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谋士,三国全战mtu有哪些武将?
传奇武将列表:
刘备-仗义行仁
张飞-豪饮狂战
关羽-武圣
黄祖-远程伏击者
高干-忠诚的侄子
马腾-西凉白狼
韩馥-劝课农桑
韩遂-反复无常
陶谦-长者之风
陈宫-深思远虑
郭嘉-鬼谋
郑姜-魁首
贾龙-短视守成
袁绍-超凡将帅
袁术-狼贪虎视
蔡瑁-水将
董卓-魔王
荀攸-士族谋士
皇莆嵩-汉室老将
王朗-文化名人
曹操-乱世枭雄
徐晃-铁壁将军
张鲁-师君(粮食产量100%)
张辽-天龙将军
袁绍手下的文臣武将有哪些?
结论:袁绍手下的文臣武将有徐荣、许攸、沮授、荀谌、田丰等。原因:在三国时期,袁绍是一个颇具实力和地位的诸侯,他麾下有不少文臣和武将。其中,徐荣是袁绍的谋士,许攸曾在曹操麾下效力,后来归附袁绍,沮授是袁绍的谋士,荀谌是袁绍的谋丞,田丰则是袁绍手下的重要将领。内容延伸:袁绍手下不仅有徐荣、许攸、沮授、荀谌、田丰等文臣武将,还有颜良、文丑等猛将。这些将领协助袁绍在其势力范围内繁荣发展,但最终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
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为什么袁术最先称帝?——竟然是祖坟“风水”好!
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贬得几乎一无是处的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现位于安徽淮南)称帝,建号仲氏。“傻大黑粗”的袁术凭什么最先称帝呢?我们来看看袁术祖上都做了些什么?
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族袁安,东汉时期汝南人。袁安少年时就笃信诚实,一次洛阳大雪,家家挨饿受冻无法出门。洛阳令在城中视察灾情,看到大家只能扫雪出门觅食,甚至还有四处讨食的。唯独袁安门前积雪如故。
大雪封门,袁安不打扰别人洛阳令进屋察看,发现袁安都快冻僵了,便问袁安怎么不扫雪出门,袁安说:“大雪导致家家都忍饥挨饿,我不应该再出门去打扰别人。”
洛阳令对袁术的品行大为赞叹,于是举荐袁安为孝廉。
汉明帝时,楚王刘英谋反,供词牵连涉及好几千人。汉明帝震怒,下面官吏更加急切苛刻,一时间屈打成招、被逮、被杀的很多。明帝命令袁安彻查此事。
袁安到任后,先不去府衙,直接去监狱,将那些没有明确罪证的人,逐个清点,准备上奏将他们都放了。讼
自古狱讼最得人心他的下属们一听,吓得个个磕头,生怕被牵连上这种谋反大案。袁安却说:“如果处置有误,罪责我一人担当,绝不牵连诸位!”于是袁安毅然据实上奏。
汉明帝看完后非常感慨,准奏!一次性释放了400多个家庭。一年后,袁安调任河南尹。
袁安任职期间,公正廉明,断狱无私,整个京师一片安宁,他也因此名重朝野。
古时候,官员主要的职责就是断案。诉讼是主要的民生。在《左传·曹刿论战》中,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迎战,以获得胜利时。鲁庄公说:“我吃的喝的东西从来不敢独自专用,都是分给身边的臣子。”,必以
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不会顺从你的。”
鲁庄公又说:“我祭祀用的祭品,都如实禀告上天。”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上天的青睐。”
鲁庄公最后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这才说:“凭这个可以迎战,并且能够取得胜利。”
可见这狱中诉讼一事,是多么的重要!
袁安也正是凭借着此“阴骘”之德,后来又历任太仆、司空、司徒,成为东汉著名社稷重臣。
好品质必得好风水袁安晚年在外戚窦氏家族把持朝政的环境下,依然不畏权贵,坚守正道,多次在朝堂之上摘帽力争,满朝文武无不钦佩。窦氏家族虽怀恨在心,却因他一生品行高洁,清廉自守,竟也无可奈何。
直到今天,卧雪和守正,依然是袁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堂号。
有好品德,必有好风水!袁安的父亲去世时,母亲命他出去寻找墓地。袁安在半路上遇见三个书生对他说:“把你的父亲葬在这里,你家子孙,世世代代都为公卿。”
袁术祖坟风水好果真如此,袁安的儿子袁敞,官至司空;孙子袁汤,官至司徒、太尉;曾孙袁逢,官至司空;曾孙袁隗,官至太傅;玄孙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袁绍和袁术。
汝南袁氏是东汉著名的世家望族,史称“汝南袁氏,四氏三公”,自袁安起,代代不绝。
好品德才能有好风水,袁安葬父,被人指点“风水宝地”,不正是因他公正廉明,坚守正道换来的吗?
没有帝王命,怎么能坐得住!袁术是司空袁逢的儿子,是袁绍的堂弟。因为任侠讲义气而闻命于世。先后担任中央、地方的许多官职,最后做到折中校尉、虎贲中郎将。
没有帝王命的袁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想废掉汉献帝,并任命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害怕作乱祸及自身,就跑到了南阳。
袁术与自己的堂兄弟袁绍矛盾重重,互相攻伐,此时的他们都利益化了,忘记了祖上“坚守正道,公正廉明”的遗风。
袁术召集部下说:“如今刘室已经衰弱,我们袁家都是汉朝的王公,更是百姓们心愿的归向。我想要配合天意顺应民心。”
于是袁术违背祖上忠君护国的家风,自己当上了皇帝。
袁术极其荒淫奢靡,一方面后宫里几百名妇女都穿金戴银,每天吃香的喝辣的;另一方面,跟着他的将士却挨饿受冻。这样的皇帝能长久吗?估计他祖宗会从坟地里爬出来揍这个不肖子孙了!
果然没有二年,因为疾病死在了逃亡的路上。后来袁术的妻子儿女让东吴孙策收留,袁术的女儿嫁到孙权宫中,儿子袁耀则官拜郎中,袁耀的女儿又婚配孙权的儿子孙奋。这应该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吧,肯定是因为祖上的阴德起了作用。一个好的风水真的有用!
袁术为什么不能做皇帝?就像那三个指点风水的书生说的那样:你父亲葬在这里,你家子孙世世代代都为公卿。没有帝王命呗!
怎么证明袁家没有帝王命呢?时光过了1700多年后的1915年,汝南袁家又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袁世凯。
袁世凯竟然也是汝南袁家人本来已经是大总统的老袁非要复辟帝制,于1915年12月,建立君主立宪制,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并打算1916年为洪宪元年,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立刻得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做了八十皇帝的袁世凯一如他的祖宗袁术一样因病不治身亡,享年只有57岁。
袁家到袁世凯这一代的家谱是: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
三国志战略版袁术孟获?
袁术,出生名门,四世三公。是一方诸侯,坐拥淮南富庶之地,兵多粮广,手下谋士战将众多。可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格局较小。为了一个没啥用的玉玺,借给孙策五千兵马,客观上帮助孙策成就大业。又是因为有了这个玉玺,竞想称帝,结果丧命。
孟获,西蜀南部部落首领,率部落反叛蜀汉,被诸葛亮带兵征讨,以攻心为上,七次擒他,又七次放他,使他终于感悟蜀汉的仁义,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三国时排在前十的谋士你认为有谁?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谋之高者利国利民
何谓顶级谋士,既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又能助君王于危卵之时,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治,政通人和,藏富于百姓之中!
谋者,下谋,谋人,为自身谋;中谋,谋君,为君王谋;上谋,谋国,为百姓谋!
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未出隆中而三分天下,为刘备制定了战略规划!舌战群儒,联合东吴,火烧赤壁,占荆州,为刘备夺取了第一块根据地。白帝城托孤,蜀国军政集一身,权而不奸,恪守为本分。七擒孟获,屯兵汉中,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终其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葛亮掌权以后,未让战火在蜀国寸土燃烧,保护了一方百姓平安!
诸葛亮德才兼备,为国谋,百姓“人怀自厉,道不拾遗”;为君谋,君“如鱼得水”,是为上谋者!
陆逊 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内平乱,初入仕途,平定江东隐患,保境内平安。
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馀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三国志陆逊传》
外御敌,刘备欲报杀关羽之仇、夺荆州之后,率大军气势汹汹;陆逊避其锋芒,取其破绽,火烧连营,致使一代人杰刘备气死白帝城。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三国志陆逊传》
北占荆州,开疆辟土,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白衣渡江擒关羽!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赤乌七年,代顾雍为丞相”。
陆逊,书生意气,上能保境安民、下能御敌于外,中能为君王开拓疆土,一生所谋皆是上谋也!
荀彧 未出荀文若,甘为操子房荀彧,“王佐才也”!曹操称他为“吾之子房也”!
荀彧早年在袁绍处,袁绍“以上宾之礼”待之。但是荀彧看出了袁绍“不能成大事”,投奔了当时刚刚创业的曹操,助曹操于羸弱之时。
曹操为报陶谦的杀父之仇,率军征伐徐州,留荀彧守甄城。陈宫、张邈联合吕布夺取了兖州,张邈想以吕布来帮助曹操攻打陶谦为名,诈开城门。荀彧即使发现了张邈的阴谋,紧急召唤了夏侯惇前来支援,稳住了局势。豫州刺史郭贡率军前来浑水摸鱼,想见荀彧,判断局势!
荀彧孤身前往,郭贡见荀彧毫无惧色,果断引兵离去。荀彧和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为曹操保住了翻盘的基本,助曹操于危难之间!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三国志荀彧传
荀彧为曹操谋,并不是为了助曹操为王,而是借曹操之手匡扶汉室。荀彧不死,汉室不灭,此乃忠贞之士,为国而谋的谋士!所谓,上谋者也!
郭嘉 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常有人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可见郭嘉的才智和诸葛亮也在伯仲之间。荀彧常用阳谋,荀攸更擅长阴谋,唯独郭嘉更善于奇谋,想常人之不能想。
征吕布,士兵疲惫,大家都想着求稳退兵,唯独郭嘉力主决战,最后终于一战而擒获吕布剪除后患。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三国志荀攸传
讨乌桓,郭嘉出奇谋,千里奔袭,直捣乌桓王庭,打破乌桓,致使中原再乱,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敢南下半步,此郭嘉一生最大都贡献。
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三国志郭嘉传
俗话说:情深不寿,慧极必伤。郭嘉想常人之不敢想,必是在胸中反复演变的结果,用脑过度,年仅38就早逝了。郭嘉虽然为曹操谋,但是也让中原百姓受益,可说是中上谋者。
鲁肃 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鲁肃既无周瑜的风流倜傥,也无陆逊的丰功伟绩,但是鲁肃富则兼济乡民;入仕为孙权谋划二分天下的战略;为难之时,亲自赴险地,结盟刘备,抵抗曹操。
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
——三国志鲁肃传
鲁肃,简单的说就是个好人,天下大乱,用自己财富去救济百姓,是少有的善举。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三国志
曹操,八十万大军下江南,所有都文臣武将都劝孙权投降,只有鲁肃为孙权谋划。文臣武将投降曹操还可以做文臣武将,孙权投降了曹操,就不再是一方诸侯,再也不可能完成父兄的愿望了。鲁肃不仅仅是提出意见,还能解决问题,要想打败曹操,只有团结可团结的力量。鲁肃亲自去刘备处邀请刘备结盟,孙刘联盟才是周瑜火烧赤壁的基本条件。
鲁肃人好,忠心,中谋!
荀攸 功振三分国,才成十二篇“是时荀攸常为谋主”——三国志荀彧传。荀攸,曹操拜为军师。主要功绩为在官渡之战中。颜良虽死于关羽刀下,《三国志》却有一句“攸画策斩颜良”。文丑之死也离不开荀攸的计谋,文丑追击曹军。荀攸出谋,以辎重为诱饵,引诱袁绍军队抢夺,曹操骑兵趁乱大破袁军,诛杀文丑。关羽虽勇,还须荀攸画策,方能斩颜良、诛文丑。
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许攸来投奔曹操,说淳于琼将率军运粮,可以攻击!其他人还在怀疑的时候,只有荀攸和贾诩劝曹操攻击。果然曹操烧掉了乌巢,逆转了官渡局势!
传言荀攸曾有“凡画奇策十二”可惜未能传世。
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三国志荀攸传。
荀攸为曹操谋,尽职尽能!所谓中谋者也!
庞统 耒阳醉卧别俗事,荆楚俊秀推士元。庞统虽有“凤雏”’之名,才能尚未显露,就惨死,确实可悲。庞统为刘备出谋两次,均未必采纳,也是可悲。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三国志
庞统建议刘备,在和刘璋会面的时候,只需要擒住刘璋,刘备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夺得益州。刘备以不得人心拒绝。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三国志
刘备准备占领益州的时候,庞统出上策选精兵奇袭成都;中策,骗取守城将军出城而杀之,夺其城,一城一城都攻取直至攻占成都;下策,退回白帝城,等待时机。刘备没有选取冒险的偷袭战术,而是选取了一城一城都稳妥战术。
庞统,和郭嘉相似,都是敢出奇谋。庞统更狠,不运筹帷幄却敢置身乱军之中。庞统虽然有谋略,但是性格有缺陷,急于求成,冒险主义浓烈,只能为中谋。
田丰 巨鹿田元皓,天姿迈等伦田丰,袁绍第一谋士,多次出谋,却不为袁绍所取。“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曹操第一个想到的,在曹操之前田丰就已经建议袁绍迎接天子,号令诸侯了,可惜袁绍不听,要不然哪有曹操什么事情。
官渡之战前夕,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背叛曹操。曹操亲自率兵征讨刘备。田丰建议袁绍调动全部兵力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战可以平定中原。袁绍却说儿子生病,不能出兵。
田丰虽能洞察天下大事,出谋划策,却不能了解袁绍的为人,最后反而被自己主公所杀。所以只能是中下谋者。
贾诩 贾诩自知能料敌,山涛谁谓不知兵贾诩一生有三谋,皆为自己而谋!
董卓死后,王允要株连西凉诸将,当然也包括贾诩!贾诩就为了西凉军队出毒计一条。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细,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三国志贾诩传。
毒计一出,才有了李催、郭汜乱长安。以百姓生灵涂炭,换取贾诩的安然无恙!毒!
贾诩为张绣谋,实为自己投奔曹操的跳板!张绣势力小,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南可依附刘表,北可投降曹操!贾诩的智商不足以看不出张绣是不可能成为乱世霸主的!他为何选择投奔张绣呢?“绣无谋主”!张绣对他“执子孙礼”,贾诩在张绣处身居高位,在曹操和袁绍争夺河北关键之时,劝张绣投降曹操,为自己也为张绣谋取了,安身立命的资本!
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时候,问计贾诩。贾诩一句话就奠定了曹丕的胜局“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丕的胜出,贾诩就有了从龙之功。曹丕也没有亏待他,登基就封贾诩为太尉!
贾诩为自己谋,视百姓为猪狗,虽然曾为三个人所用,也算尽职,没有叛逆之心,所谋者为下谋!
司马懿 陈留王立共五君,大业卒传司马懿司马懿,纵有千般计谋,却做了谋反之事,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计谋再好,也要行正道,有忠心。司马懿都野心遗传给了子孙后代,“八万之乱”,给汉族带了多大的灾难!不管你认为他有多厉害,最后孙子还统一了三国,但是这样不忠不义之人,再厉害也是人渣,也是个下下谋者。
三国里的谋士,或有煌煌阳谋,或有恻恻阴谋,或者妖妖奇谋,或有幽幽诡计;谋者所谋划的顺序先为苍生谋福利,再为君王谋社稷,后为个人谋善终。所有诸葛亮独一档,而后陆逊、荀彧为一档;郭嘉再为一档;荀攸、鲁肃和庞统为一档;田丰、贾诩为一档;最后司马懿垫底一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