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北山经有哪些故事?
《山海经》的《北海经》中有:刑天舞干戚、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共工撞天、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山海经》的内容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卷,《北山经》主要记载了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四千五百年的龙山文化等。
《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精卫填海刻画了精卫鸟的什么形象?
刻画了精卫鸟意志坚决,不畏艰难的形象特点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就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褒义: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贬义:说明了做事,不要自不量力,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能力而定。
太阳神鸟的传说故事?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
《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上古“三大奇书”之首,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志怪神话。
要说华夏古老的神话传说奇作,一定非它莫属。
该书记载了40个邦国、550座山、300多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异兽。
千百年来受到庄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徐霞客等中国历史上无数伟大的诗人、作家推崇喜爱。
当中描绘的奇珍异兽、山海百灵、光怪陆离场面,丝毫不逊色西方神话半分。
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死后化为了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叫精卫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羿射九日》
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鲧禹治水》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