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秦之秦简,秦军士兵与军官的口粮是多少?
古代的战争打的是后勤,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军之所以强大,在于他拥有强大而稳定的后勤保障。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打仗还要看季节,到了收种的季节,你让他打仗他们也不愿意打。说白了战争规模和和方式严重受后勤到制约。
但是到了战国铁器、耕牛开始用于农业生产中,粮食的生产能力也开始发生了代际变化,战争的规模和酷烈程度也开始急剧上升。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是七国之中,首先实现军粮由国家统一供给的。
根据秦国的法律规定,虽然秦军没有工资,连被服都要自己准备,但秦军的兵器和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但是云梦睡虎地秦简上并没有写出详细的确数,理论上每次打仗的情况形势不同,口粮数量是有差异的。
但是因为汉承秦制,根据汉朝军队的军粮供应数据,我们可以推导出秦军军粮应该类似数值为3石3斗左右,也就是差不多89市斤,北方以小米为主,一天大概也就是3斤小米,加之其他少量的果蔬、肉类,基本上可以保障一个士兵的基本能量需求,交战时伙食要求应该更大。
为了确保每个士兵都可以领到相应的军粮,秦军设有专门的军粮管理机构——军粮廪。
军粮廪负责军粮发放的执行与监管士兵不许冒领军粮,违者戍边两年;私自买卖军粮的士兵,要受到同样的惩罚。
再秦军中,除了战斗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的比例也相当高。官、马弁、木匠、铁匠、军牢、草史、通粮等冯已经形成了独立专门的后勤保障单位。战斗人员和后勤人员比例甚至高达3比1。
这些后勤保障人员也有着严格的秩序和管理要求,对军械、战马的维护保养,保证了秦军勇猛的战斗力。
所以就有一个问题,为了保障强大的秦军战斗力,必然产生天量数字的消耗,这是需要一个极其强大的农业生产机构来保障他的粮食后勤的。
没错,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人就做两件事,种地和打仗。
秦国的法律甚至细到了,农民播种,每亩地用多少种子。
“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
古代千年的“耕牛不得随意宰杀”的禁令,就是从秦国开始的。
具体耕牛数量官方要登记。因饲养不当,导致一年死3头牛以上,养牛人要杀头,县里面负责主管耕牛的官吏因监管不力而受到惩罚。该县的县丞和县令要负领导责任。
万一来个“疯牛病”,养牛的冤枉死了。牛死了要惩罚,牛不生养,更要受到惩罚。十头成年母牛中有六头不生小牛的话,养牛人就有罪要接受惩罚,其他相关人员也一并连带责任。
看兵马俑我们疑惑的是铁器流行的年代,为什么秦军还在使用青铜器?
因为所有的铁在秦国都被法定做成了农具,并且由国家负责管理,发放给农民使用。而甚至战场上不舍得使用的铁器,给老百姓使用的时候,却是异常大方。
铁农具本质上是消耗品,所以农户使用时间太长了,必然破旧不堪。牛不生小牛,还有罪呢,弄坏官家的铁农具,却可以不用赔偿,只需要把原物交给官家换新的就行了。
从这些制度上,其实就可以看出秦国鼓励耕种到了什么程度,官方提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资料。此后秦国的两大粮仓的建立,直接使得秦国可以睥睨群雄,发动几十万级的更大规模的战役。
第一个粮仓:司马错征服巴蜀后,李冰接替督蜀,修建了都江堰,将岷江一分为二,洪水季节,江水漫过水坝,从远处干涸的河道泻洪;干旱季节,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坝送进宝瓶口这个狭窄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
第二个粮仓:后来秦国通过在关中平原上修郑国渠,把泾水和洛水用一条大渠,把两条河连接起来,利用泾水丰富的水量灌溉洛水一带的干旱土地。郑国渠全长250多里,灌溉农田280多万亩。
此后无论是发动灭国级的长平之战,还是吞楚之战,本质都是赢在后勤上。秦国输送到前线的粮食都是以百万斛为基础单位的。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主角智商超高谋布局的小说?
应该是《秦吏》
小说讲述战国之末,华夏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人天生世卿。有人贵为公子。他却重生成秦国小卒黑夫,云梦秦简中的小人物。为免死于沟壑,为掌握自己命运,他奋力向上攀爬。好在,他赶上了一个大时代。六王毕,四海一!千年血统,敌不过军功授爵
商鞅驭民五法原文?
商鞅的商君书为统治者总结了驭民五法:
1. 愚民:统一思想。
愚民就是实行文化专职,让百姓愚昧无知。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垦令》中有是语,“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这是一个版本,另一版本则为“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2. 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商君书》有曰:“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又曰:“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政做民之所乐,民强。”弱民的内容之一,是不让人民拥有兵器。秦统一天下后,收天下之兵于咸阳,铸十二金人。以弱天下之民。商鞅认为:“民强国弱,民弱国强。”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削弱人民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削减人民的力量:“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者也。”“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固而弱民的根本手段则是使民“朴”,也就是愚民。商鞅的看法就是要想战胜敌国,首先就要控制自己的人民,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愚民,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统治阶级的任意摆布,这样国家就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也就会更加牢固。
3. 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商鞅要求,百姓在耕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这不禁让人想起驴拉磨时,主人为了让驴专心拉磨,会把驴的眼睛蒙上。法家比驴的主人想得更加周全,不但要蒙上眼睛,还要塞上耳朵,堵住嘴巴。在法家心中,人不如驴。
4. 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规定,老百姓家养的牛瘦了几斤,就要受刑。商鞅为何视人不如畜生,让人民没有一丝尊严呢?《商君书》如是回答:“民辱则尊官。”《弱民》说:“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5. 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即通货膨胀或狂印钞票);人穷志短。五者若不灵,杀之。
贫民就是让人民在贫困线上挣扎,使人民“家无积粟”。商鞅认为,“家有余食,则逸于岁”。《弱民》,“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汉高祖刘邦为何还要发动民力修建帝陵呢?
感谢邀请。
秦朝为什么灭亡?这个问题很复杂秦朝为什么而灭亡呢?难道就是因为修建了阿房宫?恐怕主要原因并不是这些。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有着这样一段记录:陈胜和吴广讨论要造反的问题,陈胜说,我听说现在的秦二世本来不应该当皇帝,应该当皇帝的是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进谏而惹怒了秦始皇,被派去北边带兵。结果扶苏没有什么过错就被秦二世给杀了,现在大家都知道扶苏很贤能,却还不知道他已经死了的消息呢。
谁是太子,谁当皇帝,在那样一个信息流通速度非常慢的地方,竟然能让一个“黔首”陈胜知道,那么这中间究竟是谁的功劳呢?当然是读书人了。
秦始皇在位期间曾经焚书坑儒,导致读书人们很是不平,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扶苏是这样进谏的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啥意思呢?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是还没有深入人心,尤其是这些一直诵读孔子思想的知识分子,恐怕他们会不安分的。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算你做的再好,但是说的人多了,你也是不好的了。
于是祸乱首先出自言论。当然了,只是言论是不够的。还有就是人心。
在西周东周时期,诸侯国众多,即便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依然还有七个大的。这七个大的诸侯国之间的地位虽然多少有所差距,但是各自有各自的封地,有各自的“祖宗祭祀”。在那个时候,即便到了现在很多地方,祖宗祭祀还是非常被看重的。可是秦始皇不这么干,他把这些诸侯国的原有祭祀给断绝了。这势必又激起这些诸侯国原有“保皇派”的反对和反抗,比如张良就多次策划谋杀秦始皇。
另外一个方面,权力的交接是很重要的。秦二世一当皇帝,先就听了赵高的话,把一班功臣武将有威胁的信不过的杀个干净,却也激起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人人自危,自顾且无暇,何暇顾人哉?连丞相李斯都觉得自己的身份地位受到了威胁,不但不敢正常劝谏,反而顺着秦二世的意思,出了不少馊主意。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着这样的描述,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虽然汉高祖刘邦出身平民,但是毕竟当了皇帝,他恐怕也有着“二世三世以致万万世”的想法。但是吕后也看到了其中的困难:那些跟刘邦一样出身的人,现在都是开国元勋,早就有很多人不甘于在刘邦之下了,现在刘邦一死,更是没有人为孤儿寡母做主,所以吕后才有了后来的任用吕家人当将军的想法。害怕的就是权力的不稳定。
还好吕后屠杀开国功勋的想法被及时打消了,这才换得了汉朝孝惠帝的稳定接权,以及西汉几百年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人见过的政治体制或者思路无非三皇五帝夏商周,所以在很多读书人的心理,想要稳定治理天下,还得靠老办法才行。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太史公也发出了自己治国理政的心声: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秦朝法律苛刻不苛刻我们另当别论,但是秦朝依法治国却是不得知识分子们的心的。
但是西汉奉行黄老理念,虽然不是纯纯的儒家思想,但是至少还是传承的夏商周文化思想,天下读书人得其所用,自然拍手称快了。
再谈西汉的大兴土木很多人觉得,大兴土木就一定是错的,其实不然。
当年二战之前,全世界经济一片哀鸿。德国选择了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而美国则开始了一系列国家投资计划。由国家出钱,大兴土木,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工投入,很多美国人得到了工作,社会才趋于稳定。
在西汉初年,全天下的财富大部分都掌握在政府手里。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第一个打进关内,获得了秦朝所有的金帛子女,在与项羽对峙荥阳时期,趁着项羽带兵去平定后方,诱出长史欣,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可想而知,新兴的西汉政府是最有钱的了。
那么丞相萧何主持建造长乐宫以及刘邦修建长陵,不但是在花钱,而且有点撒钱的味道,让政府的财富流入到平民百姓手中,他们才能更安定的生活。所以在汉朝初期,虽然有很多将领谋反了,却鲜少见到有平民百姓揭竿而起的。
而秦始皇及秦二世修建的阿房宫,错不是错在修建,而是在时间节点上出现了问题。秦二世不悯惜人力,发动天下人不断干着戍边、服劳役的活路,饭都要自己准备,岂不是“天下苦秦久矣”了么?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上了,“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那么最终起义却是从平民百姓开始发动了。
秦朝修建阿房宫却只经历了两个皇帝,西汉修建的宫殿陵墓一点不少,却延续了几百年,不得不说秦朝的治国理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仅此而已。老秦人是如何开创大秦帝国的?
在早期秦人发展历程中,西垂是其重要的肇基之地和早期秦文化的摇篮。对于西垂的地理范围,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在陕西西部一带,另一种则认为在甘肃东南部。形成这种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原王朝版图的变化和各种势力进退消长。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甘肃东南部作为西垂的论断越来越得到认可。
一、嬴秦先祖保西垂商代嬴秦先祖中潏就已经在西垂,《史记·秦本纪》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戎王申侯曾谏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西戎首领申侯提到其祖先郦山戎之女,嫁给戎胥轩为妻,因为是亲戚,中潏归附周朝。商代西垂,指陕西西部到甘肃东部一带。这是由商朝的统治范围决定的,与周代西垂的范围有一定区别。申侯所言说明商周之际,嬴秦势力已经到达了西垂。同时,也反映出嬴秦早期与群戎共处的事实。
自中潏以后,嬴秦先祖有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等7代人在西垂艰苦创业。经几代人不断开拓,嬴秦势力已经深入天水地区。大骆、非子所居西垂,实际上是指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地区。
二、非子受封秦邑非子擅长养马,“有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将其告诉周孝王,周孝王想让他在汧渭之间养马,“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援引嬴氏先祖伯翳为舜牧马故事,对非子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史记·秦本纪》)周孝王封非子于秦邑,使其复延续嬴氏祀,号曰秦嬴。非子受封的秦邑,就在天水张川县境内。自此,嬴秦便正式拥有了西垂之地,真正意义上的秦人也就此开始形成。
张家川牧场
三、秦庄公获封西垂大夫秦非子传二代至秦仲。周厉王无道,西戎反周,灭大骆一族。周宣王即位后,封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秦仲被西戎所杀。后来周宣王命秦仲子庄公兄弟五人合力伐戎,击破西戎。“於是复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史记·秦本纪》)。秦庄公被册封为西垂大夫,并恢复了犬丘故地。
天水放马滩秦简
可见,西垂是嬴秦先祖重要的活动范围。从中潏保西垂,到非子受封秦邑,再到庄公获封西垂大夫,秦人的活动无不与西垂有关。《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云:“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径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郦道元《水经注》)
四、西垂的核心区域在天水西县,秦在西犬丘所设,属陇西郡。《后汉书·郡国志》云:“西,故属陇西,有嶓冢山,西汉水。”这里明确指出西县在嶓冢山和西汉水流域。《读史方舆纪要》:“西城在秦州西南百二十里,即所谓西犬丘也,非子始居此,后庄公复居焉。秦置西县,两汉因之,地属陇西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括地志》云:“西县故城在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这些资料都指出西县即西犬丘,在上邽县(天水市秦州区)西南90里,即天水地区西南的礼县一带。
王国维先生认为:“犬丘、西垂本一地,自庄公居犬丘号西垂大夫,后人因名西犬丘为西垂耳”(《秦都邑考》,载《观堂集林》卷一二)已知西犬丘即西县,在今天水地区西南一带,可以确认西垂宫也在此处,两者均在天水地区的礼县。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金饰片
《史记·封禅书》记:“秦襄公既侯,居西垂。”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陕西陇县),薨后仍葬于故地西垂。《史记·秦本纪》:“秦文公元年(前765年),居西垂宫。”“五十年(前716年),文公卒,葬西山。”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秦公墓发掘,早期秦文化的面貌逐渐被揭开。经考证其中两座秦公大墓为秦襄公或秦文公夫妇陵墓,证实了《史记·秦本纪》所记秦襄公和秦文公归葬西垂的事实,也证明了大堡子山一带就是秦之西山。又据秦襄公和秦文公居西垂宫可知,秦之西垂宫当距此不远,所以,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当是秦西垂陵园,天水地区当属秦西垂无疑。
甘肃天水放马滩地图
五、秦人与西垂名山朱圉山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了天水地区是秦人西垂,其西南部的礼县一带是秦人西犬丘和西垂陵园之所在。礼县以北便是西垂名山朱圉山,《尚书·禹贡》:“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这是对朱圉山最早的记载。朱圉山横亘于甘谷县西南,山峦叠嶂,绵延几十里,是甘谷的生态屏障和战略要地。
朱圉山张口石
朱圉山流传着“禹奠朱圉”的传说,《尚书·禹贡》:“禹敷水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据传大禹治水路过甘谷,曾在朱圉峰前祭奠朱圉。这个传说流传千百年,至今朱圉山主峰仍刻有“禹奠朱圉”四个大字。这个故事反映出早期华夏先民来此择地而居、繁衍生息的事实,也说明甘谷远古时代就有华夏先民居住于此。
禹奠朱圉
西周时期,秦人西迁于此。清华简《系年》篇记载,成王“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这里的邾即是邾圄,朱圉,指甘谷县西南的朱圉山。这里的朱圉主要是指磐安镇一带。磐安镇西南就是著名的毛家坪秦文化遗址。1983年考古队在此发掘了以绳纹灰陶为代表的“A组遗存”被证实是早期秦文化遗存。2013年甘肃省考古所、西北大学等五家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毛家坪发掘了153座墓葬,出土1000多件文物,进一步揭示了早期秦文化的面貌。毛家坪遗址被评为2014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甘谷毛家坪遗址
毛家坪遗址证明了天水地区秦早期文化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形成,也充分证明了天水地区作为秦西垂的可靠性。早期秦人在天水地区与西戎共处,艰苦创业,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秦早期文化。因此,天水地区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发祥地。
文史君言:早期嬴秦先祖在西垂天水扎根创业,在这片土地上为周王室牧马,保西垂,与西戎共处。正是由于这样的生存环境,锻就了秦人尚武粗狂的民族性格,形成了质朴大气的秦文化。所以,天水地区是早期秦人的根据地,是秦早期文化的发祥地。反观秦朝历史,或许在它的源头,能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2017年版。
顾宝田:《尚书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冀城晨光)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