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之死,李善长怎么死的

天美资源网

刘伯温之死,李善长怎么死的?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而李善长才能卓越如此出众,当然不能留着了。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而李善长才能卓越如此出众,当然不能留着了。第二,他身为开国元勋中权势最为显赫的人物。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初大封功臣,功劳最大的六人册封为公爵,其中五人都是战功彪炳的武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唯独李善长是没有战功的文官,却排名第一。足见此公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以企及。朱元璋还给予他“免死铁券”,可以免除自己“二死”,儿子“一死”。这看起来是宠爱有加,但不要忘记了,在“免死金牌”上清楚写着:逆谋不宥”。意思是谋反罪不得免死。此处已经埋下了伏笔。第三,他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按说,李善长已经位高权重,颇有“功高盖主”之嫌,却仍然不知收敛。因此,朱元璋在赞誉李善长功劳可以和萧何相媲美的同时,已经在考虑取代他的人选了。原因就在于李善长的势力过于膨胀,日益成为皇权的潜在威胁。为此朱元璋秘密召见刘基,商议左丞相人选问题。刘基虽然受到李善长排挤,仍出于公心,希望皇上不要撤换李善长,理由是:李善长是开国元勋,声望卓著,能够调和各方势力;而且皇上提出的继承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不合适。朱元璋没有接受刘基的建议。洪武四年,李善长以体面致仕(退休)的方式,交出了左丞相的权位。第四,他身离官场却一直心系权力。李善长读过书,可以称得上是士人。但他没有学会当好一位士人。中国士子既讲入世,也讲出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此乃人生之最高境界。李善长退休后,依旧遭到朱元璋的猜疑。明末顾起元对此一言中的:“信国(汤和)之谨厚,上所信也;公之智略,上所疑也。疑而欲远迹以自引,则益厚其疑。”这段话的意思是,汤和本来就是个忠厚人,其谦退只会让朱元璋高兴,而不会产生怀疑,而李善长就不同了,他是以谋略起家的,所以他的谦退只会被认为是老谋深算者的一时韬晦之计,越这样越让人不放心。应当说,顾起元分析得很对。但除此之外,笔者觉得李善长与汤和的退休还有一个很大的根本性区别,即汤和是一退全退,代表着他从政坛上的完全隐退,而李善长则不一样,他即使从朝堂上消失了,不仅其影响力依旧巨大,本人也还时常迷恋于权势。《明史.李善长传》对他有七个字的品评:“外宽和,内多忮刻”。所谓忮刻----嫉妒刻薄,必然和权势纠葛在一起。这无疑就成为朱元璋寝食不安的担忧根源所在。

刘伯温和朱元璋差几年死的?

刘基(别称:刘青田,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伯温之死,李善长怎么死的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

俩人相差23年

刘伯温为什么先死?

刘基之死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有人称为再世孔明,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

神机妙算刘伯温杀王庆是哪集?

第9-10集

王庆自逞是皇亲国戚,横行地方,不但敛财贪婪无度,而且草菅人命犯下累累罪案。可因其牵连官员之多、水之深,无人敢接手。

刘伯温暗中调查后深知难度巨大,层层挖掘证据后巧施妙计,欲斩王庆,先参皇上。最终苍蝇老虎一锅端,老百姓奔走相庆。

朱元璋大怒举兵10万远征日本?

此文是,笔者此前的回答,希望系统不要误报。介于一些自以为是的家伙乱写,笔者就复制一遍笔者的看法。

现在人提起明代和日本对峙的时候,有些文章就做出一个假设和解释,为啥朱元璋没有远征日本,灭掉这个祸患呢?有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当时元末农民战争刚刚结束,需要修养生息。所以不对日本进行远征。说到这里,还有关于日本怀良亲王写给朱元璋的回信如何大逆不道。关于朱元璋之所以不灭掉日本的原因,有文章就直接退给刘伯温。是因为刘伯温劝阻朱元璋,因此才让日本逃过一劫。所谓的“书生误国”这样的观点就出来了。

然而,笔者竟然在《明史》的《刘基传》中找不到关于刘伯温阻拦朱元璋灭日本的证据。

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朱元璋是什么时候派人去日本的,《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二百一十,外国(三)《日本》列传中说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是洪武二年三月,第二次是洪武三年三月。两次派人去日本,都遇到了日本的怀良亲王(明史里面是良怀这个名字)。那这两次赴日谈判,和刘伯温有太多关系嘛?

首先说《明史》的《刘基传》,在《刘基传》中,没有说关于刘伯温对日本的看法。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功臣,刘基封诚意伯。此前,刘基一直在忙于国家基建工程,而且还得罪了李善长等人,让朱元璋生气,然后是刘基告老回乡。

既然是刘伯温劝阻朱元璋灭日本,那当事人朱元璋的传记中,肯定有关于这个的记载。在《明史》的太祖本纪第二,朱元璋的传记中,洪武二年,没有提到提到派人去日本这件事,但是有倭寇袭扰山东的这件事。常遇春取大同,是月,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来自太祖本纪第二)到了洪武三年也是有类似的记载。到了洪武四年,有日本前来朝贡的记录了。这几年时间,也是没有一处地方说刘基劝说朱元璋征讨日本。

如果说洪武四年后,刘伯温在阻拦朱元璋的话,那就是奇怪的事情了。就在洪武四年,刘伯温退休回家,回乡后的刘伯温,连青田县令想见他一面,都要钓鱼执法。可见刘伯温不想在牵扯到官场是非之中了。又怎么可能去跟朱元璋说讨伐日本?

肯定有人会质疑《明史》的证据,因为《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矛盾地方不少。那我们就去看《明太祖实录》,里面关于两次派使者去日本的经历,也没有提到刘伯温劝朱元璋不要讨伐日本的。可见所谓的刘伯温劝朱元璋不要讨伐日本,十有八九是谣传。

再回头说一下日本的情况,当时日本是南北朝,怀良亲王是南朝天皇的儿子。为了对抗北朝,怀良到日本的九州岛地方去扩展南朝势力。洪武元年到洪武四年,虽然南朝方队北朝是有一定优势的,但这不代表就能吞并北朝。1375年,洪武八年,就在刘伯温被朱元璋毒杀的当年,南朝大将菊池武光病死,北朝一度打的怀良亲王要出逃九州岛。现在如此,更不用说之前,就算南朝或者怀良亲王对九州岛的控制了。这也正是洪武三年为啥怀良亲王对朱元璋服软的原因了吧。当时那个环境下,要是再招惹一个敌人,那真是吃错了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