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在哪里,醉翁亭记中水落石出是描写的哪个季节

天美资源网

醉翁亭在哪里,醉翁亭记中水落石出是描写的哪个季节?

“水落而石出者”写的是冬天,水落石出原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是冬天的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这句话来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在哪里,醉翁亭记中水落石出是描写的哪个季节

翻译为:春天的时候,野花开满山,幽香扑鼻而来。夏天的时候,树木风姿优美,树荫浓密。秋天的时候,风霜高洁,冬天的时候,水位下降,露出岩石。这就是山间的一年四季之景。

为何岘山亭记没有醉翁亭记名气大呢?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反对那种“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他的作品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如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醉翁亭记》,对滁州山间朝暮变化,四时不同景色,以及滁州人和自己在山间的游乐描写,笔墨所到之处,层次利落分明,语言自然流暢,表达了摆脱约束,从容委婉的情致。

除《醉翁亭记》外,欧阳修还写过《岘山亭记》。不过,同样出自大家之手,《岘山亭记》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影响不及《醉翁亭记》。但我认为,《岘山亭记》中所论及的政绩观、名利观,至今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千古名篇。

《岘山亭记》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己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江汉之间者,至今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已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序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后,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岘山亭记》因亭及山,因山及人。一开始就写出两个让岘山出名的人物一一羊祜、杜预。然后对他们立下的功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着,针对一人因自顾而悲伤,一人因自喜其名而铭功刻石的作法提出批评,指出他们“皆自喜其名而过为无穷之虑"。最后,作者对当政者史中辉提出了自己的希望:重政绩而轻名声。

九百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依然感到很亲切,很有借鉴意义。

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与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

醉翁亭记取号醉翁的真正原因默写?

欧阳修先生写醉翁亭记时仅三十九岁,已被贬至滁州。因其政敌还在中伤他,欲置其于死地,欧阳修故写了此篇文章,表明自己心态已老,自号“醉翁”,只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不愿与政敌们争长短了。果然,此文问世后,政敌们对他的攻击大大减少了。

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作者介绍?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