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昌安,关于清代皇陵的知识

天美资源网

觉昌安,关于清代皇陵的知识?

作者:史遇春

生与死,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亲身经历的事。

觉昌安,关于清代皇陵的知识

不管愿不愿意,生与死,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面对的事:不但要面对自己的、而且要面对身边人的。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自我意识,所以,对于自我的生,每个人都没有体验感和记忆留存。

一个人,死去的时候,有可能糊涂,有可能清醒;有可能自己明白死亡的来临;有可能不清楚死亡的突袭;所以,相对于生,死在个体身上的发生,会相对更为复杂一些。

人都有一死,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对于死,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人所能讲说的,都是活着的事情。

或许,有人会说,人也可以讲说关于死的事情,须知,人所讲说的关于死的事情,都是隔靴搔痒、都是听闻、都是臆测;因为,死的体验,活人是说不了、也是说不清楚的。

正因为死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死才是神秘的。

死了会怎样,没有人会知道。这在所有人,不论身份、地位、贫富,完全都是一样的。

但是,死了之后的安葬,却各有差别。

这种差别,因为死的神秘伴随,所有也往往让活着的常生好奇之心。

这里,就来说一说关于清代帝王后妃陵的事。

这里,须清楚表明:本文的用意,不是要讨论帝王后妃的生死的问题,而是想简单地讲说一下皇陵相关的知识。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的《春明梦录》卷下。

何刚德当日在京师做官时,是在清廷的吏部任职的。

根据何刚德自己记述,在吏部任职时,有十一年时间,他都是吏部的普通官员。到后来,他才升为吏部主事,负责执掌印信。

主事,明、清两代,六部各司皆置此职,正六品,不仅为正式司员,而且握有实权;其他官署,如内务府,也置有此职。

在何刚德升任主事之后,每当其所在的部署受了朝廷之令、要进行相关工事的勘验评估、或者承办修缮建造工程时,大都会派他去监督。这种工作委派中,工程监督人员的选择,也是按照部署以往的惯例执行的。也就是说,大概是在做了主事之后,才可能会被安排这样的差使。

上述这类工程之中,以陵工最为重要。

须知,陵工还是有分类的:

一类称之为另案工程;

一类称之为专案工程。

所谓专案工程,其实就是需要特别修建的专项工程。

而另案工程,则是每年都要修缮的常规性工程。

清朝的帝王后妃陵,有西陵,有东陵。

东陵之中,有昭西陵。昭西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母后、也就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皇后的陵。皇太极的陵,名曰昭陵,位于奉天(沈阳旧称);皇太极皇后的陵,在遵化州;因为从地理上看,皇后的遵化陵在皇帝奉天昭陵的西方,所以,被称为昭西陵。由此可知,东陵是在遵化州。〔遵化州,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因建造清东陵,遵化被升为遵化州,领丰润县;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升为直隶州,统领玉田、丰润两县,隶属直隶布政使司,由通永道分辖;在今河北遵化市境。〕

东陵之中,有孝陵。孝陵是清世祖顺治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景陵。景陵是清圣祖康熙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裕陵。裕陵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定陵。定陵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惠陵。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陵。

以上为东陵。

下面说西陵。

西陵在易州。易州,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时,升直隶州;辖境兼有今涞源、涞水两县地;在今河北易县境。

西陵之中,有泰陵。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昌陵。昌陵是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慕陵。慕陵是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的陵。

笔记作者在记述这一节时,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驾崩时日不太久远。所以,光绪帝的陵,他也有记载。

西陵之中,有崇陵。崇陵是清德宗光绪帝的陵。

当年,清宣宗道光帝是在东陵的宝华裕建造自己的万年吉地的。但是,在建造过程中,龙须沟出水,导致工事无法继续下去。于是,才从东陵改去西陵的,在西陵之中,建造了慕陵。

按照皇陵的规制:

凡是皇后先于皇帝死去的,可以和皇帝葬在一起;

凡是皇后死在皇帝后面的,一般都要为皇后另立新陵。

皇后另立新陵,新陵的名称,如前文所述昭西陵的命名方式一样,都是按照新陵与皇帝陵的方位关系来确定的,例如:

孝贞显皇后(慈安)、孝钦显皇后(慈禧)都死于清文宗咸丰帝之后,所以,她们需另立新陵,而她们陵都在咸丰帝定陵的东边,所以,她们的陵,当时都称之为定东陵。结果,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定东陵,于是,便没法区别了。后来,为了清楚区分她们的定东陵,又特别分称为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普陀峪定东陵(慈禧陵)。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按照这种命名规律,其他那些被称之为“某东陵”、“某西陵”的,可以依上例类推。

也就是说,埋葬皇帝(及先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称为“某陵”。

后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称为“某东陵”或者“某西陵”。

因为对死有忌讳,为了吉祥如意,所以,为皇帝与皇后所建造的陵,在皇帝与皇后生前,比较正式的称呼是:万年吉地。另外,为了更清楚区分,会在“万年吉地”前面,会加上“某某峪”。

万年吉地之中,有皇帝下葬之后,才会改称为“某陵”。

东陵之中,笔记作者何刚德曾经亲自去过的,有景陵,也就是康熙帝的陵。

据载,景陵的前面,有九空桥。桥的北面,有一个宫门。进入宫门,就可以看到一座隆恩殿。隆恩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正殿后面有一个铁门。打开铁门,进入后面。首先看到的是一排石五供。

石五供,最早见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帝的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后来,石五供成为皇陵的定制。据说。石五供是从佛教中借用过来的供养祭器。清代的陵制,凡是帝、后陵,均设置石五供。石五供是由石祭台和一个炉、二个花瓶、二个烛台组成的。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佚名刻《钦定大清会典图》之太岁殿祈祀陈设,卷十三礼制:五供排列:瓶、烛、炉、烛、瓶(鼎豆壶)。

石五供后面,就是宝城,宝城上有宝顶。宝城形状就如同城楼一般,左右两边都有墙垛,下面是隧道。

宝城的前面,左右两排,有十多个红土堆。红土堆均为圆顶,有点像僧人的墓。询问守陵人,回答说,这些形似僧人墓的圆顶红土堆,就是妃嫔的坟。按照常例,清代妃嫔的坟,被称之为园寝,上面会盖有琉璃瓦,而且,规模也是比较大的。清圣祖康熙帝景陵之中,独独把妃嫔的坟附列在这里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询问守陵人,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东陵之中,何刚德还去过裕陵,也就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裕陵的最大特点就是,陵的宫门之外,石人石兽是最多的。裕陵与别的皇帝陵不同的地方,还有就是,陵前有一座圣德神功碑亭,碑下赑屃[bìxì]的脖子粗估有一丈长。这座圣德神功碑,真可谓是巨制了。这样的碑,只有那些武略功勋卓著的皇帝,才可以建造。

西陵之中,笔记作者何刚德去过的有三个:一是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一是清仁宗嘉庆帝的昌陵;一是嘉庆帝皇后的昌西陵。

昌西陵只有一个圆顶,并没有所谓的宝顶。

何刚德各陵的概括印象如下:

东陵之中的孝陵,也就是清世祖顺治帝的陵,树木葱葱郁郁,蔚然大观,一看就知道,其中是王气所在。

东陵之中的惠陵,也就是清穆宗同治帝的陵,看起来显露豁亮,全都呈现在前前,可以一览无余。

西陵之中的慕陵,也就是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听说最为简朴,宫殿全都没有使用油漆,宝城的规模体制也有所裁剪。猜想,大概是因为道光帝平常就崇尚节俭的美德,加之原来建造的宝华峪出水之后,被放弃,就已经耗费了不少财力、物力、人力。后来重建慕陵时,道光帝就更加怜惜物力,所以,改作过程中,就一切从简了。

东、西二陵的地势,东陵雄壮,西陵则较为平缓。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康熙为何骂良妃是辛者库贱妇?

关于史书中歧视胤禩生母良妃卫氏是辛者库出身的史料多是雍正朝之后所修撰,而历史上也只有康熙说过胤禩的生母家族出身微贱,康熙原话是“其母亦微贱”,而在雍正时期修撰的《清圣祖实录》中记载也是差不多类似的话,主要原因就是胤禩的生母良妃家族出身辛者库才受到这种羞辱性称呼,那么良妃出身的辛者库到底在清朝是个什么机构?而且良妃早年能与康熙后宫中的四大妃并立,可见地位不低,为何在后世会受到如此蔑视?

辛者库出身的人并非都是贱籍,而良妃家族不仅不是贱籍还是爱新觉罗氏远亲

康熙的良妃卫氏别看姓卫其实是地道的满人,卫姓只是清朝入关以后汉化的姓氏,良妃家族满洲姓氏为觉尔察氏,良妃父亲是辛者库正五品文官内管领阿布鼐。

辛者库是八旗制度下的一个奴隶机构,主要成员就是由包衣奴才和犯罪者及其家属所组成的奴隶机构,辛者库分为外辛者库和内辛者库,外辛者库属于下五旗,是服务于亲王、郡王和贝勒等王公贵族的奴隶机构,内辛者库直接隶属于宫廷管理,属于专门只服务于宫廷的奴隶机构,因此辛者库成员多数是为宫廷服务干粗活、重活、杂活的奴隶。

但是要知道辛者库内部也是有区分的,先说一说辛者库的由来,辛者库源于清朝的八旗制度,而清朝八旗中的每一旗都是由牛录所组成,后来清朝入关牛录汉化之后的意思就是佐领。

佐领是八旗的一种管理制度,佐领通常是以满洲的部落或者一个家族为单位所组成,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每300人编为一个佐领。

但是在最开始满洲各部人丁并不兴旺,很多部落或者家族都达不到300人,也就形成不了一个佐领,于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就出现了辛者库,由于很多部落和家族达不到300人,那就变成佐领,这些人被编入辛者库,也被称为半个佐领,后来正式定官名为管领,也就是良妃的老爹阿布鼐的官职。

到了皇太极后期以及顺治时期,随着清朝越来越强大,入主中原统一天下,战争也越来越频繁,因此一些战俘比如朝鲜战俘、明朝战俘、农民起义军被抓的战俘这些人被清朝统治者赐予罪籍身份,其子孙后代都是罪人,然后被编入辛者库,由辛者库的满洲奴隶管理他们,因此才会有了出身辛者库的人都是罪籍出身。

所以从这些也能看出来辛者库并非都是罪人,也不少人实际上就是八旗包衣奴才,而且从良妃卫氏老爹阿布鼐为正五品辛者库内管领就能看出来,良妃家族在辛者库内部地位很高,并非是罪籍出身,还是辛者库内部的管理层。

实际上也是如此,良妃家族觉尔察氏不仅出身不微贱,反而还有皇族血统,按照清朝祖陵的清永陵出土的《永陵觉尔察氏谱书》记载,觉尔察氏本姓爱新觉罗氏,良妃的祖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爷爷清景祖觉昌安第五子爱新觉罗·塔察篇古后裔,也就是说良妃的祖先是努尔哈赤的叔叔塔察篇古。

塔察篇古的后人在明末清初时期与努尔哈赤起了争执,被努尔哈赤废除了爱新觉罗的宗籍身份,因此塔察篇古的后人脱离了爱新觉罗家族改姓为觉尔察氏。

后来在皇太极时期觉尔察氏再度投降了清朝,但是皇太极没有恢复觉尔察氏的觉罗身份,反而因他们曾得罪过努尔哈赤所以将整个觉尔察氏家族编入包衣奴籍,由于觉尔察氏家族人丁不兴旺,因此没有获得包衣佐领身份,只被编入辛者库成为管领。

从这层关系来说良妃与康熙还算是同姓宗亲,不过他们俩的血缘肯定是已经出了五服的关系,否则生出来的胤禩不会那么聪明好学。

所以良妃家族出身一点都不微贱,人家还属于是爱新觉罗远支宗亲呢,想一想如果康熙真的骂良妃是辛者库的贱妇,那他是不是也在骂自己的老祖宗,要知道良妃家族的祖先也是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

其实在清朝辛者库并不算是出身低贱,清朝皇帝选妃大多是从八旗包衣和八旗贵族之中推选,辛者库也属于包衣机构,因此并不算出身低微,况且清朝很多后宫妃嫔也有不少都是出身辛者库,比如雍正第五子弘昼的生母裕妃耿氏也是出身辛者库,还有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家族出身也是辛者库,说起来孝仪纯皇后家族出生更低微,魏氏家族还是明末的汉人战俘出身,但是史书中也从未称孝仪纯皇后家族微贱,那么为何史书中会强调良妃家族出身微贱呢?

良妃在史书中被贬低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她的儿子胤禩

在清朝历史上良妃也是第一位辛者库出身的妃级人物,后来有不少比她的出身还要低微的妃嫔,但是却并没有在史书中被刻意贬低,其实良妃在史书中因家族出身别贬低主要还在于她的儿子胤禩。

据史书记载良妃长相出众,美艳冠绝一时,民间更是传闻她自带体香,洗之不去,总之历史上的良妃肯定是一位非常美艳的美女,否则她也不会从辛者库被康熙相中而成为妃子。

但是外貌仅能打动康熙,能让她顺利在康熙后宫中升级为妃还主要是因为她生育了很优秀的儿子胤禩。

胤禩为人自幼聪慧还勤奋好学,心思细腻,待人温文儒雅,因此康熙十分喜爱他。母亲良妃长相美艳,儿子胤禩聪慧好学,所以康熙初期对他们母子十分疼爱,胤禩在年仅17岁的时候就和哥哥雍正一同被晋封为贝勒,不久之后其母良妃被康熙晋升为良嫔。

按照良妃在康熙后宫的晋升速度来说她其实还比较受宠爱,要知道已经生育了皇七子胤祐的成妃戴佳氏当时还没有任何封号。

虽然良妃只是嫔级,但她却是在名位上是嫔,实际上享受到了妃级待遇,毕竟康熙时期后宫中名位比较乱,而在当时后宫中除了康熙第三任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妹妹被封为贵妃之外,就属老大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老五胤祺和老九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老三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老四雍正和老十四胤禵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四大妃为尊,相比于四大妃实际上良妃在后宫中资历并不深,因此没有晋封为妃,良妃的封号其实是她在临死前康熙为了让她高兴才册封的,实际上良妃生前名位只是嫔,只不过实际享受到了妃级待遇,她在康熙后宫中能获得这么高的待遇皆因她的外貌和优秀的儿子胤禩。

良妃的儿子胤禩在清朝历史上很出名,他是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的主要人物,他带领着康熙第九子胤禟、第十子胤誐、第十四子胤禵组成“八爷党”,是雍正继承皇位时最主要的对手。

胤禩早年由于天资聪慧,才能卓越,深得人心,一度很受康熙喜爱,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时,胤禩失去了康熙的喜爱。

一废太子时导致康熙的次子太子胤礽被废,胤礽被废之后,老大胤禔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因此妄图谋求太子之位,被康熙识破,康熙当众下旨宣布永远不可能册封胤禔为太子,想绝了胤禔争储之心。

但是胤禔却不死心,他认为自己虽然不能成为太子,他可以扶持一位与他关系好的兄弟成为太子,这样自己将来也能继续享受权力和富贵。由于胤禩出生之后被交由胤禔的生母惠妃抚育,属于是惠妃的养子,与胤禔关系比较亲近,因此胤禔就把心思打到了胤禩身上。

于是胤禔向康熙进言:胤礽所行卑劣,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于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父皇出手。

这意思就是说胤礽行为卑劣失去了人心,看相的术士张明德曾给胤禩相面,认为其有帝王之相,因此不如立胤禩为太子,然后诛杀胤礽,如果康熙不忍心,胤禔愿意代为动手。

胤禔这番拥立胤禩为太子,还想杀掉胤礽的话让康熙十分震怒,康熙认为胤禔和胤禩勾结争夺储位,于是下旨把二人都圈禁起来。

后来康熙调查出来,胤禔不仅想杀胤礽,那个相士张明德还是身怀武功的高手,胤禔打算收买他行刺胤礽,还调查出胤禔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胤礽,于是康熙大怒,下旨废除胤禔爵位将其终身圈禁,而调查到最后也没查到胤禩与胤禔有何勾结,因此康熙下旨释放了胤禩,但是康熙心中还是有怀疑胤禩与胤禔勾结谋害胤礽图谋太子之位,胤禩等于被胤禔给连累了。

这件事之后不久,康熙又想复立胤礽为太子,但他又不好说出口,于是他开始暗示群臣,夸胤礽的好,之后就下旨让群臣公开推举太子人选,康熙希望群臣能领悟自己的心意,重新推举胤礽当太子。

结果由于胤禩深得人心,因此这次推举太子朝臣和王公贵族都推举了胤禩为太子,让康熙大为失望,按《清史稿》记载,康熙称“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这意思就是说康熙以胤禩还年少,懂事懂得少,加上之前还有谋害胤礽的嫌疑,其母良妃家族出身微贱三条理由拒绝立胤禩为太子。

而《清圣祖实录》则记载为:允禩获罪于朕、身撄缧绁。且其母家微贱。岂可使为皇太子;况允禩乃缧绁罪人,其母又系贱族,今尔诸臣乃扶同偏徇保奏允禩为皇太子,不知何意。

这意思和《清史稿》中的意思大致相同,总之就是胤禩曾经有谋害胤礽的嫌疑,加之他母亲良妃家族出身微贱,所以不可能册立为太子,这也代表着康熙明确表示胤禩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虽然胤禩失去康熙宠爱也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改为扶持与自己亲密的十四弟胤禵争位,把“八爷党”转为了“十四爷党”继续争位,不过笑到最后的人却是雍正。

在雍正继位之后,胤禩等人不肯服从雍正继位,虽然雍正已经压制的胤禩一党不可能再有作为,但是胤禩深得人心还不肯臣服也使得雍正如芒刺在背,所以在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被雍正定了四十条大罪,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并改恶名为“阿其那”,囚禁折磨致死。

雍正收拾死胤禩之后并不解气,所以他为了表现自己天命所归,加上他的养母是孝懿仁皇后,因此雍正才会让心腹大学士张廷玉编撰整理《清圣祖实录》时,刻意强调胤禩的生母良妃出身辛者库属于低贱出身,而民国时期在编撰《清史稿》时主要借鉴了《清圣祖实录》的记载,所以在官方史料中都刻意贬低了胤禩生母良妃家族的出身低贱。

实际上康熙是不喜欢胤禩笼络人心,玩弄手段争夺储位,但是康熙会不会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如此刻意贬低自己的儿子和妻子这应该是个疑问,可能康熙会当众表示对儿子胤禩的不满,但他应该不会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如此贬低自己妃子的家族出身,况且良妃家族算起来也是爱新觉罗氏远支家族,贬低良妃家族岂不是贬低爱新觉罗氏。

不过当时的历史真相是如何后人已经无法去验证,但是史书中的记载也不可完全尽信,毕竟史书是胜利者所书写,而胤禩作为争位的失败者,他注定了是反面教材,是要从一切被贬低的。

写在最后

所以历史上的良妃虽然出身辛者库,但并不是低贱的家族出身,反而还是爱新觉罗远支宗亲,如果说良妃家族出身低贱,那把爱新觉罗氏家族置于何地了,因此史书中康熙说良妃出身微贱很可能是雍正出于对胤禩的憎恨而故意加进去的贬低之语。

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万历三大征吗?

有史评:“明亡,始于万历”。

万历,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任皇帝(1563一1620)。十岁登基,在位四十八年,约占大明江山统治时间的百分之十七。

一生对紫禁城〝不离不弃〞,在0.73平方公里的空间里几乎足不出户,奇迹般的生活了五十八年;其间共跨出紫禁城大门四次(四次均为察看他生后的陵寝,即现明十三陵),按现在的公交路线计算,涉外行程共计424公里;继位之初他的团队开创了万历中兴,可视为他的黄金十年;中期发动的朝鲜,宁夏,播州三次战役,耗资巨大,倾其国力;他对中兴之臣张居正疯狂清算,其手段暴风骤雨,雷霆万钧;用不可思议的方式抵触政治斗争,逃避大臣和言官;近三十年不上朝超过他的祖父嘉靖二十年不上朝的纪录,创造了多项《明史》上的奇迹。

万历

历史像一面镜子,静待后世凝注,万历朝三大征仅是冰山一角,归咎原因错综复杂,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废止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一一1582),字太岳,万历初期明朝内阁首辅,政治家,改革家,后世称明代政治第一明星。万历初期和李太后扶持新皇帝(万历)联袂主持朝政,实为当朝掌权者。

他看到了每况愈下的明王朝的衰迹,指出当时社会存在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日庶官瘝旷,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时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历代以来贵族的特权,厘清冗余;从上层建筑开始实施通透改革,推出“考成法”,从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员实行绩效考核,从根本上扭转了腐化的政风。

同时广推〝一条鞭法”(后世仍有沿用),发展了生产力,国家欣欣向荣,府库充盈(年余300万两,万历中兴末国库共计1520万两);军事上为抵御蒙古鞑靼入侵启用一代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守辽东;在东南沿海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基本肃清了困扰明廷多年〝南倭北虏〞的边患,经过一系列政经改革后,万历初期一改暮沉,刷新世风,政通人和,史称〝万历中兴”。

可好景不长,自万历亲政后彻底废止张居正改革,否定了张居正的丰功伟绩,亲手摧毁了万历初期众志成城,苦心经营的黄金十年。万历愤弃世俗的一面体现了出来,把张居正从坟墓里挖出来差点鞭史,张府一家几十口被封锁于府中,每个房间用铁钉钉牢,命将士把守,包括家人家奴生生地被饿死,其境凄惨无比。

张居正

万历的三大征

朝鲜之役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掌握实权,驾乘九千只木船,带着日本武士大肆侵略朝鲜,从釜山登陆,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沦陷七道,大有灭国之势。

当时朝鲜属明廷藩属国,于是紧急向万历求助。万历立点四万兵马,以宋应昌,李如松为正副统率次年入朝,第一仗便取得平壤大捷,接下来的战争过程艰苦卓绝,损失惨重,后因出奇谋,截断日军粮草辎重,迫使双方谈判,丰臣秀吉才从原路釜山撤回日本,宣告第一次侵朝战争失败。

万历深知一衣带水,唇寒齿亡的道理,保护朝鲜就是救自己,一定要把日本挡在朝鲜这块跳板之外;本次战争可谓平分秋色,没有胜负,但从此后大明朝力不从心,藩属国尽皆离去,明朝这把保护伞卸下油布,只剩下了伞柄。

朝鲜之役插图

宁夏之役

宁夏之役在朝鲜之役的同一年发生,又称哱拜之乱。

万历二十年,从蒙古叛变而来的哱拜与士兵、家丁在宁夏发动叛乱。这是一场残酷而惨烈的战争,万历抽调回在朝鲜战场上的李如松,调动明朝近一半的机动部队直扑宁夏,用滔天的黄河水倒灌宁夏城,军民死伤无数,用残忍的战争方式平息了叛乱。本次平叛成就了一代战神李如松;明廷以为人不耻的方式平复了内乱;耗资七百万两真金白银,致使万历朝国库空虚,国家运转艰难。

宁夏之役插图

播州之役

播州之役乃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引入苗兵在四川,贵州、湖北之间发生的叛乱,细节不过多赘述。战争之前因杨应龙奸淫掳掠,横征暴敛,激起民变后明廷采取的围剿。责任在于明廷姑息放任,最终酿成祸端。这是万历中期政治结构出了问题,疏于边疆的管理,任用官员随心所欲,念旧事,用朽臣所致。

播州之役插图

综上所述,三大战役,除朝鲜之役外起因莫名其妙,本该事前扼于萌芽状态的,结果导致尾大不掉,动用明廷有限的战备资源,举国家之力平了下去,动了国之根本;三次战役使这个王朝若风中朽木一点点风化,一点点飘零,每况愈下。

漫漫立储之路

万历朝的立储风波不敢说旷古绝代,至少一骑绝尘。

表面上看,是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的储位之争,实际是各方势力较量对决的产物,是万历皇帝摇摆不定的立场所致。

朱常洛的母亲没有任何背景,也许有几分姿色,被万历酒后临幸,十个月后产下朱常洛,为万历长子。朱常洛一出生,万历就后悔不迭,因为这是他酒后寻欢的产物;朱常洛的母亲身份卑微,不被万历待见,可偏偏朱常洛却带个〝长”字,这一点在封建专制的明朝非常重要。

而万历喜欢的是郑贵妃(该贵妃有点类似化帝朝的万贵妃),无论姿色,素养,家族背景都是他需要的,所谓爱屋及乌,郑贵妃诞下皇子后万历心中关于立储就有倾象了,潜意识里他是愿意立福王朱常洵为皇太子的。

可大臣们不同意啊!

特别是以东林党为首的文臣积极上奏,奏章上有两个要求:一是在诸皇子中早日确立太子,早立国本,早立国本利于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二是一致拥护朱常洛,坚定支持〝立长不立幼”的祖训,坚决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而且不厌其烦,时不时上折子或是在朝中奏请,万历支支唔唔,不明确表态,大臣心知肚明,拿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英雄气慨,整日像苍蝇一样在万历身边狂舞,弄得万历焦头烂额,避之而无不及。

在这个事情上,郑贵妃使出浑身解数,用柔软的身姿一次次融化着万历,柔声细语,酥酥软软的吹拂着耳边风,东林党的折磨本来就让万历透不过气来,回到后宫,两股旋风激烈碰撞万历既摇摆又无可奈何。另外,郑贵妃想尽千方百计加害朱常洛,急切希望自已的儿子上位,东林党揭穿了郑贵妃的毒计,让万历又不得不把朱常洛保护起来。更可笑的是,不给皇子朱常洛安排言传身教的老师,这一点更显他的小肚鸡肠。

这样一来,朱常洛没有背景和靠山,日日如惊弓之鸟;郑贵妃天天和风耳语,香酥吹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东林党员站在南墙约一尺的地方誓言撞穿,坚决捍卫祖制;各方之间用尽奇谋,从几个方向朝一个山头展开冲锋,而万历就像烧烤架上的乳猪,犹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索性用了最后一招,干脆不上朝,采取回避政策,这一拖就是十八年。

福王朱常洵

近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

万历不上朝这一点超过他的祖父嘉靖,但他不上朝的无奈又比他的祖父要多得多。

嘉靖不上朝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炼丹,修道,宫女剿杀案等原因促成,但他掌握着绝对权力,对朝臣,对政事的把控不亚于前朝明主,换句话说,洞若观火,一切尽在掌握。

万历呢?自亲政后,壮志凌云,雷厉风行,大有重拾山河之势,象一只奋飞的小鸟展翅紫禁城。起初他摆脱了张居正的阴影,挣脱了李太后的束缚,采用的霹雳手段让朝臣又惊又惧。可是在波诡云谲,旷日持久的各分类纷争中万历孤独的倒下了。

因为,他没有一个智慧的管理团队。性格刚愎自用,截断了言路,表面上各路,各门,各个派系济济一堂,为国为家,一波又一波清流风起云涌,实际上,这股清流若滔天巨浪把万历推向了风口浪尖。

可万历怎么做的呢?他驾着幸福的小船快速逃逸,在各路朝臣拼得你死我活之时,相反,却躲在内廷撑起太阳伞喝小酒。悲哀的是,各类纷争均由他而起,彼此拼杀越演越烈,非要分个胜负,可他无法喝止,没有好的办法去调停和结束这无休无止的纷争,所以他反抗,不上朝,用逃避,用厌世的哲学来处理这些事。

所以好多政事停摆,各部委缺员,个别部委部长空缺长达十年,有些省部级总督、巡抚缺位不予任免,政事无人打理;朝廷上奏文书,等待万历亲批的急件若石沉大海;从上到下一片萎靡,军事荒废,民不聊生;另外万历纵欢寻乐,奢靡无度,曾创下日置九妃的惊人记录。国家像一个巨大的蚕甬,表面光洁,完好无损,而内部早就溃烂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金姓是爱新觉罗姓吗?

清朝灭亡后,部分爱新觉罗姓改姓金姓,是因为,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爱新觉罗是中国清朝皇族姓氏,“爱新”是满语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六位叔伯祖父(长祖爱新觉罗·德世库、次祖爱新觉罗·刘阐、三祖爱新觉罗·索长阿、努尔哈赤亲祖父爱新觉罗·觉昌安、五祖爱新觉罗·包朗阿、六祖爱新觉罗·宝实)以及他们的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族。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世12任帝王。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普通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现如今,有爱新觉罗血统的人已经高达30-40万。

爱新觉罗是汉人的姓氏吗?

爱新觉罗是满族人姓氏。

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hala(汉语哈喇、哈拉),gioro为首领之意。满能;洲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於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

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

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於同一始祖。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後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如同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一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