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关于书是我们的益友的诗句?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簇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可能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关键在于对这些诗句的引申。
文章千古恨是谁的名句?
这句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出自:《题偶》,原诗节选如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译文: 写诗做文章都是千古之事,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各位作者都是不同地位的人,怎么会空有虚名呢?
这两句话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
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
杜甫晚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杜甫的晚年,一个字:残!两个字:很惨!三个字:相当惨!话说回来,不说晚年,杜甫好像这一生难得快活过。
他年轻时候也曾有过锦衣怒马的日子,毕竟是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是当官的;母亲出身望族。
但是随着祖父死,母病故,父亡;他又科考落第,干谒没结果,除了在官场上打了几回短工之外,多数时间没工作。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为了躲避战乱,四处奔波,颠沛流离,似乎都没好好长时间在哪呆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764年,杜甫53岁,这应该算是他的晚年了。他辗转至蜀,再次投奔严武。当时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和杜甫是世交,他对杜甫很好,让他做了自己的参谋,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称杜甫为杜工部就是从这来的。
但杜甫是个不合时宜的人,诗才高而情商差,生活上没有苏轼的勤劳和自给自足,精神上也没有苏轼的通透和豁达。
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还有《唐才子传》的记载,严武对杜甫非常关照,“待遇甚隆”或“待甫甚善”;但杜甫似乎不领情,“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思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存此儿’”!
不知道感激,还放肆到说人家爹,估计这朋友是没法做长久。况且你是投靠人家,这样就有些过了。
关于严武的反应,《旧唐书》里说“武虽急暴,不以为忤”;《新唐书》里则是“武衔之”,个人更倾向于“衔之”,在心里厌恶他了。
所以他自己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不只是世态炎凉,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就这处事方法,哪个愿意搭理他呢?
当然,这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不只是因为诗写得好,而是因为诗里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系苍生,胸装国事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可以说杜甫一直过得凄苦,也一直很孤独。
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杜甫《归》765年,严武去世,以杜甫的性子在成都就难以再住下去了。其实,浣花溪畔,山清水秀,有茅屋,要是能像陶渊明或苏东坡那样,富足不可能,但自食其力应该可以。
可是在766年,杜甫一路跋涉,又去投奔故交,夔州都督柏茂林。在夔州三年,似乎日子还不错:柏茂林让他管理一百多公顷的公田,他自己忽然也开了窍,种田养鸡,还植了果树,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从他的诗里就能看出来,《驱竖子摘苍耳》、《种莴苣》、《催宗文树鸡栅》、《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讲的都是这类内容。
但是他此时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峡中一卧病,疟疾终冬春。春夏加肺气,此病盖有因”(《寄薛三郎中》)……眼睛不好了,耳朵也聋了,还得过疟疾,肺也有毛病。
但在夔州的这三年,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共诞生了四百多首诗!可能和生活相对安稳,他可以静下心来随心所欲地写作有关系。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可杜甫是真能折腾!在夔州呆得好好的,一生中难得能吃饱饭的时光。他却越来越想回老家。768年,他踏上了归乡的路,殊不知是踏向了不归路。
兜里没多少钱,盘缠都不够;加上偶有地方作乱,一路走来,动荡波折,走了不少冤枉路。最后,在耒阳时,遇大雨被阻在一条小船上,,好几天没吃东西,后来吃了县令送来的烤牛肉和白酒,暴饮暴食,病故。唐·郑处海《明皇杂录》里是这样记载的,“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令尝馈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一代诗圣,就这样悲惨地客死他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了绝响,他至死也没能回到故乡!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杜甫的晚年可以说是穷困潦倒,艰难困苦的,尤其是死得有些悲惨。唯其这样,才更显示出他的清高不群和家国情怀的难能可贵!
杜甫,不折不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文人名句?
1、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味越是抬头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劲钻研,就越觉 得深邃。)——《论语•子罕》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5、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 名》
6、读十遍,不如写一遍。——宋代.罗大经《鹤林丕露•手写九经》
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必须反复地读,这样才能弄懂弄通。义:意旨)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9、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宋代.朱熹《读书之妻》
10、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
11、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
12、胸中书传有余香。——宋.辛弃疾
13、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列夫•托尔斯泰
15、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俄.别林斯基
1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
17、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苏.高尔基
18、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苏.高尔基
19、对于书籍就跟交新朋友一样。——德.歌德
20、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英.卡莱尔
21、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英.约翰逊
22、书籍是一种冷静可靠的朋友。——法.雨果
23、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法.罗曼•罗兰
24、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美.凯勒
25、好书的光亮超过星星。——俄罗斯谚语
26、好书如挚友,终身不相忘。——英国谚语
27、开卷有益,在乎用心。——清.李蕊《兵镜》
28、书籍是科学的成果,但科学不是书籍的成果。——英.培根
29、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3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
31、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满赚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36、赚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赚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斯人已逝忧思长存是什么意思?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即使人已经去世了,但人们对他的怀念和追忆仍然会一直存在。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严中丞宅塔峨眉山》诗中的一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今日谁为躯,百年亦飘零。斯人若彩虹,遇雨又散尽。如何两鬓雪,最爱博山翁。斯人已逝,幽思犹存。”
这句诗表达了对于已逝去的博山翁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