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刺史,太守和知府哪个大

天美资源网

太守刺史,太守和知府哪个大?

行政级别一样大,管辖范围差不多,但太守的权力更大。

秦汉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汉代虽然也设州,分天下为十三州,但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直到东汉末年才置州牧,执掌军政。秦汉时太守轶六百石,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军事长官。

太守刺史,太守和知府哪个大

隨唐开始实行州县制,州最高长官称为知州。明清时改州为府,最高长官又改成知府。知府为正四品或从四品,仅掌地方行政,不负责军事。

刺史官大还是知府官大?

从历史上看,早期刺史的官要大得多,无论品级还是实权;

不过到了清代,实际上刺史的称谓相当于知府同级的知州的别称,实际上一样大了~

参看以下资料:

刺史一职,最初是作为地方监察长官而设置的,其源于秦朝的监御史制度。"刺"是检举不法的意思,"史"是皇帝所使的意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各辖若干县不等。郡的长官称为郡守,汉代改称太守。为了加强集权、巩固政权、保证稳定,就必须要对地方长官进行监督。于是秦始皇在设置长官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除了郡守外,还设置了郡尉(地方军事长官)和监御史。 上面所说的监就是指的监御史,其地位和郡守、郡尉并称,而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掌”是执掌、“监”即监督,也就是负责监察本郡的各级官员。所谓:“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

据此,秦朝和西汉的刺史一职相当于省级检察院院长一职,太守才是郡的行政长官。

从东汉起,刺史权力逐步的扩大,开始干预地方行政事务,州也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刺史也逐渐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当然,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光武帝时复称刺史。而到了汉灵帝时,又复称州牧,更是位居太守之上,成为实际上掌握了一州军政大权地方行政长官。

自三国至隋唐,各州也多设刺史,一些重要的州郡更是有都督兼任刺史。宋代起,地方长官不再称刺史,而称知州,刺史仅为虚衔,不是实职。元代以后,刺史之名废。

到了清代,刺史仅是知州的别称。

剌史比知府官大。

剌史相当于省长

知府相当于地级市市长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吏"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孝成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中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周时期的官衔,狄仁杰曾在武则天时期担任过此官职。

《新唐书.百官志》载:“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垂拱元年改门下省曰鸾台”,也就是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就是唐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底是什么官职呢?

唐初,唐随隋制,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全国最高的国家机关,总揽全国军民事务。三省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为“宰相”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载:“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尚书省掌“典领百官”,负责政令的执行;中书省掌“佐天子执大政”,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掌“出纳帝命”,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并有封驳之权(退回诏令)。

而在当时,为了方便三省“宰相”的议事,唐皇就在门下省机构下设置了一个“政事堂”(后唐中宗时迁于中书省),用于方便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因唐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遂后世臣子都不敢居其职,于是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实际的长官)在此综理全国政事。

随后“政事堂”也就成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朝政的最高议事机构,能进“政事堂”参预国事者皆为唐朝实际的“宰相”。

当然历代帝王都不会让相权完全的凌驾于皇权之上,也不会让几个人去垄断全国的朝政大权,皇帝势必会想尽办法让人去分他们的权。唐太宗时期,李世民除了让三省长官进入“政事堂”综理国事外,还让时任吏部尚书杜淹、秘书监魏征前往“政事堂”参预国事。

当然以他们本来担任的官职,他们是没有资格进入“政事堂”的,所以为了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政事堂”参预国事,太宗并赐予了他们“参豫朝政”的临时官衔,而这个头衔就是后来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雏形。

到了贞观八年,尚书右仆射李靖因病辞官,但太宗不忍他就此离开官场,于是并下诏:“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意思就是可以让他辞官,但他需每隔几天去一下中书门下省指导官员处理政务,“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也就是说“平章事”的原意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参事”,他没有正式的官职,却拥有参预国事的权力。

再之后到了贞观十七年,太子詹事李绩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衔入“政事堂”参预国事,“同三品”之名也盖起于此。因当时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皆为三品,所以“同中书门下三品”之意简而易概的说就是拥有与侍中、中书令一样的待遇和权力,也就是说他虽然没有做到三省长官的位置,但是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头,他依然可以名正言顺的入“政事堂”参预国事。

后到了高宗年间,除了三公、三师、中书令入政事堂不用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临时官衔,其余的要想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官员都需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然“同中书门下三品”只是加衔给本官品级达三品以上的,然后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官员。

而对于本官品级四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自高宗永淳元年,就会被赋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临时官衔,位在“同中书门下三品”之下。

不过自唐肃宗乾元元年,“同中书门下三品”就被废除,之后无论是几品官,只要是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就都只会被赋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衔。

当然说了这么多,简单的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唐朝的“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这个“他名”就包含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所以作为改名而来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自然也就是武周时期的宰相之职,他负责协助皇帝统治全国,并与三省长官一起协商处理全国军政事务。

说到这里,我想不用多说了,作为宰相之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不论是在权力,还是地位都显然要高于只是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刺史”的。

虽然刺史品级最高可达从三品(《新唐书.百官志》载“上州。刺史一人,从三品,职同牧尹。”),而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可能本官的品级只有正四品。但无论如何作为实际上的“宰相”之职,负责执掌全国政务的他,地位和权力显然是一定高于只是执掌一州政务的刺史的。

刺史太守知府是一样的吗?

太守,原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刺史,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秩八百石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汉哀帝初改归旧制不久复称为州牧。东汉初又复称刺史。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隋文帝废以州领县刺史与前代太守无异。隋唐时期炀帝、玄宗、武则天都曾经废州改郡不久仍其旧。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导致刺史职任渐轻。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为专供武臣迁转的虚衔。 “刺史”,原本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俗称钦差大臣);后来权力扩大,就成了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封疆大吏),品位很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太守”,则是郡守(一郡之首),是刺史的下属,相当于现在地区级的长官(市长、专员)。希望能帮到你

太守和知州有什么区别?

太守是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直隶州的知州和知府的地位是一样的。

一、秦朝时期的郡守到汉景帝时期更名为太守。知州是宋代出现的官职名称,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

二、太守的职权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知州下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三、太守在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地位不一样,西汉时期太守位置最高,隋朝撤销郡,太守改名为刺史,正四品。宋、明两朝知州是从五品,到了清朝为正五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