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工作制,演员是不是该规定8小时工作制?
8小时工作制是一个非常好的设定。
演员在我国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存在非常严重的连轴转、通宵拍戏等问题。现在的各行各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加班问题,公众熟悉度比较高的医生,警察,程序狗,农民工等都做不到8小时工作制。而前阵子一批互联网大佬鼓吹的996,跟8小时工作制的精神更是完全南辕北辙。
1930年代,美国好莱坞的演员同样也面临着工作时间长甚至没有限制的问题,全部由制片厂说了算。同时,演员不可以单方面废除合同。
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强大的美国演员工会给会员制定了制定最低收入标准(包括群演),最长工作时限(8小时工作制),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加班费”。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饮食环境、每日就餐次数(所以不会因为拍摄时间太长而饿肚子,也不用像横漂一般蹲着吃盒饭)等等一系列标准。更重要的是,当演员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工会会立即出面,对演员进行保护,必要时刻会采用法律制裁手段。
我国的影视业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但是行业起步的时间较晚,行业的软环境--体制、规章制度都不能与好莱坞比肩。我们的影视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是由我们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现在国内的影视业乱象比较严重,艺人面对电视台没有话语权。是弱势群体。但是收入上,国内的艺人则是收入超高人群。
因为出演爱情公寓的关谷神奇而走红的王传君在受访中自己透露:为了不拍很烂的角色,他将近一年的时间,自己没有拍戏,卡里就仅剩大概100万,内心真的慌得一比,演艺事业陷入低谷。
根据2018年全国各市居民收入排行榜,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28228元。上海居民可支配收入64183元排名第一, 北京市62361元第二,深圳市57544元排名第三,苏州市57544元第三、广州市55099元第四、杭州市54348元第五。当时的王传君尚未接演《我就是药神》,也并没有获奖,只是刚被观众所熟悉,即便是这样一个演员都瞧不上眼的收入也足够囊括大部分人的辛苦一生所得。
电视剧《如懿传》两位男女主角片酬合计超过1.5亿元,震惊社会。而一部电影的演员片酬经常占到整个投入的50%-70%,也令业界十分头痛。而美国演员总片酬一般在整个投资的10%-30%左右。
现在国内的演员希望实行8小时工作制,只是希望自己付出的劳动与国外的演员持平,并不想因此减少自己的收入水平与国际接轨。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演员站出来说自己的收入太高不合理。
现在国家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争先恐后、加班加点的前进,不只是演员这个职业,很多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超负荷运转,我们经常会听过行业精英在壮年过劳死的新闻,这已经不是个例。现在明星艺人可以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自己发声,争取自己的权益,那么在自己岗位上默默无闻工作的其他人呢?他们同样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社会不断发展,改革还会继续深化,不但是演员,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也需要8小时工作制!
40岁后的三大归宿?
从题目描述来说,我并不同意40岁后互联网人只有三大归宿。事实上,互联网在不断的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融合,企业如此,人也是。
与其说题目在问对于这群职场人的归宿,不如说是对于互联网人到中年职场空间的看法。
三点想法可供参考:
首先,中高层管理者一直是少数派,40岁后在互联网公司位居中高层管理的人士大有人在,互联网整体年轻化态势明显,但不代表40后就无更高层次的上升空间;
其次,送快递,网店,滴滴是三种与原先工作不同的业态,物流、电商、交通运输,呈现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凡事一分为二看待较为稳妥。
最后,对于职场人,如果担心无法在40岁之后职场的激烈竞争中胜出,不如抓紧时间,在现有的层次提升核心竞争力,积累资历,才能更多从容。
一、现状透视:从互联网人年轻化谈起40岁后互联网人职业生涯互联网行业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好消息是,各行各业都有互联网人的影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但40岁中年危机在这个不断追求更新更好的领域里也尤为残酷。
1、职场40+互联网人:或晋升更高管理层
并非所有30岁,甚至35-40岁以上互联网职场人缺乏出路。确实许多互联网公司招收了大批年轻的工作人员,但这并不能代表40+从业人士的工作环境更为窘迫。
2019年拉勾网与肯耐珂萨联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人才就业洞察书》显示,互联网公司26-30岁人才比例大,整体从业人员较为年轻,而35以上从业人员比例为4%。
就我的理解而言,这4%的人很可能已经到了企业的中高管理层,在一般企业而言,管理者的比例在公司总人数的5%-15%。对于管理层,需要丰富的实战与管理经验,时间的沉淀必不可少,35岁以下的从业者可能处于企业核心技术骨干及基础岗位。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接受新鲜事物的弹性更大,更容易依据企业的要求进行塑造。
2、互联网更容易吸引年轻就业者
①技术类人才从业时间越久或越难就业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就业洞察白皮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技术型人才一直是互联网企业的招聘热点,但是这部分人才的招聘年龄集中在3-5年经验的从业者。超过10年则较难以就业,企业职位提供也较少。
②90后职场人士就业偏好互联网企业
58同城发布的《2019年90后青年职场生活状态调研报告》显示,互联网企业因国内互联网普及及发展迅猛的趋势,加上职场上升空间更加灵活,所以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加容易得到90后年轻人的青睐(20-29岁)。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年轻化程度更高。与其本身的企业特质有关。
综上两方面,并不是互联网公司40岁以上员工的归宿只有网店,滴滴,送快递,这本身带有些许对于年龄层的偏见。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A年轻化:互联网行业因其企业特征导致深受90后年轻人的青睐,年轻化程度高
B 比例化:企业管理层仅占员工5-15%,相比起基层技术员工,40以上更有资历优势
所以,没被全面看到的现象,不代表事实一定如此。至于如何看待三大归宿,我认为更应该从互联网人特质及行业融合角度出发,不以职业定义发展。
二、一分为二看待三大出路: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融合客观的说,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现今的外卖配送、滴滴、快递物流也是新时代互联网融合传统行业的成果之一。
职业是个人的选择,只要能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又何乐而不为?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定向能力:互联网思维的择业优势
也许并非所有40岁后离开原有互联网企业的职场人都能走的一帆风顺,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职场中磨炼的技能仍然有用武之地。
前不久在花火新闻中心看到一个报道(2019年9月14日讯),一个名叫刘桐的前BAT员工,在离开老东家后选择了自主创业。几经调研,他选择餐饮-生鲜类别,按照题主的话来说,就是“卖水果的”。
之所以选择水果生意,他的理由是:
A 复购期短
B 利润门槛
C 圈层较广
D 库存可控
目前他的门店招在当地小有名气,家人也明白当时他的坚持是正确的。
谁说三大出路就不能找到事业的第二次发展呢?
2、其他选择:互联网将更大程度与各行业融合
行业融合不仅让互联网升级成为互联网+,并且在更大程度上给予了互联网人“走出去”的信心与可能。未来这股力量将持续推进产业升级。
至今,身边不乏许多仍然40岁左右,就职于互联网公司的老朋友。也有一些和我一样,进入了全新的领域。至于中年出走,可能薪资与能力不匹配,可能成长达不到公司要求。后者不管放诸哪个年龄段。缺乏成长,在职场中的地位都是岌岌可危。找到自己适合的场景,一样有可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用。
欢迎关注@焱公子,十年500强,专注写职场,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成长心得。996和007工作制度是什么意思?
996和007工作制是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模式
996工作制指的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007工作制是一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工作制度,指的是一种比996更狠的弹性工作制。从0点到0点,一周7天不休息,俗称24小时。
很多人都吐槽这种不人性的工作理念,但又不得不为生计而默默忍受。随着阿里事件的频频爆出,国家也发出声明,996和007工作制度属于违法,员工可以举报并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有必要为了个好公务员的岗位?
我们提供的意见只是参考,最终做出决策的还是你自己,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判断:
1.是否真正喜欢教育和外交领域
首先你要对这两个领域有所了解,很多东西看上去和你真正去做相差很大的。建议你可以通过去这两个领域实习的方法对这些岗位所需要做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很多人就是凭着所谓的“听说”“看起来”,而一头栽进坑里。我身边很多同学去了银行,当初大家都认为银行是体面有钱的工作,但是无尽的考试培训,面对各种奇奇怪怪的客户,他们都是欲哭无泪。我现在是在做保险,其实身边很多人谈保险色变,觉得干保险很没面子,但是我觉得我在保险的这几个月真的得到很大的锻炼,从人际处理到工作协调,从数据分析到编程逻辑,比我在事业单位要成长得快。而且我和保险公司同事更聊得来,感觉他们都是充满了干劲,总有更优秀的人在我身边让我不得不加倍努力。
如果你真的对这俩领域有兴趣,不妨找相关的工作去实习,或者找工作再读博也ok的,万一你以后读博再去考公,发现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那时才损失惨重。
2.社会需要跨学科人才
其实像这种负责管理第三产业的公职岗位更需要像你这种理工生,毕竟第三产业是从第一第二产业衍生出来并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的,不可能所有岗位都只会涉及到自己领域的内容,无论是教育还是外交,多多少少都会走涉及其他产业的工作任务。我朋友理工科的,有一年相关工作经验,然后出来面试外编人员统计岗位,面试官特别欣赏他,因为他有实体岗位工作经验,他更了解一线的情况企业的需求,虽然岗位是统计类的但是总会涉及到一些工业企业的数据汇总和行业调研,这个时候就需要理工生去发挥他们的光和热啦~
3.做好规划
读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煎熬,主要看你选的学校,有一些学校对论文刊发质量有很严格的要求,比如一定要发cssci的这几个期刊,或者发sci一二区的才能毕业,但是有些学校北大核心就能毕业,比如中山大学要求c,但是暨南大学c扩就能毕业。如果你不擅长论文,就提前了解一下各个学校的博士毕业要求。
其次,提前了解岗位需求。如果你面试的岗位平均学历本科,你内心可能会很不平衡,比如我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在同一个岗位我就觉得很自豪,你当初的激情也会被磨灭,建议选一些评论学历硕士或以上的研究型岗位,一来学历不浪费,可以把所学融入到工作,二来你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也能成为你的竞争力之一。
如有补充或不同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
中国电科事件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舆论?
近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因一篇员工内部交流被曝光,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和讨论。这篇内容中述及让员工长期“996”(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并要求他们“够战斗,够敬业”。此事件一经曝光在网络上,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响,许多人谴责了这种压迫式的工作文化。
那么,为什么这个事件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这里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中国电科的公司文化
中国电科作为国有企业,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最好的企业之一。它的员工们,在多年的培养和经验积累中成为了中国科技领域中最具技能的一群人。他们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和超强的责任感,但过度的劳动却让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发掘自己的潜能。这份内部文件的流出,让许多人认识到了一方面是中国电科突出的地方,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电科公司文化的思考。
二、劳动法律与法规的制订
在这次事件中,很多人既同情又气愤,认为中国电科这种操作压榨员工的行为应该受到制裁。定期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是所有员工应有的权利,找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是工作的基本需求。感性的例子是,一个人可以在工作中投入到生命中每个角落,但这并不代表他允许别人支配他的时间。这个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劳动法律和公平法规的讨论和审视, 让世界上许多人了解了中国的劳动法律和公平法规。
三、互联网的力量
这次事件的火爆程度还得益于互联网的力量。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可以更快、更广泛地了解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这些事件进行评论。而这个事件在中国的热度更从世界范围内传递出去,让人们知道一个电子科技领域的国有企业正在这样的压迫式的工作文化中苦苦挣扎。事实上,这个事件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媒体报道,像彭博社、BBC等等。
在这个事件中,中国电科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在卖茶叶的生意中,我们有着这样一句话: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管别人的评论。但事实上,对于公司与任何一家生意来说,对观众、客户、同事、竞争对手重要的位置关系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公司的行为,反映它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真正意义。所以,与其妄图鹤立鸡群,专心经营好自己的事情,不如在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为员工准备足够的休息时间和充足的工作场合,从而迅速脱颖而出。
总体来说,这个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大量关注和讨论,并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压迫式的工作文化对员工的伤害。这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在制订公司文化时,对员工的需求和权益必须及时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