梼杌怎么读,山海经十大最强山神

天美资源网

梼杌怎么读,山海经十大最强山神?

一、刑天

说起“刑天”,想必大伙并不会觉得陌生,魏晋时期的著名归隐诗人陶渊明,曾写下《读山海经》一诗,其中写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将刑天霸气的形象,跃然纸上,为后世所钦佩。

梼杌怎么读,山海经十大最强山神

刑天记载于《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形夭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原来,上古时期,作为蚩尤麾下的一名大将,与黄帝有过一场大战,初战未捷,刑天被黄帝斩首,并且葬于常羊山上(根据考究,人们认为常羊山便是如今甘肃省陇南市的仇池山)。战死后的刑天,不甘失败,“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虽然蚩尤军队消失无踪,刑天复活后,仍然手持盾牌,挥舞巨斧,与黄帝再决一雌雄。

刑天被誉为“战神”,纵使他与黄帝为敌,但是,其身残志坚,刚毅不屈,从不服输的精神,激励鼓舞着世人。

二、帝俊

帝俊,为上古时期主宰三界的天帝,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帝俊的记载,而在山海经的《大荒东经》和《大荒南经》中,皆有记载。可见,这是一位极其神秘的上古大神,根据山海经的描述,帝俊是太阳和月亮之父,帝俊的妻子为羲和和常曦。

山海经认为,羲和孕育了十个太阳,其中记载道:“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时至今日,人们将上古时期的浪漫传说,运用在太空探索上,我国的首颗太阳探测卫星便被命名为“羲和号”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曦孕育十二个月,因此古代历法便是十二个月份,对应十二地支。

三、少昊

不仅仅《山海经》中少昊的事迹,在正史诸如《史记》、《左传》中,都有这位上古大神的记载。

少昊为黄帝的长子,其执掌着上古时期的“少皞部落”,除此之外,少昊也被称为“白帝”,居住在长留山,《山海经》中道:“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

少昊的陵墓坐落在如今的山东曲阜,它的陵墓呈现金字塔形状,被誉为“中国金字塔”

四、蚩尤

上古人界的大神中,蚩尤赫赫有名,除了山海经,在诸多古籍中都有关蚩尤的记载。根据神话传说,上古十大神器之一的“九黎壶”,便是蚩尤的法宝,而蚩尤则是上古九黎族部落的首领。

那么,蚩尤是什么样的形象呢?除了长有牛角之外,古籍还记载道:“(蚩尤)战神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

蚩尤曾经战败了炎帝,后来炎帝与黄帝联手,打败了蚩尤,这是上古时期最为浩大的一场战事,史称“涿鹿之战”,参与战争的蚩尤部落,除了风波、雨师之外,还有夸父、共工,上文所说的刑天,当然还包括上古四大凶兽“饕餮、浑沌、穷奇、梼杌”,其中,凶兽穷奇据说是少昊之子。

五、太昊

说“太昊”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太昊也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大暤”,其实就是家喻户晓的伏羲。“三皇五帝”,伏羲为三皇之首,上古的传世神话,除了有盘古开天之外,还有伏羲传世,也就是所谓的“以一拟太极,然后一画开天”,这句话道出了伏羲其中的两大功绩,拟太极既创造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八卦。一画开天既结绳计事和创造文字。

六、娲皇

娲皇,既是女娲,《山海经》中也记载过女娲,其中道:“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传说女娲与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女娲被誉为大地之母,神话中,有“女娲造人”、“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女娲是上古诸多大神中,少有的女性,且为世人最尊敬的神明之一。

七、烛阴

烛阴,也被称为“烛九阴”、“烛龙”,虽然为龙,但是它是一条无足之龙,更趋近于蛇,其身长千里,盘沿在山上,为钟山山神。根据《山海经》的记载,烛阴神通广大,能够控制三界运转,其中道:“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也就是说,烛阴睁眼便是白天,烛阴闭眼便是黑夜。其中还到:“吹为冬,呼为夏”,也就是说,烛阴呼气,便能让三界进入寒冬,烛阴吸气,便能让三界进入酷夏。

八、轩辕

在坊间,有一句俗话广为传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这里所说的轩辕,指的是黄帝,为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首,为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华夏儿女会为黄帝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这一仪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承。

根据史书记载:“(黄帝)土德之瑞”,黄帝为土德,而在五行中,木为东、金为西、水为北、火为南,而土位于中央,代表着中原大地,既“华夏”,当年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从五行相生相克上亦能得出答案。

首先,蚩尤属水,在唐朝的官修书籍《初学记》中,引用了《归藏》,书中道:“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可见,蚩尤属水。同时,蚩尤的九黎族部落,最为擅长冶金,而金恰巧生水。

水能灭火,因此蚩尤战败了炎帝,而火能生土,土又能灭水,因此,炎帝与黄帝联手,战败了蚩尤。

九/十、西王母/东王公

最后,便是《山海经.中荒经》中记载的西王母和东王公了,对于西王母这一上古女神,山海经用了很大篇幅去描写,由此可见其地位之重要,而在道教神话中,认为西王母为女仙之首,东王公为男仙之首。,东王公也被称为“东华帝君”、“扶桑大帝”,男左女右,东王公和西王母都居住在昆仑山,西王母位于昆仑山之右翼,东王公位于昆仑山之左翼。

枉读水浒传这句话有道理吗?

《水浒传》想必大家早已看过,而《金圣叹批评本水浒》就未必了。如果你没看过金批版水浒,就算再把原著看得滚瓜烂熟,能背出一百单八将的名字,这本书的好处,你最多领悟了十分之一。钱穆先生曾撂下一句狠话:不读金批,《水浒传》就跟没读一样!

千古大才,大明最后一个狂士

金圣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巅峰,才气纵横,性情狂傲。金圣叹是个鬼才。即便放在他的家乡、人才济济的苏州,他也是永远特立独行的那一个。

他出生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一个略显尴尬的年代。此时,他的苏州同乡前辈唐伯虎等“江南四大才子”已经故去数十年,晚明风流,凋零近半。这是一个政治比文化吃香的年代。江南士人抱团结社,不是为了风流耍酷,而是为了权斗党争。

金圣叹20岁的时候,看到了魏忠贤的垮台,也看到了东林党人的雄赳赳气昂昂。但他似乎对眼前的政治大事件无感。20岁的他,选择了一条诡异的职业道路——扶乩,开始做降神附体、神鬼沟通的工作。几年之后,金圣叹凭借这项特殊本领,已经打进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圈。东林党的一些领袖和成员,比如钱谦益、姚希孟等当时的红人,都曾请他到家中扶乩降神。

现在,我们普遍认为,金圣叹的出名是因为评点《水浒传》等“才子书”,但他在晚明的名气,更主要是源于他的灵媒身份。

28岁那年,他给当时执文坛牛耳的钱谦益举行扶乩降神仪式。通过附在他身上的天台泐法师,彻底征服了钱谦益。通过钱谦益的诗文,主流文化圈都知道了金采(金圣叹原名)这个人。

视科举如儿戏,因而在科举路上毫无成就的金圣叹,却以这种方式博得大名。最爱君也是服了,他的头脑构造确实异于常人。

张恨水写过一篇文章,叫《几人识得金圣叹》,开头就说:“三百年来,稍治文学者,无不知有金圣叹。然解得金圣叹者,百世一个也。”胡适说,金圣叹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他的怪,怪在总是不按常理出牌。金圣叹早年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而每次去,都不好好发挥,都是抱着做“张铁生”的心态去的。清人笔记说他,“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所以,每考一次,就被除名一次。他倒也有耐性,换个名字,再来一次。视人生出路,如同游戏。

可见,对于时运不济的怨艾,他是感同身受的。这种“自负”和“沉屈”的感慨,成为他一生的基调。最后一次游戏科举考场被除名后,金圣叹曾笑着对人说:“今日可还我自由身!”他一生孤高傲世,放言无忌,到头来落落寡欢,成为时人眼中的妖魔鬼怪。

一生追逐名气,到头来反为名声所累。金圣叹的人生,总是跌落得让人唏嘘。

“哭庙案”的发生背景,正是吴县诸生在追悼顺治帝的仪式上,要求撤换鱼肉乡民的新县令任维初。多种证据表明,金圣叹并未参与“哭庙”,他也不在最初被捕的11人名单内。不过,“哭庙案”次日,出于正义感的金圣叹写了一篇名为《十弗见》的杂文,声援诸生的抗议活动。这才被牵连进去。而这一切,他本人或许自始至终都蒙在鼓里。临刑前,他还大惑不解:“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顺治十八年(1661)七月,金圣叹被斩首而死,死于莫须有的“叛逆罪”。这一年,他54岁。

金圣叹的点评水浒传,精妙精辟精准

看普通版《水浒传》,我们最多觉得它是精彩的农民起义小说。但看金圣叹的点评,那真是清风拂面、醍醐灌顶,就像多长了一只眼睛,多了一副透视镜,看出这部书里精妙: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金圣叹所谓“《水浒传》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

水浒108位英雄,有108种相貌、才能、品行、故事。如此复杂的结构却在书中安排得井井有条,读起来一气呵成;而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鲜活灵动,丝毫不显重复、累赘。施耐庵,真真是把古典叙事艺术发挥到极致。而这一切,只有金圣叹能看得清清楚楚,分析得头头是道。

他对《水浒传》结构布局作了细致的研究,精辟归纳出“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獭尾法”等十几种巧妙笔法。他说《水浒传》前三十回,每一章都在用《史记》妙笔:鲁达、林冲、杨志、宋江每一人就是一篇列传。作者用楔子写法,让“列传”之间相互勾连、引带,逐步带出108条好汉。王进楔出史进,史进楔出少华山三人。少华山三人又楔出鲁达。以此往后。

他精细精辟地说出书中每一句、每一字都揭示着人物心理、社会背景的不同。表面上个个都是粗莽的汉子,但各有各微妙的人性特点:《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一般人看其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水浒传》字字珠玑,可如果不懂得品读,就如守着一座矿山,很多人入宝山而空返,但始终不知金子藏在哪里。金圣叹对章法、句法、人物的分析要领,不单适用于《水浒传》,更适用于《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所有叙事经典。

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能早一点学到这“读一切书之法”,就像武侠小说里得了高手真气传送,从此遍读天下的好书,就有了助力;写起文章,也能落笔如神。

还是秦国的史书在汉朝时被焚烧了?

秦国肯定有史书。

毫无疑问,孔子都能修订《春秋》,说明史官早就存在。而且是朝廷备员,记录许多事情,天文,八卦,祭祀,外交,言语,战争,嫁娶,事件等。比如《国语》就是这样一本著作。记录事件语言的官员,在当时站在朝堂的廊柱之下的,就叫柱下史,这就是早期的史官。后来位置上升,专门享有尊严,又称太史,太史有很多,要个小组长管起来,这小组长又叫太史令。后人尊敬有正义有德行的太史,加"公",与"三公"同一敬称,所以又称为太史公,比如司马迁,近乎有专称了。

秦始皇"焚书坑术士",明诏是除“秦纪″以外的六国史书才烧,一些科学,实用的东西不在此例,法律文书不烧……

秦国不仅有史书典籍,而且是很有规模的。如果没有这些记录,太史公又凭什么写出《秦本纪》,《秦始皇本纪》的。司马迁明白无误地在《秦始皇本纪》末写道"吾读《秦记》,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怜其志,健其决,婴生死之义备也……"。这说明有《秦纪》,而且司马迁读过。

刘邦入咸阳,骗人说十万兵将秋毫无犯,没想到十万人进入咸阳还是抢。怕是只有萧何沒抢金银财宝。他抢的是大秦帝国的国家档案馆。这显然把图书大车小车地装到某个地方藏了起来。这才是抢国家命脉,金银财宝算个什么玩意。也许就是这次抢,才把《秦纪》抢了出来,避开了咸阳一把大火。

秦国的史书,在西汉应该有,必在国家文史馆中,史学家如司马迁们才得以使用。汉文帝时的贾谊,所写《过秦论》,大量使用秦朝历史文献。汉景帝时的晁错文论也是如此,更不要说汉武帝时的"征辟制"提拨下层人才,而儒生们更是广泛论证秦朝灭亡得失,以资西汉朝廷借鉴,这些儒生更是对秦史信手掂来,写成万言文章。

西汉末战乱,史籍,图书,档案很可能被战火焚烧。再没一个像萧何一样的贤才去宝贝这些竹简木牍了,而竹简木牍恰恰是沾火就燃,这一说,就很悲哀了。

对联的对法有几种?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对王之王对穿肠与华府书童华安(唐伯虎)比试作对功夫的那段巅峰对决:

对穿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对穿肠: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唐伯虎:棋盘上,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对穿肠: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对穿肠: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唐伯虎: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几个回合下来,对穿肠竟然口喷鲜血倒地不起。那么从这一段对联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对对子也是要有一定的要求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关于对联的起源

对联, 即“对对子”,俗称“对课”。古代所说的“吟诗作对”,这里的“对”,指的就是对联。是我国流传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先秦时期的“所谓的桃符”

在文史上,一般认为对联的最初原形是“桃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

《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周礼·夏官·戎右》:“赞牛耳桃茢。”郑玄注:“桃,鬼所畏也,茢,扫帚,所以扫不祥。”

《淮南子·诠言》篇说:“羿死于桃棓。”

《山海经·海外经》曰: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这也就是说,自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认为桃木有驱鬼辟邪的作用。并在《山海经》中介绍了神荼、郁垒的来历以及他们做为镇守鬼门关的职责——如若有害人之鬼他们就用苇索把鬼捆绑起来,再用桃木弓射杀并投入老虎的口中。(所谓桃弧,就是桃木做的弓,有个成语叫桃弧棘矢)。于是黄帝还颁布了一道礼制 来驱鬼,就是用桃木刻出两位仙人的神像立于大门前,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在门顶悬挂苇索来防御恶鬼。神荼、郁垒就是最早的关于门神的原型。

《淮南子》也还相关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做的,在上面写“神茶”、“郁垒”两个神名或驱邪降福之类的吉祥语,来驱鬼镇邪,称为“题桃符”。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也就是后期,已经不在雕刻神像,而是只悬挂桃木牌,这也就是最初的桃符。

唐、五代、宋、明、清时期的“桃符”

直至五代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后蜀国君孟昶命学士辛寅逊作桃符挂在寝门两侧,但因写是不够工整,于是亲手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十个字,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也是楹联。

到了宋代,王安石的那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在熟悉不过啦。这时的春联还被称为桃符。而桃符真正被称之为春联是在明朝时,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并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这只是春联的来历,而春联只是对联的一个分类,那么对联做为文学形式是什么时候出现并流传的呢?

当代楹联家、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则考证:“初唐以后逐渐产生了多种类别的对联。有口令、酒令、应对、题赠和堂室联语等几种。对联应是受隋唐近体诗的对仗句式的影响产生的。对仗句式与对联应是平行发展。”《资治通鉴》载:天宝元年,有人送给惯于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而又无德无才的宰相李林甫一副对联,上联为“口蜜”;下联为“腹剑”。可见,对联在唐朝就已经发展起来了。

到了宋朝对对联已经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这是节选自李渔的《笠翁对韵》 ,是清朝时期儿童学习写作近体诗、词,掌握对仗、用韵的启蒙读物。这说明清朝时期,对联已经进入繁盛时期。

二、对联的格律要求

“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规则的两大要素。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而今我们所说的对联格律,或简称‘联律’。”(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也就是说,对联的主要特征是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相同。

字数:可以是三字对、四字对 五字对、七字对,甚至十一字对,但必须两联字数相等。

词性:词性的对仗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理应相同,但动词与形容词是允许对仗的。

用韵:一般的音韵设置上要求“仄起平落”。也就是上联的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应为平声。举个例,“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这就是非常工整的对仗形式。

三、对联的对法分类

对联的对法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只能例举几个比较常见的形式:

其一,同音异字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潮起潮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长,长长涨,长涨长消)

其二,同音异字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其三,叠字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雨雨晴晴时时好好奇奇。

其四,回文联

月锁云中云锁月,

人归夜半夜归人。

其五,拆字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其六,合字联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其七,谐音联

因荷(何)而得藕(偶) ,

有杏(幸)不须梅(媒)。

其八,数字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三教:儒释道)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四、无所谓结语的结语

对联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源远流长,在对联的世界里你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灵动,文学的魅力,文化的意蕴,它不仅仅是文学形式, 更是艺术,是美!

大家都来说说开篇,华安和对穿肠他们的对联属于哪种形式吧!

远古五大凶兽读音?

远古四大凶兽读音

饕餮[ tāo tiè ]

穷奇[ qióng qí ]

梼杌[táo wù]

混沌[ hùn dùn ]

四凶,中国神话传说中由上古时代的舜帝流放到四方的四个凶神。四凶在《左传》和《史记》中均有记载,但是内容却不尽相同。

结合民族学理论推测,四凶的本貌应是四个部落的酋长,他们不服舜帝统治,就被舜帝流放。四凶兽可能就是这四个部落的各自图腾。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