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太监,明末大太监魏忠贤真的是自缢吗?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他也自知这一次在劫难逃,到了北京,更是死的难看,自缢而亡,也何尝不是一个了断。
刘瑾魏忠贤等明朝大太监为什么权势那么大?
刘瑾魏忠贤这些大太监的权势为什么这么大?那就是他们拥有一个法宝——那就是皇帝的信任。难道因为皇帝的信任他们就能为所欲为吗?在明朝是完全可以为什么呢?这叫从明朝的政治体系来说。
明朝虽设有内阁六部,但权势还高度集中在皇帝之手。各地方奏章经六部转达内阁,内阁拟票后,再经司礼监批红后,奏之皇帝。这样的体制在一个勤政的皇帝的情况下是完美的。如果在正德、天启这样的昏庸皇帝之中,司礼监的权势就会无限放大,催生出刘瑾,魏忠贤这样权势滔天的大太监。刘瑾,正德年间司礼监太监掌印,魏忠贤司礼监秉笔太监兼管东厂。
刘瑾原来就是正德做太子时候的侍候太监,是正德的老班底,而又极力讨正德的欢心,深得正德的信任。正德登上皇位不久,一众大臣逼着正德杀了以刘瑾为首的八虎。这使得的年轻的正德皇帝产生叛逆之心,立刻提拔了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年轻的正德皇帝贪玩好乐,不理政事,深得信任的刘瑾的权势就临架于内阁之上,成了内宫首辅。
魏忠贤则是靠着天启皇帝奶妈客氏起家。在天启还是皇长孙的时候,客氏于魏忠贤是对食(古代太监和宫女的一种结合xx形式)。天气当然皇帝以后,魏忠贤和客氏非常受宠。封客氏奉贤夫人,魏忠贤有司薪监升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天启皇帝又是一个不理政事的木工皇帝,深得皇帝信任的魏忠贤,狐假虎威,就从了权势滔天的九千岁。
其实,无论明朝的太监权势有多大,他们始终都是皇帝的奴才、依附。
嘉靖司礼监太监都有谁?
冯保。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明代太监。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嘉靖时为司礼监太监。穆宗死后,冯保假传遗诏“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与高拱同为顾命大臣。隆庆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朱翊钧继位皇帝,年仅十岁,冯保与高拱的关系恶劣,于是张居正与冯保联手除掉高拱,高拱罢官归乡,写了《病榻遗言》说明此事。最后冯保因为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职位,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事实上,几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监都出自司礼监。明朝明宣宗时期,明宣宗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和“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
吕方为什么是历史上最好的太监?
因为他虽然多次犯错,但始终是忠于嘉靖帝的,是一个忠诚之人。
太监吕芳是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虚构人物,其历史原型是明穆宗时期的内宫监太监李芳。不论是在剧中还是在历史上,这个人因为忠言进谏惹恼了皇帝被责罚了,但是嘉靖帝并没有杀了吕芳,原因是念旧的嘉靖帝心软,不愿意杀了陪伴自己那么长时间的人,其二在于吕芳此人很心善,而且对嘉靖心存感激,常常自我反思,其三,在后期极具眼光的吕芳抓住了裕王这根救命稻草。
明朝有几个大太监专权?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明朝与清朝权力结构的区别。明朝太监专政是皇帝平衡权力的需要,清朝权力结构天生带有满汉平衡,皇帝因此不需要太监专权去平衡文官集团。
明朝权力结构的形成明太宗朱元璋起身于草莽,从社会最低层一步一步登上皇位,这其中不乏有的英明叡智,但与他的一帮兄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群开国功臣中也乏有才能比朱元璋高的,很难说他们都没有非分之想,因此朱元璋有危急感,所以建国后就设立锦衣卫对开国功臣进行监视,就是为了巩固皇权。
这就象现在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合伙创办公司,最后公司成功了,我当了董事长,其他几个同学作股东,过后其他同学会不会想:“咱们一起创业,能力都差不多,为什么他当董事长,我当董事,我当董事长也不会比他干的差”。所以朱元璋为了防患于未然,后来大杀功臣。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成立六部,所有政事都由他亲自处理。但人的精力有限,一个国家的事务太多,皇帝一个人忙不过来,因此到明成祖朱棣时便找了几个秘书帮忙处理,这就是内阁的开始。同时由朱棣得位不正,而且太监在靖难战役中立了大功,所以朱棣为了监视大臣们建立了特务机构东厂,由太监执掌。
明仁宗朱高炽是靠文臣的帮助才保住太子之位的,所以他当上皇帝之后便重用“三杨”,加大内阁的力量。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内阁的作用和力量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文官集团。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继位,朝政由“三杨”把持,等到他十六岁亲政后就感到有点拿捏不住内阁,很多时候内阁不听他的,所以才重用他的老师太大监王振。
但这个时候明朝还有武官功勋集团与文官集抗衡。分水岭就是土木堡之变,当时京城中武官功勋人员全部随朱祁镇出征,结果50万人马全部覆灭,武官功勋集团也随之消失。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是于谦等文官领导和组织的,因此文官集团一下子坐大了。所以明代宗朱祁钰后来对于谦是相当的忌惮,所以才让石亨追了空子。
皇帝重用太监是平衡文官集团的需要明承宋制实施重文轻武,武将没有地位,重大战争都是临时由文官带兵,太监监军。朱祁镇二次当皇帝后,明朝内阁制度已相当完善,文官集团势力在朝中已无人能撼动,皇帝为了不使自己权力被架空,只有利用太监掌握的特务机构去抗衡。
所以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是笨蛋,认识不到太监专权的危害,而且他们加强皇权的需要。只有嘉靖皇帝朱厚熜比较强势,能够打压住文官集团,才没有放太监出来专权。万历也不错,虽然与文官扯皮三十年不少朝,但权力始终没丢,也没放太监出来专权。魏忠贤是个别类,是因为木匠皇帝朱由校是个文盲,不理一点政事,所以才重用魏忠贤出来替自己行使权力,对付东林党。明朝虽然有大太监专权,但皇帝收放自如,说铲除就铲除了。
清朝权力结构的形成满清起步于后金,是努尔哈赤十三付凯甲打出来的。可努尔哈赤是建州女真首领的儿子,实际上是天潢贵胄,天然具有领导地位。但后金开始实施的是八大王议政,等于是权力分割。
满清入关后就开始存在满汉平衡问题,在清朝内阁中满人、汉人是对半分,在所有职务中往往是一满一汉,相互平衡。而且满人始终掌握着军权,对汉人是打压态势,因此虽然汉族文人士大夫较多,但始终不占优势,所以也就不需要太监力量来巩固皇权,也就没有太监专权。
再一个,清朝本身就吸取了明朝太监专权的教训,也没有特务机构,太监也基本上都是汉人,满人皇帝不会相信汉人太监的。清朝的中央集权制更完善,内阁成了办事机构,权力收归到军机处,皇帝全权主导军机处。
到太平天国之后,八旗军全面失去战斗力,湘军、淮军全面崛起,汉族官员才走向前台,但仍然只是为满清贵族办事的,权力仍然掌握在满清贵族手中。
在历代王朝中宦官专权最厉害的是东汉和唐朝中后期。东汉是皇帝利用宦官打击外戚,两者反复形成平衡,结果何进招董卓进京,平衡被打破,东汉亡。唐朝是安史之乱后朝廷不信任武将,开始让太监掌握神策军,结果太监权力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废立皇帝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