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阁大学士,古代大臣职位和称呼

天美资源网

殿阁大学士,古代大臣职位和称呼?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有人说明朝内阁首辅是实际上的宰相?

谢邀。

殿阁大学士,古代大臣职位和称呼

内阁的权力

内阁在明朝确实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僚机构,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内阁首辅绝对不等于丞相(或宰相)。明朝自朱元璋废宰相起,中国两千年的皇权、相权之争就结束了,皇帝把相权收归自己手中,因此整个明朝丞相是皇帝本人。

既然皇帝比较忙,每位皇帝忙的项目不一样,有的是女人,有的是技术活,有的是旅游,有的是长生。那么皇帝就把手里的相权暂交由其他人掌管一下,这些人包括司礼监和内阁的官员,也就是说皇帝的相权一分为二给了两个机构,因此从制度上来讲,明朝的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具备宰相权力的完整性。

那么宰相有哪些权力呢?

祝总斌先生《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一书中就对宰相的权力做了大致划分,其权力有二:一是议政权,二是监察百官的执行权。

对照以后可以发现,内阁的议政权是不明确的,王其榘先生《明代内阁制度史》一书指出,明代内阁的职权是不断变化的,其中最稳定的一个职权就是备顾问。所谓备顾问可以说有议政的意思,但与宰相的议政不同,宰相的议政是与百官议,内阁的顾问只是和皇帝议,如果皇帝不召见内阁关于,内阁的议政也就无法实现了。

至于监察百官,内阁就根本谈不上了,只有一个人做到了,他叫张居正,然后就被清算了。(前无后无的那种)内阁完全不具备执行权,明朝的执行权掌握在六部手里,内阁并无权指挥。

谈到这里,大致也就清楚了,明朝的内阁不具备宰相的权力。

内阁官员的级别

在谈一下官位,题主指出内阁大学士的官品是五品,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内阁大学士都会有加官,他们不仅加六部侍郎(正三品)、尚书衔(正二品),同时会加公保衔,三师(正一品)很少有人获得,三少、太子三师(从一品)太子三少(正二品)就是很普遍的加官了。所以内阁大臣一至少是正二品,更多情况是从一品,因此他们品级上通常是最高的文官级别,但并没有比六部尚书高多少,这也是他们与之前宰相不同的地方。

在英宗时期,内阁权力超越六部,弘治时期内阁官员朝班次序列于六部之前。

总体来说,内阁官员的官位要比六部尚书高一点。

首辅

内阁首辅特别会给人错觉,让人以为跟宰相差不多,其实这是不对的。

首辅真正有了类似宰相的感觉是从严嵩开始的,因为嘉靖皇帝要炼丹修仙,宦官又遭到了打压,因此建立了首辅制,由严嵩替嘉靖处理一般政务,但他处理多少,如何处理全是由嘉靖敲打着的。

也就是说从嘉靖开始,内阁首辅才有了超越其他阁员的权力,此前的首辅与群辅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别。而首辅负责制也只是嘉靖至万历时期的一个现象,因此整个大明到了这个时期才出现了人们熟悉的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不过也就他们几个而已,此后的首辅还有谁记得呢?因此张居正以后,首辅的权力又变小了,到天启又变为群辅制,崇祯时皇帝本人收回了给内阁暂行的部分相权。

以上就是明朝内阁的相关内容,内阁首辅绝对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如果说有,也只有一个人,就是张居正,不是他获得了宰相的权力,而是他侵占了皇帝的权力!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尽量正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康熙官位等级排列?

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旧读zhěng)、从(旧读zòng)之别,如正一品、从一品。

此外还有超品官员,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视为超品。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大学士兼直省总督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各直省总督(兵部尚书衔)、驻藏办事大臣(加尚书衔)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

武职外官:驻防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副都统衔西宁办事大臣、副都统衔总管

从二品

文职京官:各部院左右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各直省巡抚、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冠军使、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佥都御史、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乾隆十七年后)、[1] 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太医院左右院判、国子监司业、堂主事、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各部院七品笔帖式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无品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具体是哪些官员?

清廷是对清朝宫廷、中央政府等统治机构的总称。

一、正一品:

1、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2、文职外官:无

3、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4、武职外官:无

二、从一品:

1、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各部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2、文职外官:无

3、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4、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三、正二品:

1、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2、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3、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4、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四、从二品:

1、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2、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3、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4、武职外官:副将

五、正三品:

1、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2、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3、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4、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六、从三品:

1、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2、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3、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4、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七、正四品:

1、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2、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3、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4、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八、从四品:

1、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2、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3、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4、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九、正五品:

1、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2、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3、武职京官:三等侍卫

保和殿武英殿文渊阁有什么区别?

福尔康的父亲福伦就是大学士,清朝有很多的名人都做过大学士,像是李鸿章、曾国藩、傅恒等等,而他们的大学士头衔之前,都会加个殿阁的名字。

殿阁大学士主要盛行于明清时期,算是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

清朝本没有大学士,入关后才继承了明朝的诸多方面的规制,明清时期普遍设立大学士,这些人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办事顾问,而最出名的就是所谓殿阁大学士。

早在唐中宗时期,大学士这个职位就已经出现,主要协助皇帝批阅奏章与起草诏书,景龙二年设置了修文馆大学士,后来又设置集贤院大学士等。

不过,因为大学士这个职位在当时没什么重要的,因此逐渐成了一个贴职,也就是兼职,往往由宰相等人兼任,宋朝也是差不多的情况,直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与中书省后,大学士这个职位逐渐重新重要起来。

明洪武十五年,作为皇帝高级顾问的殿阁大学士正式设立,但并没有实权,而随着明朝内阁制度的兴起与完善,殿阁大学士的地位才提升起来。

清朝在入关之前,主要采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后来才效仿明朝组建内阁,不过内阁权利受到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殿阁大学士也由此在清朝出现。

初期,清朝的大学士分成三院,也就是弘文院、秘书院与国史院大学士,直到顺治十六年的时候,才改设为四殿二阁大学士,分别是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与东阁大学士,可两年后又恢复了三院大学士的制度。

到了康熙时期,三院大学士重新被改掉,康熙帝设立四殿大学士,又在康熙十八年将中和殿大学士裁撤掉,恢复文渊阁与东阁大学士,形成三殿两阁大学士。

乾隆十四年,在原本的三殿两阁的基础上,乾隆帝增设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三殿三阁大学士的建制,并且对于大学士的员额,进行了初步的规定。

实际上,乾隆之前的清朝时期,各殿阁的大学士的人数并没有明确限制,有的殿阁大学士有五六个人,有的能有十多个人,乾隆时期,规定殿阁大学士约束在四个人以内,由于在乾隆三十五年,富察·傅恒去世后,不再设立保和殿大学士。

在三殿三阁大学士之中,以保和殿大学士为首,可由于傅恒的缘故,保和殿大学士此后不再设立一直空缺,如此也就剩下了两殿三阁大学士。

对于殿阁大学士的授予,一开始并没有明确规定,康熙时期,有的殿阁能授予好几个人,可也有些殿阁一个人都没有。

乾隆时期,明确了各个殿阁大学士的员额之后,在嘉庆四年,也就是乾隆帝驾崩,嘉庆帝正式掌权的那一年,正式规定每个殿阁只能设立一名大学士,不过乾隆规定只能同时设立四名殿阁大学士,当时有两殿三阁五个位置,因此就有个殿阁要空出来。

如此一来,清朝之后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殿阁大学士在授予的时候,只能授予一殿,另外三人都是阁大学士,也就是一殿三阁。

本来在三殿三阁大学士中,保和殿大学士最尊贵,其次是文华殿与武英殿,阁大学士要排在殿大学士之后,依次是文渊阁、东阁与体仁阁。

殿阁大学士的排序不同,实际上与殿阁名称有关,皇宫中的保和殿在清朝是皇帝赐宴还有科举殿试进行的地方,也是三大殿之一,而文华殿是清代举行经筵仪式,位于三大殿右侧,武英殿则与文华殿相对,按以右为尊的习惯,依次排序。

殿阁大学士,以殿尊于阁,而三阁之中,文渊阁是皇家藏书之处,东阁与体仁阁在古代是招揽贤能之处的一个代称,这也是殿阁大学士的高低区别。

清代不少名人都做过殿阁大学士,索额图、张廷玉、傅恒做过保和殿大学士,和珅、李鸿章做过文华殿大学士,而武英殿大学士的代表人物有纳兰明珠、曾国藩与福康安。

三阁大学士之中的体仁阁大学士,原本被称作“中和殿大学士”,而三殿三阁大学士从乾隆时期之后,唯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因此后来以文华殿居首,只有光绪年间,满洲出身的宝鋆担任武英殿大学士的时候,才暂时胜过文华殿。

殿阁大学士在清代均为正一品,顺序从高到低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与东阁,此外还有作为基本的协办大学士。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