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到底是心理有问题还是心脏有问题?
身体不舒服,心理恐惧不安,到底是功能性问题——心理问题还是器质性问题——心脏问题?如果没有其余特殊信息,是应该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心脏问题)的。
诊疗原则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精神科有一句话叫精神病不死人,因为我们的疾病更多的事影响日常思维和行为,但不会直接去损害我们人体的某个器官,更不会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
比如惊恐发作时,患者明确感受到濒临死亡的感觉,但实际上远没有那么严重,患者也不会因为急性焦虑发作而死去。
但心脏病是死人的,而且还是中老年人的主要死因之一,所以需要先排除心脏的问题。
焦虑的表现排除心脏问题后大概率是焦虑引起的心悸和胸闷气短的感觉了。其实这也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心悸、胸闷、气促、出汗、发抖、尿频症状。
而心里不安甚至恐惧本身就是焦虑症的常见主诉,所以应该说你的焦虑症状还是很典型的,内心紧张不安、预感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导致行为的异常,躯体的不适,并出现痛苦的体验。
其实在综合医院内科门诊中,内科病患者焦虑的发病率占前三位的是:1.高血压2.慢性疼痛3.更年期综合征。所以焦虑在外面普通人群的发病率还是很高的。
说一说我的观点排除心脏问题的前提下,焦虑是可以先行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没有任何坏处,而且对焦虑症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其它精神疾病。但同时心理治疗有明显的治疗起效期,起码3周左右才会看到疗效,而且一些心理治疗接受度低的患者可能根本看不到疗效。所以,同时开展抗焦虑药物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该如何开导他们?
老人怕死,首先你要从心理上去开导他们,千方百计让他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知道每一个人生死由命,不是由自己掌握的。而是上天给你安排好了。我想只要老人们把自己的生死都看淡了,他们都就不会怕死了。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
因为每一个老人到了生死边缘的时候,不是病死的,都是吓死的。尤其是老人们到了七十三,八十四的年龄的时候,是最容易担心生老病死了。
所以说只要是一个老人到了七十三,八十四年龄的时候,切记不要给这些老人谈生死离别的话题。而是给这些老人多多说一些最美不过夕阳红的人生故事。
让他们自己知道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健康心里。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就可以了……
我还是真的遇到过这样的一个老人,就是在前几年,我们沙河市火车站有一个这样的一位算卦老人。
你别看他整天都在给别人算卦,其实,他的内心世界也是特别的空洞无物。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
因为我当时在沙河市是跑出租车的,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人坐车,看到一个老头在树荫下低着头无精打采的在哪里坐着。反正也没有一个人算卦。
于是,我就走到了这个老人的身边,这个老人以为我是算卦的,就安排我坐到这儿。
我赶忙对这个老人说,我看到你的身边没有算卦人,所以我也就给人趁个人多而已。
我坐到哪里就开始慢慢地给这个老人聊起天了。
在聊天的过程中,这个老人看到我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说话善良,他感觉和我非常谈得来。于是就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我。
在我们两个人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他今年七十三岁,并且没有一个子女,和自己侄儿一起生活。
说句实话,我对易经多多少少一略知一二。他看到我在算卦的方面也懂点。于是他就让我给他算算卦,看看他晚年能不能过上好日子。他也知道自己今年不顺利的年,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度过这一年。
我从谈话期间我就知道他是一个孤独老人,在家里整天待着没有什么活干,自己一个人又没有孩子。靠侄儿生活,再说他也对算卦有点知道,所以他才出来挣点小钱养活自己。
他让我给他算卦,我说那你就给我写一个字吧,我就给你测一下字。
他就给我写了一个“暮”字,我就给他说老爷的,你看这个暮字就是代表你的晚年。你好好地想一下,你到了晚年有花草陪伴,又有太阳照耀着你自己,你是何乐而不为呢,别人都羡慕你还不及呢?
稍等了一会儿他又给我写了一个“晚”字,我就给他解释说。当你到了晚年有太阳陪伴着你,免去了一切烦恼忧愁,你说你的晚年生活是不是充满了阳光呢?
当我给他测完字后,高兴的这个老头可不得了了,他主意给我拿出了五元钱给我。
我说什么也没有接触人家的钱。说完后我有生意就离开了这个算卦老人。
听说这个老人一直到现在生活的津津有味,虽然没有子女,但是人家整天算卦还能养活自己呢。
由此可见,老人们怕死都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在作怪,只要你解开了他们怕死郁闷的心理,就等于让他的心理开窍了。
一个老人只要他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良方好药都管用。
好了友友就分析到这儿吧,小伙伴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都留言评论一下吧!如果你喜欢我就关注我。我是中国情感乔存兴
为什么人死的时候大多数是在晚上?
我妈是在深夜11点多去世的。那天晚上我在床前陪护。傍晚吃过饭,我和我妹悄悄约定好,到街上的寿衣店给我妈选衣服。因为听人说,寿衣要提前买好。有的人买好放家里好多年。我妈那些日子状态很不好了,是癌症,已经扩散,肚子里的硬物疙疙瘩瘩的,整个腹部都是,大的如拳头大小。她说话的气息也越来越弱。我们给她买寿衣,一是怕她突然走了没衣服穿,二来,期待她的病能好转。民间也是有这样的说法。
那天晚上我们出门,我妈破例没问我们做什么去。我们回来后,她还是什么也没问。她直说热,热,把身上仅有的一条毛巾被都扯了,不让盖。后来,又让我们都回家休息,说让我弟弟陪陪她。
我回自己家时,快夜里10点,一个小时多一点,就接到我弟弟的电话,说我妈不行了。半小时左右,等我赶过去时,她身上的衣服已经有人帮她穿了。
我妈临终只有67岁,那时我才明白,有的人是没有晚年的。
人在生病时为什么会烦躁不安?
情绪是一个信号系统,用于向内心传达我们真正需要和渴求的东西。学会掌控情绪后,你的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情绪和行为是互洽的。
容易被情绪左右的人有个典型的共同点:只去做让自己感觉最畅快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们把情绪粗暴地分成“感觉好”和“感觉差”两类,从不去辨别情绪是“感觉”起来很好,还是真的对他们有益。
直面困境的感觉很不好受,但对人生是有益的。拖延能让你的情绪缓解,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个逻辑适用于很多场景:吃一顿健康的午餐,去健身房锻炼,打个电话给爸妈。如果你放任情绪支配行为,那么你的人生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你会很纳闷,为什么一直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无法摆脱那些糟糕的习惯,深深陷在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中。
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管理,或者说处理,感觉和你应做之事、应想之事之间的关系。
管理情绪,意味着把情绪放置在情境中,去分析它源自哪里,是否对你有帮助,它在向你传达什么样的讯息。其实你完全可以清醒地感知自己,而不仅仅是留意到情绪会扰乱你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学会管理情绪,安置情绪,然后利用情绪。
那么该如何开始呢?
1. 给你的情绪列个表。
可以的话,早上起床后给自己列一份清单,写下此时此刻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即使这些感受和想法是相互矛盾的也不要紧,比如可以先写“我今天感觉筋疲力竭,像是被掏空了,一点都不想去工作”,再接着写“这个大项目要完成了,真开心,周末旅行也快到了,我想在那之前把工作赶紧弄完”。
2. 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来安排一天的日程。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疲惫不堪,跟勉强自己把事情全部做完相比,或许坚持再工作一会儿然后早点下班享受自己的时光会更好。人们往往会秉持一种不切实际的“全或无”的心态。如果精疲力尽,就需要休假;如果干劲十足,那么就在接下来的12个小时里无休工作。然而这两者都不是合理的做法。
3. 制定一个“忧虑清单”。
在你的记事本或电脑的个人区域里设立一个清单,把你担心的、忧虑的事情列出来。简单记下一天里所有烦心事。如果某件事持续不断地浮现在你脑海,给它做个特殊标记。然后找个时间坐下来重新翻看你的忧虑清单,届时你会发现,它们大多是毫无意义的。当然,肯定也有一些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与其反复斟酌思考,不如制定一个行动计划来缓和或解决你的困扰。最终,你会通过解决这些烦心事而收获信心,并意识到你的很多烦心事是多么的无足轻重。
记录你的感受,辨别它们因何而起、对你是否有益,思考对此你能做什么,这样你会具备所谓的“辨别不同的智慧”(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能够分清什么是可控的,什么是你无法改变的。
但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有明确的长远目标。
有长远的目标是管控情绪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长期以来在追求什么,那么你就无法判断什么是值得付出和承担的。你辨别不出“有益的坏情绪”和“单纯的坏情绪”。
在评估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时,人们往往会用别人的标尺来衡量自己。通过比较,推断自己的生活是好还是坏,而这本质上是用别人的成功来定义自己的成功。很显然,这么做永远都不会让人满足。我们应该做的,是真正地弄清楚我们在渴求什么,可以是社会层面或是经济层面,也可以是专业层面或个人层面。
如果遵从眼下的欲望而行动,你会得到即时的快乐,但很快就会意识到内心并没有真正地被满足;而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而努力,你或许会尝到一些苦头,但这是值得的。
人生是一场游戏,一场鉴别苦难的游戏。
学会掌控情绪后,你的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情绪和行为是互洽的。你知道如何利用情绪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是依靠坚定不移的目标和闪闪发光的梦想熬过困难的时光。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明白那些糟糕的情绪和感受并不是万恶的敌人。
管理情绪的方法跟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很类似,然而大多数人只会在症状难以控制或到了极端的地步时才会寻求治疗帮助。这真的很可惜,因为这些方法明明可以更早地帮助到人们,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
CBT的基本原则是:
1.找出生活中问题症结。首先要找出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是什么在困扰着你。缺了这一步的话,就什么也做不了。
2.觉察出围绕着问题症结而产生的想法、情绪和信念。观察和了解这些想法和感受是如何通过错误的联想或假设制造的混乱,或者它们是如何阻止你去解决问题、令你萎靡不振的。
3.识别错误的思想观念。往往,消极的想法并不能如实反映现实情况。在情绪的强烈干扰下,它们会扭曲或夸大正在发生的事。
4.矫正错误的思维模式。通过建立新的思维模式,你的生活会随着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当然,这是一个简化版的CBT,重要的是,它最终会帮助你管理情绪,识别情绪的起因,纠正或利用情绪来改善你的生活。那些尽情享受着生活的人不会被情绪控制,但也不会完全压抑或忽视情绪。情绪是一个信号系统,用于向内心传达我们真正需要和渴求的东西。如果不知道如何倾听情绪,我们会变得更糟;但同样地,如果放任情绪掌控一切,不做任何分析或干预,我们一样会止步不前。
如何掌握无处安放的情绪,除了上面所述的几个方式外,正念冥想也是非常棒的解决办法。正念冥想让我们学习如何从盲目的奔波中解脱出来,超脱出纷杂的思绪,学会去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从中了解自己,而不是让思维和情绪奴役我们。
自己身边好几个人才40多岁就去世?
看到好多人都在回答说是自身欲望造成的,对此不敢苟同。下面就客观分析下为什么现代中年人压力为什么这么大,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快速发展的40年,使得他们的知识系统处于不断更新中,身心俱疲
40余岁的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及八十年代初期,这部分人经历了中国跨跃式发展,他们生活的40年里,中国从计划经济进入了市场经济,从农耕时代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他们没享受到计划经济的红利,也没有成为市场经济的先驱者!
计算机系统,从DOS系统,到WIN95、WIN98、XP、WIN7、WIN10……
手机方面的更迭,从BP机,按键手机,智能手机;手机网络从2G到3G到5G,信息从短信、飞信、微信……
购物方面,从供销社,到百货大楼,商业综合体,社会商业中心……
交通方面,从绿皮车,到K字头、T字头、动车、高铁、地铁……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也就是说,他们小时候学到的知识,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被一次次淘汰,因此不得不一次次去学习新知识,每一次学习都要经历一次心灵上的阵痛。
第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中年人生活和竞争压力加大,不堪重负
孩子读书成本增加,学区房、补习费。除了经济成本,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包括孩子上学的接送问题、孩子作业的辅导问题、孩子作业的协助完成问题等等。
老人需要照顾,40余岁的人,往往是独生子女,老人生病堪称不可承受之痛。一是时间有限,照顾精力不足,如果不是在政府机关、国企或事业单位,很有可能因为照顾老人而丢了工作;二是老人也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很多老年人的经济基础并不好,需要子女在经济上付出很多。
年轻人带来的就业压力。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丢不起工作的。但现实情况是,接受了更好教育的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正在抢夺他们的饭碗,不是他们不想进步,而是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现实生活的双重压力,严重阻碍了他们进步的速度。与年轻人相比,他们掌握的只有那些过时的经验……
综合以上两点原因,使得40余岁的中年人生活在严重的焦虑之中,而这种焦虑导致了失眠的经常发生,心脏在缺乏休息之后便出了问题,猝死也就随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