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囚徒,古代哪些有名的皇帝其实只是个傀儡?
古代皇权社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虽然大多数高高在上、大权独揽,但同样有不少皇帝只是空有皇帝之名,大权却被朝中权臣所掌握。对于这些皇帝来说,他们不仅没有作为皇帝的最高权力,甚至连自己的命运和性命也无法掌握。那么,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位傀儡皇帝呢?
1、义帝熊心:霸王项羽。这应该是最早的一位傀儡皇帝了,秦末天下大乱,项梁在范增建议下立熊心为楚怀王,从而招揽人心推动反秦事业。项梁战死后,楚怀王也曾想要拨乱反正、收回大权,但其所扶持的卿子冠军宋义却被项羽斩杀于安阳,军权再度落入项氏手中,楚怀王被迫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尊楚怀王为义帝,并将其迁于郴县,后又派九江王英布于途中将义帝截杀。
2、西汉惠帝刘盈:太后吕雉。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之子,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曾一度打算改立太子,以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取而代之,虽然最终在吕雉的操作下,成功保住了太子之位,但朝中的大权也就此落入了吕雉手中。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朝中大权却全部由吕雉掌控,后吕雉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并让汉惠帝前去观看自己的“作品”,结果汉惠帝遭受惊吓,就此一病不起,在位仅七年便去世,年仅二十三岁。刘盈不仅是傀儡皇帝,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未将其列入皇帝本纪,而是将其事迹附在了《吕后本纪》之中。
3、西汉前少帝刘恭:太后吕雉。刘恭是汉惠帝刘盈庶长子,乃刘盈与宫女所生,吕后却让皇后张嫣假装怀孕,谎称是自己所生,鸩杀其生母,并将其立为太子。汉惠帝刘盈去世之后,刘恭得以继位,但由于刘恭年幼,仍然由吕后临朝称制(注:吕后并未称太皇太后,仍称太后,张嫣仍称皇后)。后来,刘恭年岁渐长,知道自己并非张嫣所生,且生母已经被害,于是口出怨言,扬言日后将要复仇。吕后得知后,先将其囚禁于永安巷,后将其废黜并秘密处死。
4、西汉后少帝刘弘:太后吕雉。原名刘山,曾用名刘义,同样是刘盈之子,但生母不详。刘恭被废杀后,吕雉为继续掌控朝政,立刘弘为帝,但朝中大权仍然掌握在吕后手中。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病逝,后爆发“诸吕之乱”,周勃、陈平等人铲除吕氏集团后,以刘弘并非汉惠帝之子为由,废杀刘弘及其四个兄弟,改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5、西汉废帝刘贺:权臣霍光。刘贺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王刘髆之子。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死后无子,权臣霍光先将刘贺征召入朝,先立为皇太子,后拥立为帝。然而,刘贺虽然承袭帝位,但朝中大权全部为霍光所掌握,刘贺在位仅仅二十七天,便又被霍光以“荒淫无度、不保社稷”为由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
6、西汉平帝刘衎:权臣王莽。刘衎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汉哀帝驾崩,权臣王莽为便于专权,迎立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入宫,并于九月立为皇帝。刘衎由于年幼,便由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百官皆聚于朝廷东厅以听取王莽的指示。元始五年(6年)十二月,刘衎去世(另说被王莽毒杀)。
7、东汉殇帝刘隆:太后邓绥。刘隆是汉和帝刘肇的小儿子,元兴元年十二月(106年2月),汉和帝驾崩,皇位本应传给汉和帝长子刘胜,但因刘胜自幼生有怪病久治不愈,于是在皇后邓绥的建议下,改立刚刚出生满百天的刘隆为帝,邓绥进升为太后,临朝听政。刘隆在位仅220天,便于延平元年(106年)八月去世。刘隆也是历史上继位年纪最小,且寿命最短的皇帝。
8、东汉前少帝刘懿:权臣阎显。刘懿是济北惠王刘寿之子,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汉安帝刘祜去世,太后阎姬为把持朝政,在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史称东汉前少帝。刘懿在位期间,朝政全部落入权臣阎显兄弟手中,不过刘懿在位仅有206天,便于同年十月二十七日(125年12月10日)病逝了,而阎显兄弟也被宦官孙程等人合谋诛杀。
9、东汉冲帝刘炳:太后梁妠。刘炳是汉顺帝刘保之子,建康元年(144年)八月,汉顺帝去世,刚满1岁的刘炳继位为帝,顺帝皇后梁妠被尊为皇太后,并临朝摄政。由于汉冲帝年幼,外戚梁氏趁势崛起,梁妠的哥哥大将军梁冀更是飞扬跋扈。永嘉元年(145年)正月,汉冲帝驾崩,年仅两岁。
10、东汉质帝刘缵:权臣梁冀。刘缵是汉章帝刘炟玄孙,渤海孝王刘鸿之子。汉冲帝驾崩之后,太后梁妠和哥哥梁冀于是拥立年仅7岁的刘缵为帝,依然由梁妠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而朝政则基本掌握在权臣梁冀手中,虽然朝中多有大臣反对,但却均被打击和压制。本初元年(146年7月26日),刘缵被大将军梁冀毒杀,年仅八岁。
11、东汉后少帝刘辩:权臣何进。刘辩虽然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但汉灵帝钦定的皇位继承人却是其弟刘协。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驾崩,在大将军何进的支持下,年仅13岁的刘辩得以继位。刘辩在位期间,一切政事皆取决于临朝称制的何太后和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何进。不过,由于何进与宦官集团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入朝主政。昭宁元年(189年)九月,在董卓的胁迫下,刘辩被迫退位,刘协被立为帝,是为汉献帝。
12、汉献帝刘协:董卓、曹操。汉献帝刘协本就是被权臣董卓推上的王位,根本毫无实权可言,朝中大事皆取决于董卓,并在胁迫下迁都长安。后来,董卓被吕布刺死,但刘协亲政还不足一个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便又杀入长安,刘协被迫东逃洛阳,但旋即又落入曹操手中。刘协也曾尝试反击,例如衣带诏什么的,但均已失败告终,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刘协被迫禅位于曹丕,这才结束了傀儡生涯。从昭宁元年(189年)成为傀儡皇帝,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被迫禅位,汉献帝刘协乃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傀儡皇帝。
13、曹魏曹芳:曹爽、司马懿。曹芳是曹彰之孙,任城王曹楷之子,魏明帝曹叡的养子。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之后,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为帝,因皇帝年幼,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前期主要由曹爽执掌朝政,高平陵事变之后,朝政则操持于司马懿之手。司马懿去世之后,其子司马师继续把持朝政,嘉平六年(254年)九月,曹芳为司马师所废。
14、曹魏曹髦:权臣司马师、司马昭。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司马师废黜曹芳之后,改立年仅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曹髦在位期间,虽然朝中大权操持于司马师(司马昭)手中,但曹髦却并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于是在甘露五年(260年),亲自讨伐司马昭,结果失败被杀,年仅十九岁,史称“甘露之变”。
15、曹魏曹奂:权臣司马昭。曹奂是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曹髦被杀之后,司马昭又拥立时年十四岁的曹奂为帝。曹奂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手中毫无权力,在大臣和军队中也没有任何势力,完全是司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同年十一月,曹奂被迫禅位。
16、晋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之子,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司马衷即位。传闻司马衷痴呆不能任事,皇后贾南风则在诛灭太傅杨骏之后,开始执掌大权。后因贾南风处死太子,直接引发“八王之乱”,司马衷更是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直到光熙元年(307年)十一月,司马衷突然去世(另说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
17、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权臣桓温。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幼子,晋明帝司马绍之弟,太和六年(372年)十一月,大司马桓温废东晋废帝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虽然贵为皇帝,但其实多受桓温牵制,后忧愤患病,最终于咸安二年(372年)9月7日病逝,在位仅245天。
18、东晋恭帝司马德文:权臣刘裕。司马德文是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之弟,元熙元年(419年)刘裕杀死晋安帝司马德宗,改立司马德文为帝。在位期间朝中大权全部被刘裕掌握,在位仅一年,便于元熙二年(420年)六月被迫禅位。
19、南朝宋顺帝刘准:权臣萧道成。刘准是宋明帝刘彧第三子,元徽五年(477年)七月,后废帝刘昱被部下杀死,年仅10岁的刘准在萧道成的拥立下即位,萧道成则被封为相国,主持朝政大局。升明三年(479年),刘准被迫禅位。
20、南朝齐和帝萧宝融:权臣萧衍。萧宝融是齐明帝萧鸾第八子,中兴元年(501年)三月,萧衍立萧宝融为帝,并发兵攻打萧宝卷,攻入建康后,于次年将萧宝融接入建康,萧宝融则封萧衍为梁王,萧衍则实际控制朝中大权。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宝融禅位于萧衍。
21、南梁萧正德:权臣侯景。萧正德是梁武帝萧衍之侄,梁太清二年(548年),南梁爆发“侯景之乱”,萧正德于同年十一月初一被侯景拥立为帝,改元正平,封侯景为丞相。但到了梁太清三年(549年)三月,侯景在攻占建康之后,恢复太清年好,萧正德被降为大司马。
21、南梁敬帝萧方智:权臣陈霸先。萧方智是梁元帝萧绎第九子,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遇害,太尉王僧辩和司空陈霸先拥立萧方智为储君,入朝监国理政。承圣四年(555年),在北齐强势干预下,太尉王僧辩拥立萧渊明为帝,以萧方智为太子,年号天成。同年九月,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大权被陈霸先所掌握。太平二年(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
22、后赵少帝石世:权臣张豺。石世是赵武帝石虎的儿子,大宁元年(349年)四月二十三日,石虎去世,年仅十岁的石世即位,由于年幼,大权皆握在生母刘皇后及张豺之手。而彭城王石遵在得知父亲石虎的死讯后,立即率军攻打都城邺城,杀死张豺。五月十六日,石遵自立为帝,石世被废为谯王,但不久后便和母亲一起被杀。
23、后赵石鉴:权臣冉闵。石鉴是赵武帝石虎第三子,太宁元年(349年)四月,石世被杀之后,石遵自立为帝,但因与冉闵之间矛盾尖锐,意图诛杀冉闵失败反被杀。之后,冉闵立石鉴为帝,冉闵掌握朝中大权,太宁二年(350年)正月,冉闵改国号为卫,改石氏为李氏。同年二月,冉闵废杀石鉴,自立为帝。
24、北魏孝明帝元诩:胡太后。元诩是宣武帝元恪次子,延昌四年正月十三日(515年2月12日),宣武帝去世,年仅六岁的元诩继位,尊宣武帝皇后高氏为皇太后,生母胡氏为皇太妃。不过,不久后胡太妃便将高氏赶到了瑶光寺出家,开始临朝称制,不仅被称为殿下,更是自称为朕,虽曾被刘腾、元叉幽禁,但在刘腾死后便又二次临朝。后元诩逐渐长大,但胡太后却不愿还政,再加上胡太后私生活不检点,母子矛盾爆发,元诩最终于武泰元年(528年)被毒杀。
25、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权臣尔朱荣。胡太后毒杀孝明帝后,改立元姑娘为帝,但仅一天便又废除,又改立年仅三岁的元钊为帝,此举令天下哗然,晋阳军阀尔朱荣率先发难、起兵讨伐,并于武泰元年(528年)5月15日攻陷洛阳,杀元钊和胡太后,改立元子攸为帝。不过,元子攸并不甘心只做傀儡,后于永安三年(530年)先下手为强,诛杀了权臣尔朱荣,但转眼又被尔朱荣侄子尔朱兆俘虏北上,最终缢杀于晋阳三级佛寺。
26、北魏元晔:权臣尔朱世隆。元晔是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南安惠王拓跋桢之孙、扶风王元怡次子。元子攸杀死尔朱荣后,尔朱兆拥立元晔为帝,起兵讨伐元子攸,后尔朱兆败于高欢之手,尔朱世隆遂执掌朝中大权。建明二年(531年)二月,在尔朱世隆的逼迫之下,元晔被迫禅位于元恭。
27、北魏节闵帝元恭:权臣尔朱世隆。元恭是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惠王元羽之子,在尔朱世隆的拥戴之下,接受元晔禅让称帝。彼时,朝中大权尽归尔朱世所有,但尔朱世随后又被高欢击败。普泰元年(532年),元恭被权臣高欢所废,旋即被杀。
28、北魏后废帝元朗:权臣高欢。元朗是章武王元融的第三个儿子。建明二年(531年)十月,在高欢的拥立之下,元朗登上帝位。不过,元朗只是高欢为了讨伐尔朱氏推出来的挡箭牌罢了,等到高欢次年攻陷洛阳后,即中兴元年(532年)四月十八日,元恭被废的同时,元朗也被迫退位,降封安定郡王。
29、北魏孝武帝元修:权臣高欢、宇文泰。元修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高欢废除节闵帝元恭,又迫使元朗退位之后,改立元修为帝。元修在位期间,高欢大权在握,元修后因不满高欢专权,转而于永熙三年(534年)七月投奔宇文泰,迁都长安。结果是刚出虎口、又入狼窝,后于同年十二月被宇文泰所杀。
30、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权臣高欢、高澄、高洋。元善见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欢以元修弃国逃跑为由,遥废其帝号,改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朝中大权则皆在高欢手中,史称东魏。高欢去世之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不久高澄遇刺身亡,其弟高洋继任。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元善见被迫禅位于高洋。
31、西魏文帝元宝炬:权臣宇文泰。元宝炬是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宇文泰诛杀元修之后,拥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军国大事悉由宇文泰署理。大统十七年(551年),元宝炬去世。
32、西魏废帝元钦:权臣宇文泰。元钦是元宝炬嫡长子,元宝炬去世之后继位。由于当时西魏的朝政大权皆被宇文泰所掌握,这引起了元氏皇族的不满。于是,在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十一月,尚书元烈密谋杀宇文泰,事情泄露,反被宇文泰所杀,元钦对此忿忿不平,又于次年正月密谋诛杀宇文泰,结果再度因事情泄露而被宇文泰废黜,先被幽禁于雍州,后于同年四月被杀。
33、西魏恭帝拓跋廓:权臣宇文泰、宇文护。拓跋廓原名元廓,是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第四子,宇文泰废黜元钦之后,改立元廓为帝。元廓继位后,大权彻底落入宇文泰手中,自封太师、大冢宰,并迫使元廓改回拓跋姓。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去世,其子宇文觉袭承其职,但因宇文觉年仅14岁,由其侄宇文护辅政。同年十二月,宇文护迫使拓跋廓禅位于宇文觉。
34、北周孝闵帝宇文觉:权臣宇文护。宇文觉继位之后,朝中大权为宇文护所掌握,由于宇文护专横跋扈,导致部分大臣对其极为不满,而宇文觉也想收回权力,双方矛盾开始激化。孝闵帝元年(557年),宇文护和尉迟纲合谋,先设计诛杀乙弗凤,并使宇文觉身边没有侍卫,迫使宇文觉于退位,贬为略阳公,并于一个月后被杀。
35、北周明帝宇文毓:权臣宇文护。宇文毓是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护废黜孝闵帝宇文觉后,因自己羽翼尚未丰满,于是改立宇文毓为帝,大权仍掌握在宇文护手中。宇文毓表面看来温弱,其实内里极是明敏有主见,他不肯处处听命宇文护, ,并开始着手收回部分权力,结果最终于武成二年(560年)四月被宇文护毒杀。
36、北魏敬帝宇文阐:权臣杨坚。宇文阐原名宇文衍,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的长子。大成元年(579年),宇文赟为了更好的享乐,禅位于年仅七岁的太子宇文阐,自称太上皇,以随国公杨坚为辅政大臣,拜为大丞相。次年,宣帝宇文赟去世,由于皇帝实在年幼,朝中大事皆由杨坚做主。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十三日,宇文阐被迫禅位于杨坚。
37、隋恭帝杨侑:权臣李渊。杨侑是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入长安之后,于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617年12月18日),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杨侑继位。义宁二年(618年),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李渊遂于同年五月十四日(6月12日)迫使杨侑退位,自立为帝。
38、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在位时):太后武则天。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章怀太子李贤被废之后,遂被立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李显继位为帝,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李显继位之后,朝中大事裴炎受遗诏辅政,但朝中政事其实皆取决于武则天,同年二月,继位仅仅55天的李显因提拔外戚韦氏而触怒武则天,被废为庐陵王。神龙政变后,李显二次继位,虽然同样受制于韦皇后,但好歹自己也算有了实权。
39、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在位时):太后武则天。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李显后,改立李旦为帝,不过仍由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后来,李旦更是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不仅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唐睿宗李旦迫于形势,禅位于武则天,李旦被降为皇嗣。
40、唐哀宗李柷:权臣朱温。李柷本名李祚,是唐昭宗李晔的第九子,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唐昭宗被朱温的亲信蒋玄晖等人所杀,改立年仅十三岁的李祚为帝,改名李柷。李柷甚至不敢立年号,只得沿用唐昭宗的年号天祐,并加授朱温相国,总百揆,进封魏王。天祐四年(907年)三月,李柷被迫禅位于朱温。
41、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慈禧太后。载湉是醇亲王奕譞之子,其生母为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驾崩,因其乃是咸丰帝的唯一儿子,又死后无子,导致咸丰一脉绝嗣。于是,在两宫太后的支持下,年仅四岁的载湉被立为皇帝,由于皇帝年幼,由两宫太后临朝听政,慈安太后去世之后,朝政大权开始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推行“戊戌变法”,结果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光绪帝也被幽禁,大权彻底落入慈禧太后手中。
42、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两度成为傀儡。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光绪帝驾崩,溥仪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而慈禧太后也随即去世,由于皇帝实在年幼,因此由光绪皇后隆裕太后和载沣摄政。溥仪还没来得及亲政,便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被迫于1912年退位,第一次傀儡皇帝生涯就此结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东北,溥仪在日本驻屯军司令官土肥原贤二的帮助下从天津潜赴旅顺,不久到奉天,并在日本的扶持下于1932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溥仪便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不过他这个皇帝完全受制于日本,是典型的傀儡皇帝。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溥仪被苏联俘虏,这才结束第三次傀儡皇帝生涯。
需要注意的是,张勋复辟时,溥仪并非傀儡,而是正儿八经的亲政皇帝,不过只有短暂的十余天。
以上便是我国历史上的42位傀儡皇帝,需要注意的是:前期为傀儡,但后期亲政者,或者前期曾亲政,但后期沦为傀儡者,以及类似于伪齐皇帝刘豫之类的傀儡皇帝,并未被计入内。
如何成为世界首富?
成为世界首富有很多种办法啊。小民谈悄悄告诉你吧。很严肃的哦。
一、定一个挣一块钱的目标,实现它;然后再定一个挣十块钱的目标,实现它;再定一个挣五十块钱的目标,实现它......以此类推,按时完成目标,最终你会实现最终目标,无穷大的财富。前提是必须在你老去之前,实现这些目标。财富是一下下积累的,只不过受时间和条件限制,才难以创造和积累的。克服了这些困难,实现你的首富梦不难。
二、具有独到的眼光和商业头脑
假如你没有独到的眼光,你就不能看到未来现金流向,你就不能张开网等着财富流向你,在前面等着,比在后面追成功率大。
要有商业头脑,知道什么现在赚钱未来不赚钱,知道什么现在不赚钱而未来赚钱,这就要靠商业嗅觉。
要对利益有不抓到手不罢休的作风,一切以利益为上。那些和气生财的想法靠边站,利益为王,和气也是建立在利益交易基础之上的。
三、必须抓住机遇
机遇是财富的转折点,遇到贵人,或不小心上了“贼船”,自己所在的行业出现井喷,都可以是机遇,你不得不相信,有的时候无意插柳柳成荫,于是成就了你的财富。
四、有钱也要勤奋
勤奋不一定有钱,但要成为首富,必须有钱更要勤奋,勤奋地在盐碱地上浇灌,始终长不出好庄稼,勤奋地在金钱的土壤上浇灌,肯定会获得更多的金钱。前提是你必须先有钱。所以,先挣钱,再赚钱,然后让钱生钱。
人人都想成为首富,小民谈也想,不过知道自己条件不够,也就想想而已。
太子和大阿哥谁有机会夺得帝位?
在此情况下,其实都不用争夺,胤礽十拿九稳会成功即位。
西征期间,明珠为何极力劝阻康熙不要传位太子?换言之,当时他和大阿哥一党并未具备夺嫡的条件,此时一旦生米煮成熟饭,大阿哥几无翻身指望。
首先,胤礽名实兼备。当时的胤礽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储君,且坐镇京城监国。与他一党的外公索额图位极人臣,兼管吏部、兵部等要害部门。一旦康熙驾崩,他们可以立即接掌朝政,在京城统一中央政令。
在皇位交接之际,京城的军政大权是重中之重。《雍正王朝》邬先生就为雍正分析过,如果不掌握九门提督和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哪怕皇上传位给您,您也坐不住。可见,谁在北京皇城发号施令,谁才能稳操胜券。
其次,大阿哥势单力弱。虽然大阿哥是西北前线将领,但并非军队统帅,平时只听康熙号令的嫡系部队不会轻易地听命与他。即使大阿哥在明珠的帮助下接掌了西征大军兵权,随行的文武大臣也都臣服于他,但大军粮草押送大权却操纵在朝廷手中。
这就像《雍正王朝》邬先生建议雍正放手让政敌十四爷担任大将军王一样,只要捏住了粮草这条命脉,哪怕大军压境,也都不足道哉了。
再次,康熙精心布局。在获悉太子在父病重期间私制皇冠龙袍之前,胤礽是康熙心中唯一的接班人选。这从他自以为病重不治时宣布的传位人选就可以看出。这虽然看起来随意,但康熙早已为此做了准备:
一是将索额图留京。太子与索额图的同盟关系人尽皆知,如果康熙对太子不放心,必定会将二人拆开,命索额图随驾,而留下太子的对头明珠辅政。让经验老到的索额图辅佐太子,如遇危急情况,索额图便是太子登基的擎天保驾之臣。
二是带离对太子有威胁的皇亲大臣。在京城至上的皇位争夺中,多一个对手在身边,便多一分不确定;少一位对手,胜算便增加一分。
康熙的随驾人员中,除了权倾朝野的明珠、野心勃勃的大阿哥、欲报一箭之仇的李光地外,还有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简亲王雅布。
这几位皇亲虽然不是剧中重要人物,但均是康熙同辈的皇室勋贵,换言之,也可能成为夺嫡的潜在威胁。尤其是恭亲王常宁,曾出现在明珠六十大寿的寿宴上,可见二人交情匪浅,是有成为太子威胁的可能的,又不能对他们罢官夺爵。
所以,为确保太子顺利继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们统统带离京城,为太子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正因当时太子继位的巨大可能性,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明珠才竭尽全力地阻止康熙传位太子,为自己和大阿哥争取更多的夺嫡空间。
九门提督到底能调动多少人马?
步军统领衙门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京师卫戎部队。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城可谓是整个国家的心脏,从明朝朱棣时期,北京城就开始作为王朝的首都了,一直到现在为止都是如此。
作为王朝的心脏,紫禁城就需要有皇帝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把守,也正是因为如此,北京的内城九座城门就非常的关键了,他关乎着皇帝以及皇室成员和诸多王公大臣的安全。内九城的九座城门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今天作者就为大家普及一下知识,所谓内九城城门就是我们所说的: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九个城门的最高长官是九门提督,九门提督负责这九座城门的门禁和守卫,而且还负责所在区域的治安管理。九门提督猛地一说可能很多人都没有什么概念!想必大家都看过康熙王朝吧!在康熙王朝中,铁盖就是九门提督,他有多厉害,就是清朝的权臣,康熙朝的辅政大臣鳌拜见到也不敢有丝毫的傲慢,王公贵胄只要有敢犯事的,那是说抓就抓,任何人在他面前,都是想给你面子就给你面子,不想给你面子就是丞相也不敢乱生事。还有就是大家肯定看过的雍正王朝,在雍正王朝中,隆科多最后充当九门提督,在康熙即将驾崩的时候,康熙皇帝召见了两位臣子,其中有一位是张廷玉,另外一位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康熙皇帝非要召见隆科多呢?要知道隆科多并不在上书房大臣里边,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进入核心圈,为什么还要召见他呢?其实这就是九门提督的重要性,九门提督在皇权交替的时候作用更为明显,九门提督说支持谁,依靠手中的兵权就可以影响全局,所以康熙皇帝在临终前唯一召见谈事情的就是隆科多,必须让隆科多义无反顾的支持自己的决定,否则一旦和八爷沆瀣一气,那么即使传位于四爷,他也坐不住。这两个故事基本可以说明,九门提督确实非常厉害。虽然九门提督非常厉害,可谓是实权人物,但是想要见到皇帝仍然很不容易,在雍正王朝这部原著中,隆科多在担任九门提督这个重要职位后,也仅仅见到两三次康熙皇帝,除了皇帝召见是不可以擅入皇宫禁地的,隆科多做的还算可以,康熙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九门提督在康熙雍正时期,官品是二品大员,而兵部尚书在清朝是从一品的高官,虽然兵部尚书在清朝的官职要比九门提督的官职高一个层级,但是更多人是愿意做九门提督吧!毕竟是实权人物,只要在九门之内,所有人都要受到九门提督的管辖,当时的大臣哪个不是在九门之内,所以对九门提督还是比较尊重客气的。能当上九门提督的人,皇帝对他的信任是无可超越的,因为皇帝就算是把身家性命交到了九门提督的手里,九门提督不仅要有非常高的忠诚度,而且还要有非常高的军事能力,有沙场上的战斗经验,有非常高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我们最为熟悉的九门提督或许就是铁盖和隆科多了,隆科多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雍正继位之后,隆科多位列上书房大臣之列,成为真正的正一品大员。兵部尚书也是非常厉害的,但是遇到大事还是要和皇帝大臣们商量,他虽然位高权重责任大,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里,兵部尚书并没有任意调动军队的权力,而九门提督在皇宫之外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兵部尚书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历史上非常知名的兵部尚书似乎要比九门提督更多一些,我们大部分都听说过的有:于谦、胡宗宪、孙传庭、史可法、于成龙、姚启圣、和珅等等。九门提督如果放到现在,你认为应该和什么对等?个人认为最起码也相当于北京卫戍区总司令外加其他职务吧!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当九门提督还是当兵部尚书呢?刘备为什么不迎汉献帝入蜀为帝?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在公元220年正月去世,十一月曹丕便废掉了汉献帝,自己当上了皇帝,曹丕当上了皇帝之后,关于汉献帝的谣言满天飞,最主要的传闻的是说汉献帝是被曹丕害死的,刘备于是对此大做文章,命令蜀汉文武百官为汉献帝吊丧,之后,刘备借着这个“风”,在成都称帝。
至于提问者的提问,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阐释刘备为什么不迎汉献帝入蜀,而是自立为帝的原因。
刘备在成都称帝第一,少年刘备就志存高远,青年时期不愿寄人于篱下,壮年时期不愿“给人做嫁衣”。——少年刘备就志存高远:刘备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但因为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没有钱继续上学,但是少年刘备却体现出了与他年龄的不相符的志向,他常与他的叔叔说,自己以后要坐“羽葆盖车”(羽葆盖车是汉室皇族,皇帝的座驾),这就反映出刘备以后成龙成凤的心愿。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青年时期不愿寄人于篱下:刘备青年时期先后跟过公孙瓒,曹操,袁绍等人,在这些诸侯那只能做幕僚,一直苦于寻找翻身的机会,但事实证明,刘备委身于这些人,没有发展的机会。所以,刘备后续就离开了。
——壮年时期不愿“给人做嫁衣”:等到刘备到了壮年时期,手下也有了精兵强将,他被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先后邀请过来一起守卫荆益两州,抵御曹军,等到事成之后,刘备却一点地盘和利益也没分到,刘备感到自己出工出力,却没有成果,所以至此“不愿给人做嫁衣”,向荆州和益州两地,兴兵问罪。刘备在自己的三个年龄段时期,就证明自己不是“池中之物”,自己不会屈于人下。
少年时期刘备想要乘坐的羽葆盖车(见上图),青年时期跟随曹操(中图),壮年时期帮助荆州刘表抵御曹操(下图)第二,刘备看到曹丕称帝, 内心急不可耐,刻意制造了汉献帝刘协被曹丕杀害的消息,名正言顺的继承大统,建立蜀汉。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此时。虽然南有孙权,西有刘备,但对于曹丕构成不了威胁,并且,曹氏家族人心所向,文武百官皆是曹氏心腹,曹丕一看这种局面,就怂恿手下幕僚,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于曹丕,汉献帝刘协为求自保,只好将皇帝位置禅让于曹丕,曹丕遂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历史史称“曹魏”。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冬十月乙卯,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乃为坛于繁阳。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燎祭天地、岳渎,改元,大赦。此时远在成都的刘备一听,又气又喜,气的是曹氏公开篡权,夺取汉室天下,喜的是曹丕公开篡权,成为众矢之的,自己有机会借助这个形势,成就自己的霸业。
但是现在汉献帝刘协并没有死,所以说刘备不能直接盲目称帝,他遂派人在川蜀之地,大肆散布信息,说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害死了,激起蜀中百姓对曹魏的不满,刘备遂接着这个风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
曹丕称帝,迫使刘备不得不散布汉献帝刘协被曹丕杀害的谣言,一是为了让自己称帝,名正言顺。二是让曹丕成为天下的公敌,成为众矢之的。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位,成为皇帝,建立曹魏政权,见(上图),刘备眼见曹丕称帝,不久在成都称帝(下图)。第三,刘备有机会成为帝王,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皆以具备,刘备怎会放弃这个机会。地利上说:刘备依据益州和汉中地区,已然成为了一方不可轻视的势力,在加上蜀道难以行走,山势崎岖,易守难攻,使的刘备可以靠川蜀之地,建立基业。
人和上说:即使关羽战死荆州,但还是有马超,赵云,张飞,魏延等良将,文臣有诸葛亮,黄权,李严,等人,他们都尽力辅佐刘备,使的有刘备敢于称帝的资本。
天时上说:刘备等的就是曹丕篡权,汉室天下的时刻,曹丕篡权,使的刘备在名义上可以称帝,建国,所以说刘备等的这个“时机”,也已经到来了,可以放心在成都建立基业。
刘备占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具备了三分天下的机会,所以刘备毫不犹豫的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成就自己的霸业。
蜀汉地域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话语,(上图)刘备手下文臣武将众多,(中图)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下图)第四,刘备手下文臣武将为了能够加官进爵,力劝刘备称帝。早在刘备成为汉中王的时候,就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封官进爵。如果现在刘备做了皇帝,想必又将有一次官员爵位大派送,所以刘备手下的文武百官都开始力劝刘备称帝。
刚开始力劝刘备称帝的人员有黄权、李严、杨洪等人,到后面诸葛亮和糜竺,许靖等重臣也加入进来了,诸葛亮为此还写了劝进书,诸葛亮在劝进书中进一步阐述了刘备在此刻即位皇帝的理由。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认为刘备出身好,是刘氏子孙,根正苗红:二来,刘备有高祖之风,“仁德爱人”,“四方归心”,所以刘备应该“继承大统,即皇帝之位!”
经过三番五次地劝进,刘备在也不拒绝了,客观上,这时候称帝对于刘备以及对刚刚遭遇荆州之败地蜀汉政权来说,是很必要地,需要通过称帝举起汉室大旗,重整旗鼓,重新凝聚民心士气,此时,当不当皇帝并不以刘备地意志力为转移,而是由战略形势所决定。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设高坛,举行隆重地登基仪式,正式称帝,成立蜀汉政权。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诸葛亮等文臣武将力劝刘备称帝(见上图),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