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当人和子弹的速度达到相同的时候

天美资源网

刘易斯拐点,当人和子弹的速度达到相同的时候?

人类不可能徒手抓住飞行中的子弹,这是人体生理极限决定的,初中物理课本上讲述的那段关于法国飞行员徒手抓住德国子弹的故事恐怕也是未经证实、道听途说的事,可见教科书主编对待科学的态度并不严谨。

而电影《功夫》中火云邪神徒手抓子弹的那一幕其实很多读者都没看懂——这是导演星爷向《敏豪生奇游记》的作者鲁道尔夫·埃里希·拉斯伯致敬的镜头,这本书别名又叫做《吹牛大王历险记》,里面的主人翁敏豪生伯爵曾吹嘘自己在俄国军队服役时徒手抓过射向他们的炮弹!

刘易斯拐点,当人和子弹的速度达到相同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子弹是一种高速飞行的杀伤武器,它能“高速”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分别用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以下简称“帕弹”)和7.62mm“中间威力”步枪弹来例举说明(以下简称“M43弹”):

当使用枪械为意大利“伯莱塔”92F型手枪时,9×19mm帕弹会产生235Mpa的膛压,枪口初速为390米/秒,有效50米,最大射程米200米;当使用枪械为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时,7.62×39mm步枪弹会产生370Mpa的膛压,枪口初速为710米/秒,有效射程米400米,最大射程米1500米。

390米/秒和719米/秒的速度是什么概念呢?它们分别表示1.1马赫和2马赫,即1.1倍音速和2倍音速,如果我们眨一下眼睛需要于耗时0.5秒,那么当我们试图站在50米的距离上徒手抓子弹时,9mm帕弹从离开枪口到飞行至50米位置耗时约0.13秒,7.62mm步枪弹则只需要0.07秒。

也就是说我们连眼睛都来不及眨一下,子弹就已经飞到我们所在的位置上,试问谁能徒手抓住以如此之高的速度飞行子弹呢?

当然了,子弹的飞行过程并不是做匀速运动,它的飞行速度是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可以这样来理解:当离开枪口的那一瞬间,子弹的飞行速度是初速;离开枪口以后初速便开始下降,直到动能耗尽,子弹坠地。

很显然,想要徒手抓住有效射程以内的高速飞行的子弹是实不切实际的,那么问题就来了——能否徒手抓住动能即将耗尽的末端飞行的子弹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下图为9mm手枪弹的弹道分析曲线,红色箭头指示的是弹道拐点,这个拐点处于200米的最大射程,当子弹到达拐点以后即意味着动能的耗尽,子弹只能以重力加速度得到的势能飞行,直至坠地,这个阶段称为子弹的末端飞行弹道,如果有人试图去抓住子弹,那就应该在末端飞行弹道中加速至与子弹的相对运动速度为“0”,那样就可以实现徒手抓住子弹了。

从理论上来讲,当子弹与人的相对运动速度为“0”时,人类可以徒手抓住子弹

我们把目光拉回初中物理课本,上面讲述的“徒手抓住”故事是这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驾驶战斗机时发现舱外有一个小型物体伴随自己飞行,于是他便伸手去抓,结果一看竟然是一发子弹。

我们先来分析故事中给出的两个重要条件:第一、故事背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子弹伴随飞机飞行。

这说明当法军飞行员徒手抓住子弹的瞬间,子弹与飞机的相对运动速度为“0”,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在这一瞬间是相对静止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讲,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事实经过是成立的。

那么现实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呢?我们再来分析法国飞机以及这发子弹的性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斗机主要以木制双翼机为主,搭载的武器主要以机枪为主。

我们用法国当时最先进的纽波特-17型战斗机来举例,该型战斗机气动布局为双翼型,使用一台乐罗纳9JA 9缸转子发动机 ,最大飞行速度为117公里/小时,最大升限2000米,搭载一挺M1915型“刘易斯”机枪,口径为7.7mm,枪口初速740米/秒,有效射程1000米。

枪械子弹的飞行过程是一个动能持续衰减的过程,随着动能的衰减,弹道也开始逐渐弯曲,最后在动能完全耗尽以后坠向地面。

假设射向法国飞行员的子弹同为“刘易斯”SAA型机枪弹,那么子弹在1000米有效射程以内的动能会讲下降50%~70%(不同风阻),飞行速度将从740米/秒的枪口初速下降到518米/秒;当子弹飞行距离超过2000米时,飞行动能就已经消耗殆尽,此时子弹只有惯性带来的势能,飞行速度将会降至300米/秒~280米/秒,子弹弹道开始下垂,直到坠地,形成一个抛物线弹道轨迹。

而纽波特-17型战斗机的最高时速为117公里/小时,换算过来就是19.5米/秒,与耗尽动能的子弹速度差达到了260米/秒,也就是说当子弹与飞机遭遇时子弹相对于飞机而言仍然以260米/秒的速度飞行,所以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子弹伴随飞机飞行这一幕。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子弹在坠地前的弹道末端与飞机遭遇呢?我们不可否认这样的可能性,但是飞机永远都不可能伴随着子弹飞行。

因为飞机的飞行速度始终是匀速的,而子弹的飞行速度是线性的,而且子弹的弹道是弯曲的,如果飞机想要在弹道末端与子弹遭遇进行一段时间的平行伴随飞行,一遍让飞行员伸手去抓住子弹,那么飞机就要以俯冲的形式飞行。

然而子弹在下坠过程中受到重力影响,将会得到一定的加速度,速度不可能下降到20米/秒以下,因此即便速度从280米/秒下降到了120米/秒,飞机与子弹的速度差依旧达到100.5米/秒。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飞机在与子弹的相对运动速度为“0”时,飞行员可以徒手抓子弹,但是现实中是根本做不到的。

▼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空军装备的纽波特-17型战斗机,由于飞行速度慢、升限底,战斗中如果机枪子弹打完,那么空战还会演变成飞行员用手枪互射继续战斗的事,因此可以在理论上假设这类低空低速飞机做到与子弹以相对速度为“0”的伴随飞行,所以飞行员理论上可以伸手去抓住子弹。

人体生理极限决定了现实中不可能徒手抓子弹

人体生理机能是有极限的,哪怕是“眼疾手快”的武林高手也无法突破生理机能的限制,这是因为人体机能完全受大脑以及神经系统支配,虽说大脑和神经的反应速度接近光速,但是肢体在响应大脑由神经传递的指令时却需要一定的耗时。

比如说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驾车,车辆制动距离为60米,如果前方出现情况需要紧急制动时,从驾驶员踩下刹车到车辆停住一共需要至少93米。

这是因为当驾驶员的眼睛观察到情况并通过神经向大脑汇报情况,再到大脑做出反应并通过神经向腿部肌肉传达动作指令,这个过程耗时大约0.1秒;当大腿肌肉根据神经指令驱动脚板做出踩刹车的动作再耗时0.1~0.2秒,这一系列生理机能反应一共需要耗时0.2~0.3秒;当刹车踏板被踩下时,制动系统响应耗时为0.6~0.8秒。

也就是说当驾驶员发现情况到汽车开始制动,至少需要耗时1秒钟,而对于时速达到120公里/小时的汽车而言,1秒钟的时间已经驶出33米,再加上60米的机械制动距离,制动一共需要93米。

可见人类的生理机能反应极限速度为0.1秒,肢体肌肉响应极限为0.2秒,最快反应时间为0.3秒,假设人类肢体动作达到了13.7米/秒的极限(李小龙创造),子弹距离人体1米,那么当飞行员(具有李小龙那样的身手)伸手去抓子弹时一共需要耗时0.67秒。

遗憾的是子弹飞行速度太快,即便是处于弹道末端飞行的子弹速度仍然可以达到120米/秒,0.67秒的时间足以让子弹飞行超过90米的距离,人类就连躲闪逃命的动都来不及做,更何况是伸手去抓呢?

举个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基于水冷式马克沁机枪的应用,研究出一套“纵深散布射”的战术,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射击时将枪身抬高至39度射击角,利用子弹弯曲的弹道特性杀伤远在5000米以外的英军。

由于飞行距离远远超过了1000米的有效射程,因此子弹击中目标时已经处于没有动能的下坠状态,在势能以及重力加速度之下,子弹以120米/秒的速度坠地,这个速度远远超过了弓箭的初速,因此依旧能击穿英军士兵的躯体造成杀伤。

很显然英军士兵们在面对这些从天而降的低速飞行子弹时连躲避动作都来不及做,又怎么会有人伸手去试图抓住子弹呢?

吉尼斯世界纪录里倒是收录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英国人可以徒手抓住射向自己的箭,箭矢的飞行速度为189英尺/秒,相当于57.6米/秒。

看来这是人类能徒手抓住的速度极限了,这只是普通弓在发射四羽佳箭时的速度,如果使用强弩,那么箭矢的飞行速度(初速)将会达到70~80米/秒,这样的箭人类就无法徒手抓住了。

连箭矢都超出人类生理机能的极限,更何况是速度更快的子弹呢,所以理论上可以徒手抓住的子弹,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

▼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研究出来的重机枪新战术纵深散布射的机枪子弹弹道解析图,当子弹的飞行弹道到达拐点以后开始以势能向地面下坠,由于下坠速度比强弩的初速还高出许多,因此子弹依旧能侵彻目标的躯体,从而达到杀伤目标的目的,人体生理机能的极限是抓住弱弓发射的箭矢,强弩发射的箭矢飞行速度就超过了人体反应极限,跟何况是飞行速度更快的子弹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理论上,人是能够徒手抓子弹的,因为理论上我们可以设定人和子弹相对速度为“0”的假设,在这种假设中人和子弹是相对静止的,因此人可以“探难取物”般徒手去抓住飞行中的子弹。

第二、现实中、人受到人体生理机能反应速度以及子弹的飞行速度、弹道特征的制约,没有徒手抓住子弹的可能性,抓住初速低于60米/秒的箭矢已经是人体极限了。

第三、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徒手抓子弹”故事纯属人云亦云的讹传或者各种版本的“传奇”,并无科学依据,是一种对待科学极不严谨的态度。

结语

理论上,人能徒手抓住子弹,但是理论成立的根据文中所提到的“相对运动速度”,即题主所说的“当人和子弹的速度达到相同”,现实中人的速度很难达到与子弹相同的速度,借助飞机也很难达到,即便是借助现代高空高速飞机做到了相对运动速度为零,此时的飞机也不具备开舱伸手去抓子弹的条件,因为高速飞行的飞机座舱是加压密封舱,一旦在高空高速飞行状态开启,那么抓子弹的行为也会受到人体生理机能极限的制约而无法开展。

电影《功夫》中“火云邪神”右手持枪对准自己的脑袋开枪,左手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双指夹住从左轮手枪射出的子弹,这个镜头与剧中其它神功并无二致,甚至与我国影视剧中、小说中展现的各路神功本质上都没有区别,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切皆以打破各种物理定律为己任。

比如说水上漂、草上飞等等各式轻功一概忽略牛顿定律;各类神掌、神拳、神爪一律与力学、人体工程学无关;而“徒手抓子弹”则是打破了物体运动的匀速、变速物理性质以及人体生理机能的极限,手指的运动速度超过了子弹的1.2倍音速。

这样的故事情节形式上与《吹牛大王历险记》中双手接住炮弹的敏豪生伯爵基本相同,所以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更应该去思考星爷在情节中加入的各式彩蛋的寓意,而不是去跟里面的夸张情节较真,更不能以此做为科学依据来讨论,要不然就该贻笑大方了。

▼下图为F-15战斗机伴飞下的“战斧”巡航导弹,由于巡航导弹的飞行速度是高亚音速,巡航阶段以匀速运动的形式飞行,因此飞机在伴飞时可以做到相随速度为“0”,而子弹就不具备这样的飞行条件,因为子弹在到达拐点飞行弹道之前的速度为超音速,接近拐点时为高亚音速,到达拐点以后为亚音速,它的飞行过程是一种变速运动,飞机很难实现伴飞,徒手抓子弹也就更不可能了。

为什么招不到业务员?

好产品,你想释放50%利润也找不到业务员?

业务员难招几乎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探讨从有商业活动那天开始就有人不断地研究,而且也有了一致性的结论——“这个世界上,只有3%的人喜欢营销,也愿意被营销,但是绝大部分人不喜欢营销,也不喜欢被营销”。

你的问题产生,除了上述普遍的原因。还有三种情况可能影响到招聘的结果:

一、招聘工作本身存在问题。

薪资设计不合理,缺少吸引力;总有些老板“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在当今商品社会,人才是有相应价值的。现在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才成本越来越高,所以企业选才就跟需要科学设计。企业介绍信息不全,或岗位描述不清晰,或缺少职业发展规划,不能给人愿景和长期希望;现在人对工作的要求除了稳定的工资保证,还要发展空间和成长希望。销售队伍建设是长期的事,要不断招聘、培养、激励和评估;所以企业要一套完整的进人,育人,留人的机制,让人才自身不断适应成长。对业务要求过高,不切实际。或者千篇一律的招聘内容;其实可能能够支撑业绩发展就行,根本不需要你们描述的高门槛。

二、对企业自身认识不足的问题。

对自己企业所处行业的周期认识不足,不敢对业务员讲愿景;任何一个行业都在大的周期背景下发展的,不同的周期需要有不同的战略设计和战术打法,如果你不清楚,你就无法和业务员讲未来。对企业所处阶段认识不清,不知道企业处在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初级阶段,我们可能需要有激情有梦想的一批人;发展期可能我们需要执行力强大人;转型期可能需要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所以我们只有清楚自己企业所处的阶段,才能更好地找对人。对人才需求认识模糊。一味认为高学历,高能力,在大公司干过,经验丰富的人很重要,其实适合才是最重要的事,你需要的是一个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人。

三、招聘业务员也需要建立科学的体系

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并不是所有人来到公司就能实现你的想法创造业绩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所以你要清楚哪些人是你需要的人。建立人才储备库,保证你需要的人的数量,一旦发生人员流失你可以通过人才库来引进人员,一备不时之需,二和人才的互动也是为企业未来储备能量。制定略高于你所在城市的薪资标准,如果是未来型公司甚至要按照一线大公司的标准来做薪资设计。建立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尽量避免人才流失。所以配合薪资设计要把企业的文化建设在一定高度,让人感觉有希望,有幸福。

总之,现在人才难找,业务更难找,所以要把业务员招聘当成个有战略高度的大事儿。你说的50%利润分配好像很高,但是你要描述清楚,而且要把招聘基本要求,企业发展愿景,行业未来前途等问题说明白说清楚,具有一定高度,在一定高度上达成共识,这样才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

会不会因为浙江的出色表现杭州的房价直线上升?

谢邀!

疫情结束后,杭州市的房价会不会直线上涨?笔者认为:八年前房地产价格走势,一看金融政策,二看人口增速,三看国家地产政策走向。但是现在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低增长,负增长周期,国内经济发展进程,增速进入中,低增长周期,国家己抛去依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增速政策,而且中国人口己进入“刘易斯拐点”,轻壮年劳动力人口,己连续八年下降,中国60岁以上人口逐渐增长,高达25%以上,出生率己连续十年逐渐快速下跌,中国大陆近二年时间己出现很多一,二线城市二手房价格逐渐下跌趋势,石家庄房价拐头向下,北京郊区,环京地区二手房价格己出现趋势性下跌,青岛整体房价己出现爆炸性下跌缺口,二年内己连续下跌幅度高达29%以上。

——杭州市做为互联网新贵城市,近七年以来兼并周边五座县级市,二座县城,土地资源得到大幅度扩张,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金融,网络电商,网上平台购物,风起云湧。但是由于杭州市近十年以来,大规模跑马圈地,大兴土木城市周边建设大量商品房,郊区,郊县由近十几年以来盲目扩建商品房,己出现空置率大幅度上升势头。笔者认为:由于杭州市十年前,主城区城区人口规模太小,城市人口密度疏散,人口分布不密集,而且外来打工人员,整体富裕度不够,短期内难于承受,杭州市主城区,高地价,高房价,高租金,高消费,高物价,高生活成本,交通费用高水平增长。笔者从长江三角洲吸引人口政策来判断,目前杭州市的房地产价格,二手房总库存,商品房竣工总量,在建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空置商品房总体量,总库存规模来分析判断,杭州市依靠外来打工人员,本市拆迁人口,来消化杭州市全市二手房,新商品房总库存需要20年以上时间,所以笔者预测杭州市全市房价,八年内不可能大幅度暴涨,而且未来十年有小幅度连续缓慢下跌趋势,全杭州市二手房挂牌卖出总库存规模,己高达三十万套以上,连续逐步微跌,慢慢阴跌……,用时间换空间,来消化前期暴涨的房地产价格,实现高房价泡沬软着陆!全国网民朋友有不同意见吗???

该数据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据悉由700万名工作者下基层,进行登记工作,本事这也创造了“中国奇迹”。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摸清人口数量增长和新生儿出生率真实具体情况后,才能制定正确方针政策。

目前,我国人口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速度放缓,新生儿出生率下降,人口死亡率升高。

从建国初到现在,我国进行了七次人口普查,我们先看一下我国的七次人口普查结果: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953年,人口数量为601938035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964年,人口数量为723070269人;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982年,人口数量为1008175288人;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990年,人口数量为1160017381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2000年,人口数量为1295330000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2010年,人口数量为1339724852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2020年,结果要在2021年4月份公布,但2020年初大陆人口数量为1400050000人。

看上图,我国前六次人口增长率情况,从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净增长率为20.12%;从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净增长率为39.43%;从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净增长率为15.06%;从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净增长率为11.66%;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净增长率为3.43%;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据预测应该会更低。

上图为我国1998年至2019年,中国大陆历年人口数量、净增长人数和净增长率情况。人口增长数量从1998年的1188万,净增长率为9.9‰,到2019年的人口净增长数量为467万,净增长率为3.35‰。20年来人口平均净增长率下降值为0.312‰ ,人口净增长减少了712万。

导致我国人口数量净增长率下降的原因 :就是新生儿出生率下降,人口死亡率升高。

看上图,我国消失的第四次婴儿潮。2016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786万;2017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723万;2018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523万;2019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465万;2020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003.5万(公安部户籍登记数量)。新生儿数量不断下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口“低生育率陷阱”真的来了。

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成本,的确是横亘在大多数人面前的“四座大山”。简单说就是:“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学不起;学得起,娶不起;娶得起,生不起……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一个“恶性循环”。说白了就是“没钱”,一个字就是“穷”。

具体来说就是:

1.生活成本的增加!

(房贷,车贷,生活必需品)

2.669的生活节奏的加快!

(精神压力大,精力有限)

3.孩子的教育问题,负担不起!

(各种培训班的花费,课后作业辅导耗费精力太大)

4.养孩防老,观念的转变!

(指望着孩子养老的社会现实改变!不如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压力的释放!)

5.物价飞涨,没有更多的物质基础支撑,养孩子!

6.年轻人结不起婚,结婚率下降等;结婚后,离婚率升高等。

当然我们只是分析了我国新生儿出生率下降的部分原因,其它原因不再过多介绍。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净增长率下降,带来相关影响。预示我国人口的“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和“人口红利拐点”已经来临,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社会红利消失,工资成本上升,没有人口虹吸能力的三四线城市、收缩型城市,将会迎来新的巨大挑战,我国“鬼城”将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了还会导致整个社会养老体系崩溃。

综上所述,这些是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需要掌握的真实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呢?

相信此次国家掌握了多年来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净增长降低、人口结果发展不均、劳动力不足的真实情况后,国家定会做出大的“动作”,进行调整。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1、都说:“房价成了年轻人的避孕良药”,相信国家一定会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让年轻人“买得起房,住的起房”,避免“楼市”成为一些“投机倒把”人的挣钱“工具”。不会再出现,年轻人买一套房,全家跟着东拼西凑,砸锅卖铁的现象。

2、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学费压力,真正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对校外“补习班”,“辅导班”明令禁止,减轻孩子家长的经济压力。彻底解决,一个孩子上学,全家人跟着“忙活”的现象。彻底解决“分工”问题,各司其职,老师尽自己的职责,家长尽自己义务,学生培养自理能力。上学每天留的作业是给学生留的,而不是给家长留的,批改作业也不是家长需要做的事情。

3、医疗保险制度会更加完善,让所有人瞧得起病,杜绝原来的“大病一场,全家花精光”的现象。

4、养老问题也会得到解决,社会福利增加,让老人都有“养老金”可领,解决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问题,尤其是孤寡老人,变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

5、原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取消,国家逐步在全国放开生育政策,生多孩不在受到处罚,将来甚至可能出台生育奖励制度。

6、对物价进行调控,控制物价上涨,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轻年轻人工作压力,杜绝996式的工作机制,实现8小时工作制等等。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意见,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呢?

原创作品,谢谢阅读。

亏损是频繁交易造成的吗?

大家好!我是好运涟链 在我看来,频繁交易就是造成亏损的罪魁祸首。

其原因在于?

频繁交易,意味着投资者需要不断的付出交易成本,虽然单次来看,但是累计起来,数量大的惊人。以股票交易为例,目前沪深两市证券交易印花税为千分之一,假设券商佣金按照现在的均值万分之三计算,上海证券交易所有过户费。

则投资者买卖一次,佣金万分之六,上海市场过户费万分之零点二,卖出印花税千分之一,那么投资者需要付出万分之十六点二,即千分之一点六二,数学表示为1.62‰。假设投资者交易10次为1.62%,100次为16.2%。很多投资者几乎今天买明卖。

我们换个季度,一周交易一次,一个月交易4次,一年交易48次,那付出成本为8%左右。而实际情况是,股票市场七亏二平一赚。而且大部分投资者交易的频率还高于我上面的假设,那么每年没有10%的收益,则年终账户是亏损,且稳定的10%收益,专业投资者都很难做到。

所以,不管从什么角8出发,频繁交易都市不可取的。 我的亏损就是这样频繁交易。看到别的股票涨了,你就会心慌慌的把手上亏损的股票杀跌卖了去追涨上涨的股票,然后追进去以后是冲高了!看到利润了!下午来个杀跌,早上再来个低开。你就会手足无措。 当你再看到别的股票在涨的话,想法又来了!一招又中一招的。然后亏损就越来越严重了!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贪,就是买在高位时,赚了点利润还想着再多点,再多点。可是希望越多时,它跌了!然后没办法还是卖了吧!当你卖掉时,利润已经去了一半了!这时心又不甘,觉得利润没有前段时间多,还想让它再回多点时。这时利润全没了!还倒亏了!到了第二天忍无可忍还是亏损出局。这或许就是大多散户的通病😭😭😭 所以频繁交易是大忌。 在此劝告股市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频繁交易,包括我在内。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