,明天枕头热半边来凉半边。
送郞送到床笫沿,
拍拍床笫叫我郞哥坐下添。今日床沿两人坐,明天床沿做半边来空半边。
送郞送到窗槛前
推开窗槛看青天;但愿青天落大雨,留我郞哥再住一日添。
送郞送到墙角头,
抬眼望见一排好石榴;有心摘个给郞哥尝,只怕郞哥尝了一去不回头。
送郞送到庭院前,
望见庭前牡丹花;郞哥啊,寻花问柳要短命死,黄泉路上我也要和你结冤家。
【注释】:困下添,是徽州方言中较为常见的倒装句如“吃饭不曾(有没有吃饭)”,意思是“多睡一下”。困,即“睡”;添,添加、多。落大雨,即”下大雨“。
《十别》歙县民谣
一别少年夫君起黑心,
踢打妻子想别人。别人妻子不长久,石板栽花不生根。
二别别到我家公,
我家公公听分明:尔家孩儿要卖我,一碗热茶靠何人?
三别别到我家婆,
我家婆婆听分明:尔家孩儿要卖我,锅头淘米靠何人?
四别别到我家儿,
我家小儿听分明:
尔家爹爹要卖我,供书上学靠何人?
五别别到我家女,
我家小女听分明:
尔家爹爹要卖我,梳头包脚靠何人?
六别别到我家伯,
我家伯伯听分明:尔家弟弟要卖我,浆洗衣裳靠何人?
七别别到我家叔,
我家叔叔听分明:尔家哥哥要卖我,菜园地里靠何人?
八别别到我家姑,
我家小姑听分明:尔家哥哥要卖我,分猪端食靠何人?
九别别到灶下头,
灶司菩萨听分明:尔家相公要卖我,装香点灯靠何人?
十别别到厅堂前,
太公老爷听分明:尔家少爷要卖我,揩桌扫地靠何人?
徽州女人不辞辛劳,勤勉有加,仰奉双亲、腑育子女,操持家政,忍辱负重。而男人一纸休书便可赶出家门,扫地街头,世间安有女权?女人如诉如泣,怎不落泪?
《前世不休,生在徽州》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2、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3、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4、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5、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6、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7、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这一首“徽州歌谣”,单这歌词便能够让人感受到那些稚嫩、无邪的童声集体咏诵时的缈缈余音,眼前随之就会出现连绵的群山、冷峭的石桥、曲流的溪水、庄严的牌坊、高阔的祠堂、精巧的民居等等一些典型的徽州特征。
正如歌中所唱:“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徽州地区多是山脉,耕田极少,过去的徽州人不得不翻山越岭出去贩卖盐和茶叶等维持生活。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经商的男人出门做生意很少带家眷,一般人只身闯天下,往往常年甚至几年不回来,不少人甚至死在异地他乡。“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徽商们在外赚得大量银子,衣锦还乡,请来极好的石匠和木匠,开始雕梁画栋,修屋建舍,不仅给家人留下了一处处华美的故园,也给徽州留下了典型的白墙黑瓦的建筑群,给世界文化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
徽商常年不回家,女人守空房的就多,有的女人甚至一辈子守寡。“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是当时徽州女人真实的写照。
徽州各大家族都有极严的家规,女人如果不守妇道,由族长在祠堂里召集族人进行严厉审判,有的就被无情处死。而贞洁烈女则被颂扬,立贞洁牌坊加以永久标榜。
《宁愿嫁给种田郎》
悔呀悔,
悔不该嫁给出门郞,
三年两头守空房。
图什么高楼房,
贪什么大厅堂,
夜夜孤身睡空房。
早知今日千般苦,
宁愿嫁给种田郞。
日在田里忙耕作,
夜半郞哥上花床。
众多的商妇,苦受煎熬,徽州女人内心的抗争,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写照!
《杉树林》祁门县民谣
我家住在杉树林,手把杉树望亲人。
娘问女儿望什么,数数杉树几多根。
几多根,哪知我在望亲人。
干妹住在竹子窠,手把竹子望情哥。
娘问女儿望什么,数数竹子几多棵。
几多棵,哪知我在望情哥。
手把杉树望亲人,手把竹子望情哥。
你问我情有多深?你去数数竹子几多根!
《过路哥哥莫多言》黟县民谣
男:好塘清水好塘莲,好个女子坐塘舷。
女:过路哥哥莫多言,一心出门去赚钱。
男:红花美女处处有,只怕银钱不凑手。
女:十指尖尖白笋芽,肩头担饭手拎茶。
男:当初叫尔嫁畀俺,冬穿绫罗夏穿纱。
女:不嫁畀尔出门郎,三年两头守空房。
不嫁畀出门老鸦喳,三年两头不归家。
宁愿嫁畀种田郎,泥脚泥手爬上床。
日陪公婆堂前坐,夜陪夫君在绣房 。
《十二月花名》(山歌)黟县民谣
正月梅花次第开,白花头上送春来;一年花事从头看,万紫千红照酒杯。
数到花朝二月时,樱桃开处拂杨枝;卷帘一阵清风过,无主扬花又乱吹。
三三时节好春光,花有精神草有香;秾李夭桃都美丽,一齐来拜牡丹王。
茶蘼花在四月香,一番风雨送群芳;主人园里无多事,浅土分枝种海棠。
五月榴花似火红,栽蒲剪艾乱烘烘;有花有酒端阳节,带醉开花处处同。
六月荷花水上飘,凉亭水阁好逍遥;采莲邀伴南湖去,小小轻船慢慢摇。
七月西风又旱秋,玉簪花似玉搔头;西边蓼子红于火,更有菱花水上浮。
八月槐花到处黄,月中桂子落天香;秋来花样新鲜甚,开过金钱又海棠。
九月黄华菊正香,家家把酒赏重阳;芙蓉苞向枝头结,橘柚垂垂又早黄。
十月芦花似雪飞,初冬时节百花稀;山头枫叶呈奇采,赛过三春锦绣围。
冬月山头落叶时,芙蓉开到水边枝;莫言寒冷无花意,花信风来到处吹。
腊月家家种水仙,山如睡黛雪如绵;铜鈩兽炭相围聚,开到寒梅又一年。
四季名花四季香,人人都为看花忙;花开须要及时赏,莫对空枝枉断肠。
栽芍药,种梨棠,春兰秋菊各芬芳;须知花样般般好,百花国是温柔香。
《哭歌词》
斜倚门框手叉腰,
望郎不回心里焦。
望年望月望成双,
单望那床几驮妹,
妹驮郎!
斜靠门框凭栏处,遥望天边思无限
梦里常见君回首,别时容易见时难!
待到相思泪已干,不见郎哥乘归帆!
这首歌以哭的形式唱出来,更添了几分悲凉。
《新安竹技词》
清人倪伟人撰的《新安竹枝词》
词一
仙姥峰头日欲低,将军岩下草初齐;
春风一棹渐江水,直送依郎下浙西。
封锁茶箱问水程,饯春筵上饯郎行;
郎行正向金阊去,听说西施妾恨生。
紫霞山上鹧鸪啼,紫霞山下草萋萋;
侬在紫霞山外住,送郎时过阮公溪。
青草初齐、风和日丽的暖春,温情婉约美如景,商妇却惆怅哀怨,“紫霞山上鹧鸪啼,紫霞山下草凄凄"。送别总是情依依。
词二
刺桐花发侬入门,刺桐花落郎出门;
侬入门时郎新喜,郎出门时侬断魂。
“刺桐花发侬入门,刺桐花落郎出门”一句,新人欢聚时太短,离愁别恨两茫茫。新婚燕尔,就要送夫远行,再见时难别亦难,怎不叫人断魂又断肠?
《寡妇歌》
正月提起寡妇娘,正月本是拜年忙,
别人拜年有人陪,寡妇拜年自茫茫;
二月提起寡妇娘,二月本是下种忙,
别人种子已归土,寡妇种子高悬梁;
三月提起寡妇娘,三月本是挂钱忙,
别人挂钱挂上祖,寡妇挂钱挂夫郎;
四月提起寡妇娘,四月本是插秧忙,
插得秧来茶已老,采得茶来秧又黄;
五月提起寡妇娘,五月本是耘田忙,
金莲三寸泥里踩,百褶罗裙裹泥浆;
六月提起寡妇娘,六月本是乘凉忙,
别人乘凉成双对,寡妇乘凉不成双;
七月提起寡妇娘,七月本是割稻忙,
别人割得金黄谷,寡妇割得满田荒;
八月提起寡妇娘,八月仍是收割忙,
别人收粮仓仓满,寡妇只收半年粮;
九月提起寡妇娘,九月本是赏花忙,
别人菊花亲人摘,寡妇菊花园里黄;
十月提起寡妇娘,十月本是做衣忙,
别人做衣做花色,寡妇只做青布裳;
十一月提起寡妇娘,十一月本是舂粮忙,
别人舂粮用担挑,寡妇家中升底粮;
十二月提起寡妇娘,十二月本是过年忙,
别人过年团团聚,寡妇过年守空房。
真是“弦弦掩抑声声思,诉说心中无限事”
孀居徽商妇不仅承担繁重劳作,艰难苟活,还要承受思念疾苦、孤独煎熬、无助无望的楚痛!
无数个等待丈夫回家的徽州女人
一一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
在漫长的岁月里,她们将自己的男人,视为唯一的依靠!这是她们的命运,而她们每天的故事,也让人魂牵梦萦,古今皆奇,
每一座牌坊,每一首民谣,都是一个个凄美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是用泪水凝结成的诗………
后记
徽州民谣包括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县民谣和祁门民谣,婺源民谣,因方言不同有各自的特点;从内容上来分,有徽商民谣、生活民谣、劳动民谣、爱情民谣、时政民谣和游戏民谣等。但由徽商兴起后,写女人的民谣,在全国及历史上也是鲜有的。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的特点。
这些由女人泪淌成的诗,是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灿烂徽文化组成部分,是留与子孙后代的财富。然如今却与徽州方言同样面临着濒危的窘境,传承和保护好徽文化,是我们新一代的使命。
黟县读音和意思?
黟县的黟字读作:yī,黟县读音:yī xiàn。黟 形声。字从黑,从“侈”声,“侈”省亦声。“侈”本义指“主人与一群随从”,引申指“一群人”。“黑”指“不明”、“不清”。此处指县名。黟县隶属于安徽黄山市,是古徽州六县之一,位于安徽省南端、黄山风景区西南麓。
满清历史上比较悲剧的女人有几个?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16年算起,到1912年清朝灭亡,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的时间。
自古红颜多薄命,帝王之家最无情,历代皇帝都有“后宫佳丽三千”可想而之处在深宫中的女人命运是多么的可悲,特别是清朝,闭关锁国,思想迂腐,人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真到了关键的时刻,匹妇也未必能脱身,更何况那些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
接下来让我来盘点下满清历史上命运最凄惨的下面几位女人吧!
一、清太祖努尔哈赤大妃乌拉那拉氏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乌喇那拉氏,名阿巴亥,乌拉部满泰贝勒女,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极继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后被立为大妃,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后金天命十一年被逼殉葬。
后顺治皇帝年幼登基,多尔衮掌权为摄政王时,追尊其为皇后,谥号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顺治皇帝亲政后在他人的唆使下,便以多尔衮曾图谋篡位为由,开除了多尔衮的宗籍,并将阿巴亥的谥号取消,其神牌也从太庙撤出。
在努尔哈赤崛起创业、建邦开国的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地留下了阿巴亥的印记。在权力之争中她被送上祭坛,但她生命的活力、刚烈的个性、过人的聪睿则在她儿子身上得到延续。轰轰烈烈的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就是在她的儿子多尔衮的指挥下进行的。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妻子,在努尔哈赤称汗以后是皇宫内地位最高的大福晋;但在清代的皇后中她也是最苦命的一个,不仅被送上牺牲的祭坛,还没得到皇后的名分。
62年的风风雨雨,把一位天真伶俐的少女磨炼成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从沈阳的永福宫到北京的慈宁宫都印有她的倩影与足迹;太多的家事与国事以及太多的传奇,不仅在于与姑母、姐姐共事一夫,还在于她与小叔子多尔衮之间有着说不清的瓜葛,更在于她在弥留之际所做出的不同丈夫合葬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凄苦、无奈与辛酸,也留下太多的猜测。
二、顺治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
孝献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世称董鄂妃,真实名不详。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费扬古大将军之姊,世祖顺治帝贞妃族姐。
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妃入宫,深受顺治帝宠爱。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升迁速度之快,中国历史少见。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董鄂妃是顺治帝一生最钟爱的女子,死后追封为皇后,合葬清孝陵。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不附帝谥,是中国最后一位独立谥号的皇后)。
帝王虽然后宫佳丽无数,但是真正让顺治视为姿容绝代、才华出众,且品行清丽脱俗,善解人意的红颜知己还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
董鄂妃崩后,皇太后伤心哀痛。天下的臣民没有不感到悲痛的,皇太后、孝惠后和其他嫔妃都怀念追悼,只有顺治一个人,抚今追昔,虽然顺治说不出心中悲伤,悲痛却常常来袭。
董鄂妃的一生可用“红颜薄命”四个字概括,她的悲剧不仅在于她入宫前的特殊经历,更在于无法挣脱满蒙联姻的桎梏,她的一生给后世留下太多的话题……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是顺治在世时所册封的第三位皇后,但董鄂氏的皇后身份却是在去世后追封的。
三,雍正生母一德妃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崩逝于永和宫,享年六十四岁。同年八月上谥号“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九月与康熙帝合葬景陵,升祔太庙。乾隆、嘉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德妃从一个身份卑微的、负责端茶送水等细活的“官女子”,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宫主的位置,这是很不简单的。康熙二十年册的四个妃子,她们的地位或者说是在皇帝和众宫人心里的位置,是后来的其他宫妃难以相比的,或者说,后来的宫妃再牛也牛不过这四个人。
德妃生育十二女的时候已是27岁,而生育胤禵的时候已是29岁“高龄”,这个可以说是破了康熙朝后妃生育年龄的记录。因为她们基本过了25岁就可以让位后来人了,而唯有德妃,这样特殊,也再一次证明了康熙对德妃宠爱与其他宫妃的不同。
对比一下,荣妃在生育最后一个孩子时能有多大呢?荣妃的生日清史稿上没有记载,只说她“待年宫中”,她是第一个给康熙生孩子的女人,那年康熙13岁,她也不会大到哪去,就算她15岁,在康熙十六年的时候也就是27岁,还是没有超过生胤禛时29岁的德妃.
雍正皇帝,九子夺嫡的胜利者,一定不一般,无论是才能还是心智, 但据历史记载,德妃和其子雍正关系紧张,雍正即位后,她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 被雍正阻止。接着又拒绝受封为皇太后, 拒绝移居到太后应住的宫殿慈宁宫。这一切, 引起人们对雍正即位合法性的猜测。而几个月后,她便生病而亡, 野史传闻是被雍正"逼死" , 如今事情真相已无考。
四,雍正…年贵妃
年氏本来身体就很虚弱,雍正就说过她“体素羸弱”。她在怀皇九子福沛时,正好是康熙的大丧。这时候举哀磕头行礼之事,数不胜数,以她怀孕之身,不免动了胎气。导致难产,福沛生下后就死了或者就是一个死胎。她自己的身体也是一落千丈。
雍正三年十一月,贵妃年氏病重,八日壬寅,年贵妃“不怿”请留,十一月十五日,雍正下旨将其封为皇贵妃。十八日壬子,郊祭甫一结束,皇帝即停免次日太和殿百官朝贺,于当日马不停蹄地返回圆明园。接下来一连五日,除十九日甲午发出关于各省缉盗与蠲免江南四县赋税的两道上谕之外,《起居注》上再不见任何与皇帝处理政务相关的记载。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谥号为敦肃皇贵妃。
年贵妃天生不是搞政治的,婚姻把她卷进了一个又一个的政坛漩涡,当阴谋已经成为阳谋时,心力交瘁、不堪重负的她已经走在通往黄泉的路上……出自汉军镶黄旗的年氏,如果不是年氏家族所在的佐领拨给了四阿哥,她未必能当上雍亲王的侧福晋,也未必能当上皇贵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极其偶然的调拨,不仅决定了年氏的一生,也影响了年氏家族其他人的命运。
五、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
纯帝继皇后(1718年-1766年),乌喇那拉氏(又作“纳喇氏”、“纳兰氏”),名不详,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那拉氏”,史学界多称其为“那拉皇后”或者“乾隆继后”。那拉氏出身于满洲镶黄旗,是佐领纳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雍正年间,嫁与时为宝亲王的爱新觉罗·弘历,为侧福晋。
乾隆初期封为娴妃,乾隆十年晋封娴贵妃,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去世,次年晋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乾隆三十年正月随驾南巡,闰二月十八日忤旨截发失宠,提前送回京城。
五月十四日收缴历次册宝夹纸。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薨,下旨以皇贵妃礼葬,不举行国孝三年,可以说是不废而废。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五女。
在乾隆的后妃中乌拉那拉氏是惟一敢于同皇帝的淫威抗争的女人,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不仅留下太多的委屈,也留下太多的传奇……乾隆在位时期曾经册立过三位皇后,第一位富察氏是其父雍正给选择的,第二位乌拉那拉氏是其母孝宪皇太后钮祜禄氏所安排的,至于第三位皇后魏佳氏虽然是他自己封的,但那也是出于传位嘉庆的需要而对嘉庆生母的追封。而其中尤以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最引人关注。
六、嘉庆孝和皇后钮祜禄氏
孝和睿皇后(1776年—1850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礼部尚书恭阿拉之女。嘉庆帝第二任皇后。事仁宗潜邸,为侧福晋。嘉庆帝即位,封贵妃。孝淑睿皇后逝世后,先封皇贵妃。嘉庆六年,册为皇后。道光帝登基后,尊为皇太后,居寿康宫。道光二十九年逝世,葬清西陵之昌西陵。两子:绵恺、绵忻。女一,早逝。
虽然她身处皇宫内院,但兴亡的势头已如一把利剑穿过了厚厚的宫墙,紫禁城再也不能把动乱挡在宫阙之外;万里波涛的大洋,也不可能成为阻挡西洋舰炮的屏障,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七、道光静妃
孝静成皇后(1812-1855),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良阿之女,先祖来自蒙古科尔沁左右翼(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境内),死后抬旗入满洲正黄旗。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妃,清文宗咸丰帝的养母,也是恭亲王奕的生母。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四位皇后,其中三位是在他生前册立的,第四位则是在他死后,由儿子咸丰册封的。这位在道光死后才册封的皇后就是孝静成皇后,恭亲王奕訢的生母。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生于嘉庆十七年,比道光帝小30岁。道光五年,14岁的她参加清廷的选秀,被道光看中,封为贵人,赐封号为“静”。
道光六年,静贵人生皇次子奕纲。这对于已入不惑之年而子嗣甚少的道光帝来讲,实在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于是,静贵人便母凭子贵,晋升为静嫔;四个月之后,皇次子奕纲不幸夭折,道光念及静嫔丧子之痛,晋封她为静妃。道光九年,静妃生皇三子奕继,仅仅20天后,奕继就夭折了。
道光十年,静妃又为道光帝生下了一个女儿,是为皇六女。这个女儿最初封为和硕公主,道光二十四年被开恩加封为寿恩固伦公主,选定景寿为驸马。道光十二年,21岁的静妃生下了她的最后一个儿子——皇六子奕訢,即后来的恭亲王。
博尔济吉特氏在入宫后的七年中,为道光连续生下三子一女,由地位较低的静贵人升至静妃,可见其受宠程度。道光十四年,道光帝册立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时,又晋升静妃为静贵妃;道光二十年,孝全成皇后暴卒,道光晋封静贵妃为摄六宫事的皇贵妃,并将孝全皇后之子四阿哥奕詝交由她抚养。
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驾崩,皇四子奕詝奉诏即位,是为咸丰皇帝。他尊静皇贵妃为康慈皇贵太妃。咸丰五年,康慈太妃病重,恭亲王奕訢为生母讨要“太后”封号。咸丰念其对自己有养育之恩,便尊她为“康慈皇太后”。仅仅9天之后,博尔济吉特氏就去世了。她只当了9天的皇太后。
康慈太后去世后,咸丰皇帝为其上谥号为“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按大清祖制,皇太后初上谥号为12个字,并系先帝庙谥,而孝静皇后的谥号只有8个字,并没有系宣宗皇帝的庙谥“成”字,并且孝静皇后的神位不升太庙,只升奉先殿;而且孝静皇后死后也没有单独建陵,而是葬入了妃园陵。由此看来,孝静皇后与正牌皇后还是有区别的。
如果不是因为她曾经抚养过幼年丧母的咸丰,如果不是因为她是赫赫有名的恭亲王奕訢的生母,她不可能得到皇后的封号,更不可能最终得到“系宣宗谥、太庙”的哀荣,然而上述看似皇家内部的事务却直接影响到咸丰以及咸丰之后的政局演变。
八、咸丰懿贵妃叶赫那拉氏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玩弄权术她堪称轻车熟路,应对国际局势却总是一误再误;如果在洋务运动的基础上再向前迈一步,她就成为中国的明治;遗憾的是她不仅未能迈出这步,甚至还把试图迈出这步的人给扼杀了,使中国失去向近代转轨的机遇;更可悲的是,为了泄私恨在19世纪90年代还迷信起“刀枪不入”,结果是“扶清灭洋”终成虚话,而“辛丑条约”却实实在在地套在国民的脖子上;迨至提出所谓“预备立宪”时,早已无力回天。
九、同治皇后阿鲁特氏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户尚书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册为皇后。孝哲幼承父教。亦工书,能左手作大字。
光绪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庙。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于宣统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谥恭端,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阿鲁特氏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她享受了最隆重的皇家婚礼;她气质优雅,饱读诗书,虽有六宫之尊,却不能讨得婆婆慈禧的欢心,以至独守空房;在旁人的眼里她是令人羡慕的,但她内心的痛苦却是锥心刺骨的;身在富贵的皇宫,却落得活活饿死的下场……同治皇后阿鲁特氏21岁时被迫绝食自尽,这时距离她进宫才仅仅两年,在这两年中她度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人生劫难。
十、光绪珍妃他他拉氏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满洲镶红旗人,光绪帝妃嫔,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与姐姐(瑾妃)被入选宫中,封为珍嫔,后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珍妃,光绪二十年因忤太后,降为珍贵人;次年复升为珍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后出逃不想带着珍妃而被投井杀害,享年二十四岁,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为恪顺皇贵妃,草草下葬在别处,后来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统领后宫,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该葬的地方——崇陵妃园寝。
她容貌出众,性格中有那么些傲气,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这一切,不过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梦罢了,她死后文面上殊荣再大,这女子终究是将魂送给了已经冰冷的紫禁城。
光绪像在清末历史上,除慈禧之外,珍妃就是最具传奇色彩、最受人瞩目的妃子了。虽然她只活了短短的25年,但在其逝后的一百多年里,人们依然对她的故事津津乐道。每当人们游览至故宫,都会在“珍妃井”边追古抚今,为她和光绪的爱情落泪,为珍妃多舛的命运唏嘘,虽然这里早已物是人非,香魂远逝。
十一、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桂祥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或许很多人都说隆裕皇后生性懦弱、缺乏文史研究的价值、更抨击她只能与珍妃争风吃醋,对她的评价始终是贬大于褒。其实隆裕太后虽然身份尊贵、可命运多舛、是满清王朝的又一个悲剧人物。
她的丈夫、也就是光绪皇帝从来不曾爱过她,亲姑姑慈禧太后也不疼她。而且隆裕至死愧疚的是,是由她颁布了《退位诏书》,大清王朝
也就是在她手的中崩盘。
古代封建王朝,满清的这些女人,有的贵为一国之母,享有至高无上的尊荣,即使不能名垂青史,也会以善得终。然而,满清历史上的这几位女人,堪称后宫史上最悲惨的一幕!!
蓟读什么呀?
1.浙江丽水的丽,不读lì,读lí。
2.浙江台州、天台的台,不读tái,读tāi。
3.浙江嵊州的嵊,读音为shèng。
4.浙江鄞县(现为鄞州区)的鄞,读音为yín,不读jín。
5.浙江乐清的乐,读音为yuè,不读lè。
6.浙江诸暨的暨,读音为jì。
7.安徽歙县的歙,多音字,读音为shè,不读xī。
8.安徽六安的六,读lù,不读lìu。江苏的六合也读lù,方言字音的残存,江淮方言六陆同音,是古语,从这可知为什么六字的大写是陆。
9.安徽亳州的亳,读音为bó,不读háo。
10.安徽枞阳的枞,多音字,读音为zōng,不读cōng,枞(cōng)即冷杉。
11.安徽黟县的黟,读音为yī。黄山古称黟山。
12.安徽濉溪的濉,读音为suī。
13.安徽蚌埠的读音为bèngbù,不读bàngfù。
14.安徽砀山的砀,读dàng,不读Yáng或dāng。
15.江苏盱眙不能根据字读半边的原则来读为yú tái,正确的读音为xū yí。盱眙龙虾让人们知道了盱眙。
16.江苏邗江,扬州古称邗沟,邗江现为扬州市的一个区。邗,读音为hán。
17.江苏邳州的邳,读音为pī。
18.江苏甪直、浙江甪堰,甪,读音为lù。
19.江苏泛水的泛字的音、义皆同"泛",读fàn。注意:河南有条汜水,汜读音为sì。
20.江苏睢宁的睢,读音为suī。 22.江苏浒墅关的浒,读音为xǔ,不读hǔ。 23.上海莘庄的莘,读音为xīn,不读shēn。而山东莘县的莘,读为shēn,不读xīn。莘莘学子。 24.福建长汀的汀,读tīnɡ,不读dīng。 25.黑龙江穆棱的棱,多音字,应读líng,不读léng。 26.吉林珲春的珲,应读hún。 27.吉林桦甸的桦,应读huà。 28.辽宁阜新的阜,应读fù,易误读为"bù"以及"fǔ"。 29.辽宁桓仁的桓,不读héng,应读huán。如齐桓(huán)公。 30.辽宁岫岩的岫,读xiù。著名的北方玉都,产岫玉。 32.内蒙古磴口县的磴,读音为dèng。 33.天津蓟县的蓟,读音为jì,蓟为一种草本植物。 34.河北蔚县的蔚,多音字,应读yù,不读wèi。新疆尉犁,也应读yù lí。 35.河北井陉的陉,应读xíng,不读jing。 36.河北蠡县的蠡,应读lǐ,不读lí。春秋时有范蠡;今陕西礼泉,古为醴泉,也读lǐ。 37.河北藁城的藁,读gǎo。 38.河北涿州的涿,读为zhuō。涿州以及涿鹿,均在河北。 39.河北乐亭的乐,读lào。唐山当地的发音。李大钊的故乡。但山东乐陵音le。 40.河北大城的大,读dài,不读dà。 42.河北邯郸的邯,读hán。 43.山西隰县的隰,读为xí。隰指地势低洼而潮湿的处所。 44.山西洪洞的洞,读为tóng,不读dòng。传统京剧《苏三起解》中的那句闻名的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 45.山西临汾的汾、汾水、汾酒的汾,统读fén,不读fēn或者fěn。 46.山西解池的解,读xiè。 47.山西忻州的忻,读xīn。 48.山东莒县的莒,读音为jǔ,不读lǔ。 49.山东茌平的茌,读音为chí。 50.山东临沂的沂,读音为yí。江苏新沂,沂蒙山、沂水的沂,也读yí。山东省南部有临沂,北部有临邑,容易混淆,山东人多称北临邑南临沂。 52.山东郯城的郯,读音为tán。 53.山东无棣的棣,读音为dì。 54.山东兖州的兖,读音为yǎn,不读yǔn。 55.山东淄博的淄,读音为zī。淄河,在山东境内。 56.山东东阿的阿,读音为ē。 57.山东曲阜正确的读音qū fù。曲阜得名于地形。《尔雅 释地》云:"高平曰陆,大陆曰阜"。东汉应劭注:"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曰曲阜。"今之曲阜城东,还残存有一条委曲长八九华里的大阜,即土山。 58.山东单县的单与姓氏单同音shàn,不能念dān
有哪些五律和七律的古诗新作?
七律·斗法驱妖·文/熙本人生在世不平凡,祈愿求灵祷语喃。斗法驱妖神器掌,呼风唤雨老君衔。天施圣令金钟罩,地赐瑶台铁布衫。念咒画符邪事去,横行鬼怪盖收监。七律·贵骨藏金·文/熙本
潮生浪气水迷淫,树立英姿翠绿林。
圈圈年轮雕记忆,冥冥山海觅知音。
风吹醉爱云欢雨,日落痴情月荡心。
不越雷池循正道,人间可贵骨藏金。
七律【悟论】 文/熙本
师尊论道问凡尘,象望乾坤理可循。
谷实低头谦自我,秕虚仰脸傲谁人?
几杯烈酒心常醉,千盏清茶目更新。
万物神奇灵有数,向来天下只存真。
七律【俗放空尘】文/熙本
岁月何曾有颇偏,春秋造化度因缘。炎凉岂会孤鸣掌,得失无非几吊钱。四季荣枯轮万世,三生成败说千年。由来命运谁猜透,看破红尘一缕烟。七律【楼兰遗梦】文/熙本
晚秋风起滚云烟,远望沙尘暗九天。大漠沉浮三万里,胡杨生死五千年。可怜戈壁留残梦,欲问楼兰解遗篇。逝水怎知枯木恨,但求雪耻复桑田。七律【秋望】文/熙本
秋别峥嵘草渐枯,寻声望雁叫归途。
花将结果先凋谢,叶未经霜不服输。
千古泛沙青史谏,一朝失道绿林诛。
茅庐煮酒壶中论,笑问谁当大老粗!
七律【论政】文/熙本
朗朗乾坤定太平,立公天下道光明。
开天醒梦阳先出,为政行仁德自生。
台上虚言难己律,心中无鬼与谁争。
淬钢打铁须身硬,不正人形器不成。
五律【林规】文/熙本
云轻水不惊,鸟静晓林平。茂叶藏坚毅,谦怀有大成。风头难密谷,棘处必多荆。欲为参天树,何须与草争。七律【且论酒】文/熙本问询离别怅蹉跎,忘却人生八面坡。谁把善谈当结果?今将痛醉又如何!畅开一笑欢盛酒,狂饮千杯好放歌。知己相逢无量小,我宁喝倒不嫌多。七律【 讥秋寒】文/熙本一夜秋风落叶残,远天云急叹嘘寒。竹将气节当存志,世未清明不做官。峰险境深途坎坷,径斜人正路行端。书生瘦骨留铮影,几个铜钱买我难。七律【问解】文/熙本
人生未济度因由,愤气充胸莫问休。意欲厌烦留自扰,心无痛快剩何求。含冤屈齿牙咽肚,咬恨吞仇刺哽喉。切勿贪杯赊苦酒,谁能买醉解真愁。七律【无愧】文/熙本风雨担肩竹在胸,公私淡定敢争锋。分清善恶凭心度,明白炎凉逐意纵。海阔潮平而未止,天崩地裂亦从容。丈夫须有惊鸿志,历尽沧桑劲不松。七律【问秋】文/熙本悲秋几度问谁亲,叶落风萧气吐因。苟利攀高人媚富,贪心不足狗嫌贫。仁开果启天生道,礼达人和德有邻。常使胸怀盈坦荡,无须违意只留真。七律【恕言】文/熙本
昨夜红尘醒梦消,由来世事枉多聊。
短长有度知分寸,得失随缘过路桥。
无欲则刚难素放,贪婪必报岂轻饶。
一时浊水污天下,我独澄清我这瓢。
七律【师说】文/熙本 书香门第读诗声,月伴通宵秉烛明。经典千篇开益智,风流万种抒豪情。文韬武略江山定,治国安邦世界宁。天下图谋循正道,乾坤大计问先生。七律【沙尘暴】文/熙本蔽日遮空暗陌阡,摧城拔寨势冲天。横沙撒野戈矛急,飞石争锋闪电旋。煞气消沉愁盖地,狂风骤起怒生烟。谁知大漠因何故,惹恼红尘一万年。五律【问叶知秋】文/熙本
茫云伴雾愁,萧瑟共江流。
夏暖仍将去,风寒岂所求。
降霜徒以慨,逝水未分忧。
问叶心何叹,天凉不胜秋。
五律【同窗聚】文/熙本 尘霜白发催,旧梦煮青梅。岁月陪天老,乡音见面回。思牵情念故,离别话成堆。问此经年去,何时复聚杯。七律【秋雨愁】文/熙本
夜雨无眠扰醒风,浊流四溢漫河东。忧思郁闷胡诌梦,惨雾愁云乱煞空。天脸难开人不爽,心情未静意尤瞢。谁能解我千般苦,唯有沽家醉几盅。七律【问潮】文/熙本难休澎湃浪何求,不息涛声岂尽头。远岸映霞溶海耀,夕阳照水碎波羞。风流夜散财千贯,潮汐晨还箔亿瓯。得失由缘生月象,圆时如意缺如钩。七律【佛曰吉祥】文/熙本俗世清浑望自珍,当知佛祖塑泥身。虚浮蜃市徒留伪,不落风尘只为真。但见蛟龙曾蹈海,休闻燕雀枉讥唇。琅琊草木藏鸿鹄,莫道今生垄上人。七律【变天】文/熙本玉帝惩贪乱世穹,岂能八戒掌天蓬。阴阳混序三更怯,冷暖淆终九汉懵。云布雨帘囚雀影,树张枝网捕蝉风。谁将圣旨当儿戏,颠倒乾坤理不通。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述了一个故事: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照旧例,随皇帝参加封禅后,丞相以下的官吏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为他提升了四级,成了五品官.当时八、九品官穿浅青色或青色官服,五品官穿浅绊色官服.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为排色,觉得奇怪,过去问他,郑锰支支吾吾不好回答.这时玄宗身边的宫廷艺人黄幡绰一语双关地代他回答:“此泰山之力也!” 唐玄宗心照不宣,便蒙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长”,又转将妻父称作“岳父”、“岳翁”、“岳文”,连带著称妻母为“岳母”或“泰水”.七律【岳父何谓泰山】文/熙本典故重提忆念间,酉阳杂俎谏无讪。乘机为婿揩油水,封禅升官直汗颜。旧事虽然千载去,微词不得一时闲。谁言东岱添神力,岳丈应羞愧泰山。七律【借光】文/熙本有道光阴日月长,承缘造化破天荒。推崇功业歌秦汉,慰藉风骚韵宋唐。不老沧桑千百度,尚存文墨两三行。是谁求得神开眼,赋下诗词剩几章。七律【吾土】文/熙本蛇披龟壳冒龙鳞,冠顶无翎假大臣。土鳖上浮称霸道,牛头挂起诩乡绅。几盘炒菜填翻肚,二两烧锅灌醉唇。得意一时休跋扈,当知岁月不饶人。七律【乾坤存道】文/熙本
命始缘终气不休,五行从善运如流。
卦爻生克三回定,否泰阴阳一画收。
日月沉浮谦昼夜,乾坤冷暖谢春秋。
秉承大势循韬略,道载天机转地球。
七律【夏游昆嵛山】文/熙本 六月昆嵛景色融,蓝天葱岭远明中。尚枯瘦水澄清碧,正熟肥桃笑艳红。弥雾白纱飘石径,满山翠荫透凉风。无人独揽峰高处,宠辱何愁绝顶空。七律【斥雨】文/熙本骤暗滂沱势疾驰,飞纱成线急穿丝。且看浊气何须恶,待到晴空总有时。暴雨必终洪水逝,乌云难蔽太阳滋。逆风不肯慈天下,我唤高峰以拒之。七律【漂流】文/熙本峡江涛滚涌波横,拍岸腾空石惧惊。多是危涯多旖旎,越来怯胆越狰狞。未经急漩那知险,不度难关怎见平。逝水淘翻今古逝,名流岂肯浪虚名。七律【江山论】文/熙本
承厦千秋柱不偏,席间坐稳地铺筵。
风平浪静堪无事,水载舟行岂善缘。
家国崇贤天下固,乾坤至理道中玄。
渭河一钓传千古,成就江山八百年。
七律【只剩醉】文/熙本
怎奈囊羞只两文,再花不会剩毫分。
买瓶烧酒扬长尽,着火燃肠忍久焚。
肚里依然空荡荡,眼中却是醉醺醺。
嚷声李白藏何处,看我诗能卖几斤。
七律【天载道】文/熙本夕阳已坠惘猢狲,月醒流光夜不昏。叫雀几声嘲大小,惹天一叹笑卑尊。云浮上下风无迹,潮落高低岸有痕。莫道胸怀鸿鹄志,人生在世气长存。七律【临江问楚】文/熙本 望远云霞影渺仙,前人不见剩余川。纵然故国千年去,只为衷肠一线牵。可叹江河无复水,枉将波浪逝如烟。笑谈三户亡秦事,斗柄何时向楚天。七律【高考叹】文/熙本又是一年高考到,寒窗十载试狂飚。展开学子双飞翼,挤断人生独木桥。叹我天朝无捷径,忧心家国折弯腰。何时破解千秋结,以了江山此恨消。五律【晨问】文/熙本 登峰阔极间,翠入满眸还。晨起霞蒸日,烟沉霭伏山。风悠恬晓静,空旷剩云闲。徒负时光去,凭何度万关。五律【莫问】文/熙本
家穷少近邻,不必问由因。
尚爱君留意,当缘我自珍。
为何抛旧故,以此换新尘。
敢向私心斗,凡间有几人。
七律【人生傲】文/熙本
捅开穹顶割缠丝,落幕繁华怎念兹。
醒酒留神还旧梦,覆巢破卵岂完尸。
焉能畏敌无非死,何必挥刀以惧之。
此颈溅红头可断,血羞鼠辈惹吾嗤。
七律【江山傲】文/熙本
贵贱虚名入土丘,丈夫屈辱不低头。
百尝浮世炎凉尽,千折回肠骨气留。
敢踏华峰横剑论,岂惊沧海伏波泅。
英雄纵胆乾坤阔,拭血干心溅九州。
七律【观海问涛】文/熙本
临舟把酒小鲜烹,觥泛情牵意缭瀛。
水涌连天吞远际,鸥鸣入耳灌潮声。
横风袭浪千堆雪,纵海飞花百万兵。
莫让雄心空激荡,敢教澎湃伏波平。
七律【思度省言】文/熙本
凡尘自省拍三砖,思度先贤古话诠。
雨滴声声应悔过,风啼历历莫求怜。
人言得失心中论,史鉴因由事后镌。
只道情缘何贵贱,爱虽无价却谈钱。
七律【一念之间】文/熙本
若论红尘世汗颜,陆离光怪色斑斓。
仁慈普渡千年守,信义重归万里还。
海上无风藏险浪,胸中有道破难关。
是魔是佛凭修炼,善恶由心一念间。
圣经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威海市文登区西北20公里处,昆嵛山前怀,方圆近8平方公里。区内有天然老子头像和《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圣人与圣经同时出现在这里,神秘莫测,似有天意,玄之又玄,故名“圣经山”。圣经山历来被道家视为大化仙境。金元时期,王重阳收邱处机等“北七真人”为徒在此传布道,创立了道教全真派,王重阳也因此得成正果,成了全真派开山鼻祖。道教全真派在此发祥后,迅速传播,成为元、明两朝的正统教派,倍受推崇,盛极一时。因此,圣经山又是一座天然的道教博物馆,山上道教遗址遍布。如“天然老子头像”,“圣经摩崖石刻”、“混元殿”、“卧仙石”、“众仙坟”、“聚仙台”、“会仙桥”、“老君庙”、“玉皇阁”、“东华宫”、“三清殿”等等,景点达46处之多,可谓满山皆神话,无处不天机,自古便被誉为人间仙境,游人不绝,留下了数不清的诗文墨迹。
七律·圣经山论道德经·文/熙本
道德经书盖世功,精深简悟亦由衷。
自然气象循规律,宇宙星辰列汉宫。
三界神灵开运势,五行支干启苍穹。
不争而为心无我,万事天成理至通。
环翠楼坐落于威海市城中奈古山东麓,始建于1489年明孝宗时期的威海卫,清朝、民国、解放后几次重建重修。登楼远眺,海空一碧,隔海相望刘公岛、日岛,波涛滚滚;俯瞰街市道路,车水马龙;环顾南北群峰,苍翠峥嵘,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感慨万千!注:清风、明月一语双关。
七律【咏环翠楼】文/熙本
楼聚城威镇港湾,龙盘虎踞气惊寰。
清风潮涌刘公渡,明月光牵日岛间。
一阔雄心容大海,两宽炯目纳高山。
揽收环翠藏经典,酌满醇风醉笑颜。
人生座右铭:阔胸容海 宽目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