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海战,为什么说英阿马岛战役中大西洋运送者号补给舰沉没的很冤枉?
1982年4月份,英阿马岛战争爆发,为武力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组建了一支特遣舰队进行战前的运兵工作。由于英国跟马尔维纳斯群岛之间相距1.3万公里,让本来数量有限的英国补给舰捉襟见肘,无奈之下,英国只好临时征用大量的商船,而大西洋运送者号补给舰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战争形势比较严峻,“大西洋运送者”号还来不及安装防御武器和电子干扰系统,就被急忙派往战区执行运送任务。5月25日,圣卡洛斯港上空战机轰鸣,海面上硝烟弥漫,阿根廷空军全部出动,向驻守该港口的英国海军发动了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阿根廷战机,“大西洋号”补给舰迅速向英国“无敌”号航母靠近,寻求庇护。就在快速靠拢的过程中,一个白色小东西从“无敌”号航母身边擦过,向“大西洋运送者”号高速袭来。
原来这颗白色东西是阿根廷攻击机发射的一枚“飞鱼”导弹,其目标本是“无敌”号航母,然而即将击中的刹那,无敌号航母发出了强烈的电子干扰,导致“飞鱼”导弹错失了目标,从而将目标转向了排水量1.5万吨的“大西洋号”补给舰。赤手空拳的“大西洋号”补给舰面对导弹毫无办法,眼睁睁看着它击中自己,数秒后,“大西洋号”补给舰被炸开了一个直径2米的大洞,剧烈爆炸引发大火,海水一下子灌进到船舱,数日后,这艘冤枉之极代替“无敌号”航母受罪的补给舰终于沉没到了大洋中。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
1952年10月14日,匪夷所思的上甘岭战役打响,负责坚守阵地的是第15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15军是预备军队。如果不是15军顽强地顶住,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战争之中,保留有预备队,有的时候直接关系战争成败。
那么为什么说15军是属于是预备军队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先说说主力军团三野和四野的情况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成功实施仁川登陆。此后,朝鲜战场形式逆转,联合国军一路猛攻。于10月初,逼近并跨过三八线,入侵朝鲜,接下来中国决定派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四野军团首批入朝作战,分别是38、39、40、42和50军,全部为步兵军。入朝时,50军有36687人,其他军人数均在4万以上,42军更是达到了52914人!除四野外,还有老华北军区66军。
1950年11月,三野军团第二批入朝作战,分别是20、26和27军,共计约有15万人。
在以上两批入朝军队中,还有专门的炮兵部队、后勤和工兵部队,总计有38万余人。
但是,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历史上“最冷的”冬天,由于寒冷的天气,加之入朝的志愿军没有充足的棉衣御寒,导致了大量不必要的减员出现。
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志愿军的阵亡人数达到了19万(也有14万,17万的说法)之巨,在这其中大部分的减员都发生在1950年至1951年2月的前4次战役期间(就是上面所说的冬天)。
由于人员伤亡、减员数量巨大,而朝鲜战争仍在进行之中,国家层面不得不安排15军所属的三兵团(还有其他兵团)也入朝作战,以补充兵员,以及应对接下来的战事。
设想一下,如果战况顺利就如同国内战场一样,38万的兵力已经戳戳有余了,因为朝鲜半岛才多大呀!
后来,最著名的战役,就是上甘岭战役。
其次,从战斗力上来讲,15军并非王牌部队第15军历史并不久远,其前身是1947年8月在太行军区及所属分区十几支地方武装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淮海战役后,被改编为第15军。
说实话,后来第15军渡江参加解放南京的战役,再后来转战西南缴匪作战,就再也没有大规模的作战经历了。也就是说第15军没有打过几次像样的大战役。
为此,15军司令秦基伟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因为,在解放军57只野战部队中,15军只能算第二梯队!
机会来了!
1950年10月29日中共西南局会议上,西南局书记邓小平传达中央军委指示,为组建第二批志愿军,决定从西南军区抽调3个军入朝作战!
但是,当时内定的也没有15军!
其内定是:秦基伟担任西南公安司令员,下辖15军在内的5个军,驻守重庆。
秦基伟坐不住了,主动请缨,最后才决定派15军入朝!
由上,大家可以看出来,15军入朝完全是自己争取来的,国家起初就没有考虑过它。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第15军入朝的时间是1951年3月24日至31日,彼时朝鲜战场的前4次战役已经结束,中朝军队已经逼近三八线附近,同联合国军在此处反复争夺。实际上,当此时中国方面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
其后,又进行了第5次战役,理论上讲,双方军队已经到了可以和谈的程度,中美双方都不愿意再继续耗下去!
最后,说说匪夷所思的上甘岭战役1951年7月10日,中朝代表和联合国军代表第一次就停战事宜,在三八线附近的开城进行谈判。由于没有谈拢,之后双方一直是打打谈谈,直到上甘岭战役以前,超大规模的战役已经比较少了,中朝方面进入防御阶段。
既然大规模的战役比较少,那为什么要打上甘岭?
据传,1952年麦克阿瑟竞选美国总统,他的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朝鲜战争。于是,想着再找点竞选资本,找到美国远东司令克拉克:
“兄弟,能不能在朝鲜战场搞两次胜利?”
克拉克一寻思,这有啥难的。于是,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挑来挑去的选中了上甘岭,上报给了克拉克。
为啥挑上甘岭?
对范弗里特(下图)而言,原因也很简单,上边就两个连,1天就能解决。这胜利岂不是很容易?
当然,是不是真的需要考证,但也明确的说明了一点,上甘岭发展成战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当时,志愿军方面也出现了战略误判。当时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五圣山的西侧,因为怀疑美军可能通过平原地区进攻五盛山。因此,不受重视的15军被安排在了五盛山东侧一线防守!
彭德怀司令认为五圣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对15军司令秦基伟说:
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它,我们后退200里将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而实际上,五盛山只是看起来这样,秦基伟实地考察以后发现,五盛山山势非常陡峭,海拔1000多米(差不多是上甘岭的两倍),人上去困难,下来更困难,很难想象联合国军会抢夺这样一座山!笔者认为,或许是因为彭司令没有实地登过此山。
上边就解释了为什么志愿军要死守上甘岭!
那联合国军为什么要死攻呢?
上面已经讲过,联合国军完全可以从五盛山西侧发起进攻。即便是在五盛山东侧进攻,也可以避开上甘岭,那为什么一定要在上甘岭死磕呢?
东方人讲原则,西方人爱较真!
被称为“弹药量”的范弗里特估计也这样!在飞机、大炮、坦克的轮番轰炸之下,上甘岭竟然攻不下来?这种情况下,估计范弗里特较上了劲:
“我倒要看看,我到底攻不攻得下来!”
于是,一方死守,一方死攻,仅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地区由小规模战斗,发展成大规模战役,并持续43天之久,反复争夺,双方都杀红了眼;由原来的争夺地盘,发展成两军的意志之争!
所以说,上甘岭战役是“立国立威”之战,毫不为过!
最终,1952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惨胜!上甘岭战役以后,由于联合国军用力过猛,再无力发动以营为单位的大规模战役了!此一战,使得15军一战成名,跻身解放军王牌部队之列!
朝鲜战争远去已经将近70年了。回头看,国家层面早在1950年10月份,就着手准备预备部队,现在看来完全正确,保证了朝鲜战争的胜利!
最后,向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大型商船是否可以迅速改装成军舰?
谢谢邀请。
开玩笑呢?商船改装军舰,以前是完全没问题的,特别是风帆战舰时代,商船与军舰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但现在随着造船技术和军舰科技树的不断修改 ,军舰和商船早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物种了,怎么可能混为一谈呢?
本世纪之前,商船改成军舰的例子数不胜数。最有名的是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英国紧急征用建造时就预留有改装余地的民船,改装成补给船、医院船和直升机航母,和舰队一起组成远征舰队,远赴南大西洋作战,让这些民船立下赫赫战功。但当时的前提是,英国主政者当年还没猪油蒙心,造商船时特意留了一手,留下了速改军舰的端口,这样才能遇到战事紧急动员起来,否则的话,商船改装军舰得一船一船重新设计,再边施工边调整,恐怕特混舰队成型之前阿根廷那早就生米成熟饭了。
改装军舰最经典的是二战中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把油轮改吧改吧当成航空母舰来用。
而最狗血的则是二战里的德国,水面舰船打不过英国佬,咋办?把各路海轮装上几门155毫米的火炮和简易火控系统,然后美其名曰辅助巡洋舰,干嘛呢?和英国人玩起了铁道游击队,放出去专门袭击英国的海上运输线。
这些辅助巡洋舰航迹遍及几大洋,一时间打的英国鼻青脸肿。 而最可恨的是 它们居然还会变形——不不不,不是变形金刚,而是通过增减烟囱改造上层建筑等方式变身为其他中立国的注册商船,出其不意,防不胜防。
最牛逼的一艘(名字忘了,按头条这点稿费我也懒得查,大家就听我说吧),打遍了三大洋,俘虏缴获击沉了英国十几艘商船,牛羊肉粮食米面油菜不计其数,且航程几万海里,英国佬几次停船检查它,居然都被它蒙混过关了。
不仅如此,这船从舰长到船员还都特别有骑士风度(二),因为本来就是加了炮的商船嘛,所以没军舰上那么多规矩,除了极个别敏感舱室外,这些被俘船员可以随便溜达。这些船员,理论上应该彻底消灭掉,至少也要囚禁起来,因为他们才是大英帝国最致命的国力所在,但是傻白甜的德国舰长下令按照国际法善待这些俘虏 并寻机给他们送上岸去。这下,爱心就泛滥开了,船员和被俘英国船员打的一团火热,就差拜把子了,难兄难弟们也能自由活动——这就惹了事儿了。
一个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因船被打沉,成了不速之客 。这哥们满船溜达 ,职业病复发,到处拍照,下船时还特意偷偷藏了几个卷出来,然后就刊登在时代周刊上了。气急败坏正满世界找这艘船急的后槽牙上火的英国人自然如获至宝——那期《时代周刊》成了当月英美贸易里最大宗的进口商品,英国给每艘船都发了不止一本,每个人都要对照片泄露出的德船特征铭记在心倒背如流。
这边摩拳擦掌,德国那边还乐此不疲呢,结果就真真撞枪口上了。足足一个小舰队,把这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的辅助巡洋舰打的是皮开肉绽直到沉入海底。(关于二战德国辅助巡洋舰的狗血故事,感兴趣的亲请详见本人拙作《大西洋大海战》。)
德国这辅助巡洋舰的案例就足以说明现代民船改装军舰的下场是多么不可行了。站在二战的角度来看,尽管取得了不小战绩,但总体而言辅助巡洋舰的创意是失败的抖机灵的产物,火力装甲航速甚至大炮的火控系统瞄准装具都不能和英国最普通的军舰相比,遇到没武装的商船它就是爷,遇到有武备的军舰,哪怕是驱逐舰呢,它立马就成孙子。所以 英国制海权一旦扭转了局面停止了混乱,这些辅助巡洋舰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放到八十年后的现代来看,民船和军舰的差距更为巨大:
——航速上,军舰普遍都在三十节以上 ,而一切以节约成本为目的的商船时速不超过二十节。
——船型上,军舰讲究雷达信号隐身,商船有这功能吗?现改也来不及啊?
——武备上,德国辅助巡洋舰还可以搭载旧式大炮,现在海军都以导弹见长了,商船装炮?这炮也不好找吧?就算找到了也能装上了,对面来一艘导弹艇三分钟之内就能在大炮射程外送船下海底,你确定还要继续改装吗?
——定位识别上,以前的辅助巡洋舰之所以有欺骗性,是因为大家都是用肉眼观测,翻船型手册来确认的,现在各种电子设备、卫星通讯,一分钟之内就能让假冒者原形毕露 你还怎么蒙混过关呢?
——像一战二战那样当航母行吗?绝对不行,一战二战那会的灰机啥样?基本就是木片帆布加点粗铁丝再扣点钉子装个发动机带仨轱辘摁个马扎就行了,讲究点的铁皮飞机总重也不过几吨而已,商船甲板加固一下的话完全可以起降 。但现在的舰载机呢?以我军的歼十五为力例,光空重就二十吨,油重大约十吨,挂载武器三四吨,全下来就三十四五吨,相当于二三十艘几十吨的超重大卡以几百公里的高速在上面起起降降,一般商船能承受得起吗?
所以,战时商船改造的念头还是别打了,除了油轮的话可以装油装补给,货船或游轮 可以改造成医院船 跟在大部队后面外,其他船只 或商船的其他功能,想都不要想了。
黄海海战牺牲的民族英雄是?
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有邓世昌,林永升,黄建勋,林履中等爱国将领,另外还有七百余名官兵为国捐躯。
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番禺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曾任“琛航”号运船大副、“海东云”号炮舰管带、“镇南”号炮舰管带。1880年调入北洋,1888年起任“致远”舰管带。黄海海战中,他管驾“致远”舰,忠勇无畏,视死如归,在弹药用尽后不惜用舰体撞击日“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
黄建勋(1852-1894),字菊人,福建永胜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曾留学法国、英国。在留英期间曾赴美国上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伯里洛”号巡洋舰实习,后上“伯乐罗芬”号装甲战列舰任见习二副,受到高度评价,获“学习优美”证书。1881年调入北洋,“镇西”舰管带,1887年起任“超勇”舰管带。黄海海战中他管驾“超勇”舰遭遇强敌毫不退缩,拼力血战,不幸为国捐躯。
林永升(1853-1894),字钟卿,福建侯官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学习,次年上“马那多”号装甲战列舰实习,成绩优秀。1881年调入北洋,曾任“镇中”号炮舰管带。1888年起任“经远”舰管带。黄海海战中,他指挥“经远”舰奋力抗敌,英勇顽强,不幸中弹牺牲。
林履中(1852-1894),字少谷,福建侯官人,马尾船政学堂三期生。曾留学英国。1881年调入北洋,曾任“威远”舰教练大副和“定远”舰副管驾。1887年起任“扬威”舰管带。黄海海战中他率“扬威”舰英勇奋战,壮烈殉国。
为何海岛出身的拿破仑?
谢邀。让拿破仑变成了“陆战猛如虎,海战旱鸭子”。当然与拿破仑出生在海岛科西嘉岛没有关系。这是由于拿破仑的国家——法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这种特殊性从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开始就一直困恼法国的海军,非拿破仑时代能够解决。因此可以从法国海军的发展中得到答案。请看分析:
一、法国是海陆双重国家的属性,法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呈现上下波动的状态,并且一直和英国海军的发展壮大,有密切的关联。
法国海陆双重国家的属性。法国陆军曾经在千年里,数次影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军事发展方向。但法国海陆双重国家性质注定了战略的重心,资源的分配,都必须在陆地和海洋之间来回倾斜。因此法国海军的发展呈现上下波动的状态。
隔海的邻国海上霸主英国的存在。尽管法国海军是世界上强大的海军,但却无法成为世界第一海军,每到关键时刻,都被英国海军的辉煌所掩盖。真是“既生瑜何生亮”,由此决定了拿破仑的军事命运。
因此,法国这样海陆双重属性的国家想要在陆地和水上同时称霸,得到的结局就注定是不佳的。事实上,只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争霸不停,庞大的常备陆军数量就不会削减,海军能得到的资源就不会增加,击败英国就只能是战略梦想。
上图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
二、法国海军17世纪路易十四时代
1、世界第一海军的短暂时光。1661年路易十四执政,他认为法国既然是欧洲第一大国,他的海军也应是欧洲第一。随即,路易十四任命柯尔贝尔为海军大臣后,柯尔贝尔基于“重商主义”的思想原则,勾画出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海洋强国战略,力图“像制造业和国内贸易那样,把海洋和远距离贸易组织起来形成巨大的实体。为了支持法国的商贸,建立一支具有坚实基础的海军。
1672年,法国向当时的世界海军第一强国——荷兰共和国宣战。法国海军通过法荷战争获取了宝贵的战争经验。并诞生了法国海军名将——迪凯纳。
1676年,迪凯纳指挥的法国海军在奥古斯塔海战和巴勒莫海战先后击败荷西联合舰队。荷兰海军名将德·鲁伊特在海战中负伤过重而死。法国不仅获取了西地中海的制海权,而且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威望。凭借法国强大的实力,此时法国海军已经成为第一海上强国。
1683年柯尔贝尔去世后,路易十四致力于在大陆进行扩张,对海外殖民地的关注度减弱。1685年的《枫丹白露敕令》不仅让法国工商业半毁,也使海军失去了9000名熟练的水手。法国海军建设开始走向下坡路。
2、法国海军的迅速崛起确实让英国等其他国家感到恐惧。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甚至与威廉三世结订密约,共同遏制法国海上势力。英国人按1677年方案建造了30艘新战舰,其中包括10艘三层巨舰。这表明英国有抵制法国的政治意愿和实际行动。
1686年在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的外交活动下,荷兰、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瑞典和德意志一些诸侯组成了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应邀入主英国,使英国加入奥格斯堡同盟。
上图是1702年珍宝船队在维哥湾海战中被摧毁,珍宝大部分沉没。
3、维哥湾海战使法国大西洋舰队几乎全灭。维哥湾海战是1702年10月23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初期)发生在西班牙大西洋沿岸维哥湾的一次海战。交战双方是英荷联合舰队和法西联合舰队。
1702年,太阳王路易十四一生中最后的一场大战爆发了。泥沼中的法国舰队再次试图重振旗鼓,但又一次倒在了作为大陆国家海军的宿命面前。
1702年,雷诺堡侯爵率15艘战舰护送西班牙珍宝船队回国,却在威格湾(Vigo Bay)卸货时遭乔治·鲁克上将率英荷舰队伏击。15艘战舰被阻塞在葫芦型的海湾内,全部被焚毁或俘获。这是法国舰队第一次遭遇全军覆没。维哥湾海战使法国大西洋舰队几乎全灭。
1707年土伦战役又迫使法国自沉地中海舰队,法国海军在这场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4、法国海军退出世界海军第一让位给英国。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法国的财政赤字高达24亿锂,法国政府的信誉下降,导致国家一时无法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其在欧洲和海外的军事行动。 而到1715年法国风帆战列舰总吨位从1695年的19万吨下降到了10.2万吨。而他的对手英国风帆战列舰吨位达到了16.8万吨。
三、路易十五至拿破仑时代
1、海军艰难的发展。在路易十五在位之初,法国海军风帆战列舰总吨位正在迅速下降,就在1715年总吨位上保持在10.2万吨时,到了1720年下降到了4.5万吨。
1723年开始,路易十五将国事托付给70岁高龄的红衣主教弗勒里。弗勒里尽了极大努力,使国家财政在18世纪30年代初一度好转,法国的商业、工业和农业都有了一定的起色。
1743年弗勒里去世后,曾经一度修好的法英关系全面恶化,法国王室以及掌握军政要职的宫廷贵族们的腐化与挥霍无度,加上一场接着一场耗资巨大的对外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与七年战争),使得法国财政状况再度恶化,国家军费大部分投给陆军,海军的发展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1744年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国海军依然表现可圈可点,在土伦战役中使英国丧失了在地中海的主导权。
1746年在尼加巴丹海战中法属印度公司舰队击败英国东印度公司舰队获取了在印度乌木海岸的控制权。
法国高层对欧陆霸权的过度看重而忽视了海权的重要性。使法国在海外所获取的优势又很快丧失。
1754年七年战争爆发。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欧洲列强开始厮杀。
1759年法国试图将土伦舰队和布雷斯特舰队在英吉利海峡集结,随后入侵英国,但土伦舰队与布雷斯特舰队被英国海军歼灭而终告失败。
2、法国重建海军试图赶超英国海军。1759年,在法国海军几乎覆灭后,法国的政治家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想要击败英国,保持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法国民众也认识到要想使国家安全,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是不可能的。从上至下,思想上达到高度统一的法国进发了一股全民族的重建海军热。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时,在海军大臣舒瓦瑟尔公爵的重建计划下,法国已经拥有40艘装备齐整的战列舰,其中仅“利用捐款制造了15艘备有75门炮以上的战列舰。
1770年这一数字又增加到了64艘,另外还有50艘快速帆船。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战列舰达到了80艘,大约45艘可以随时出海作战。
与英国相比,法国适于战斗的舰船更多。法国的舰船因为设计上更加科学,因而比英国的舰船速度快、吨位大、机动性强。法国海军在硬件方面已经超越了英国,具备了与英国再次抗衡的坚实基础。
1763年,法国比高·德莫洛格出版了《海军战术》一书,该书不仅详细地阐述了战术上集中优势兵力的各种办法,而且促进了一套实用信号系统的发展。这些理论和信号系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法国大多数海军指挥官都接受过这种训练。战术的改变,丰富了海军的作战技能,它更加灵活、机动,有利于发挥指挥者的个人能动性。
尽管法国战后不断壮大海军力量,但法国想要独自战胜英国海军,实力和信心上仍略显不足。因而同样遭受战争创伤的西班牙就成了法国人团结的必然目标。西班牙海军在当时也是十分强大的。二者联合,胜算的把握显然更大。
1775年法国和西班牙海军风帆战列舰总吨位达到31.3万吨,要大于同期英国海军的26万吨。
3、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严重削弱了法国海军实力。法国海军失去了大批经验丰富和技术熟练的军官,到1790年,超过一半的休假军官没有返回舰队,再到1791年,不再岗位的人员数量已经超过80%。
此时英国海军拥有400艘舰艇,其中115艘风帆战列舰,而法国仅有246艘舰艇,其中风帆战列舰只有76艘,真正能服役的不过27艘。
四、特拉法尔加海战——拿破仑统治世界梦想的破灭
1803年拿破仑战争爆发。英国先发制人,横扫大批法国商船和数艘法国战舰。而且从开展第一天起,海军的损失迅速将法国置于无从选择的境地。拿破仑大为震惊,重新启动了建造一支可以运载10万人跨海峡作战的入侵舰队计划。
1805年10月21日,英国和法国双方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决战不可避免,战斗持续5小时,由于英军指挥、战术及训练皆胜一筹,法兰西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被俘,21艘战舰被俘。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也在战斗中阵亡。此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而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特拉法加海战重创了法国海军后,英国海军横行于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
1805年的海上大决战失败,使得拿破仑不再需要担忧自己的海军命运如何。他可以专心致志地打理欧陆霸权,敲掉每一个还敢起来对抗他的刺头,封锁孤悬海外的英国人。内线优势让拿破仑有了可以饿死英国人的幻觉。
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评价说:“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说,特拉法尔加海战都是一个值得记忆的会战,它对于历史具有广泛的影响。它把拿破仑征服英国的梦想完全击碎了。一百年来的英法海上争霸战从此结束。它使英国成为了一个海洋帝国,这个帝国维持了一个世纪以上。”
上图是拿破仑的“风帆号”战列舰
1807年起,拿破仑大规模建造风帆战列舰,以补充经济战略的不足。但是由于法国及其卫星国都无法培养和留住足够的海员,这些大型战舰基本没什么用处。
1812年12月远征俄国失利后,拿破仑将大批技术熟练的船工和海员征入陆军,他的舰队只是虚张声势的泡沫而已。
在远离欧洲大陆的战场上,英国凭借其对海洋的控制权,占领了法国在西印度群岛和印度洋上的最后几个支持私掠船活动的海军基地——马提尼克、瓜德罗普和毛里求斯,从而有效地阻遏了法国私掠船在公海上对英国商船的袭击和劫掠,摧毁了法国的海上劫掠战体系,法国的私掠船活动也随着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崩溃而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