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娘,死亡率高的是哪一个游戏

天美资源网

win7娘,死亡率高的是哪一个游戏?

玩的得游戏中死亡率最高的…………嗯…………

我们应该先从我玩的游戏死亡率最低开始吧:

win7娘,死亡率高的是哪一个游戏

这第一个游戏,我就是比较我喜欢玩的《战双帕弥什》,当然,要是没听说过的铁子们可以参考一下《崩坏3》这个游戏,可以说这两个游戏是比较像的:

《战双:帕弥什》是一款动作游戏。新地球历2079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两个甲子。人类开创出有史以来最发达的盛世局面,继智能机器人、克隆技术的蓬勃发展后,信息网络技术被熟练的运用在各个领域。以黑野氏集团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产品渗入人类生活的各方各面,衣食住行——甚至于身体内部的芯片植入,用以保护脑海意识领域的一切。

然而也正是这种高智能,让人类再次陷入了恐惧的深渊。由不为人知的垃圾场里诞生的新型蠕虫病毒帕弥什,沿着电子数据的路线,如同复仇的厉鬼一般席卷了整个地球。所有被侵蚀的电子芯片,都把宿主异化成只知杀戮的可怕机器,人们称之为——感染体。幸存的人类不得不抛弃变异的地球,逃亡天空。他们在天空铸造起了自己最后的伊甸园,空中花园,并且制作出了能够抵御帕弥什的装置——逆元装置。然而,人类的身体无法承受装置的压力,幸存的人类只好再次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人类收复地球最后的希望——执行者:构造体。

要是说死亡率个人认为最少的就是这款游戏了如果会玩的话,基本不会死的,除非战力差距太大,或匹配决斗

第二个游戏叫《绝地求生:刺激战场》,当然,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很熟悉当然,虽然这款游戏已经变成了回忆,记得之前跟队友开黑,一玩就是一个通宵。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款游戏的起始,《绝地求生:刺激战场》是腾讯旗下光子工作室群与韩国蓝洞共同推出的正版绝地求生IP手游,该作于2018年2月9日公开测试。2019年5月8日,《绝地求生:刺激战场》在中国的测试服务器宣告“停机维护”;同日,同为腾讯游戏出品光子工作室制作的全新手游《和平精英》开启体验服限时删档测试。

说白了,为什么当时我非常喜欢玩刺激战场,就是因为不能充钱,这让所有玩家都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上段位,靠技术,人民币玩家~不存在的,[呲牙][呲牙][呲牙],要说这款游戏的死亡率,一般是一局自己就死一次,抛开别的游戏模式,所以,我还是觉得我比较熟悉的这几款游戏里面吃鸡的死亡率并不是特别高,但是要说,总人数死亡率,就比较高了,每局保底要死96个,如果是一个大佬的话,能玩将近一个小时,一局只死一次的游戏,个人觉得死亡率较低。

下面这个游戏,我想说的是满满的童年回忆,大家可以猜一下是个什么游戏(提醒一下,是个射击游戏还是横屏的)你猜到了吗?

没错,就是魂斗罗,不过,我说的这款游戏不再是坐在电视机前用手柄玩的了,当年的游戏到如今已经变成了大型手游,《魂斗罗:归来》。

以经典《魂斗罗》系列为蓝本的新一代激爽闯关3D横版革新射击手游。实时PK,双人组队,无尽生存,多种模式拒绝枯燥!走位,跳跃,躲闪,一击毙命,创新操作解救无聊!赶快加入魂斗罗部队,抵抗巨型异形BOSS入侵。战斗——刻不容缓!

《魂斗罗:归来》是由KONAMI公司和腾讯游戏联手打造,在 Android、IOS平台上运营的动作射击类手游。《魂斗罗:归来》延续老版魂斗罗的经典玩法:横版射击。玩家用户通过手机虚拟摇杆操作,在游戏中可以选择不同武器,不同英雄角色,进行不同模式的冒险体验。玩家可以体验剧情章节,也可以参加无尽挑战和BOSS挑战,还可以组队体验2人闯关,以及互相进行1V1、3V3的 PVP对战等。2016年11月,获得“金翎奖”玩家最最受期待的移动网络游戏,2017年1月,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游戏风云榜-十大最受期待手机游戏。

2018年6月1日,《魂斗罗:归来》全新版本“燃烬之城”上线。 2019年1月,《魂斗罗:归来》宣布与电影《流浪地球》达成合作。魂斗罗的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中。2631年,恐怖组织红色猎鹰,在新西兰附近的加鲁加群岛建立秘密基地,魂斗罗部队的比尔和兰斯潜入查看,意外地发现了外星异形激烈(出自《魂斗罗》)。从此之后,魂斗罗与外星异形以及红色猎鹰的战斗开始打响。魂斗罗部队先后平息了异形控制GX军事基地事件(出自《超级魂斗罗》)、粉碎了某超级大国的异形克隆计划(出自《魂斗罗Operation C》)。2636年,异形战争爆发。异形全面入侵地球,魂斗罗部队比尔和兰斯击败了异形中枢“头脑生命体”之后战争结束,同时魂斗罗部队指挥官巴哈姆上校战功显赫成为英雄(出自《魂斗罗精神》)

这款游戏的死亡率相比起前两款游戏死亡率就比较高了,毕竟竞争比较激烈

要说下一款游戏,火影迷的手机里都会有一款,不用说大家都会知道,当然就属《火影忍者》,这款手游不用多说,氪金大佬专属游戏,这款游戏要么要有足够的时间,要么要走足够的金钱,简单粗暴。

《火影忍者》手游是一款格斗游戏,原汁原味是这款游戏最基本的情怀。它独有的忍术格斗系统,能够让玩家尽情的释放炫酷的忍术技能。炸裂的打击感成就了完美的格斗体验。同时,丰富的忍者角色可以让玩家随意切换,第一人称扮演各种心爱的角色,除了能延续动漫的经典,还能弥补玩家们的。火影迷将能在多终端的跨屏游戏中,体验原汁原味的火影世界。

本人也玩火影,玩了三年多,也算是看得上眼,因为决斗场3V3的原因和组织争霸赛,和一些决斗活动,死亡率是相当高的了,只要一玩游戏,必死几个人

再来看一看出自魔方的另一款游戏也就是刚刚出现不久的《一人之下》

《一人之下》是由同名热门国漫改编的横版动作手游,于2020年5月27日全平台上线。原著为中国漫画家米二,讲述的是一个道教文化背景下的奇幻故事。

一人之下的游戏机制与火影忍者的差不多,同为横版格斗类游戏,要说死亡率,也都相差无几。

现在我要说的这一款游戏的死亡率是最高的,也是我想说的的最后一款游戏,这款游戏就是《植物大战僵尸》,《植物大战僵尸》(外文名:Plants vs. Zombies)是一款益智策略类塔防单机游戏,由PopCap Games开发,于2009年5月5日发售。该游戏支持Windows、Mac OS X、xbox 360及iOS系统平台。 该游戏中玩家通过武装多种植物切换不同的功能,快速有效地把僵尸阻挡在入侵的道路上。不同的敌人,不同的玩法构成五种不同的游戏模式,加之黑夜、浓雾以及泳池之类的障碍增加了游戏挑战性。

以上就是游戏的死亡率,纯属个人建议,不喜勿喷

长裙外搭什么外套好看?

就算秋风不解风情,哪些优雅迷人的长裙,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翩翩起舞。秋天值得你认真对待,挑选满意的搭配,就是对自己辛苦劳动的回报,菇凉们别不舍得花钱,在最美的年纪,应该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怀。优优今天也来分享一下“长裙外搭什么外套好看?”

1.撞色呢子大衣+蕾丝连衣裙+马丁靴

蕾丝连衣裙做内搭,满足你内心颗少女心,甜美减龄。木耳花边领,衬出优雅的天鹅颈。外搭撞色的呢子大衣,羊羔毛翻领设计,兼顾时髦与温暖,做你的软糯小甜心。

衣领的前襟和衣摆奶油色的拼接,是哪种突出其来撩动人心的温柔。整体造型优雅迷人,又有点浪漫,扑面而来的少女气息,给你清甜的视觉效果,非常舒心。

2.撞色呢子大衣+毛衣裙+马丁靴

毛衣裙做内搭,温暖加倍,让你轻松过冬。清爽干净的米白色,当你不会搭配的时候,选它准没错,百搭属性极佳,非常棒。外搭的撞子呢子大衣,气质减龄,更显温柔女人味,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3.米白色大风衣+格纹连衣裙+单鞋

内搭文艺范复古的格纹连衣裙,咖黑色拥有暖人气息,非常显气质,又略显特别。领子点缀的蕾丝花边,衬得皮肤更加的白皙漂亮。外搭的米白色大风衣,简单百搭,非常的拉风,有气场。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不同色系的搭配方式,层次感分明丰富了整体造型的视觉效果,时尚感十足,非常出彩有看头。

4.黑色呢子大衣+蕾丝连衣裙+短靴

黑色系的呢子大衣,百搭属性极强,基本上搭配什么都好看。容易上手,非常适合新手的菇凉们。小方领的设计,简单秀气,完美的修饰脸型,显瘦又显白。

内搭的长款蕾丝连衣裙,露出内搭的领子和衣摆,丰富了整体造型的视觉效果,层次感分明,时尚感十足。同时衬得皮肤更加的白皙漂亮显气质,减龄效果明显。

今天优优就跟你分享到这儿, 关注优优潮搭配,看更多美衣穿搭!

本文来自于优优潮搭配原创!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穿什么# #时尚上头条# #每日搭配#

CPU为什么后来越来越打不过x86?

大家很难想象:过去PowerPC架构有与英特尔的x86架构一决雌雄的能力。

英特尔在1990年之前主要是在开发SRAM和DRAM存储芯片。在90年代开始英特尔在微处理器设计上投资相当大,并逐渐地甩开了PowerPC成为了个人电脑微处理器的一家独大角色。

PowerPC的历史需要追溯到1990年IBM发布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RISC CPU-RISC System/6000,使用的是Power ISA指令集架构,这个设计是从早期的RISC架构和MIPS架构的处理器中得到的灵感。

1991年饱受Mororala CPU开发进度困扰的Apple发起了AIM联盟(由Apple、IBM、Motorola组成),向Power ISA中增加新的指令派生出了PowerPC ISA开发出基于桌面的PowerPC处理器,一方面是用于取代院线Macintosh系统中逐渐衰落的680X0 CISC处理器,另一方面是应对英特尔x86系列英特尔和微软“双寡头”近乎垄断的地位。

PowerPC的架构在1990年代初期比x86 奔腾系列拥有更高的性能,它一开始就专注于指令集架构,而英特尔奔腾却需要肩负从1970年代开始对8086保持向后的兼容性负担,限制了其性能。尽管PowerPC早期具有卓越的性能优势,但英特尔对x86家族进行了出色的架构改进,其制造能力也进一步缩小了这一差距。

为什么PowerPC后面又不敌英特尔的x86了?

进入20世纪之后,英特尔和AMD的频频发生摩擦和大战,火药味十足的情况下引导着整个半导体行业加快制程升级的进度,CPU工艺制程很快就进入了180nm甚至130nm。对于许多芯片制造商来说升级成本高昂,PowerPC基本上只有苹果的Mac在使用,Mac的销量、市场占比都不足以支撑Power PC的升级换代。

PowerPC对于IBM来说就像是在捏一坨泥巴,IBM的志向不在PowerPC架构,而在于Power系。由于G4的几人型号7500迟迟无法推出,IBM才将原本用于服务器、工作站的Power4下放到桌面市场派生出PowerPC 970,性能也确实是强悍原生支持SMP。使用了双路PowerPC 970MP的Power Mac G5是当时性能最强大的桌面PC,但由于PowerPC 970的高功耗和高热量,使得Apple不得不重新设计了G5的机箱结构,部分型号甚至使用水冷散热。

2004年Motorola推出新品制造行业,原来的半导体部门分拆成独立的飞思卡尔半导体。2005年,Apple着手转向使用x86架构,并在2006年,发布了基于英特尔CPU的全线Mac产品。可谓Apple对于PowerPC特别的不满意,可以说Apple此举宣布PowerPC从桌面市场消亡。

PowerPC退场的原因具体分析

PowerPC早期虽然很成功,但它属于爹不疼娘不爱的角色,IBM当年还要收取高价的授权费,导致市场自然倾斜向英特尔的x86架构CPU。而IBM自家的亲儿子一直用于高端服务器、工作站市场。PowerPC在IBM家族中算是低端,由Motorola生产,供Apple使用,也被用于一些游戏主机,嵌入式系统等等。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都过于专用,很难形成一个巨额的市场,又导致开发的应用很难得到普及,可谓是恶性循环。

Apple的产品本身也过于封闭,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形成气候的厂商并不友好,很难形成属于自己的硬件和软件生态。没有生态往往就意味着赚不到钱,也就养不起足够的工程师去支撑生态系统的发展,最终逐步的被又有生态又能赚钱的WIntel逐步蚕食。

PowerPC或将迎来转机

在2019年时“蓝胖子”IBM宣布将PowerPC架构和指令集移交至Linux基金会,从此任何公司都可以免费使用PowerPC的架构及相关专利来设计属于自己的CPU。将近30年的时间里极高身价的PowerPC得到了松绑的机会,未来很有可能会迎来属于它的一个春天,但这已经和胜不胜利,有多少市场占有率无关了。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

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

手机CPU与电脑的性能究竟差多少?

超能网专注于优质内容创作,致力于有价值传播,欢迎点击关注。

高通骁龙835,华为麒麟970,苹果A11,三星Exynos 8890、联发科Helio X30,六核、八核、十核心,每一个都是在发布会上宣布性能提升上多少多少,能处理什么什么样的VR、AR应用等等,个个都是不好惹的主,加之我们日常接触最频繁的就是手机,很多情况下就能脱离电脑使用手机完成日常任务,这在以前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的智能手机仿佛给了我们一个错觉,已经强大到可以替代电脑CPU,这可能吗?如过无法替代,那么差距有多少?

手机SoC发展史

在诺基亚时代,即便是当时的最新的塞班S60操作系统智能手机,在发布时也不会刻意提及使用了某某某家处理器,这是因为当时手机CPU供应商来来去去也就那几家,没什么好选择,而且需要处理的应用还不算太复杂,性能也就一般般。

可是当Android系统横空出世以后,真正的智能手机时代降临,功能五花八门,应用越来越复杂,因此逐渐对手机CPU/SoC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我们才会在手机发布会上,看到各种以用了XXX处理器为荣,并把性能吹上天。

下面是我们超能网总结了一下苹果iPhone近年来A系列处理器的一些规格,可以看出一些性能提升的秘密。首先是核心数目,苹果在双核处理器上坚持了整整五年,在高通、联发科疯狂堆核的年代,A5-A9 SoC简直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依靠制程工艺进步、领先的64bit处理器设计、更复杂的CPU设计,性能也足以媲美别家的多核处理器。

不过双核性能始终有“天花板”,功耗、发热都是大问题,因此苹果在iPhone 7上的A10 Fusion SoC使用了四核心设计,今年的iPhone X A11 Bionic SoC甚至用上了类似big.LITTEL架构的大小共六核设计。

再看会今年的AMD锐龙处理器、Intel第八代酷睿处理器,何尝不是都在“用多核换性能”呢?

那么大家心中肯定萌生出一个念头,手机的SoC不过短短十数年,但似乎性能增幅远远高于电脑桌面版CPU。手机性能大跃|进后,真的能媲美了电脑CPU了吗?

Geekbench数据库罗列

目前并没有一个可以完全评价手机SoC和电脑CPU性能的测试软件,因为两者的架构不一样情况下,很难实现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之间的关系。你们会说安兔兔、GeekBench这种也不行吗?

真的不行,即便是靠谱的GeekBench 4。我们无法得知它们运行在不同的设备上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是否至针对CUP部分,抑或是同样考察了GPU、内存、I/O总线等等,还有软件上的函数库使用、编译器的选择。这些都是我们无法了解的。

GeekBench 4数据库虽然齐全,但是参考价值很低,也是出了名的万年X86电脑高级黑。因此它自己官方的处理器排行榜都是独立开来,以Android、iOS、macOS、Windows系统划分,我们并不能直接拿其中的得分来直接对比出说,“哇,苹果的A11处理器吊打Intel Core i3”,这种言论是不负责任的。

大家来看看,GeekBench 4中苹果A11 bionic处理器多核成绩依然只有1万分出头,Intel Core i3-7350K也是只有1.1万分左右,难道A11就能媲美Core i3了吗?

再看看Intel Core i7-8700K在macOS上多核得分超过3万,而在Windows系统下连2.7万都达不到,你还能说这个测试是公平公正的嘛?

如果你想公平一点的较量是吧,那么只能找一下目前高通和微软勾搭的新产品了——高通骁龙835 SoC打造的笔记本。还真别说让小编找到了可以用的数据,华硕一款名为TP370QL的设备,用着高通8核处理器,并且主频为2.21GHz,很大几率就是高通骁龙835处理器,笔记本运行在Windows 10 Pro系统。

其GeekBench 4单核跑分成绩为单核成绩889、多核成绩3170,反观高通骁龙835手机在Android系统测试中随随便便就单核接近2000、多核6500以上。而像奔腾G4400在Windows 32位系统单、多核成绩完虐高通骁龙835。

其实手机SoC与电脑CPU到底差在哪里?

架构不同:CISC\RISC之争

首先我们要说明手机上的SoC不仅仅是一个CPU,它还额外集成了如GPU、ISP、DSP、通信基带等等一系列IP,因此SoC本来就是一个大整体芯片,一下我们仅仅讨论它的CPU性能。

其实手机SoC与电脑CPU性能之争,归结到底就是架构之争。那就是ARM与X86的爱恨情仇的故事,双方都在自身领域一家独大,都想着向对方领域渗透,却到头来无可奈何,大家都已经站稳了脚跟。

手机SoC普遍都是采用ARM提供的核心作为基础,依据自身需求改变SoC的核心架构,而ARM正正是RISC精简指令集的代表人物。

而CPU巨头Intel、AMD所采用的X86架构已经沿用了数十年,是CISC复杂指令集的典型代表。

这两种指令集一直都在求同存异当中,都在追求在体系架构、操作运行、软硬件、编译时间以及运行时间等等诸多因素中做出某种平衡,以此达到当初所设计的高效运转目的。

CISC复杂指令系统就是为了增强原有指令的功能,设置更为复杂的新指令实现部分大量重复的软件功能的硬件化。由于早期的电脑主频低、运行速度慢,为了提高运算速度,不得已将更多的复杂指令加入到指令系统中来提高电脑的处理效率,慢慢形成以桌面电脑为首的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其指令集也是在不断更新增加当中,如Intel为X299平台上的处理器增加了AVX 512指令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某一方面的性能。

虽然CISC可以实现高性能CPU设计,但是设计起来就相当麻烦了,要保持庞大硬件设计正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还要确保性能有所提升,不能开倒车,因此桌面CPU研发时间也慢慢地变长。这时候,以ARM为首的一些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开始崭露头角了。

RISC可以说是从CISC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简化指令功能,让指令的平均执行周期减少,达到提升计算机工作主频的目的,同时引入大量通用寄存器减少不必要的读写过程,提高子程序执行速度,这样一来程序运行时间缩短并且减少了寻址,提高了编译效率,最终达到高性能目的。

但是因为以上特点决定了手机上的SoC与桌面电脑CPU从性能无法直接比较,毕竟最基础的架构、指令集使用完全不一样。X86架构面向高性能通用型计算机,而ARM架构则是更适合手机等专用型设备上。

核心面积/晶体管数目:

CISC与RISC的区别已经相当明显了,就是复杂与简单的区别,那么复杂的指令集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的晶体管去实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桌面版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往往是手机上所用到的数倍之多。

以往手机SoC采用的制造工艺往往大幅度落后于桌面CPU,但是经过三星、台积电等世界级半导体工艺公司的耕耘,手机上的SoC制造工艺已经足以媲美桌面CPU,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手机SoC要考虑到设备续航要求,一般都是采用低功耗工艺,诸如三星的14nm FinFET LPE,而像Intel这种桌面CPU可以为所欲为,直接上高性能工艺,这样也会导致两者在性能上的差异。

TDP:

CISC相比于RISC有着更多实现单一功能的逻辑门结构,言外之意就是它们被使用的频率确实不高,而这部分晶体管在不工作的时候会提供不小的静态功耗,更别说所有晶体管跑起来时的满载功耗,像是目前的Intel Core i7功耗都在90W左右,而手机上的SoC顶天也就5W,相当于X86上的超低电压处理器功耗,性能差距可选而知。

总结:

RISC、CISC各有各的优势,目前两者界限开始逐渐变得模糊,现代的CPU往往采用了CISC的外围,而内部则加入了部分RISC的特性,这个也是Intel处理器的开始拥有RISC的典型例子。也就是说其实未来CPU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融合CISC以及RISC,从软件、硬件上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处理器的并行性以及工艺水平。

但处理器的单核性能以及触及了频率、温度天花板,很难短时间内解决这种物理上的难题,因此堆核心成为了拯救濒临失效的摩尔定律最后一根稻草。没看到AMD、Intel今年的多核大战吗?桌面八核处理器走入寻常百姓家,而手机上的处理器早就堆到八核甚至十核,这全都是为了提升XX%性能。

一句话总结全文就是,手机SoC与电脑CPU性能孰高孰低,并不能有准确数据来支撑它们的优劣,但目前情况来看,移动端的SoC性能还未能媲美得上桌面版的CPU。不过这两者面向的设备有不同需求,产生了不一样的设计,它们都在各自领域追求着极致的性能。

苹果手机和安卓的相比?

这点倒是不可否认的,苹果手机的IOS系统确实要比安卓系统更为流畅!

这也是让安卓应用开发者最头疼的一件事,安卓系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种定制版系统在操作以及系统交互上也都存在差异!

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就是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华为的EMUI等等定制版的系统!

不过这些定制系统都是基于安卓开发修改而来的,但因为手机品牌的众多再加上型号配置太多根本无法统一!每家手机厂商也都有自己的配置方案!这样就造成了系统配置多元化!存在应用兼容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能遇到的卡顿或者崩溃!

安卓系统适配的机型太多,所以在使用体验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安卓的一大缺点!有很多软件内的图标我们在有的手机上看是很清晰的,而有的手机看起来很模糊!

而苹果的IOS系统相对来讲统一性比较强,适配的机型配置也比较少再加上appstore用来统一审核上架和下载应用这样就给系统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还有一点就是安卓是开源的,苹果ios是封闭的!

当然了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的运行机制也是不一样的,安卓是采用虚拟机运行机制,苹果系统是采用沙盒机制!

后台也是不一样的,IOS的应用是不能后台运行的,安卓的后台是当没有内存了才会被关闭掉以释放更多内存供当前应用使用!

所以在流畅性上IOS系统是比安卓系统流畅的,当然了这只是一部分也有很多笔者没有提到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或者补充更多!大家一起交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