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故事,郑成功究竟是哪个国家的人?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福建海盗,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从血统上说,郑成功是中日两国混血。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血统从来都不是决定国家认同和国籍的最主要因素。
从文化认同来说,郑成功是彻底的中国人。郑志龙虽然是海盗出身,但对于郑成功的教育非常重视。让郑成功到南京拜入当时的大儒钱谦益的门下。郑成功的忠孝观念非常突出。在他的父亲投降清朝之后,郑成功在写给郑芝龙的信当中说,历来只有父亲劝勉儿子为国尽忠,怎能儿子劝父亲为国尽忠,既然父亲决议投降清朝,那做儿子的只能在父亲去世的时候披麻戴孝而已了。由此可以看出正统儒学观念对郑成功的思想影响非常大。
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明确的国籍管理规定。但是郑成功接受南明皇帝的册封,成为国姓爷。他以明王朝的臣子自居,那么他就是明朝人。明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王朝,当然也就是中国人。
郑成功的后世形象,是在历史形象基础之上参杂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此外,荷兰人记载的郑成功的形象,又和中国人记载的大不相同。荷兰人将郑成功描述为一个残忍嗜血的暴君。当然,这是因为荷兰战败,所以刻意抹黑。不具有可信度。总的来说,郑成功前半生在他父亲的庇护之下,过得非常逍遥自在。后半生卷入了中国历史的大变局。郑成功本人秉持忠孝观念,力图扶持明朝,但大势已去独木难支。最后,不得不将台湾作为日后对抗满清的基地。所以才有了收复台湾的伟业。但是收复台湾不久之后,他就英年早逝了。有的史料记载他是被他儿子的乱伦丑闻而气死的。一代民族英雄竟然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去世,也是一种悲哀。
郑成功抗清驱荷故事的主要内容?
郑成功抗清驱荷故事主要内容:东南抗清,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创建明郑。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
郑成功的事迹缩写?
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收复台湾: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台湾。
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
开发宝岛:首先是积极推行屯垦制度,寓兵于农,以解决缺粮问题。郑成功在台湾大力推行屯田,这寓兵于农。几年以后军队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粮上缴给政府。其次是鼓励大陆沿海居民到台湾从事开垦。帮助高山族提高生产技术
欲取菲律宾:西班牙人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郑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疟疾,不久病逝。
简写郑成功的是事迹?
郑成功,被誉为民族英雄。
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
他的后代都有哪些著名人物?
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了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建虏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永历四年(1650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永历四年中秋节,郑成功趁着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后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亲自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永历六年(1652年)一月,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着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七左卫门的儿子孙左卫门时恢复郑姓,取名道周,继续从事对外贸易。1696年七左卫门逝世。此后几代都担任长崎市与外国贸易有关事务的通事。七左卫门的七世孙郑江辅奉诏调入江户(现东京)担任德川幕府权人通事官职,从事外交与贸易工作。日本明治维新后,第八世孙郑永宁曾担任日本外务省书记官,代理公使等职。第九世孙郑永昌曾任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郑永昌的二弟郑永庆在日本第一个从欧美引进咖啡,并开办日本第一家“咖啡茶馆”,经营咖啡和中国茶叶饮料,生意十分兴隆,郑永庆后移居美国,现子孙仍在美国旧金山。
郑永吕的三弟郑永邦曾任日本外务省书记官,郑永邦之子郑审一(第十世孙)一生未涉足政界,专心致志追求学术,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法政入学教授,与日本前首相岸信介是东京帝国大学的同学。郑审一与其长子郑喜一十分崇敬先祖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和不朽功勋,曾于1961年2月到台湾参加民族英雄郑成功驱荷复台的纪念活动,并会见台湾郑氏宗亲。郑喜一在日本产业经济新闻社从事研究工作。其弟郑邦夫(又名福住邦夫)在横滨一带从事建筑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