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人才网,青岛盛世卓越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青岛盛世卓越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07月16日,主要经营范围为一般经营项目:国内劳务派遣(不含境外劳务与咨询)等。
法定代表人:张仓让 成立时间:2013-07-16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021123011370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澎湖岛街125号201室伍壹控股有限公司怎么样?
伍壹控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储亮节,注册资金:5000万元,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市滨海大道路1288号2栋1单元3626)。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融资咨询服务;财务咨询;票据信息咨询服务;资产评估;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总部管理;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信息技术和流程外包服务(不含金融信息服务);汽车新车销售;汽车租赁;汽车拖车、求援、清障服务;房地产咨询;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纪;土地使用权租赁;土地调查评估服务;工程管理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为什么有人说青岛并不是一个高房价低工资的城市?
在青岛,说“工资低、房价高”的说法很普遍,甚至成为一些青岛人自嘲或者外地人开黑的经典说法。但是这个说法对不对呢?答案当然是不对的。
理性上说,扯淡。
为什么说扯淡呢?看看大数据就知道了。
看看中国城市GDP排名。2018年,不算港澳台。青岛排名第12。
排在青岛前面的三个城市:排名第9的武汉,排名第10的杭州,排名第11的南京。
排在青岛后面的三个城市:排名第13的长沙,排名第14的无锡,排名第15的宁波。
这7个城市是规模相似的,我们分析一下它们的房价工资比。
很明显,青岛只是居中。比武汉、长沙、无锡买房要难,但是比南京、杭州、宁波则要容易。
但是。青岛买房真的只是中规中矩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7个城市里房价收入比和青岛最相似的城市,也就是武汉。具体看一下武汉和青岛各区的房价。(2020年1月,数据来源安居客)
这个数据就有意思了。尽管看起来青岛房价比武汉差不多,但是,按照某些统计方法计算,会发现青岛的房子,方差巨大(这是平均房价不能体现的)。会发现“去掉两个最高分”和“去掉两个最低分”:以后,青岛的房价比武汉低得多。
拿无锡、甚至济南的数据比起来,照样能得出类似结论。
譬如说,青岛和济南的各区房价比起来是这样的。各自去掉两个最高分以后,可以得出青岛房价比济南还低。
这个问题结论在哪,很明显,青岛的房价是被市南、崂山沿海一线的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一平米的天价海景房提拉上去的。而该问答提到的其它城市,可能有个别10万以上的楼盘,但是均不存在一个房价超过10万的地域。
这也很好解释:青岛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市中心就在滨海的城市,也是中国市中心即滨海的最大城市。所以,青岛沿海一线的海景房属于全国稀缺资源,北京上海的成功人士,山西内蒙的煤老板度假的首选,因此这里是要和北京四合院、上海陆家嘴比的,是不能用青岛人民的平均工资衡量的。
所以,说到这一层,感性上要对某些保守的青岛人说,活该。
谁让你们成天高喊“红岛黄岛不是青岛”的?死守市南、死守崂山,意味着你要用青岛的工资,去结北京、上海的房价,这日子能过得顺畅才怪。
人挪死,树挪活,只要愿意离开市南、离开崂山,离这两个地方远点,会发现,原来青岛的工资是很高的,房价是很低的。
青岛有句俗话叫“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联系到崂山的秀丽风光、风调雨顺,在古代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城市化急剧发展的当下,崂山区的房价已经到了如此地步,还是“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吗?
其实在今天,这话应该这么说:“如果不离崂山,就会千难万难”才对。
说到这里,为什么说青岛不是一个高房价低工资的城市,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
独生子女补贴一年能领多少钱?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独生子女补贴,是国家对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时期,自愿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父母的一种奖励。
当然最先的奖励就是发放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并以独生子女光荣证为申领其他待遇的条件。
独生子女光荣证,在全国多数地区目前已经不能申领了。不过,以前申领过,丢了之后还可以补办。
独生子女补贴,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独生子女未成年时的补贴;第二是独生子女父母到达退休年龄后的补贴。
其实,我们国家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只是明确对独生子女父母实施奖励,但具体的实施标准,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是由各省市制定的,全国并没有统一标准。
北京市,对于独生子女,18岁前每月发放不低于十元的独生子女奖励费,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一次性发放1000元的退休一次性生活补贴。
上海市的标准是30元和5000元,明确有用的单位或者街道政府支付。
其他各个省市多数是在3000到5000元之间,一般都是由用人单位支付。山东省的独生子女奖励政策可能是最高的,是按照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0%发放。这是一年的工资的30%,而不是1月工资,2018年青岛市就已经高达19000多元,预计2019年会突破2万元。
国家对农村地区的独生子女父母照顾政策,实施统一的扶持奖励政策。在2018年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划分的时候,明确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进行奖励扶助。
目前,全国多数地区的农村老人,独生子女父母每月可以额外领取80元的养老补贴,相当于多了一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
各个省市在落实有关政策的时候,允许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度提高奖励标准。广州市是150元,佛山市提高到了200元。
湖南省独生子女一次性奖励政策是5000元,不过湖南省完善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办法若干规定明确,可以进行一次选择,按照每月80元的方式进行发放。已经发放的要予以抵扣。
所以,未来独生子女的奖励政策,会越来越多地落到实处的,而且相应的标准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越来越高。
现在,内蒙古等九个省市区已经实现了独生子女护理假,这是在独生子女父母得病时子女照看的带薪假期,如果用人单位不执行,我们可以向劳动维权部门维护自己的权益。没有法律是一回事,有法不依是另一回事,用人单位要承担违法成本的,违法的企业一般做大不了。
对于独生子女,2019年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给予了单独2000元的专项附加扣除额度,这也是照顾的一种方式。
希望我们国家未来独生子女父母的照顾政策越来越好,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国家褒奖。
山东青岛是门户城市么?
济南是山东的省会,青岛则是山东的脸面。
作为GDP排名前三的经济大省,此前山东从未有城市的GDP突破万亿,这一尴尬局面2016年终于被青岛打破。正所谓,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入万”不仅对青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整个山东同样意义深远。
大家都知道,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如此形势下,能过万亿,确实不容易。
除了青岛,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要么是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要么是省会城市(成都、武汉、广州、南京、杭州), 另外两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城市深圳和异军突起的地级市苏州。
所以,有媒体评价说,“青岛去年GDP增长7.9%,成为全国第12个过万亿的城市,属于历史性突破,的确来之不易。”
万亿规模是什么概念呢?超过了6个省(区)的经济总量,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宁夏、海南、新疆。
本小岛认为,青岛在短短5年内,GDP几乎翻番,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突破主城区,扯开了青岛的发展空间
在青岛公布GDP数据之前,青岛的区市已经先火了一把。在全省财政收入过百亿的6个区市中,青岛占了5个。
具体来说,2016年山东全省共有124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过百亿的有6个,除了排名第三的济南市历下区外,其他5个都集中在青岛市,分别是黄岛区、崂山区、即墨市、市北区和市南区。而在2011年,全省县区中有5个地方财政收入超过40亿元,身为全省发展龙头的青岛居然尴尬地榜上无名。
仅仅6年,青岛县域经济突飞猛进,与此相对应,青岛GDP连续跨越五个千亿新台阶,最终突破万亿大关。县域强,则青岛强。
这一切都与这四个字息息相关:全域统筹。简单地说,就是青岛发展不能老是盯着主城区,要放眼全市,打造大青岛格局。
2011年,担任青岛市委书记仅一年的李群推动出台了青岛历史上首个全域发展规划,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城市布局。“区域统筹”四个字,第一次被放到了城市战略的高度。
对于这次规划,李群说:“过去的所谓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城区规划,这次青岛搞的是全域统筹规划,即城乡统筹、陆海统筹、空海地(包括地下)的统筹等等,我们的这轮规划要考虑未来青岛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持续发展。”
在2012年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青岛的决策层再次从空间格局的重塑着手,进一步确定了青岛未来的空间布局,即“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
从此,青岛的发展突破了主城区的“藩篱”,打破城乡隔膜,黄岛、即墨、莱西等区市的潜力陆续爆发。
二、发扬了青岛工业传统 振兴实体经济
马上就要春节了,很多人都乘坐动车回家过年。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奔驰在全国的动车当中,超过六成是青岛制造的。
轨道交通已经成为青岛一条千亿级的产业链。像这样规模的产业链,青岛打造了10条。包括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家电、汽车、机械装备、橡胶等。这10条产业链,贡献了青岛工业七成的产值。
“实践一再证明,实体稳则经济稳,抓实体经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曾表示,在这一轮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青岛能够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紧盯不放,早抓、早调、早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之前提到青岛,海尔海信青啤可以说是脱口而出。如今,青岛在海洋装备、高端制造方面也已形成了规模。老的经济支柱,以青钢为例,已经转型。
未来 经济爆发点还在成长中
从青岛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在青岛万亿GDP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160.67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5479.61亿元,增长9.2%。 第三产业的表现更为亮眼。
众所周知,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加大是经济发展走向健康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主要以服务型行业为主,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点,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纵观世界多个经济跨越发展的城市,第三产业都在其经济腾飞中起到重要作用。
从中看出,青岛经济数据相当健康,增长后劲足。青岛的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中央媒体的关注,在2015年,人民日报社主管的《国家治理》周刊发布了对15个副省级城市GDP健康度的测评及排名,青岛以100分的健康度得分,排名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再从青岛经济的“大盘”来看:
微观上,无论是推进中的地铁建设、机场工程,还是即墨的汽车产业链,再到西海岸的东方影都,项目仍在推进过程中,其带动以及集聚效应尚未完全释放。
可以说,本轮青岛经济发展的大盘刚现“雏形”,未来的爆发力值得期待。
从宏观上看,西海岸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蓝谷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红岛高新区跨步发展,集中了数条千亿级新型工业产业链的“一谷两区”已经成为青岛未来经济活力增长的保障。
还有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近几年,青岛引进了近30所高校、科研院所,为青岛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截至目前,已经引进并初步运行的高校(机构)有13所,分别是: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财富管理研究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校区)、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校区)、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创业园、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
此外,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中科院科教园)、同济大学青岛高等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5个国内外高校(机构)已与青岛签署了合作协议并正在推进。
总而言之,最近的5年,青岛打下另一个很好的底子,未来青岛的走向和产业支柱已经比较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