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怎么死的,安庆绪为何要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
安庆绪杀死自己老爸安禄山,其实并不是他主动所为,而是在中书侍郎严庄的怂恿下,半推半就的答应了此事而已。要说安庆绪是为了帝位,也无不可,但他弑父的最大的原因,大半是出于自保。
安禄山有十个儿子,但其中是他原配夫人康氏所生的就两个,长子叫安庆宗,次子就是安庆绪。公元755年底,安禄山以奉皇帝之命讨伐杨国忠为幌子,在范阳正式发动叛乱,开始了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
但此时,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正在长安为人质,所以转过年来,唐玄宗就将其处死了。这样,安庆绪就成了唯一的嫡子,而且还是长子。按照古代“立嫡立长”的原则,安庆绪是铁定的伪燕的皇位继承人。
安庆绪善于骑马射箭,得到安禄山的偏爱。还不满二十岁,就获得鸿胪卿官衔,兼任广阳太守。但是,安庆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说话经常颠三倒四,词不达意。
本来这也不算什么大毛病,但是在战争时期,就成了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不擅长表达的人往往难以服众,尤其是率领数以百万计的叛军,很难树立起个人的威望。
或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安禄山在晚年时开始考虑其他人选,毕竟除了这两个嫡子外,他还有八个庶子。
这些庶子当中,安禄山最喜欢的是安庆恩,这倒不是因为这个安庆恩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他是安禄山最宠爱的小妾段氏所生。
段氏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夜夜在安禄山耳边吹枕边风,希望他能斥逐安庆绪,并且早日册立安庆恩。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安禄山虽然只能算是枭雄,但也受不住段氏的蛊惑,开始逐渐冷落安庆绪,有事没事的找茬训斥他,这让安庆绪十分害怕。
要知道古代的储位之争,那可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就算安庆绪不留恋权力,主动退出储位争夺,只怕安禄山和段氏也绝不会放过他,必定要杀之以绝后患。
禄山嬖妾段氏,生子庆恩,欲以代庆绪为后。庆绪常惧死,不知所出。——《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
就在这个时候,中书侍郎严庄找到了安庆绪,一番陈述利害之后,提出了杀安禄山,立安庆绪为帝的思路。安庆绪正走投无路,听到严庄这样说,正中下怀,于是半推半就的说道,“兄有所为,敢不敬从。”
那么,严庄又是为什么要杀安禄山呢?
当然,严庄并不是为了安庆绪考虑,而是为了自己考虑,准确的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在这一点上,和安庆绪颇有类似之处。
严庄是安禄山手下的头号军师,是安禄山少数几个可以托付机密要事的人之一。安禄山起兵造反前的几个月,只有两大谋主严庄、高尚,以及大将阿史那承庆三人知道,可见其地位之高。
安禄山建立伪燕称帝之后,封御史大夫,后迁中书侍郎。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由于尚书省逐渐被架空,所以中书省在玄宗朝时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部门。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叫做中书令,此职一般不设,所以二把手中书侍郎就是实际上的长官,是宰相之中地位最高的。安禄山给严庄这个位子坐,可见对他还是非常器重的。
但是,安禄山因为长年耽于酒色,加之身体肥胖,到晚年时全身长满了块状毒疮,以致于“眼渐昏,至是不见物。”身体上的疼痛,自然导致了安禄山的脾气更加暴躁。
再者,原本十分顺利的“造反”事业也遇到了阻碍。本来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起兵当年便攻破了东都洛阳,次年六月又攻陷京师长安,唐玄宗被迫逃往成都,半路上部队哗变,杀死了杨国忠,逼死了杨贵妃。
但是“两京”沦陷后,叛军的势头受到了遏制,多处作战不利,安禄山自然而然的将气撒到了各位谋士身上,其中严庄挨的最近,自然被处罚的最狠,严庄肯定有气啊,当初他跟随安禄山造反,全族的人都被唐地方官杀了,如今又被安禄山当成了出气筒,于是心生反意。
(安禄山)以疾加躁急,动用斧钺。严庄亦被捶挞,庄乃日夜谋之。——《旧唐书》
所以,严庄和安庆绪两人一拍即合,决心除掉安禄山,但是严庄是个文人,安庆绪胆子又小,所以还需要一个动手的人。两人想来想去,想到了安禄山的近侍李猪儿。
李猪儿本是契丹人,十来岁的时候就服侍安禄山,非常聪明,深受安禄山的喜爱。后来李猪儿渐渐长大,安禄山大概觉得一个男人老跟着自己进出后院,不太放心,于是就亲自下手阉割了李猪儿。
大概是安禄山干这种事没什么经验,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一刀下去,血射出数升,李猪儿几乎当场死掉。安禄山于是将炉灰涂抹在他伤口上止血。没想到,这个方法竟然管用,李猪儿大难不死,成了安禄山身边的贴身宦官。
无缘无故被阉割,李猪儿肯定对安禄山心怀怨恨,但他隐忍不发,反而将安禄山伺候的舒舒服服。由于安禄山很胖,肚子很大,所以每次穿衣系带的时候,都要三四个人帮助,其中两人抬起肚子,李猪儿则用头顶起来,然后再系腰带。当年唐玄宗赐安禄山华清池洗浴的时候,就是李猪儿跟着进去伺候安禄山穿衣服和脱衣服的。
尽管李猪儿伺候得如此小心,但安禄山却将他视为猪狗不如,动辄打骂羞辱,李猪儿心中怨恨更深。
所以,当安庆绪和严庄找到李猪儿时,说“你服侍皇上时所犯的罪行可以数清吗?不做大事,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了!”李猪儿立刻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757年正月,安庆绪、严庄率军闯入宫中,并指使李猪儿用大刀砍击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受伤惊起,慌忙摸索身边的佩刀,结果发现早已被人拿走。紧接着,李猪儿又奋力砍击安禄山数刀,安禄山临死前摇着帐幔大喊道:“必家贼也!”最终安禄山肚破肠流,流血数斗而死,终年55岁。
安禄山死后,严庄立安庆绪为帝,但是严庄不让他跟外人见面,自己独揽大权。但无论是他,还是安庆绪,其威望和能力都不足以与安禄山相比,结果叛军节节失利,最终败北。
最后说说“造反三人组”的下场:李猪儿在杀了安禄山之后,再无任何记载,大概率是被严庄杀了灭口了。
严庄后来以当众颁发免死铁券为条件,投降了唐朝,被封为司农卿,从三品的官位。但后来因事被牵连下狱,被贬为难江县尉,最后不知所终。
安庆绪后来被困相州,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率军相救,安庆绪去见史思明,叩头称臣说:“我不能担当重任,丢失了长安洛阳,又陷入重重包围,没想到燕王(史思明)还能看在我父亲的面上,率领部队远道而来援救。”
史思明说:“丢失长安洛阳,打仗失利,那又算得了什么?你作为儿子,杀死自己的父亲夺取王位,难道不是大逆不孝吗?我替你父亲来惩罚你这个奸贼。”说罢就把安庆绪拉出去,连同他的四个弟弟以及高尚、孙孝哲、崔乾祐,都绞死了。
不过史思明的下场也不好,最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打造50年开元盛世的风流帝王唐玄宗?
帝王君临天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也有此生无法体会到的东西,那就是普通人再寻常不过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非不愿, 而是不能。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不杀人就得被杀。如汉朝“巫蛊之祸”,唐初“玄武门之变”,杀子、弑兄这样的人伦惨剧层出不穷。就连本文的主角唐玄宗,手上也沾染着姑母太平公主以及三个亲生儿子的鲜血。
面对这样狠辣无情的父亲,恐怕任谁都要不寒而栗,唐肃宗也不例外。
作为人子的唐肃宗,碍于礼法约束,能做的选择其实很少。若要理解他为什么将老父幽禁到死,就不得不说起唐玄宗生平所为,因为这些作为,都对唐肃宗本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做太子时,姑母和父亲是最大的政敌,干掉他们!唐玄宗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是凭借“唐隆政变”真刀真枪杀出来的,他比任何人都渴望权力,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为太子后,在他面前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姑母和父亲成了最大的政敌。
李隆基的姑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平公主,这是一个比李隆基还要渴望权力的人,也正是有了她的支持,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才得以顺利登上皇帝之位。
在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之前,太平公主一直密谋着要干掉这个侄子,只是没想到,她遇到了此生最大的劲敌。
先天二年,七月,李隆基先发制人,依靠亲信郭元振、高力士等人起兵夺权,诛杀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窦怀贞,以及多位依附于太平公主的重臣,其中也包括太平公主本人。
太平公主死后,唐睿宗失去了制约太子的重要政治力量,只得灰溜溜禅位于儿子。
做皇帝时,最大的政敌是儿子,干掉他们!不可否认,李隆基在皇帝生涯的前半段确实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否则也不会有后世人津津乐道又扼腕痛惜的“开元盛世”。但孔子有句话说得好:
“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他在开元二十五年寿终正寝,历史上或许又多了一个与秦皇汉武齐名的皇帝。
但历史没有假设,这一年,开元时代最后的名相,张九龄罢相,太子李瑛被武惠妃和李林甫构陷谋反,死于亲生父亲李隆基之手。与李瑛一同被杀的,还有两个兄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今天的我们无从得知李隆基是否知道儿子实为含冤而死,但一日杀三子这份狠辣和魄力,足以与前汉武帝齐名比肩了。
杀掉李瑛以后,忠王李玙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即为后来的唐肃宗。有了哥哥的前车之鉴,李亨一直夹着尾巴做人,在父亲面前时时谨小慎微。
有一次赐宴,李亨割完烤羊腿顺手拿起一张饼子擦掉手上的油,但就是这个小动作引起了李隆基的不悦,善于察言观色的李亨马上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便不动声色的将饼子大口吃掉。
李隆基这才多云转晴,满意的指着李亨说:
“福当如是爱惜。”不过,即便李亨如此小心翼翼,仍旧摆脱不了父亲的猜忌和打击。天宝五年,太子妃的家族遭到打击,其兄御史中丞韦坚流放岭南,与李亨交好的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也被牵连其中,惨遭贬斥,并于次年被杀。
李亨畏惧,只得废掉太子妃韦氏,以此换得自己的安全。
然而祸不单行,天宝五年底,李林甫再度构陷太子,称太子良娣杜氏的父亲“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意图撺掇李隆基另立太子。
李隆基虽然打压李亨,但似乎并没有废掉他太子之位的打算,所以李亨再一次有惊无险。
在这之前,也就是天宝四年,还有件事须得强调。李隆基看上了寿王李瑁明媒正娶的妻子杨玉环,也就是他的儿媳,并想尽各种办法夺过来,纳入宫中。寿王李瑁是他与宠妃武惠妃所生的儿子。此时武惠妃已死去多年,如果泉下有知,恐怕要气的从坟墓里诈尸了。
如此冷酷无情、刻薄寡恩、不知廉耻的父亲,谁遇上都要头疼的想死吧……
做太上皇时,儿子是最大的政敌,这回只能夹起尾巴做人!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年老昏聩的李隆基毁了江山,丢了长安城,李亨终于熬出头,在灵武自立为皇帝。
收复长安以后,李亨大权在握,对如何处置父亲李隆基这件事,颇费了一番心思。一直把他留在蜀中,会被人指责不孝,倘若接回长安,这样一个父亲又实在令人不放心。
所以,当李隆基北返,抵达凤翔时,李亨派宦官李辅国遣散了他的卫队。这害的李隆基疑虑重重,在凤翔裹足不前达八天之久。
而后起行,十二月,李隆基抵达咸阳望贤宫。李亨亲自到此迎接,恍如隔世的父子相见充斥着满是心机的表演。李亨脱下皇袍,穿上紫袍,匍匐作态,要还位于李隆基。李隆基则坚辞不受,亲自为李亨披上皇袍,并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除此以外,御极天下四十余载的皇帝还拍起了儿子的马屁,不无谄媚的当众对人说:
“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说句公道话,这也算无奈之下的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李隆基的心胸确非一般人可比。
但这些处境都是他咎由自取。
回到长安以后,李隆基居住在兴庆宫,常常登上长庆楼接受百姓们的膜拜。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追忆往昔的荣光。除此以外,他还频繁的接见旧臣,其中还不乏领兵的大将。比如羽林大将军郭英义就曾被李隆基赐宴于兴庆宫。
这就犯了李亨的忌讳,触碰了他的底线。如果不管不问,恐怕过些日子就要再来一次“至德政变”了。
于是,李亨外放了郭英义,强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致仕,放逐高力士。又借助宦官李辅国之手将李隆基强迁出兴庆宫,投入到幽深冷清的太极宫中,并替换了他身边所有的宫人。
此等待遇,不是他咎由自取吗?
李亨能让李隆基这半个亡国之君活到寿终正寝,也算尽到了人子的本分。
宝应元年,李隆基驾崩于太极宫中。数日之后,重病的李亨被宦官李辅国惊吓崩逝。这对相互戒备,斗争了半生的父子,先后于同一个月死去,他们身后的唐帝国也身陷泥沼中,日渐破败。
结语试问,有这样一个父亲,既为皇帝又为人子的唐肃宗该如何选择?父亲可以一言不合就杀了儿子,儿子却不能如此大逆不道。一个丢掉大好江山的皇帝,被幽禁到死,或许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性急的李隆基为何失守潼关?
安史之乱,是大唐从强盛转入衰弱的标准,而潼关之战的失利,则是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安禄山举兵造反之初,因为大唐三分之一的边防兵力全在安禄山手上,因此,面对安禄山的骤然反叛,大唐内部根本没有多少兵力可以和安禄山的骑兵相抗衡,这也就造成安禄山能够迅速南下,攻取东京,并一路追着封常清临时组织的民兵屁股打,一直打到潼关关前的原因。
从后来的局势发展来看,当时封常清和高仙芝将仅剩的主力部队撤回潼关据险而守,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可惜,他们俩因为没有满足一个死太监边令城的金钱欲望,导致两位大将枉死军中。
封常清和高仙芝死后,李隆基想到曾经的陇右名将哥舒翰,哥舒翰不但是威震天下的名将,而且还和安禄山有矛盾。
于是李隆基根据哥舒翰的这一情况,下旨让正在病中的哥舒翰前来镇守潼关。请大家注意史书的这个表达方式,这说明李隆基并不是因为看重哥舒翰的军事才华,才让他前来镇守潼关的,而是看中他的名声,看中他和安禄山的矛盾。这就为后来李隆基不顾哥舒翰的劝阻,硬要逼着哥舒翰出兵埋下了伏笔。
接旨后的哥舒翰果然没有让李隆基失望,他带领手下的几万精锐兵马,联合已经赶到的各路人马,立即赶往潼关防守,使得原本兵少将弱的潼关总兵力达到二十万。
对于潼关这样的天下雄关来说,有二十万兵马镇守,还有哥舒翰这样的天下名将统领,应该是万无一失的。可是最终潼关还是失守了,潼关一失守,关中再无险可守,京城长安彻底暴露在叛军面前。最糟糕的是,因为潼关的失守,还给了走投无路的安禄山一条生路,将安史之乱的平叛时间往后拖了好几年,李隆基这一代雄主也因潼关失守,不得已逃亡四川,她深爱的杨贵妃也被军士逼着自尽在马嵬坡。
真是何苦来载!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前面我们说过,面对安禄山的骤然叛乱,大唐内部没有兵力可以与之抗衡,于是让叛军能够迅速南下攻城略地。请大家注意这个说法,这说明大唐并不是没有兵马可以和安禄山抗衡,只是当时的精锐部队全部在边关,一时之间无法赶回中原救急,这才让叛军能逞一时之威风,一旦精锐部队赶回来,安禄山只有灭亡一条路可以走,安禄山必须要速战速决才行,否则他根本没有机会成功。因此大唐的整体战略非常明确,据险而守,争取时间,等待援军,然后一举扫平叛军。
在战争初期,大唐的将领们全都看明白了这个事实,但是作为这场战争的两个最重要的当事人,李隆基和安禄山的选择都是非常昏庸的。
当安禄山大军直指潼关的时候,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杀哥舒翰未到之前,安禄山竟然忙着在东京登基,不一举拿下潼关,进而夺取京城。看来安禄山是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这是安禄山昏聩的地方,也是大唐的机会。
可是作为最高决策者的李隆基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安禄山的大忙。
李隆基虽然在安禄山放弃攻打潼关的时候,紧急调派了哥舒翰前来防守。但是他在这之前和之后的做法也是极其昏聩的。
他先是下旨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须知这俩人手上的兵马现在就是长安的唯一屏障,如果把这两个人逼着和安禄山合作,一起造反了,京城顷刻间就会陷落。这是李隆基第一个昏聩的地方。
李隆基第二个昏聩的地方在于,当战争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己方倾斜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非常不明智的决定:派哥舒翰出击,从而丢掉潼关,给了走投无路的安禄山一条生路。
原因在于,此时情况先是颜真卿等一帮文臣在安禄山的侧背组织人马切断安禄山和大本营的联系,同时郭子仪、李光弼等也组织人马出井陉,控制河北,边防大军也全都赶到在整体战略上平叛大军已经形成对安禄山叛军的大包围,只要哥舒翰能够守住潼关不失,平定叛乱、消灭叛军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可就在这样有利的情况下,李隆基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尽然不顾一切,下令哥舒翰出击。哥舒翰自己劝不住,把前线的大将郭子仪等拉来一起劝,讲形式、说利害关系,苦口婆心就是不管用,非得听杨国忠那个大奸臣的话,一定要让哥舒翰出击。结果就是好好的一把牌,愣是被李隆基给打成了烂牌。
孙子兵法云:“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作为一代中兴之主,李隆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还是任性地命令哥舒翰出兵。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哥舒翰出兵,和叛军进行野战,最终大败,然后潼关失守,李隆基仓惶逃窜,给了原本已经走向灭亡的安禄山一线生机,让原本很快就能完成的战争一拖数年,给大唐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最后,等他再次回到长安时,他已经不再是皇帝,已经“荣升”太上皇,而那个让他言听计从的杨贵妃,已经是“香囊犹在,肌肤已坏”的一副骨头架子了。
史书中记载,李隆基的这个决定是受杨国忠所误,我却不这样认为,不管杨国忠如何的奸诈,最终下命令的都是你李隆基,而且你又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主,而是一位创造开元盛世的伟大帝王,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上,尽然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而且完全不听前线将领的判断,听从一个只能依靠女人上位的无能之辈的摆布,这能怪别人吗?显然不能。
这也就不能怪大唐的将领们不认他这个皇帝转而支持太子李亨了。
为何安禄山能有15万大军?
这个跟唐帝国的军制变化和唐玄宗末期“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有关。
众所周知,唐初实行的是依托均田制的府兵制。府兵是国家分有田地的职业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归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管理。除了征战,唐代府兵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轮番宿卫京师,当时称之为侍官,言其侍卫天子,又称为卫士。唐初规定:“卫士于官城外守卫,或于京城诸司守当,或被配于王府上番。”(《唐律疏议》)
根据统计,唐初分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岭以北,陇关以东的今陕西关中盆地)为12道,每道为一军,共12军,军有将、副各一人,分统诸车骑府、骠骑府,督率20万府兵,所谓“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当时唐代的中央军能明显压制边防军。而且府兵制时期,负责训练管理军队和指挥军队的,不是一批人。高级将领虽然有指挥权,但是对军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特别是人数过万的正规军,不是能轻易调动的。
然而,自武则天统治以来,均田制逐渐破坏,府兵受田很难足额,不少府兵除了保有一些永业田外,口分田基本上分不到,使得他们经济状况不断下降。(那个被很多人吹上天的则天女皇,其实在军事外交领域一泡稀烂,基本毁掉了唐太宗和唐高宗以来良好的军事态势)
同时,连年战争,让府兵不堪重负。因此到了唐玄宗时代,府兵制已经崩坏,募兵制开始兴起。而自从府兵制破坏以后,京师宿卫不得不靠招募而来的扩骑充任。到天宝元年(742年),关中的中央军只有6万人左右。而且这些中央军腐化堕落、军备废弛。“自天宝以后,彍骑之法又稍变废……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而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牴、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时兵暴起,州县发官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
在中央军变得羸(léi)弱的同时,唐帝国的边防军开始变得强力起来。这首先是方镇和节度使制度的建立。
开元天宝年间,为了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唐帝国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立方镇,有田产和家眷的常驻士兵开始出现。同时由于募兵制的兴起,士兵对于军官的依附变强,往往士兵只认方镇的长官节度使,而不认皇帝。
当时唐玄宗共设立了十个方镇和节度使。
总兵额为49万人,形成了对唐帝国中央军的绝对优势。这就是著名的唐玄宗时代的“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
至于安禄山由于是三镇节度使,所以兵力最为雄厚。在安禄山造反前,其兵力如下:
【河东】两万两百人,马九千三百匹
【范阳】九万一千四百人,马六千五百匹
【平卢】三万七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匹
三镇总共十五万正规军。
这还不包括安禄山所豢养的同罗、降奚、契丹曳落河的八千假子军,以及大量蛮族雇佣军。
当时唐帝国的额定总兵力才为五十七万,理论上有战斗力的镇兵为四十五万。也就是当时唐帝国三分之一能打的部队,几乎整个东北边防军都在安禄山手中。
有这样的实力,安禄山不造反还等什么啊?
发动安史之乱是大唐分崩离析的原因吗?
【@艺文杂记】很高兴与大家分享个人观点:
安史之乱,也叫天宝之乱,安史之乱虽然没有直接导致唐朝帝国的瓦解,但是也使唐朝的统治由盛转衰,埋下了唐朝覆灭的祸根。
当时的唐朝设立了十个多个兵镇,由节度使管控,安史之乱的故事主角,也是起兵造反的安禄山,最盛的时候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可见权力之大,兵权之集中。
胡人安禄山安禄山,胡人,出身于西域康国,年少丧父,早年间从事买卖居间人的职业,为了做好生意,学会了六国语言。而且低进高出赚取中间商差价的生意,也使他掘到了第一桶金。
一直不学好,后来因为偷羊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抓获,凭借着他混社会的能言善辩和机灵劲,居然得到了张守珪赏识,收他为义子,误打误撞地开始了军旅生涯。
杨贵妃养子走上仕途的安禄山,一路顺风顺水,攀升很快。依然靠着他混江湖的经验,贿赂了很多的高级官员,甚至在唐玄宗面前全都是他的美言。
安禄山很快就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和宠信,还做了贵妃杨玉环的养子。甚至还上演了啼笑皆非的“洗婴”闹剧。
安禄山凭借着唐玄宗对他的赏识,平步青云,权力直线上升,并且培养了大批自己的势力。杨国忠曾经多次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会叛乱,唐玄宗拒不相信。
起兵造反直到真的有一天,天宝十四年的一天,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的名义起兵造反。唐玄宗起初还是不信的,直到打到京城下,才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
安禄山的部队一路势如破竹,唐玄宗仓皇出逃,由于唐玄宗对战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和用人策略的接连失误,洛阳、长安二京相继失守。
马嵬驿之变唐玄宗余部逃到了马嵬坡,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等人认为杨国忠作乱导致安禄山谋反,将杨国忠杀死肢解。并请求唐玄宗杀死杨贵妃,唐玄宗忍痛命人于佛堂缢死杨贵妃,杀死了安禄山的养母。
马嵬驿兵变后,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称帝,遥奉唐玄宗为太上皇,开始整顿军制,抗击安禄山乱兵,小有成效。
安禄山身死,乱事终结安禄山起兵取得一定势力范围后,建立了大燕政权,但是因为他自从起兵后就害起了眼疾,一天天地视力逐渐下降,对政权的控制有所不利。
再加上安禄山独自宠信幼子庆恩,引起了次嫡子晋王安庆绪不满,伙同安禄山的近侍李猪儿杀死了安禄山,一代枭雄落幕。
至此,大燕政权也几次易主,根基逐渐不稳。大唐朝廷也不断鼓励其他藩镇,下放权力,合力围剿了乱兵,乱事终于告终。
但是,安始之乱的过程中,极大地削弱了朝廷的权力,各藩镇自恃功高,又掌握了兵权,逐渐不受朝廷控制,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为唐朝帝国的最终瓦解埋下了一个大坑。
综合原因导致然而,安史之乱的发生,其实也不是安禄山一个巴掌能拍的响的。而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大唐朝堂和百姓的矛盾,大唐朝廷内部的矛盾以及大唐朝廷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禄山也只是审时度势,顺势而力而已。
安禄山乱兵所到之处,有些城池开城迎接,可见,虽然当时的长安城繁花似锦,但民间百姓早已经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不再信任大唐朝廷,希望有能带来新的生机的势力出现。
而且,安禄山的贼子野心几乎是人人皆知,但他还是能够通过贿赂朝廷的官员,在腐败的朝廷当中谋得高位,可见唐朝的管理制度已经形同虚设,腐败透顶了。
安史之乱这样大的变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安禄山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也不是一蹴而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而已。
非常感谢您看到了这里,【@艺文杂记】会持续在此领域更新不成熟观点,期待与大家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欢迎关注,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