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卡门,犹太籍科学家有些谁?
比较出名有:爱因斯坦、西奥多·冯·卡门、奥本海默等。
西奥多·冯·卡门是匈牙利籍犹太人,1936年入美国籍,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开创了数学和基础科学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原子弹是谁研究出来的?
原子弹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靠一个人就能研发出来的: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动员了10万多人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才得以完成。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光是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杰出贡献者就有23人。从原子核裂变现象被发现到原子弹问世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攻克的难关有很多,所以这绝不是靠哪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解决的。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然而美国却不是全世界第一个开始研究原子弹的国家。事实上英国才是全世界第一个决定研制原子弹的国家:二战期间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早在1925年就提出过利用某种超级能量进行爆炸和攻击的设想。1940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致信丘吉尔建议两国共同研发原子弹,然而丘吉尔却委婉地拒绝了罗斯福这一建议。
丘吉尔的底气在于当时的英国自认为在铀裂变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不想和美国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正是被誉为近代原子核物理之父的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发现了放射性辐射中的α射线与β射线并进行了散射试验,从而认定了原子核的存在并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假说。卢瑟福在此基础上又利用放射性元素镭中释放的射线轰击其他元素从而首次实现了人工核转变。
卢瑟福是全世界第一个提出放射性半衰期概念的人,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实现人工核反应的人,所以他在国际上被誉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然而从实现人工核反应到发明出真正的原子弹还有相当的距离。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此后科学家们开始利用中子这种“新炮弹”进行轰击各种原子核的反复试验,最终发现了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而引起的铀核链式反应。
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关于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在此之后的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纷纷验证了这一发现,还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不过同历史上许多科技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首先被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1939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的过程,同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德军横扫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等国。当时纳粹的种族主义政策迫使相当一部分德籍犹太科学家离开了德国。
早在纳粹党上台的第一年就有大约2600名学者离开了德国。从纳粹党上台到二战爆发时四分之一的物理学家从德国的大学辞职而去。在此期间轴心国流失了包括爱因斯坦、薛定谔、费米、波恩、泡利、德拜等2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然而德国在核物理领域依然有着足以傲视全球的强大实力。1939年德国刚发动战争时就已启动了原子弹研发项目。那时全世界只有德国一家在进行原子能的军事应用项目。
最早发现原子核裂变现象的就是O·哈恩和F·斯特拉斯曼这两位德国科学家。战争爆发后这两人都留在了德国,而且还都参与了德国的原子弹计划。当然参与德国原子弹计划的肯定不只这两人:劳厄、波特、盖革、魏扎克、巴格、迪布纳、格拉赫、沃兹等科学家都参与其中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沃纳·卡尔·海森堡作为整个计划的领导者与核裂变的发现者之一哈恩共同负责研制核反应堆。
当德军占领挪威之后就在挪威的泰勒马克工厂生产名叫“重水”的化工原料。这其实就是制造原子弹最重要的原料之一。1939年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和爱因斯坦一同向美国报告:德国科学家已掌握了铀的原子裂变技术,而这恰恰是制造原子弹的第一步。正是在爱因斯坦等人的倡议下美国才于1942年6月开始启动了研制原子弹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奥本海默如今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当然造原子弹可不是造手榴弹:一个人弄一个木头柄,套一个铁疙瘩,掏空里头塞点炸药就能造出来的。原子弹是汇聚了无数科学家的智慧才弄出来的。奥本海默是作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而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然而庞大的曼哈顿工程绝不是奥本海默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的。事实上参与这一工程的很多科学家都对原子弹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事实上曼哈顿工程号称是诺贝尔奖集中营:参与这一工程的科学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1927年和1938年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康普顿和费米在参与曼哈顿计划后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核反应堆。在193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劳伦斯在参与曼哈顿计划以后主要负责用电磁法分离铀235。当然可能更为人熟知的是爱因斯坦,不过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的研究更偏重理论领域。
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和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E=mc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的理论为原子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原子弹的实际研发过程中爱因斯坦参与得其实并不多。爱因斯坦对曼哈顿工程的主要贡献在于正是他的倡导直接促成了曼哈顿计划的启动。当时美国政府对原子弹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科学家们就一致把爱因斯坦推出来向美国政府倡议。
之所以把爱因斯坦推出来主要是因为他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所以又他出面倡议更容易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正是爱因斯坦写给罗斯福的信最终促成了曼哈顿计划的启动,不过在曼哈顿计划正式启动后爱因斯坦并没怎么参与其中。爱因斯坦更多是为原子弹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也是曼哈顿计划的倡议者,但在原子弹的实际研发过程中则相对参与较少。
相比之下爱因斯坦的学生西拉德反而在原子弹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西拉德和爱因斯坦一样都是数学、物理领域的天才:西拉德相对更偏重于实践,而爱因斯坦则在理论上拥有极高的建树。在曼哈顿工程中西拉德的主要工作是与费米等人一起研制核反应堆。在管理层面上原子弹之父是奥本海默,在理论奠基上原子弹之父是爱因斯坦,在技术层面西拉德与费米等人的作用更加重要。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离阿拉木郭多50英里的一片广阔荒芜地区成功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原子弹试验。美国由此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45年8月6日美国飞行员保罗·提贝兹驾驶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埃诺拉·盖伊号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这是核武器在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实战使用。广岛核爆的瞬间造成了七万人死亡、七万人受伤。
广岛核爆三天后美军在日本长崎投下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造成四万人当场死亡。投在广岛和长崎的两枚原子弹是迄今为止核武器在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在实战中的使用。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展现的巨大威力震惊了世界各国,苏联方面随即迅速展开了发展核武器的紧急计划:对德战争结束刚满3个月的时候斯大林就下令成立隶属于国防委员会的特别委员会,由贝利亚出任该特别委员会的主席。
克格勃的特工人员通过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美国共产党员莫里斯·科恩和德国共产党员克劳斯·福克斯了解到美国原子弹项目的诸多细节。苏联驻日大使馆的武官还实地察看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的破坏状况。此时苏联的核计划刚启动,要在短期内完成原材料的加工和浓缩处理存在诸多难以一时克服的问题。贝利亚想到了战败的德国人——尽管德国直到战败也没研制出核武器,但在铀矿石的加工和同位素分离方面经验丰富。
贝利亚指示内务部队在苏联占领区尽可能搜罗未被西方盟军俘虏的德国核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最终有300余名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被送往苏联。1949年8月29日4时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米什克瓦核试验场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相继试爆原子弹使最早决定研究原子弹的英国大受刺激。1952年10月3日英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澳大利亚蒙特贝洛沿海的船上试爆成功。
美国、苏联、英国相继在核武研究上取得的进展使法国坐不住了。事实上法国和英国一样在核物理研究领域有着一定基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妇就发现了镭元素,继之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又发现了前所未有的穿透性强的辐射现象并比美国人早几星期发现了原子裂变。不过二战前法国始终没想到把自己在核物理研究方面的成果用于军事目的。
1944年7月14日法国抵抗运动领导人戴高乐访问加拿大期间会见了三位流亡在此的法国原子物理学家。三人无一例外向戴高乐力陈法国研制原子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时连国土都尚未光复的法国根本不具备研制核武器的条件,直到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10月戴高乐才成立原子能委员会。战争期间流亡海外的法国科学家们陆续回国参与到核武器的研究中。
1958年4月11日法国政府正式签署命令:制造一颗核装置并于1960年第一季度爆炸。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中的拉甘核试验场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从而得以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就在法国决定研究原子弹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打破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也于1959年6月开始启动旨在研发本国核武器的"596工程"。
在此之前苏联一度承诺将对中国的核研究提供支持,然而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撕毁了两国间的协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此后工作在中国国防科技部门的苏联专家顾问们陆续撤走。中国的核武研究就此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当时主席对此有明确表态:“以前有苏联人援助我们,现在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要干好!我们只要有人、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党中央先后从全国调集高、中级专家二百多人充实到核武器研究所,形成了以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等人为核心的核武器研制骨干力量。196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19日中央军委批准国防科委成立领导原子能工业的专办。党中央先后从全国调集高、中级专家二百多人充实到核武器研究所,形成了以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等人为核心的核武器研制骨干力量。
当时中国在浓缩铀方面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与科学院一起针对甲种分离膜和氟油等关键材料进行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在核工业上打一场空前绝后的“人民战争”——全民找矿,土法炼铀。美国学者刘易斯和薛理泰因此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一枚“人民炸弹”。人民战争的手段在新中国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可谓处处体现。这里需要提到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我国原子弹是研究人员用算盘打出来的。
原子弹的物理原理是核裂变: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后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235原子触发下一次核反应,如此反复进行从而形成链式反应。维持这一链式反应持续下去的一个基本条件是需要足够多的重核材料。这里的足够多是指需要多到链式反应自持下去的最小质量。这个最小质量就称为临界质量。原子弹选择临界质量同材料的形状、密度以及环境都密切相关。
选择的临界质量是多大,压缩的过程如何、什么时候到达超临界,什么时候点火,用什么材料防止中子泄漏......这些都需要计算解决。这些计算可不是我们在中小学接触的加减乘除这样简单的四则运算。这些计算涉及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对数函数、双曲函数、开方、求幂等相对复杂的运算。这些运算在普通人听起来可能头都大了,然而实际上这些运算都是可以人工计算的。
要知道上文提到的这些运算方法可都是在计算机发明之前就早已存在的。当然毫无疑问如果要通过人工完成如此复杂的运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后来人们制造了计算机来进行繁重的计算任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从这个时间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传统认识中的一个误区:美国的原子弹是用计算机算出来的,中国的原子弹是用算盘算出来的。
美国其实是为了原子弹计划而开始研制计算机,然而还没等计算机发明出来就在1945年先把原子弹给造出来了。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曾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模拟电子计算机,而不是已正式成型的计算机。美国在研制原子弹时用的是只能计算十四位数以内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计算器。后来美国在研制氢弹时就用上了真正的电子计算机,所以氢弹的研发速度就比原子弹快了很多。
相比之下我国是在1957年开始对苏联电子计算机进行仿制的。1958年我国成功量产了第一部103型电子管计算机,1959年和1960年又分别研制成功104型计算机和107型计算机。这几款计算机的水平接近了当时西方先进水平,是我国独立更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成果。中国研制原子弹时计算机事业也在稳步发展,而且当时全国计算机的算力95%都提供给了原子弹研发。
然而当时我国的计算机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全国的算力加起来仍不足以完全满足原子弹工程。参与原子弹工程的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回忆:当时他的组一周只能有一天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验算。在平时则需要使用每秒计算10次的德国手摇计算机和每秒计算100次的苏联乌拉尔电动计算机。彭桓武当时想出了一种被称为“粗估”的办法:一方面用心算对公式进行简化,另一方面集中大批专业人员将复杂步骤逐渐拆分。
拆分后的每一步骤具体分配到每个人头上:在电子计算机的算力无法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同时综合运用手摇计算机、算盘、计算尺等工具进行计算,然后再将每个人的计算结果逐一整合起来。中国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从而得以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由此可见原子弹如此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靠某一个人的能力就能研制出来的。
90年代爱国科学家回国事件?
1949年10月1号,开国大典上,毛主席正式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曾经远赴国外留学只为回国做贡献的一批中国留学生纷纷回国。远在太平洋彼岸的钱学森先生也预备回国,但美国政府不放人。
1950年,满怀壮志的钱学森抵达港口,准备坐邮轮回到祖国。然而他被突然冲出来的美国政府工作人员给逮捕并扔进监狱。在看押期间,钱学森受尽了虐待和折磨。但他仍然坚持要回到新中国。
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想回国做贡献的诉求被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知悉,通过外交部要求美国方面放人。美国政府拒绝,他们认为钱学森一个人可以顶美国5个师。
最终新中国外交部通过多次谈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终于让美国方面同意放钱学森一家人回国。走出监狱的钱学森完全变了样,甚至不会讲话了,丧失了语言意识。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究竟做了什么?
回国当天,钱学森收到一份神秘电报,告诉他“途中切勿下船”。钱学森照做了,一路上动也不动,安全回到了新中国。是谁给他发了这份神秘电报?钱学森为什么会照做?
这个秘密,直到五十年后才揭晓。
钱学森出身名门,受到优良的教育,中西结合。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立志要以学术报国。所以在1934年大学毕业之后他申请出国留学,拿到了庚子赔款留美的名额。
钱学森进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他的老师是赫赫有名的冯.卡门。据说,二战时期美国军队抓了德国很多科学家。冯.卡门曾带着爱徒钱学森和这些德国科学家交流过专业理论,美国科技的腾飞和他们抢走了一批全球顶级的科学家有直接的关系。钱学森在美国学术圈子里学到了最尖端的专业知识。
钱学森出师后一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直到听到新中国成立的天大喜讯。钱学森跟妻子蒋英说他一定要回到祖国,奉献他的毕生心血。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等着他的是艰难的回国之路。
钱学森在回国前参加过美国的国防研究,他在喷气技术、航空工程、火箭导弹等领域属于领军人物,可以做到独当一面。他预备回国,再找机会提辞职。
美国政府却先一步下手,因为美国军队介入到朝鲜战场,将新中国视为敌对对象。所以对在美华人尤其是钱学森这类人进行审查,把他们当做“间谍”对待。吊销了钱学森的保密许可证,也终止了他的国防研究。
对此,钱学森没什么感觉。他原本就打算回国了,美国政府这么做,对他没任何影响也没有什么意义。然而接下来,美国政府做的事情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钱学森顺势提出辞职要求回国,美国政府不允许。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直接,“钱学森这种人不论去哪个国家都能抵得上五个师,除了美国,他哪里也不能去。要么留在美国,要么杀了他”。
钱学森带着家人到达港口,预备乘船回国。早已等候在这里的美国政府工作人员将钱学森逮捕扔进监狱。他们给出的理由很官方,“非法入境”“通共”“间谍”。他们给出的理由不一,处理方式也很与众不同。
既然指控钱学森是“非法入境”,移民局就判决要将他驱逐出美国。可是美国国防部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要把钱学森“困死”在美国。所以移民局的处理方案被国防部否决了。国防部插手之后,移民局退出程序。
另外两项指控给钱学森带来几年的伤害。美国方面软禁钱学森,把他们用来审讯战俘虐待战俘的办法用在了钱学森这样一个科研人员身上。
一盏大灯照着钱学森的眼睛,他只能坐在一个小椅子上,如同一个犯人一样,这种待遇。
美国的一个检察官古尔丘严肃地问钱学森究竟忠于谁,钱学森回答说,他只忠于中国人民。古尔丘又问中国人民具体指的是谁,钱学森说四亿五千万中国人。
古尔丘强烈要求钱学森回到除了大陆之外的地方,比如台湾。但钱学森拒绝了,他说他只忠于为中国人民做好事的中国人民。钱学森没有硬刚,而是巧妙地表达他只会为中国人民做贡献。
然后古尔丘问他是不是拿走了研发理论报告,钱学森表示那是他的个人研发报告,属于他自己,他有权用正当的方式处理。古尔丘表示这些报告他不能带走。钱学森回答说,那他确实带不走,只能保留在脑子里。
然后古尔丘又问钱学森为什么不去台湾。钱学森告诉他,回大陆是为了赡养他的父亲,可他的父亲并不在台湾。百善孝为先,他不能不忠不孝。
古尔丘继续问钱学森,假如美国和中国发生战争,钱学森会不会为中国方面奉献力量。钱学森回答说他不愿意回答这种预设问题,因为事情并没有发生,没有假如。
古尔丘蛮横地要求钱学森对他的假设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钱学森再次拒绝回答。古尔丘怒气冲冲质问钱学森,要求他必须回答。 钱学森的好脾气终于到头了,他告诉古尔丘,“假如美国和中国爆发战争,而这场战争是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我只忠于中国人民”。
古尔丘诱导钱学森,“是否能让美国政府替你做决定”?钱学森直言:“谁也不能替我做决定,这是我个人的权利。”
古尔丘一直在设计问题诱导钱学森讲出对他自己不利的话语,如此一来,钱学森被指控的莫须有的罪名就会被强行落实。钱学森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异国他乡,什么是指鹿为马,他曾经以为的学术自由之地,内在居然是如此黑暗与不堪。
古尔丘从钱学森的话里没有找到漏洞,他感叹“钱学森极其聪明,他的智慧远超我们”。
第一次审讯没有得到美国政府想要的,他们后续又进行了三次审讯。古尔丘又设计了一堆问题想要诱导钱学森讲出他想听到的话然后污蔑钱学森进行审判。钱学森心知肚明,他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在这个国家停留那么多年,钱学森未必不清楚那些“潜规则”。所以钱学森一直巧妙地顾左右而言他,古尔丘第一次意识到他面前的这个科研人员是这么难对付。
古尔丘没有放任钱学森的聪明应对方法,他施以酷刑,对钱学森进行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具体用了哪些刑罚真的不知道,只知道钱学森先生从审讯室出来之后,居然不会讲话了。
1951年4月下旬,移民局给出的指控判决是:钱学森曾在美国是共产党员,依法要被驱逐出境,但是他掌握了美国机密信息,所以推迟驱逐出境的时间。不允许出境,而且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钱学森走出审讯室的那一天,他的夫人蒋英去接他。蒋英激动地拥抱钱学森,和他讲话。可是钱学森好像变了一个人,一直沉默,而且不发一语。
蒋英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讲话。望着钱学森瘦了很多的身体,蒋英不想往坏处想。钱学森依然不开口,蒋英拉着他回了家。回到家之后,蒋英问他遭受了什么,钱学森慢慢开口,然而他居然说出不出来一个字。不是不想说而是好像突然之间丧失了语言功能。
蒋英的眼眶红了,但不知道该说什么,她也不想强迫钱学森开口。她大概猜到丈夫是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才会变成这样。钱学森在回国之前,一直很少讲话。
美国情报局派人监视他,而且监听他的电话,并且派人跟踪。钱学森是清楚的,也许正是为了早点回到祖国,所以他变得沉默寡言。沉默,有时候是一个人最后的对抗方式,因为不管你说什么,对方都可能会断章取义指鹿为马安上莫须有的罪名,那不开口可能对方就找不到这个突破口。
钱学森被禁止去很多地方,他也不想出去活动,这里太危险了,危机四伏,谁知道明天会是什么结局。
钱学森和蒋英
可是钱学森眼前的困境,他是急切想解决的,他想给新中国释放求救信号,但是他被监视,只能慢慢思考如何逃离。而新中国在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全中国人民的关注点都在这一场关乎四亿五千万中国人的生死存亡之战上。
钱学森被美国政府迫害的消息传回新中国,举国震怒。中国方面发表公开声明谴责美国政府违反人权和钱学森的个人意愿施以监禁。周总理出面与美国政府谈判,要求他们释放钱学森,并向联合国表示抗议美国此等法西斯式的暴行。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让中国代表团的秘书长和美国副国务卿商谈让美国政府释放被他们监禁的中国留学生。美国政府也提出了要求。双方会谈后,互相妥协了一点点。
钱学森一直在营救名单上面,只是钱学森与外界隔离,不知道这个情况。新中国为了营救钱学森先生在内的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先在七月份释放了几个美国飞行员。美国方面,也做出了让步,但仍然不愿意放钱学森走。新中国没有放弃,还在继续交涉。
钱学森一家人
到了1955年五月份,钱学森在家里阅读中文画报,居然看到了毛主席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庆祝劳动节的画面。然后在观礼者的名单里,他看到了一个熟人的名字—陈叔通。
陈叔通是钱学森父亲的老友,钱学森和陈叔通见过很多面,感情深厚。钱学森看到陈叔通既然在新中国这种重大活动中可以登上观礼者的名单,说明陈叔通可以帮忙替他给新中国领导人传话。钱学森于是写了一封求救信给陈叔通,但不是直接寄到而是几经辗转,经过多番波折。
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商量,蒋英写一封家书寄给远在比利时的妹妹家里,钱学森把求救信夹在蒋英所写的信里。然后蒋英用暗语让妹妹把求救信寄回上海给钱学森的父亲。然后再通过钱学森的父亲把这封信交到陈叔通手里,托陈叔通帮忙向新中国政府传达他急切想回国做贡献的意愿。
钱学森和蒋英如此波折只是为了不让美国情报局查出钱学森是在向新中国求救,不然麻烦就大了。为了不让美国情报局认出蒋英的字迹,蒋英刻意学习并模仿了小孩子的笔迹,才躲过情报局的审查。
然后钱学森带着妻子蒋英逛商场,钱学森故意走在前面引开跟踪他们的美国特工,然后蒋英趁机跑到咖啡馆旁边的邮筒那里把信投递进去。
陈叔通收到了钱学森的求救信,百感交集,无比愤怒。钱学森在信中如实写道,美国政府在撒谎。明明答应了新中国要释放被监禁的中国留学生,然而他们没有经过钱学森等人的同意欺骗中国方面,说是这些人不愿意回国。钱学森明确说,他们都想回国,但是被美国方面软禁,想回去回不了。
叔通太老师先生:
自1947年9月拜别后未通信,然自报章期刊上见到老先生为人民服务及努力的精神,使我们感动佩服!学森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然而世界情势上有更重要更迫急的问题等待解决,学森等人的处境是不能用来诉苦的。学森这几年中唯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
但是现在报纸上说中美交换被拘留人之可能,而美方又说谎,谓中国学生愿意回国者皆已放回,我们不免焦急。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从学森所知者,即有郭永怀一家,其他尚不知道确实姓名。这些人不回来,美国人是不能释放的。当然我政府是明白的,美政府的说谎是骗不了的。然我们在长期等待释放,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请老先生原谅,请政府原谅!附上《纽约时报》旧闻一节,为学森五年来在美之处境。
在无限期望中祝您
康健
钱学森谨上
1955年6月15日
陈叔通万万没有想到美国政府居然如此不讲规则和道理,一点契约精神也没有。包括钱学森和郭永怀在内的那批中国留学生都是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陈叔通是一心为国。他立马找到周总理的办公室,把钱学森的求救信交给周总理看。
周总理等新中国领导人不是不知道美国政府的手段,朝鲜战场上,美国官方的手段多么不光明,早就领教过了。但是钱学森这封求救信是一个铁证,可以在谈判过程中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指控给美方施加压力让他们赶紧释放钱学森等一大批中国留学生。
周总理把这封信给了中国外交部,让他们尽全力谈判,务必要把钱学森等人营救回国。面对钱学森的书信,美国副国务卿无言以对,再也没有办法睁着眼睛说瞎话。
新中国外交部强有力的交涉让美国政府不得不释放钱学森。八月四号,钱学森终于等到了移民局发来的允许他出境回到新中国的文书。钱学森和蒋英激动地抱在一起,让孩子们收拾行李,准备回国。
钱学森看到了希望,整个人精神了很多。他们一家人要在1955年9月17号乘坐轮船回到祖国。回国前的一天,钱学森突然收到了一份电报,发报人署名是他父亲。电报上提醒他归国途中切勿下船:
“儿子,很高兴你能回家,路上当心,中途不要下船,路上别人给的东西不要吃,去员工餐厅就餐,到了中国后,船下会有朋友接你”。
钱学森料想父亲这是担心他的安危,担心他在途中下船会遭到暗害。毕竟某些人的手段毒辣与不讲武德是无法预估的,只有在船上一直待着才能保证他的安全。
从美国的港口抵达中国的港口,路程遥远。钱学森嘱咐蒋英和孩子们一定要乖乖待在船里,不要下船。钱学森在回国途中没有中途下过船,他们一家人看着其他中国同学随便逛逛买小玩意儿,一直待在房间里没有出去。
待在这艘美国邮轮上,钱学森如果出现任何意外那么追责一定要美方负责,他们百口莫辩。毕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如果下了船,钱学森先生要是出了意外,对方就可以堂而皇之不承认,谁也没有办法。
钱学森一家人乘坐了二十多天的轮船,到达香港之后转到大陆。中央派人专门去迎接钱学森等人。回到了上海,钱学森谈起父亲给他发的那份电报。父亲告诉钱学森,他从未发过什么电报。
钱学森迷惑了,但是他没有往下追问和思考。他把这个事情抛诸脑后。直到五十年后,他无意之中才得知是谁给他发了那份神秘电报。
因为在他回国五十年之后,这个档案因为无需保密,所以才揭晓了谜底。原来是新中国的外交部发出去的。
新中国外交部和美方进行多次交涉与谈判,双方毕竟是在战场上交过手的,中方非常清楚当时的美国军队是如何虐待战俘并且强迫战俘去美国政府想让他们去的地方的。上不了台面的手段尽管令人恶心,但是会发挥作用。无所不用其极的背后是只为达到目的。
因为对美方过于了解,所以中国外交部担心钱学森在回国途中遭到情报局特工的暗害。外交部又不能公开发电报提醒钱学森,所以只能假借钱学森父亲的名义给钱学森发了神秘电报。一定要确保钱学森一家人安全回到新中国。
钱学森回国后,获得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开启了新中国国防科研之路。毛主席问钱学森:“先生,你觉得中国人能不能造出原子弹?”
钱学森铿锵有力地回答:“能!美国人都能造出来,那我们中国人一定能造出来!”
毛主席看着自信有拼劲的钱学森,欣慰地大笑。然后钱学森、钱伟强等人在什么设施都没有,且只有30万美金的启动资金下,让新中国的国防研究从无到有,震慑全球。他们是时代的伟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什么是波恩卡门条件?
在固体物理学中, 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Born-von Karman boundary condition,又译“ 玻恩-卡曼边界条件”)是布拉菲点阵上给定函数的空间周期性边界条件。该条件常在固体物理学中用于描述理想晶体的性质。
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可描述为
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
式中i 表示布拉菲点阵的任意维度方向,ai 为晶格基矢,Ni 表示任意整数(假设晶格无限大)。上述定义表明,对于任意平移矢量T,均有:
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
其中:
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
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是固体物理学中分析许多晶体性质,如布拉格衍射和带隙结构的重要条件。将晶体势能函数写成满足该条件的周期函数,并带入薛定谔方程,即得到晶体能带结构中重要的布洛赫定理的证明。
冯卡门为什么一生未婚?
冯·卡门教授一生把所有精力都铺在科研上,对个人问题却丝毫没有关注,这就导致他终生的是独身一人,而没有娶妻生子。
或许这是一个遗憾,但对于冯·卡门教授这样一位视科研如生命的人来说,他应该是不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