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文章昭日月,周天子的后人去哪了?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灭韩,拉开统一六国的战幕。在统一六国前,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已经被秦国灭亡。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因西周国背叛,派大军进攻西周,西周公被迫献出所有城邑和周都洛阳给秦国。
西周公被秦国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随后被秦王废为庶人,送回洛阳。同年,周赧王抑郁而终,已经没有人再拥立新的周天子了,周朝灭亡。
公元前249年,东周公与诸侯谋划伐秦,秦庄襄王派丞相吕不韦率军进攻东周国,全歼东周国的军队,灭亡东周国。
东周王朝分裂为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周王室的后裔名义上有三支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去世,留下四个儿子,长子姬去疾继承王位。三个月后,不久被二弟姬叔杀死,姬叔继位为王。
五个月后,老三姬嵬又杀死老二姬叔,篡夺周王之位,是为周考王。周考王担心老四效仿自己和老二,就把周王畿的土地,分割一部分给老四姬揭,建立了西周公国。
西周公国建都于洛阳西边的王城,因为王城本身就是洛阳的一部分,而且周王室的土地本就不多,所以西周公实质上掌握了周王室的实权。
西周公国传了两代,到西周惠公姬朝继位的时候,他的兄弟公子根发动叛乱。趁此机会,赵成侯和韩共侯发兵进入周王畿,将周王室的土地一分为二。
公子根建立东周,建都在巩,周王畿的洛阳归东周管辖。公子根即为东周惠公,因周王的成周属于东周国,自此东周公执政周王室,为周王卿士。
因此,周王室的后裔其实是有三支,一支是周赧王的周王嫡系,一支的西周公国的姬姓公族,最后一支是与西周国互为兄弟的东周公族。
东周灭亡后,周王室的后人去了哪里呢?周王朝最后一位周天子是周赧王,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但对他来说也是憋屈的六十年,一生被列国诸侯欺负。
早在他爷爷周显王的时候,周王室的土地就已经被一分为二,西周、东周各一半,周王都寄居在东周,周天子已经成为了象征了。
公元前307年,秦军拿下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率军逼近周王畿的洛阳。秦王派丞相樗里疾告诉周赧王,自己想试着举一下九鼎,被周赧王拒绝了。
樗里疾一怒之下,就把周赧王赶出了周王宫,撵到西周的王城去了,从此周王就一直寄居在西周。
公元前256年,秦国已经占领楚国、韩国、魏国、赵国的大片领土,周王室成了秦国嘴边的一块肥肉,整天在瑟瑟发抖中度过。
秦军攻占了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国眼看着秦国就要向自己举起屠刀了。这时楚国来给周赧王打气了,请周赧王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讨伐秦国。
周赧王欣然同意,但此时的周王室已经穷得叮当响了,周赧王和西周公好不容易凑齐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但是实在拿不出军队所需的武器和粮饷。
于是向周王畿内的富户借钱筹措,希望以击败秦军后的战利品来归还债务。结果西周公率领周军出伊阙塞后,仅有楚军和燕军会合,联军仅有几万人。
西周公等了三个月也没有等到其他诸侯的军队,几万人的联军,怎么是秦军的对手。对西周的背叛,秦昭襄王十分生气,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
“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
同年,周赧王姬延在抑郁中死去,此时周王朝已经失地失民,周赧王死后,没有人拥立新的周天子。次年西周文公姬咎逝世,东周王朝灭亡。
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西周灭亡后,周王室的臣民纷纷向东逃亡,逃到哪里了呢,毫无疑问,是还没有灭亡的东周国。
公元前249年,东周公联合诸侯,企图趁秦国联续两位秦王去世,国内局势不稳的机会,讨伐秦国。为自己制造生存的空间,西周已灭,唯有弱秦,自己才能生存。
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吕不韦灭亡东周的时候,东周惠文君被秦军诛杀。但是秦国并没有为难周王室的后人,将他们迁到阳人地,延续周氏的祭祀。
秦末诸侯的复国行动,周王室既无宗族又无贵族,无人为其复国秦朝末年,各国的复国,基本上是两种情况,一种是王族后裔,比如齐国的田氏兄弟。
另一种是贵族复兴母国或当地的战国诸侯,比如魏国贵族张耳、陈余在赵地复兴赵国,楚国贵族项氏复兴楚国。
周王朝还没有灭亡时,都无法凑齐五千的军队,可见其贵族实力是多么地弱小。周氏王族,被秦国豢养在阳人地,自保尚且惶恐,哪里有复国的胆量和气魄。
另外,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在天下寻找周氏后裔,只找到了卫国公室的后裔姬嘉,并没有找到周王室的后裔。
刘邦建立汉朝后,继承了对历代先王祭祀的传统,因而没有对周氏后裔赶尽杀绝的必要,这也不符合刘邦的执政措施。
可以推断,从东周灭亡,周君被迁到阳人地,最后到秦末乱世,周王室的后代,要么是人丁单薄,最终绝嗣,要么是被秦国赶尽杀绝了,个人认为后者可能性更大。
秦末起义时,河南洛阳一带,并无起义军响应,直到巨鹿之战后,张耳的部下申阳,率军渡过黄河,最先攻入洛阳,拿下河南地区,最终申阳被封为河南王。
可能河南地区作为天下的要害地区,秦国对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控制力比较强。或者是荥阳的地理位置更重要,因为周王室的存在感不强,洛阳的存在感也不强。
韩国的荥阳、成皋、南阳明显比洛阳更加重要了!天下义军都没有把洛阳放在眼中,自然就没有人想着利用这块周氏旧地做点文章了。
上下五代是什么?
我整理了,给采纳哦,周氏字辈 编辑本段 河南周姓族谱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牛三门村周庄)周氏字牌辈序: 机 奎 濂 树 炳 城 锡 永 松 焕 培 铭 源 本 熙 桃 钊 淮 桥 照宁乡滩山周氏 支祖鸣皋公,讳思本,字鹤九,为濂溪公九世孙,居江西吉水泥田,出为荆州教授,无心仕官,与季子玉滨公卜业于宁乡滩山。滨公生五子:佩、杲、佾、儒、傅,衍为五大宗。佩、杲衍派滩山,佾衍派狮冲,傅衍派古楼,儒衍派山底。明成化间始修族谱,清乾隆9年(1744)各房分修,道光4年(1824)佾房与益阳合修,佩、杲、儒、傅四房合修,同治7年(1868)、光绪29年(1903)、1931年四房续修,1998年儒房七修。嘉庆4年(1799)建鸣皋公祠于滩山。派语:典雅思玉,德教性荣,国正天心顺,官清治绪贤,才逢光景运,勋业树鸿基,端本先敦孝,芳名奕世垂。 宁乡河坞周氏 始祖层楼公,字上一,明洪武间自江西吉水泥田徙湘,开基于宁乡河坞,生三子:华甫、华福、华禄,开三大房。清雍乾年间建祠堂于河坞。族谱始修于康熙42年(1703),嘉庆元年(1796)续修,道光9年(1829)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光绪30年(1904)五修,1931年六修,六修时人丁12573人。派语:层华世思,永陟祖亭,乾元邦正,国善庆明,励志希儒,为学之珍,文成席聘,科第先登,家尚修齐,达以治平,功垂名列,佐辅良宾,德泽远守,嵩岳聚灵,英才蔚起,式廓长增。 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 , 彝伦在人全, 谟烈由今绍, 奕叶谱相传, 家乘恪遵守, 祥发永绵延 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缵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创修班字辈)子宗先德万,卿桂道如思,彦文天志风,尚大继开纯,有日隆贤佐,昌期应钟\灵 ,世运蔚起泰,英才绳武生(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续修班字辈)子俊潮道庭高桂八道宗玄,伟孟永应启春良,胜兴土茂(明时文学)维方正,世代崇隆荣有\光,礼乐诗书昭国典,和平慈惠振家堂,岐阳统绪功名集,太极渊源富贵昌(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 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语:顺良廉正纪,德重胜临卿,传名敷万国,允代 振家声。旧派语:大启昌期远,宏开福祚长,诗书承世泽,忠厚迪前光。新派语: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 湖南资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允兴,邦文昌皆,显达升廷。政庄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永兴,邦文昌开,世运绍述。新派语:原起均姬胄,后来锡祚膺,莲香盈宇宙,味厚合缁渑,道学渊源达,图书德泽宏,萧韶欣并奏,衽席庆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语:应添益思,永尚万世,继承宗伯,亿兆大时。新派语:与元开达,懋哲芳能,希贤克绍,美德光前,允惠嘉显,才彦瑷英,辅翼鸿骏,纲纪文明。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 福建南安岐山衍派字辈: 大士文天,廷允国必,位禄名寿,祖宗功德,孝友传家。 贵州岑巩:帮、家、有、道、贤、良、重、庆 湖北麻城蕨淡山周氏字辈为:(周受六之后) 第一至五世 1受、2景、3觉、4友、5伯。五世分为老三房。其中老大房六世七坤以周易八卦命名,七世为 7文 字辈,八世取单字,九世以后为:9思、10之、11世、12承、13重。十四世为单字,自十五世起为:15志16士17仍18先19绪 20祈21希22汝23代24兴 25本26宗27延28序29定 30振31起32卜33天34行 35敦36厚37垂38芳39久 40廷41献42自43家44徵 45从46新47棉48太49衍 50 再(继续前人)【再字以上共50世,以下四字凑成句法,不算派行】. 湖北麻城新店周氏字辈为:(周受七之后)道光丁亥续谱取派二十字。自第十六世起为:16楚17耀18均19铨20汝 21森22然23坦24锡25清 26林27熙28垸29钜30法 31材32炽33在34镐35深 【宣统年间至民国初,新店周氏五续宗谱,与东分蕨淡山周氏公议联合宗派,从二十一世起,另取辈派。东西两分合取二十字派为: 21 东 22邦 23 传 24盛 25世 26德 27大 28 自 29功 30崇 31源 32远 33由 34江 35右 36天 37生 38忠 39孝 40同 此后,东分西分绝大多数均未按合派之字取名,西分大多数人仍沿用五行相生字样,至七续宗谱时,又取二十字备用。 为:41世 42代 43光 44先 45绪 46传 47承 48 基 49业 50雄 51忠 52良 53扬 54国 55瑞 56厚 57道 58继 59宗 60风。
李世民嬴政刘邦朱元璋谁更厉害?
这个问题太别开生面了,这四个人都是一代枭雄。基本上都可以算作开国皇帝了,他们对比谁厉害的话,关键是看处于哪个时代,这是最关键的。比如说,如果朱元璋处于唐隋唐时代,他肯定不行。在门阀时代,是没有寒门的地位的。而如果处于元末,则肯定朱元璋最厉害。
但有一点必须要指出的是。无论处于哪一个时代背景,嬴政都将是第一个被淘汰的,因为嬴政本身就不是以武力见长的皇帝,也就是说,嬴政不是军事家,在和李世民,刘邦,朱元璋相比,他的成功率几乎没有,换言之。嬴政应该退出这场比试。秦国开始平定六国、到秦始皇已经六世。从秦始皇亲政到统一天下不过16年,嬴政多少有一些捡现成的便宜。
李世民,朱元璋都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刘邦是大政治家,但不是军事家,只是善用人而已。(暂时抛开刘邦不谈)就是李世民和朱元璋对比。但必须要看他们二人处于那个时代背景,如果是处于汉末,隋唐时代,朱元璋必然出局。因为,无论汉末还是隋唐都是贵族或氏族,世家门阀的时代。根本不会有朱元璋这样寒门的任何机会。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朱元璋不会有任何机会。虽然刘邦是平民。但为地主阶级接受,隋唐则是这是李世民的时代,是他的政治舞台。作为关陇集团体系的一员、门阀世家的代表。李世民是应该完胜刘邦和朱元璋的。如果刘邦与李世民对决的话,李世民也可以彻底完胜刘邦。从各个方面来说,刘邦出身不高,个人能力也欠缺,而李世民虽是二代皇帝。但也和开国皇帝差不多了,完全可以代表当时世家大族的利益,况且李世民政治能力和军事才干也丝毫不弱于刘邦与朱元璋。也就是说,如果处于秦末,隋唐时代,这次比试李世民完胜。如果时空转换,让嬴政,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嬴政在哪一个时代都得输,他就不参与比较了)处于元末时代。谁会最终胜出成为皇帝。刘邦应该比李世民和朱元璋想差很多。终极PK只能在李世民和朱元璋之间产生。我们无法得知李世民如何评价朱元璋。但朱元璋对于李世民则是十分钦佩。‘’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可见朱元璋对李世民评价有多高。毛主席曾言: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在毛主席的眼里。历代帝王中。最有军事能力的就是这二位。应该说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如果处于元末时代,这时期已经是平民时代,门阀与世家已经彻底消失了,此时进行比较的话,刘邦,李世民,朱元璋三个人里面还是朱元璋最厉害。
而刘邦则比较尴尬,就个人能力而言,他真不高,但刘邦最大的特点就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朱元璋对和他一个出身的刘邦评价是:“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世界著名史学家约瑟·汤恩比评价刘邦是:“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另一个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但就中国历史的实际走向而言,刘邦真不如朱元璋和李世民厉害,无论在哪个时代,刘邦都不如他们。
四个人进行对比,无论在哪个时代进行对比谁厉害对比话:
李世民>朱元璋>刘邦>嬴政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项羽为什么看不出韩信有才能?
从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中来看,项羽并非完全不知韩信的才能,只因其性格刚愎自用,格局太小导致帐下诸多谋臣武将皆归汉。若韩信一直追随项羽,被重用的概率并不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敲响了秦帝国覆灭的丧钟,各地势力皆起兵反秦。韩信投身项梁麾下,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兵败定陶身亡,韩信从项羽,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多次献策给项羽未被采纳。我想项羽并非全然不知韩信的才能,只是项羽自恃勇猛无比过于自信,自信过头就会刚愎自用不听谏言。
钜鹿之战大破秦军让项羽一战成名,《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此时项羽仅二十六岁,如此年轻便有此等荣耀,项羽安能不飘?进入咸阳烧杀抢掠民心尽失,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号西楚霸王。迁都彭城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有如此虚荣心的项羽怎么能容得下韩信呢?
胸怀大志的韩信断定了跟随项羽前途渺茫才亡楚归汉。韩信曾对武涉说:臣事项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对刘邦坦言,项羽发怒时,大喝一声,上千人都吓得不敢动,但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其勇是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谦虚,言语温顺,但所任用的人立了功,应当加封爵位时,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快磨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由此可见项羽的格局。
项羽和韩信本是同龄人,二人皆有傲骨。项羽观秦始皇曰:彼可取而代也。韩信为布衣时,其志就与众异。然两位同时代军事天才并未惺惺相惜反成死敌。曾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被昔日帐下“执戟郎”设下的十面埋伏逼得乌江自刎,权柄尽失却怨恨上苍,实在可叹。
《乌江怀古》
盖世无双战四方,楚歌无面渡乌江。
功伐武力皆于勇,权柄得失恨上苍。
——渠梁
你还记得你家族辈分排序吗?
华夏民族……汉民族应该牢记自己的“家史”以及民族传统文化。
独生子女家庭将会淡化和严重影响汉民族的“老幼尊卑”的“辈分排序”……
中国,汉民族传统的辈分观念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正确的落座老幼尊卑排序)
家族的辈分排序也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9族血亲关系、9层之序”,加旁系血亲和姻亲关系、形成一个庞大的亲属关系。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认祖归宗。
对“辈分排序”更是讲究、一些家庭仍然保留“族谱”的优良传统。
“族谱”又称为“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谍”、“祖谍”等等,“家谱”顾名思义就是纪录、描述家族姓氏、从古到今的人员变化、重大事件的纪录、同时“简族”详细划分了家族“辈分排序”。身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应该牢记自己的家族的历史。
应该清楚自己姓甚名谁、来自哪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