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是什么,豆蔻盒子什么意思

天美资源网

豆蔻是什么,豆蔻盒子什么意思?

《豆蔻盒子》是由刀郎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专辑《弹词话本》中。

香蔻别称?

香蔻的别名有豆蔻,漏蔻,草果蔻,偶子,草寇仁,飞雷子,弯子。

豆蔻是什么,豆蔻盒子什么意思

吟成豆蔻诗犹艳?

1.“吟成”句——豆蔻,指草豆蔻,春天开花,密集成穗状花序,花初生时卷于嫩叶中,俗称含胎花,以喻少女。

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句说,吟成杜牧那样的豆蔻诗后,才思还是很旺。

“才犹艳”程高本作“诗犹艳”则是后人胡改,“犹”字没有着落,不成文理。

2.“睡足”句——荼蘪,蔷薇科植物,春末开花。

这句因修辞技巧兼两层意思:一是花枝软垂无力像睡梦沉酣;一是人在花气中睡梦也香甜。

这一联内容“香艳”,是古代上层社会的生活情趣。

杜若是什么植物?

属中文名:杜若属 属拼音名:duruoshu 属拉丁名:Pollia 中国植物志:13(3):83 描 述:Pollia Thunb。 杜若属,鸭跖草科,16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我国有杜若P。japonica Thunb。 等6种,产西南部至台湾。多年生草本; 叶大,披针形;花排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萼片3;花瓣3,较小;雄蕊6或其中3枚为退化雄蕊,花丝无毛;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2至多颗;果球形,稍肉质,不开裂,成熟时蓝色,光亮而脆;种子每室4至多颗,多角形。 所有物种:长柄杜若、长花枝杜若、川杜若、大杜若、杜若、杜若属、密花杜若、伞花杜若 杜若香 1、蔷薇科,多呈淡紫色。 一般生长在温暖的地方。花期很短。 2、马兜铃科,学名杜衡 3、鸭跖草科,学名竹叶花 4、姜科,学名高良姜 《本草图经》:杜若“叶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子如豆蔻,二月八日采根暴干用。” 按:在药用上,明以前的本草对杜若多有记载,如上,杜若至清代本草中已不复收录。 那么杜若的原植物是什么呢? 一说杜衡,如《本经》所载杜若“一名杜衡”。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为马兜铃科草本植物,以根、根茎或全草入药。因含有黄樟醚和丁香油酚,其气芳香。其植株不高(二三十厘米),叶为宽心形或肾状心形。 是说有值得探讨之处在于,古人对杜若与杜衡是两种植物应当是分得很清楚的,如《九歌·山鬼》中同时出现有杜若与杜衡的全称:“被石兰兮带杜衡”、“山中人兮芳杜若”。说它们都是香草不必疑惑,如果说是同一种植物就值得大大商榷了。 一说植物竹叶花的别名(药材名竹叶莲),如《中药大辞典》。 竹叶花(又名:杜若)Pollia japonica Thunb.为鸭跖草科草本植物,以根茎或全草入药。植株高30~80厘米,叶互生,长椭圆形。 但竹叶花的花是白色的,与古代杜若“花赤色”的描述显然不符。宋代雷?小胺彩梗ǘ湃簦┪鹩醚监┎莞嫦嗨疲皇俏缎Р煌保腥司荽巳衔铀未逼鸲湃舻奈逼分杏醒监┎莞窍衷诘难减挪菘浦参铮ㄏ纸穸湃羰糁参铮? 一说高良姜,如《纲目》、《梦溪笔谈》。 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药议》云:“杜若,即今之高良姜,后人不识,又别出高良姜条,如赤箭再出天麻条……诸药例皆如此,岂杜若也。后人又取高良姜中小者为杜若,正如用天麻、芦头为赤箭也。又有用北地山姜为杜若者。杜若,古人以为香草,北地山姜,何尝有香?高良姜花成穗,芳华可爱,土人用盐梅汁淹以为菹,南人亦谓之山姜花,又曰豆蔻花。 《本草图经》云:‘杜若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出峡山、岭南北。’正是高良姜,其子乃红蔻也,骚人比之兰、芷。”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为姜科山姜属草本植物,植株高30~80厘米,叶披针形。 此药又有称为“小良姜”者。所以有人考证后认为,杜若应为小良姜,即上种;而古代所用的高良姜乃“大良姜”,异名山姜,即同属的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 至此,到底该从何处寻杜若,还值得继续研究。 另注:杜若、高良姜入药部位为根茎。 但诗中吟咏的杜若很可能是这种植物的花序,二者在部位上可能不同,因有见杜若为“姜花”之说(据说“姜花”很香,当胜其根)。

豆蔻梢头二月初是什么生?

这句诗的意思是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龄。豆蔻: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后也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牧创作的七言绝句《赠别二首》,全诗原文如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白话文意思是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扩展资料

这首组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就只第一首第一句,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第一首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

而组诗的第二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唯觉樽前笑不成”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蜡烛有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