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市场,如何撬动女性的千亿级蓝海市场?
新氧成立于2013年,创业6年,新氧就实现了盈利,并且冲刺美股市场,即将成为我国互联网医美第一股,那么,新氧是如何撬动女性的千亿级蓝海市场的呢?
这主要是因为大众对于整形美容的消费观念变化非常大。以前大家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整过容,随着医美技术越来越普及,整形美容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整容这件事情到底有多普及?或许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的招股书可以给我们答案。根据招股书显示,新氧2018年营收6.17亿,自2016年已经具备造血能力,至2018年实现税前净利润超5000万元。拥有超过200万篇美丽日记,付费医疗机构数量达到2701家,MAU达到193万
餐饮产品品类如何细分?
首先你要知道餐饮大类,商场一般划分大类分为重餐饮,轻餐饮,休闲餐饮。
如果按消费内容分类,大致可分为中餐、西餐、日本料理、快餐店及异国风味餐厅等。(2)按消费方式分类,可分为豪华餐厅、主题餐厅、家庭式餐厅、自助式餐厅等。(3)按经营方式分类,可分为独资经营、合伙经营、连锁经营等。(4)按服务方式分类,餐桌服务方式的餐厅(例如中餐厅、西餐厅、咖啡厅等)、柜 台服务方式的餐厅(如快餐厅等)和自助餐厅。(5)按经营方向分类,一般可以分为餐馆、小吃店和饮料店。①餐馆:凡从事中西各式餐饮供应,领有营业执照的餐厅、饭馆、食堂等均属此类。 餐馆又可具体分为:一般餐厅:中式餐厅、西式餐厅、日式餐厅等。快餐厅:中式快餐、西式快餐、日式快餐等。②小吃店:领有营业执照并且从事便餐、面食、点心等供应的行业都属于小吃店,其中包括火锅店、豆浆店、包子店、茶楼、野味饮食店、饺子店、点心店等。③饮料店:凡以饮料、饮品、水果饮料供应顾客而领有营业执照的行业都属于此类范畴。
上述为餐饮类别,根据餐饮类别比较同类餐饮市场是否能够差异化产品竞争,比如酸菜鱼馆,你的酸菜是否特色,鱼是否同比其他店有口味差异,酸菜鱼可以参考上海“望蓉城”,太二酸菜鱼,看他们如何做文案,做产品推广。
江浙沪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海洋上游供应链,可以做爆品单类,如花甲系列,生蚝系列,鱼品系列,要知道江浙沪做为沿海城市有广阔的海鲜港口市场,完全可以供应江浙沪发展海鲜爆品餐厅,小吃店。不说成为海鲜类部头老大,也有大量的蓝海可以挖掘,想想面类有味千拉面,和府捞面,火锅有海底捞,巴奴毛肚火锅,快餐有老娘舅,真功夫等企业竞争。
而海鲜类餐饮叫的上号的没几个,海鲜类有待蓝海转红海的空间极大。
日本电商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数据是,双11天猫一天的销售额就超过了日本乐天一年的总销售额,这组数据对比在当时的日本媒体上引发了热议。也使得日本社会开始意识到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很多人开始对中国的商业模式和行为感兴趣。实际上近几年来,一些中国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开始进驻日本,洽谈与日本的合作。题中所提到的“赢在日本”是一个很好的预期,但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和不确定性。
数据的安全性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一家中国公司涉足日本的养老业务,引发了日本社会的不满和担忧,主要的关注焦点就是数据的安全性。这有可能导致日本老年人大量的数据泄露出去。养老业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电商业务,涉及更多更隐秘的个人信息,包括住址、购买偏好、家庭情况、乃至政治倾向。如此庞大且重要的数据如果由外国公司掌握,对日本方面来说是很难接受的。目前,我们的共享单车企业和滴滴正在开拓日本市场,但反应可能并不如预期。日本社会和经济模式已经很成熟和固化,任何形式的改变都很困难。而且日本的法律非常严格,使得很多本来走得通的路在日本走不通,这是我们在思考如何走向日本市场时必须考虑的,以便于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进入日本、什么则进不去。
线下交易的绝对优势在日本生活和旅游过的人,都能比较清楚地意识到日本线下交易的活跃。尤其是东京都、关西这类高度发达的城市圈,线下店铺的密集度非常之大,百米之内可以轻松地找到商店和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自动贩卖机。这使得他们更偏爱线下的实体店。此外,物流成本过高,效率过慢,也使得电商不是普通日本消费者最佳的选择。
但目前还有一些所谓的日本的三、四线城市,这些不太成熟的城市或许可以给予电商新的机遇。所以我们看到大量中国企业都是从这类三四线城市入手,试图撬动日本市场。
心理上的抵触情绪不得不说,日本人对外国企业、尤其是我们还是有很强的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当台湾和我们分别收购东芝的部分业务之后,很多人就在网上说,东芝完了,以后再也不会买东芝的产品。实际上,我们近些年来得进步,日本并没有看在眼里,并不相信我们的产品、商业模式和能力。这对我们进入日本市场也是很大的阻力,需要长期的时间去解开这个心理上的疙瘩。
什么是蓝海市场?
蓝海市场是指一些未被开发或尚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这些市场还没有形成激烈的竞争,因此价格和利润都比较高。
相对的,红海市场则是已经被大量企业进入并且已经竞争激烈的市场。在蓝海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和差异化来吸引新客户,并且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氢能源现在是红海市场还是蓝海市场?
氢能源既不是蓝海也不是红海,如果创新有很多期间的话,氢能源如今顶多算是导入期。喝高的人可以说说氢能源的未来趋势,说白了太阳也是氢组成的,万一哪一天我们要去宇宙漂流,没有氢能源使用技术真不行。氢元素占到宇宙比例的75%,有一种原理叫递弱代偿。这说得是宇宙中越简单的物质越强悍,比如病毒搞死细菌,细菌搞死动物。宇宙也是如此,最容易获得氢只有一个质子,无论是通过化学的方式,还是通过原子能的方式都可以成就我们对能源的需求。
好了,做梦结束。氢能源技术并非没有,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氢能源一直没有普及,道理简单,氢能源体积太大了。如今大约的氢能源储存有高压储存,低温液态,储氢材料三种。低温液态最省空间,但是技术难度大,高压储存占用空间较大,但是问题在于这高压罐材料要求很高。储氢材料前景无限,只不过要研究研究再研究。如今基本上在液态和高压气态之间选择。但是现阶段还要跟上加氢站,成本高于加油站大约一倍,还要考虑氢气来源的问题。
说完了氢气储存的问题,再来说氢气的另一个技术瓶颈。我们所知的氢燃料电池最核心的是电池堆的技术,如今来看历史尘埃里面有一些淘汰的技术,各有各的问题,最终剩下了PEM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我们看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抛开已经淘汰的技术,AFC和SOFC最大的问题就是寿命短,PEMFC很理想,但是请注意,他的催化剂里面是铂金,如果氢燃料电池要在这个技术上大发展,预计铂金价格得跌一跌。前段时间有一辆国产氢燃料电池刷屏上通轻客FCV80,价格130万,国家补贴50万,上海补贴50万,大约价格30万。而丰田Mirai的价格是723.6万日元(46.32万人民币),日本也补贴,大约30多万人民币。而通过成本测算,Mirai的成本大约在5万美元,也就是35万人民币左右。这,还仅仅是硬件的成本,没有运营和销售其他大把金钱的考虑。而预警国产的FCV80成本将远远高于丰田Mirai,原因是丰田用技术将铂金改造为铂钴合金,并用多种技术压缩了这个关键成本制造点的成本。(我们依然要为上汽拍手叫好,原因是其燃料电池技术是自主的,国内其他几款燃料电池车技术来自加拿大)
所以,如今氢能源运用在汽车上,既不是蓝海,也不是红海。如今国内依然在启动阶段,虽然很多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围绕氢能源开始进行上游配件技术的积累。诸如质子交换膜供应,诸如储气罐材料技术。但是国内暂时还没有足够的氢能源技术能力。在这方面远没有锂电池技术成熟可靠。国外虽然氢能源已经开始起步,但是限制在如日本这样能源缺乏的国家,而事实也证明,氢能源并没有太多的成本效率优势(日本的确要发展氢能源,因为他们对于进口能源的依赖一直是他们的心病)。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任何技术都要经历概念期间,未来氢能源在中国从导入到成长,从成长到成熟是必然会到来的,其中关键因素就是成本压缩。这方面需要大量的技术储备和投入。等到我们的氢能源电池车辆成本下降到30万以下,并且使用成本同时下降。那么蓝海就会到来,毕竟氢能源汽车自燃的情况还是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