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贤王,有前世八福晋的记忆

天美资源网

清朝八贤王,有前世八福晋的记忆?

《问君心》作者:梦初晓 内容简介: 现代女孩艾心因车祸灵魂被附在了清朝皇八子福晋的身上,在这里她遇到了对她一往情深的八阿哥,也遇到了和现代男友一模一样同时也对她用情至深的四阿哥,面对同样深情同样出众的两人她到底该如何选择… 他,温尔儒雅,谦和有理,人称“八贤王”,面对刁蛮任性的妻了,他选择忍让,而当妻子突然之间变得温柔可人时,他的心一点一点的沉迷下去…… 他,冷面冷心,人称“冷面王”,却对自己的弟妹动了真心,不惜逼弟休妻,只为自己的一私之欲…… 问君心,问君心,问君心何在?

雍正王朝邬思道与四阿哥为何合谋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

导读:这一步是《雍正王朝》整部剧中九龙夺嫡的核心步骤,也就是通过这一步四阿哥胤禛在获得十四弟、母亲德妃和父亲康熙的亲情和赞赏之余最终获得了康熙的最后考验。雍亲王胤禛获得了最后的康熙全面考核后的最终认可,简在帝心成为大清王朝的继承人。立储这个棋盘上的套路是康熙布置的,而邬先生最终认清皇上套路。邬先生和雍亲王胤禛条分缕析破除迷雾合谋在这个关键时刻公开抛出老十四接任大将军王的胜负手一锤定音。历史背景分析

剧中在康熙五十六年,朝廷派往西北平叛的六万大军全军覆没。朝廷急需选择新的阿哥带兵人选。康熙在听戏的过程中得到奏报紧急召见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密议。注意这里康熙召见的这两个人选大有深意,首先胤禛是皇上打算立储的人选;胤禵是八阿哥集团的代表,也是康熙打算选择的大将军王的人选。康熙这是在挖坑了,不但是考验老四也在考验八爷党内部的打算。就这一下就让向来安稳著称的四阿哥和八阿哥胤禩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一下子就慌乱起来。

清朝八贤王,有前世八福晋的记忆

老八走来走去,当老十四回来的时候都已经急不可待劈头就问“怎么样,派谁定了没有”。一定要注意的是在问这句之前老八来回踱步并有语气词“嗯嗯”,可见面对夺取帝位最关键的兵权谁也不淡定。

再看老四胤禛第一时间去了宗人府看望被圈禁的十三阿哥,很明显胤禛也想让自己的小弟出头帮自己揽下这兵权为自己夺嫡增加砝码。但是康熙早就防备着这招了,就是在这敏感时刻任何人都不能私下见老十三。为的就是敲打老四,看他到底是否明白父皇的苦心从全局出发为国为民推荐出最合适的带兵人选。

八爷党在内部智囊建议下推出了自己的人选

先看老八小集团内部的会议场景:老八上来就试探老十四,当老九说这个大将军王咱们一定要争的时候老八说“那得看十四弟的了”。老十四心里明白着呢,自己相当就是不上套就当没听明白八哥的话说:“我当然会说话,但是还得八哥拿个主意”。老八一看老十四揣着明白装糊涂就把话挑明了,那就是谁做大将军王就是未来的皇储。

老四心里这火腾一下就起来了“八哥,我是不是上个折子保你做大将军王啊”,语气的重音在“你”字上。显然老十四认为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八阿哥集团应该推举自己才对。笑面虎老八也觉得不好意思,假仁假义的说“不不不,这个位子我争不过你还是你来做大将军王吧”。

老十四虽然心里不服,但是毕竟还是有些城府的当下表态打算歃血为盟以铭心志不参与大将军王的人选。老八要的就是他这句话,然后其他人赶紧递话把老十四砸瓷实了:“十四爷这话诚恳,咱们这些人八爷是首脑,九爷十爷十四爷都是心腹。咱们自己不能先乱了次序”。逼得老十四给自己找折,诉说八阿哥的优势:说皇上明知咱们是一党却让我管了兵部圈禁了老十三,即使重用了我也是给你立一个擎天保驾之臣。

至此八爷党由老九得出最后的人选排名,优先推荐老八如果皇上不准就推荐老十四,总之不能让大将军王落到老四手里。所以老十四也落了个备用的人选,这位以后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铺平了道路。

四阿哥和乌思道的谋划

老四这次确实是当局者迷了,面对这最有可能到来的皇储之位也有点不淡定了。在去宗人府找老十三未果的情况下居然想自己出去带兵出任大将军王,但是自己不是那块料。弯弓搭箭都射不到靶子的红心,这让老四很灰心。看到这一幕的邬先生明白了老四的心意,老四最后肯定还是打算举荐老十三来带兵出任大将军王。

当老四向邬先生表示愿以全府上下百余口性命力保老十三胤祥出任大将军王时,邬先生表示如果是这样四爷你这全家性命都要保不住了。然后邬先生才跟四阿哥分析西北用兵获胜的关键,并指出这次传尔丹兵败西北就是管理兵部的老十四和老八为了拿到兵权故意做的局。这下四阿哥才明白了即使老十三去带兵也必然会失败。

邬先生接着指出皇上早就默定了大将军的人选了,那就是十四阿哥。只有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八爷党才不会掣肘拖后腿。邬先生指出皇上不会直接下旨意任命老十四,通过做局观望老八和老四看谁能以朝廷大局为重主动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其实就是在为最后的储君人选做考察。

老四还是担心将来大将军王老十四手里的十万大军。但是再次经过邬先生的叙述终于明白了制约西北大军后勤粮草的关键位置-陕甘总督。

老四一箭三雕以大局为重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

定了下计谋后如何实现这段可是非常的精彩,老四胤禛的表现堪称影帝级别。当母亲德妃大寿在即,借着年羹尧的寿礼开始给上门求助的老十四下套以达大将军王和成年羹尧这个陕甘总督的位置交换的目的。

老十四看到奇珍异宝没话找话问“这么多奇珍异宝哪来的?”借着这个口风,老四开始下套了,说这些礼物都是年羹尧暗中替咱们办好的;这些奇珍异宝本来就有你一份。珍贵的屏风、玉石寿桃等等都有老十四一半,老十四随口就说“难得年羹尧还挂念着我,找机会我的赏他点什么”?老四顺杆儿爬说“有机会你提拔他一下就受用不尽了”。

此时老十四还没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还以为自己管着兵部抽空赏他就是了。其实老十四也是来四哥这里碰碰运气,看看怎么找机会来让四哥支持自己出任大将军王,但是欲言又止。本来二人不是一个集团的,也怕四哥绝了自己的面子。当到达德妃处的时候,老四开始影帝级别的表演了:

直接说:我打算举荐十四弟出任大将军王;十四弟深通兵略,又管理者兵部。只有他出任大将军才能平定西北叛乱为皇阿玛分忧。再说他也不想让这件大功劳让别人夺了去。

这下让十分疼爱幼子的德妃开心的不得了,老十四也没想到还是四哥支持自己颇有一副打虎还是亲兄弟的感觉。老四一箭三雕:既让皇额娘高兴又让老十四产生了错觉为交换年羹尧的陕甘总督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成功离间了老十四和老八。

在返程的路上老十四大发感慨并提出让负责户部的四哥支持自己的后援粮草。在老四的刻意的引导之下指出陕甘才是后援粮草的关键,老十四也怕老八捣乱于是主动提出让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

到大朝康熙询问诸位阿哥大将军人选的时候,八爷党推举的人选让康熙很失望。接着询问老四胤禛的人选,老四不负众望的以大局为重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康熙非常开心自己默定的储君人选能以大局为重,考验过关。老四胤禛的皇位继位人也大局已定。

一家之言,希望大家喜欢。如有异议,大家一起讨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上有哪些骨肉相残的例子?

说一个汉文帝的吧,文帝以人仁孝治天下,太史公在孝文本纪里也是满篇溢美之词,但在外戚世家有一条比较隐晦记录,整个事件只有三十六个字

几个字一个事件,读史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掉了。这几个字讲的是汉文帝的发妻跟四个嫡子的故事。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有王后(太史公未记载这个王后姓甚名谁),王后生有四子(四个嫡子同样没有记载叫什么名字),代王未登基而王后卒(没有说怎么死的),登基后先王后所生四子全部病死(划重点)乍看之下平平无奇,但皇帝的嫡妻嫡子全部死掉,容易让人引发无限想像,值得细细品味,细思之后脊背发凉。

四个嫡子在母亲死后相继“病死”,这病的蹊跷。真病假病?是天意还是人为?如果说是人为,那是何人所为?嫡子死了,窦姬和她儿子是最大的受益者,最大的受益者往往就是最有动机的人

但如果单单是窦姬让四个嫡子全部“病死”,而且在文帝登基后的短短数月间,四个嫡子全部死透,没有强大的外援没有办法轻易办到。奇的是四个嫡子怎么没有保护者?他们父亲在这期间有什么作为?他们的亲奶奶又在做什么?他们怎么任由自己的骨肉在眼皮底下相继死去,他们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协助?主导?还是不知情?短时间内一下死了四个儿子,要判断文帝母子在这个事件中的所扮演的角色,就得先探究一下文帝登基前的背景

史记记载:

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天下

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後,疾外家吕氏彊,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号曰皇太后,弟薄昭封为轵侯。

代王继位是大臣议立的,议立皇帝大臣是陈平跟周勃这些刘邦打天下时候的功臣集团。他们能议立皇帝的候选人,这说明他们掌握了朝堂的绝对权力。他们议立新帝的时候最怕什么?怕吕后的事情重演。所以选择的标准是新帝的母亲仁善,这个是台面上的说词,那台面下真实的原因是薄太后母家无势(柔弱可欺有时候也能变成一个优势,也是世事无常)

母家无势,自然给不了新皇帝助力,更不可能会出现吕后那样干政。也因为无势,手上没有什么可谈判的筹码,为了得到至上之位,自然会予取予求。功臣集团为了不让诸吕乱政的事情重演,也可谓费尽心机

从当时的权力格局来说,能对他们母子予取予求的只有功臣集团了,功臣集团都已经握有议立皇帝的权力了,还有何求?

求个能安心享受荣华富贵,为了能安心,要选择一个善人,并且不能让吕家血脉重新掌握皇权的机会,吕太后当权时让自己母家吕姓女子全都嫁刘姓诸王,代王发妻虽然未留名姓,但就吕后渗透的程度,连代王姬妾都是她的宫人

连代王姬妾都是她的宫人,那代王后他姓的可能性就不大,代王后如果姓吕,那她的儿子就有一半的吕姓血统,四个如果活着,总有一个继承黄位,那诛杀母家的那些人能有还下场吗?所以未雨绸缪,各得所需,几个人就都陆续病死了

年羹尧系雍正之父?

《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窃诏改篡之策,年羹尧实主持之。盖世宗之母,先私于羹尧,入宫八月,而生世宗。”这话一出真是让人惊出一身汗,野史说“偷窃诏书、篡改诏书是年羹尧搞得,雍正帝的母亲德妃乌雅氏在还未进宫的时候就和年羹尧好上了,入宫八个月剩下了雍正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史料是否正确。

《步步惊心》雍正剧照

雍正比年羹尧大一岁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康熙十七年)出生于永和宫,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逝于畅春园,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雍正。年羹尧(1679年—1726年),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出身,清朝名将,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平定西藏乱事,平息青海,战功赫赫,后功高震主,越矩被雍正帝赐自尽。

光是从史料记载的出生年月来看,雍正帝比年羹尧大一岁,雍正帝出生的时候还没有他年羹尧呢!又何来德妃乌雅氏入宫前与年羹尧在一起之说呢?可见是荒谬也。那么德妃乌雅氏在入宫前有没有可能有孕在身呢?《甄嬛传》中,德妃与隆科多关系密切。那么隆科多何人也?

《步步惊心》年羹尧与隆科多剧照

德妃宫女出身聪慧得宠

隆科多是贵妃佟佳氏的亲弟弟,清朝早年不允许妃子抚养自己的孩子,雍正出生以后就由贵妃佟佳氏抚养,隆科多与雍正关系密切。他不是雍正的亲舅舅,而雍正却一直称他为“舅舅”。明眼人一看,也能想到雍正不过是拉拢他支持自己,毕竟自己的母亲出身卑微。

德妃乌雅氏(1660年4月28—1723年6月25日),包衣护军参领(雍正年间才为正五品)威武之女,康熙十二年经内务府选拔入宫,时为宫女。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单独册封为德嫔。康熙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册封德妃。之后又生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皇十四子胤禵)。由此可见,德妃很受皇帝宠爱。德妃出身包衣之家,地位卑微,从宫女到入住永和宫,生六个孩子,个个招皇帝喜爱,可见德妃一定有过人之处。

《步步惊心》德妃剧照

隆科多年龄分析

从德妃一入宫只是个宫女,五年后才生下的雍正来看,德妃带孕入宫是不太可能了。那么德妃与隆科多是否有私情呢?隆科多出生年月不详,康熙二十七年,授一等侍卫。据清朝侍卫选拔来看,侍卫不需要考取,只从满洲、蒙古王公子弟、宗室子弟等选拔,清朝人以给皇帝当奴才为荣,当侍卫是一种荣誉,汉人则不以为然,想进入也没资格。

这些宗室子弟等年龄大抵不超过二十五岁(超过这个年龄还没混上侍卫,这辈子也就碌碌无为了)。这样倒推过去,乌雅氏进宫时隆科多不超过十岁,这样看来两人有私情着实说不过去。进宫之后,宫墙高筑,宗亲进入皇宫没那么容易,就算入后宫隆科多最多能见到的是自己的亲姐姐佟佳氏。于情于理,隆科多都和德妃乌雅氏都攀不上。

《步步惊心》四爷与十三爷剧照

野史并非捕风捉影

再来看偷窃诏书、篡改诏书,更是谣言。古代汉字是繁体字,“於”和“十”很明显无法篡改;另外清朝诏书是满文和汉文同时存在的啊,请问满文咋篡改呢?

那么《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又是怎么得来的呢?那么野史也不是凭空杜撰出来了,大部分野史来源于民间舆论。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又有众多儿子,尤其是太子二度被废之后,太子之位悬空。当时有没有秘密立储之说,康熙一众儿子都三四十的年纪了,能不惦记吗!

《步步惊心》八爷党剧照

天子脚下,升斗小民好歹也有些见识,民间就不好奇吗!皇室总有放出宫的太监宫女吧,各王公大臣家里家眷一大堆吧,总不能不上街吧,所以哪朝哪代还传不出点消息来。但是消息有真有假,有无恶意的,也有故意为之的,这很常见吧。想诋毁一个人,雇点水军来左右舆论,在古代就有了。

二废太子之后暗波涌动

那么又是什么人想要放出这些消息去诋毁雍正帝呢?猜都猜得到,雍正的死敌们。太子二度被废后,争的最厉害的就是四爷党和八爷党。雍正的亲弟弟老十四是八爷党的,康熙晚年器重十四子,让其挂帅出征,支持八爷党的大臣都看得出来啥意思;康熙晚年在政事上多让四子参与,支持四爷的大臣也不是傻子。德妃两个儿子很是威风,而德妃也偏心十四爷。康熙还在位,大臣先站队,但是两队站哪边谁也不敢保证一定赢。

《步步惊心》太子剧照

四爷党与八爷党之争

八爷以八贤王出名,大臣多自然暗地里支持八爷;四爷身边就是只有十三爷相伴,且十三被囚禁于养蜂夹道以后,四爷越发低调,常常参禅悟道,实则转为暗处观察。那么四爷孤身一人至继承大统,这中间要说没手段是个人也不信吧(要不为啥雍正拉拢隆科多呢),最不信的当属八爷党无疑,一群人都没斗过一个雍正,服气才怪。年羹尧为雍正心腹,手握兵权,谣言要传他是首当其冲。

《步步惊心》八贤王剧照

雍正即位之后,立马召回十三爷,待他异于常人,甚至允许其不用改名字,可见十三爷被幽禁离不开八爷党的残害,雍正当然知道这些都是冲他去的。即位之后肯定要清理八爷党,那么希望天下大乱舆论翻转的当然是八爷党了,天下越乱他们才有机会翻身。所以这些负面的小道消息来源于八爷党也不为过吧,当然,古人已成灰,是再无对证了。

雍正政绩

我们再从政绩方面来谈谈,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政治吏治,加强西南少数民族统治,整改财政等等,确实是一位好皇帝,这是后话。放在今天来说,雍正的兄弟们那也不是省油的灯,雍正不严厉整治,没点狠手段,乾隆又如何坐得稳位子呢?

《步步惊心》四爷剧照

再来看,康熙帝在位时便经常带雍正出巡并且让其处理政事,巡视永定河工地,验收黄河治理情况;康熙帝宠爱德妃,再怎么也离不了对其儿子的喜爱;康熙六十年大庆,雍正奉命祭告祖陵,试卷复查,以及南郊祭天(这是太子才应该干的事)。所以综合来看,雍正却有皇帝之才,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 ,自然知道什么人堪当皇帝大任,立皇四子没毛病啊。娇诏篡位之说,生父之谜之说,大概是政敌不满所传谣言吧,再也难考证了。

小伙伴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作者:词话今史

编者:词话今史

康熙的几个儿子的下场是什么?

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序齿的有24个儿子,而真正活到成年的有20个儿子,在他这20个儿子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子,总共是9人,另一类就是没有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子,总共是11人,下面就来说说康熙这20个儿子结局都如何。

参与争位的九位皇子的结局

皇长子胤禔

胤禔是康熙20个儿子中最为年长的老大,其生母是康熙初期后宫四大妃之一的惠妃纳兰氏,由于胤禔是庶出,康熙很早就册立了嫡妻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因此胤禔虽然是长子却与皇储之位失之交臂。

但长大后胤禔一直垂涎于弟弟胤礽的太子之位,由于二人年纪最长,所以在九子争位初期是胤禔与胤礽在互相斗法。

胤禔长相俊美,还善于统军打仗,曾跟随康熙三次御驾亲征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立下战功被封为直郡王,由此胤禔更受康熙喜爱,他也因此可以经常在康熙面前构陷胤礽,再加上胤礽确实日益骄纵不法,最终导致了康熙一废太子。

在康熙一废太子时期,胤禔以为胤礽被废圈禁起来,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急于在康熙面前表现自己,还请康熙诛杀胤礽,因而触怒了康熙,后来胤禔又被康熙调查出镇魇胤礽以及雇佣武林高手张明德行刺胤礽,最终康熙震怒,但康熙不忍杀子于是下旨将胤禔褫夺爵位终身圈禁于直郡王府。

被圈禁之后的胤禔就彻底放飞自我,开启了生生生模式,圈禁后他不能出门,只能每天和陪他一起圈禁的妻妾在房里做体操。

胤禔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被圈禁,一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终年63岁,被圈禁了整整26年,在圈禁之前胤禔生育了9名子女,而被圈禁的26年中,他却生育了20名子女,可见胤禔被圈禁之后的生活有多么滋润吧,整体而言胤禔虽然被圈禁了26年,但是他的结局还算不错。

废太子胤礽

胤礽是康熙的次子,他的生母是康熙原配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由于是嫡子,加之孝诚仁皇后为生育胤礽难产而死,所以康熙在胤礽出生不久就将其册立为太子。

康熙怜悯胤礽出生就丧母,因此对他十分溺爱纵容,还允许胤礽以太子身份享受皇帝的部分礼仪待遇,而康熙的这份溺爱却也毁了胤礽,使得胤礽日益骄纵不法,而且还形成了一股很强的政治势力,进而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所以最终胤礽两次被康熙所废,彻底被圈禁起来。

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胤礽二次被废,康熙将其圈禁于咸安宫,胤礽与妻妾被圈禁于咸安宫,一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终年51岁。胤礽被圈禁了12年,在被圈禁的12年期间胤礽生育了10名子女,也可以看出他的圈禁待遇还算不错,胤礽死后还被雍正宽恕并追谥为理亲王,胤礽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结局比较不错的废太子之一了。

皇三子胤祉

胤祉是康熙第三子,其生母为康熙初期四大妃之一的荣妃马佳氏,他曾跟随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还曾负责组织名儒修撰古代科技类图书集,文能修书,武能征战,可以说他是康熙诸子中最为文武双全的皇子,所以也比较受康熙喜爱,被册封为诚亲王。

但是胤祉为人阴沉,很有城府,他很善于隐藏自身,表面看似无心政治,其实暗中一直图谋储位。

胤祉在胤礽二次被废之后开始沉不住气,他认为老大和老二都被圈禁了,储位轮也该轮到他老三了,因此胤祉开始志得意满起来,他平日在王府中都以皇储身份自居,因此这也使得雍正最终知道了他的野心如此之大,埋下了后来雍正对他的猜忌根源。

雍正继位之后对胤祉十分猜忌和提防,后来在雍正八年(1730年)康熙第十三子胤祥去世,胤祉在胤祥的葬礼上表现不够悲伤,因此雍正以此为罪名将胤祉褫夺爵位,终身圈禁于景山永安亭。

胤祉也是参与九子争位的九位皇子中最后一位被圈禁起来的皇子,他被圈禁两年之后也就是雍正十年(1732年)抑郁而亡,终年56岁,相比于胤禔和胤礽来说胤祉的结局不算太好。

老四胤禛即雍正

雍正就没有必要多说了,他是九子争位中的胜出者,他最后成了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勤政的皇帝,也是他给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

皇八子胤禩

胤禩是康熙诸子中才能卓越的皇子之一,他的生母是良妃卫氏,胤禩自幼聪慧过人,还勤奋好学,因此受到康熙的喜爱,在康熙时期被封为贝勒。

由于康熙的喜爱,胤禩也逐渐有了争夺储位的野心,他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四子胤禵组成了八爷党参与储位之争,后来胤禩在一废太子时期表现过于活跃,争储之心过于明显,因此他失去了康熙的喜爱和信任。

在失去康熙的喜爱和信任后,胤禩果断转而支持与自己关系亲密的胤禵继续出来争位,这期间他们对雍正继承皇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最关键的是雍正继位之后,胤禩等人都没有表示出臣服,雍正继位之后为了安抚人心,先册封胤禩为廉亲王,最终将他们逐个击破,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被雍正以四十条大罪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为阿其那,圈禁于宗人府,半年后,胤禩在圈禁之中咳血而死,终年45岁,结局十分凄惨。

皇九子胤禟

胤禟是康熙第九子,其生母是康熙四大妃之一的宜妃郭络罗氏,胤禟也是自幼十分聪慧,还精通拉丁语和俄语,对欧洲传教士极为敬重,喜好研究西方的科技文化,为人还十分慷慨大方,因此康熙也一度很喜爱他,册封他为贝子。

在二废太子之后,曾命他和胤祉、雍正、胤禵四人轮流监国。由此可见胤禟也曾有机会成为太子,但是他却对皇位没有太大野心,他更愿意支持同党胤禵成为太子。

在雍正继位后胤禟表现得十分不肯臣服,因此受到雍正的忌恨,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被雍正定下二十八条大罪,将其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并改恶名为塞思黑,圈禁于保定直隶总督府,圈禁条件极为刻薄,胤禟也是参与争位的皇子中圈禁条件最恶劣的,比胤禩还差一些,最终被圈禁仅半年多点后,胤禟在这一年过完43岁生日之后第二天就死于圈禁之所,结局也是非常凄惨。

皇十子胤誐

胤誐是康熙第十子,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其母系家族出身十分显赫,温僖贵妃的姐姐是康熙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父亲是康熙初期四辅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而遏必隆的钮祜禄氏家族是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家族,遏必隆是额亦都的小儿子,遏必隆之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女穆库什。

这也就是说胤誐祖父的祖父和外祖父的外祖父都是努尔哈赤,所以他的血统很高贵。也因为胤誐血统高贵,因此康熙册封他为敦郡王。不过由于胤誐为人粗莽且不得人心,他也自然不会成为皇储候选人,但他却十分支持胤禩,也由此被雍正所憎恶。

在雍正继位之后,胤誐不仅不肯臣服,还口出狂言侮辱雍正,因此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以欺君之罪将胤誐褫夺爵位,囚禁于宗人府,不过胤誐心比较大,没拿圈禁当回事,熬死了雍正,后来大侄子乾隆继位就释放了他,还授予他镇国公爵位,直到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终年59岁,他也算是参与九子争位失败的皇子中结局比较好的皇子了。

皇十三子胤祥

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子,其生母是敏妃章佳氏,胤祥自幼就与雍正关系亲密,因此胤祥与雍正都算是九子争位的胜出者,雍正继位之后对其极为重用,不仅册封他为怡亲王,还将户部和吏部以及会考府、圆明园禁军等要职都让他负责,可见对其喜爱和信任。

而胤祥也是十分知恩图报的人,他在政务上认真负责,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可以说雍正的政绩有胤祥一半的功劳,也是胤祥这样认真负责的性格,最终使得他操劳国事累垮了身体,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因操劳过度而死,终年44岁。

在胤祥去世后,雍正特许胤祥的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他也成为清朝建国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并且雍正还特许胤祥不用避讳皇帝的名字,胤祥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不用避讳皇帝名讳的大臣。整体来说胤祥的结局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寿命有点短。

皇十四子胤禵

胤禵是康熙第十四子,其母是康熙四大妃之一的德妃乌雅氏,而德妃也是雍正的生母,因此胤禵与雍正是同母兄弟。

两人虽然是同母兄弟,却是竞争对手,胤禵颇有军事才能,在康熙晚年被封为贝子爵位,并统兵平定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发动的叛乱,但由于他与胤禩结党,并且不肯臣服于亲哥哥雍正,因此他也被雍正所猜忌。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以十四条大罪将胤禵褫夺爵位圈禁于景山寿皇殿,胤禵也比较心宽,一直把哥哥雍正熬死,大侄子乾隆继位之后就把他放了出来,最初封为镇国公,后来又晋封为恂郡王,一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禵才去世,终年67岁,胤禵也算是参与九子争位失败的皇子中结局最好的一位了,毕竟他是雍正的同母兄弟。

未参与争位的十一位皇子的结局

皇五子胤祺

康熙第五子胤祺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也就是说他与胤禟是同母兄弟,不过胤祺却和胤禟完全不同。

胤祺自幼由康熙的嫡母仁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抚育长大,9岁时还不认识汉字,只通晓满蒙文字,直到后来才逐渐融入汉文化中,但胤祺的汉文化水平基础也相比其他兄弟弱一些,而他身上保留了更多的是满蒙男人身上的憨厚和直爽,加上后来又受到儒家文化熏陶,因此胤祺长大后性格比较憨厚耿直且谦恭温和。

胤祺的汉文化基础薄弱,还有他的性格都不适合成为皇储人选,因此他很有自知之明的没有参与争夺储位,他也是康熙没有争夺储位的皇子中年纪最大的皇子。不过康熙却十分喜爱胤祺,曾称胤祺为“此子心性最为良善,为人敦厚”,因此胤祺在康熙时期就被册封为恒亲王。

雍正继位后,胤祺紧随废太子胤礽之后上表祝贺雍正继位,对雍正表现出了绝对的臣服,因此雍正十分高兴,对胤祺也很不错。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终年54岁,雍正对胤祺去世表现十分悲痛,亲自给他撰写祭文,并在祭文中称他为“秉性平和,持躬谨慎,颇具乐善好施之风”,从康熙和雍正对胤祺的评价也能看出这是一位忠厚善良的老实人,因此好人有好报吧,胤祺的结局也算是康熙诸子中比较不错的了。

皇七子胤祐

康熙第七子胤祐生母是成妃戴佳氏,成妃家族出身低微,胤祐天生又是腿脚有残疾,因此这对母子十分不受康熙重视,胤祐还险些被康熙过继给顺治第七子隆禧为子嗣。

不过胤祐虽然不受康熙重视,但他却极为上进,成年后曾主动请缨跟随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立下军功,此后逐渐获得康熙喜爱,负责管理八旗军务,还被康熙晋封为淳郡王。

但是胤祐也由于身有残疾,因此虽手握兵权却没有参与争夺储位,雍正继位之后,胤祐也表现出了臣服和拥护,所以雍正对他也很不错,还晋封他为淳亲王。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祐因病去世,终年50岁,对于胤祐的去世,雍正也表现得十分悲痛,亲自为他撰写祭文,在祭文中称其为“敬谨小心,安分守己”,可见雍正对胤祐的认可,胤祐也是康熙诸子中结局比较不错的一位了。

皇十二子胤祹

康熙第十二子胤祹生母为定妃万琉哈氏,定妃家族出身低微,因此康熙也不是很重视胤祹母子,胤祹出生不久就被康熙交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心腹丫环苏麻喇姑抚育。

苏麻喇姑一生历经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和康熙三朝,阅历十分丰富,目睹了太多的皇室内倾事件,加之她崇信佛教,因此在她的影响下,胤祹自幼就没太大野心,远离政坛,不参与皇位之争。

在苏麻喇姑去世后,胤祹曾为其披麻戴孝守灵,由此被康熙认为至诚至孝之人,康熙特意册封他为贝子,并对他非常认可和喜爱。

雍正继位之后,胤祹也表示臣服和拥护,因此雍正特意晋封胤祹为履郡王,雍正去世之后胤祹在大侄子乾隆这里获得礼重,被晋封为履亲王,还获得御前免跪和紫禁城乘轿骑马的特殊待遇,并且还成为议政王,在乾隆初期外出巡幸时,胤祹通常都留守京城监国,可以说乾隆与胤祹的叔侄关系非常不错,胤祹也受到了很高的礼遇。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胤祹去世,享年78岁,胤祹也是康熙诸子中最长寿的皇子,而且不仅胤祹长寿,他的生母定妃也十分长寿,活了97岁,是清朝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妃嫔。胤祹也算是康熙诸子中结局最好的一位了。

皇十五子胤禑

康熙第十五子胤禑生母是密妃王氏,但他自幼却是被雍正的生母德妃抚养长大,不过胤禑与雍正的感情并不深,他反而与年纪相仿的胤禵感情深厚,加之胤禑的嫡福晋瓜尔佳氏是胤礽的太子妃瓜尔佳氏的亲妹妹,因此胤禑与胤礽、胤禵关系都比较亲密,所以也比较受雍正的猜忌。

胤禑一直没有封爵,直到胤禩一党被雍正收拾完之后,雍正确定胤禑没有参与胤禩一党,才册封胤禑为贝勒爵位,但是雍正却也并不重用胤禑,只派他去给康熙守陵。

后来胤禑身体越来越不好,雍正才把他召回京城,并晋升为愉郡王,不过胤禑还是在雍正九年(1731年)就去世了,年仅39岁,整体而言胤禑的结局并不算太好。

皇十六子胤禄

康熙第十六子胤禄生母也是密妃王氏,他和胤禑是同母兄弟,不过同母却不同命,胤禄是雍正最为信任和喜爱的弟弟之一。

早在康熙时期胤禄就被康熙过继给了康熙的堂兄庄亲王博果铎为子,庄亲王爵位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因此胤禄很早就有了铁帽子王爵位,而且他还是被过继出去,自然也就自动失去了皇位继承权,也不可能去争位,所以这也是雍正信任和器重他的原因。

雍正临终前曾命十六弟胤禄和十七弟胤礼以及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为辅政大臣辅佐青年乾隆,胤禄在乾隆继位之后获得御前免跪的待遇,不过随着胤礼最先去世,张廷玉和鄂尔泰年迈,乾隆担心胤禄一人独掌大权威胁皇权,于是借着废太子胤礽长子弘晳逆案牵扯胤禄,罢免了他的辅政大臣之职,此后胤禄成为富贵闲散王爷终老。

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胤禄去世,享年73岁,胤禄也算是康熙诸子中结局非常不错的皇子了。

皇十七子胤礼

康熙的第十七子胤礼生母是勤妃陈氏,胤礼自幼师从清代才子沈德潜,青少年时期醉心于诗词书画之中,因此很少参与政治,所以也没有参与争夺皇位。

雍正继位之后十分欣赏胤礼的才华,于是晋封他为果郡王,并对他委以重任,胤礼也不负雍正期望,办事认真负责,还很有操守品行,因此越发受雍正喜爱和信任,还被晋升为果亲王,和胤祥、胤禄成为雍正最信任的三个弟弟之一。

在雍正临终时任命胤礼为辅政大臣,并叮嘱乾隆要善待胤礼,不要让他操劳过度而损伤身体。乾隆继位后特许胤礼御前免跪待遇,并特许他不用每日上朝,可在王府中处理朝政。

不过胤礼最后还是因办事过于认真负责,最终在乾隆三年(1738年)还是因操劳过度而死,年仅41岁。整体而言胤礼也算是康熙诸子中结局比较好的一位,不过寿命有点短。

皇二十子胤祎

康熙第二十子胤祎生母是襄嫔高氏,他是康熙老来子,生母家族还出身低微,因此也没资格参与争夺储位,所以雍正继位后也没有打击他。

胤祎成年后被雍正册封为贝勒,雍正让他接替身体不好的胤禑去给康熙守陵,但是胤祎不想去,装病推辞,结果触怒了雍正,直接把他贬为辅国公。

后来乾隆继位才恢复了他的贝勒爵位,不过乾隆还是给这位小叔叔派了一个守陵的任务,只不过这回是让他去给雍正守陵,胤祎有了上次的教训,这回只能乖乖的去守陵了,此后胤祎一直为雍正守陵到他去世,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祎去世,终年50岁,结局算是康熙诸子中还可以的了。

皇二十一子胤禧

康熙第二十一子胤禧生母为熙嫔陈氏,胤禧和大侄子乾隆同岁,仅比乾隆大了7个月,是康熙的老来子,也没资格争夺储位。

胤禧一生比较低调内敛,很少过问政治,寄情于诗词书画之中,善于画画和写诗,乾隆曾称赞小叔叔胤禧为本朝诗词第一人。

在雍正时期胤禧被封为贝勒爵位,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乾隆也喜好写诗,他与胤禧叔侄二人趣味相投,因此乾隆对胤禧颇为信任和器重,加封他为慎郡王。胤禧也是康熙诸子中艺术成就最高的皇子。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胤禧去世,终年48岁,胤禧也算是康熙诸子中结局比较不错的一位了。

皇二十二子胤祜

康熙第二十二子胤祜生母为谨嫔色赫图氏,他比大侄子乾隆还小了1岁,生母家族低微,还是康熙老来子,注定胤祜就是康熙诸子中的小透明存在。

雍正时期胤祜被册封为贝勒,乾隆继位后给这位小叔叔找了一个很不错的守陵差事,乾隆让胤祜为总理守护三陵(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雍正的泰陵)事务大臣,可以说胤祜算是皇家御用守陵人。

乾隆九年(1744)胤祜去世,年仅34岁,他的结局也反映出了皇室之中的生活压力还是很大的,否则何至于如此英年早逝。

皇二十三子胤祁

康熙第二十三子胤祁生母是静嫔石氏,他比乾隆还小了3岁,也是康熙诸子中的小透明存在。

胤祁为人自幼轻佻浮躁,不被哥哥雍正所喜,只被雍正封了一个镇国公爵位,是康熙诸子中封爵最低的皇子。

乾隆继位之后晋升胤祁为贝勒爵位,并派他接替去世的胤祜成为守陵大臣,不过胤祁这个人很不会办事,守陵这种小事都办不好,经常出问题了,因此被大侄子乾隆严厉的申斥了一顿,并罢免了职务,还降爵为镇国公,此后胤祁就成了一个富贵闲人。

一直到胤祁晚年,乾隆才恢复了他的贝勒爵位,乾隆五十年(1785年),胤祁去世,享年73岁,虽然胤祁不受雍正和乾隆待见,不过他很可能是故意为之,以免引起皇帝猜忌,甘于当一个富贵闲人,他也是康熙诸子中结局非常好的一位。

皇二十四子胤祕

康熙第二十四子胤祕是最小的老幺儿,他比侄子乾隆小了5岁,生母是穆嫔陈氏,由于胤祕最年幼,且自幼父母双亡,因此雍正没把他当弟弟,而是当儿子一般疼爱。

雍正临终前特意留下遗旨加封胤祕为諴亲王,胤祕也是康熙最年幼的四个儿子中封爵最高的皇子,胤祕为人性格也不错,因此乾隆也很器重这位小叔叔,对他还算不错。

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胤祕去世,终年57岁,胤祕能获得哥哥雍正和大侄子乾隆两代帝王宠爱,还能寿终正寝,结局也算是不错了。

写在最后

康熙这二十个儿子中毫无疑问结局最好的就是老十二胤祹,而参与争位的失败的皇子中结局最好的就属老十四胤禵了,整体而言康熙诸子中胤祹、胤禄、胤祜三人的结局都很不错,高寿还能寿终正寝,得享一生富贵。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