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怎么读,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哪些重要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他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当时传统的古代文化,将诗、书、礼、乐等经典纳入他教材范畴,对我国文化教育影响很大,这些,都形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因此,有教无类体现了入学条件都是一样的。
2.以“六经”为教学内容
以“六经”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
《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编撰而成。
《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孔子认为,礼是立国之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乐》:“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容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3.教学方法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才能牢固掌握。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还强调“学以致用”。
(2)启发诱导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闻斯行诸”就是典型的例子。
4.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提倡“知行统一”,孔子曾经说过“力行而近乎仁”,这其实也是德育的原则。
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孔子删定《诗经》,最初的本意只是为他的"言语"科和"文学"科教学提供一部教材.实际上却同时向中国文学史提供了第一部作品集,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等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孔子对《诗经》的解说,分编诗之义和说诗之义两大部分,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
孔子是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者。《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鲁国历史。孔子修《春秋》,是有感于"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而作。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司马迁说:《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巳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为《春秋》发凡起例,确立了许多书写历史的原则和凡例,其中最著名的是所?"春秋笔法",即:用简约的文字表达复杂的微言大义,褒善眨恶,"一字之褒,如同华衮之荣;一字之贬,无异斧钺之诛"。《春秋》一书仅仅16000余字,却记载了242年的历史,可谓文约义丰。后世解释《春秋》的著作有数种,传世的有《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孔子以前,周王朝和各诸侯国都有史官的设置,负责记录国史,并且形成了秉笔直书、善恶必录的优良传统。孔子修《春秋》,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又进一步赋予了史学以资治的目的,通过把历史的原始记录改写成历史著作,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史学发展的基础。应该说,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才是中国史学之父。
《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国哲学之源。《汉书.艺文志》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认为在《易》之早期发展史上,有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易传》幕咎氐闶牵瓶敷撸⒁桌怼!兑住吩遣敷咧椋诤艹ひ欢问奔淠诓⒚挥幸鹂鬃拥淖⒁狻!妒芳牵鬃邮兰摇芳?quot;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1972年出土的帛书《易传》亦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孔子晚年如此好《易》,弟子问:"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回答说:"我观其德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史巫好《易》,是信其筮占;孔子好《易》,是"观其德义"。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觉注意到《易》的"德义"层面,发现了蕴含于《易》之中的丰富哲理,于是作《易传》十篇(又称"十翼")予以系统的阐发。可以说,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从而引发了易学革命的第一人。《易传》中所运用和阐述的一些基本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如?"天道","太极","阴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是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古时易老并称,《易传》与《老子》确实是中国哲学的"双璧",是两篇不朽的哲学文献。
一个三点水一个鼻念什么?
一、一个三点水一个鼻是个“濞”字。
“濞”的读音是:bì 、pì
部首:氵 结构:左右结构 笔画:17
笔顺:点、 点、 提、 撇、 竖、 横折、 横、 横、 横、 竖、 横折、 横、 竖、 横、 横、 撇、 竖
二、“濞”的基本释义:
读音为bì时,
漾濞县,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县
读音为pì时,
状词 形容水流汹涌奔至所发出的声音。《说文解字.水部》:「濞,水暴至声。」《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滂濞沆溉。」《文选.左思.吴都赋》:「濞焉汹汹,隐焉礚礚。」
名词 河川名。位于国内云南省境内,其流注入澜沧江。
三、常用词组:
滂濞 、潝濞、 老濞 、懿濞 、漰濞、 湓濞 、泙濞 、濞濞、 濆濞、 彭濞、 澎濞 、逆濞
辑换成木字旁读什么?
辑换成木字旁读:楫jí
楫[jí]
楫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jí,指的是划船用具,古时同“辑”,意思是聚集,可为名词,也可作动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均有记载。
名词解释
名
(形声短的船桨)
同本义。短曰楫,长曰棹。〖shortoar〗
棹,短曰楫,长曰棹。——《韵会》
楫,舟擢也。——《说文》
欲济无舟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桧楫桧舟。——《诗·卫风·竹竿》
楫齐扬以容与兮。——《楚辞·哀郢》。注:“船櫂也。”
三点水加世界怎么念?
三点水加世界的世是:泄,是多间字,第一种念:xiè,本义有三层,第一层是指液体或气体排出,比如:排泄,泄洪等;第二层是漏、露的意思,比如:泄劲,泄露,泄密等;第三层是尽量发生(情绪、情欲等),比如:泄恨,泄愤;第二种念法是:yì,本义有三层,第一层是指缓飞的样子,比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第二层是指闲散自得,比如“十亩外兮,桑者泄泄兮”;第三层是指弛缓的样子,比如“天之方噘,无然泄泄”。淠这个字念什么?
这个字读作:[pì]和[pèi]
淠注音:ㄆ一ˋ ㄆㄟˋ,简体部首:氵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1画,繁体部首:水部
五笔:ILGJ,仓颉:EWML,郑码:VKAN,四角:36121,结构:左右,电码:8670
区位:6836,统一码:6DE0,笔顺:丶丶一丨フ一丨一一ノ丨
释义:
[ pì ]
1.〔~河〕水名,在中国安徽省,源出大别山,流入淮河。
2.船行的样子。
3.〔~河〕水名,在中国安徽省,源出大别山,流入淮河。船行的样子。
[ pèi ]
〔~~〕多,茂盛,如“萑苇~~”。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字从水从畀,畀亦声。“畀”原指“蒸架”,转义指竹木制的格栅。“水”与“畀”联合起来表示“水流通过格栅”、“装置有格栅的水道”。本义:经格栅过滤的流水。说明:格栅应该是养鱼或捕鱼的设施。
汉字演变:只有楷体
相关组词:只有一个
淠淠 [ pì pì ]
茂盛貌,飘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