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三国攻略,二战轴心国有哪几个

天美资源网

无奈三国攻略,二战轴心国有哪几个?

如果有人问“二战轴心国”有哪些,大家会第一时间说出:“德国、意大利、日本”。因为在二战时期,这三国国家影响力巨大。德国联合意大利横扫欧洲入侵苏联,屠杀了几百万犹太人;日本在亚洲侵略中国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偷袭了美国珍珠港。。。。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了解二战这段历史,你会发现:二战轴心国不止这三个国家。

轴心国的行成和由来

轴心国指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联盟。领导者是:德国、意大利。及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

无奈三国攻略,二战轴心国有哪几个

轴心国的名称由来: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条约》签订后不久后,对条约进行了一次评价:柏林与罗马垂直不是壁垒而是“轴心”,因为柏林和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参加的国家称为“轴心国”。所以,大家就不要想当然的把“轴心国”说成是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个三个国家了。

占领国不算,除了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其实还有5个国家。

第一个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国土面积约为二十四万,人口两千万,算是一个中等国家,至少在欧洲这里,实力也算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拉拢罗马尼亚成为自己的盟友,主要是看中了对方的石油,因为现代化的战争,离不开石油,而罗马尼亚正好有这方面的资源,因此被德国所利用。 不过等到德国入侵苏联遭受重大惨败后,见势不妙的罗马尼亚立即投向了同盟国的怀抱。

第二个国家芬兰。芬兰是一个北欧国家,号称“北欧五国之一”,和德国等轴心国走到一起的原因是在十九世纪初期,芬兰曾和沙俄大打出手,最后战败的是芬兰,沙俄没少占芬兰的便宜,这也使得芬兰和从沙俄演变过来的苏联不对付,因此主动加入到轴心国的阵营之中。

第三个国家匈牙利。匈牙利愿意加入轴心国,和德国结盟,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一战的时候,匈牙利的前身奥匈帝国,就曾是德国的盟友,两个国家一起战败,一起遭受制裁。所以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匈牙利也是主动和德国结盟。不过在二战中后期,匈牙利就早早投降了。

第四个国家是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是一个东南欧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是坚定地站在了德国的一方,算是一个传统意义的盟友了。不过两次世界大战,保加利亚都站错了队伍,两次被打败,两次投降。

最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排在第五位的国家位于亚洲东南亚地区——泰国。泰国是一个非常善于投机的国家,当年的日军准备攻打他们的时候,泰国主动表示向日本靠拢,愿意和对方结盟。但是等到了二战的中后期,泰国一看日本败局已定,直接又反水投靠了同盟国。

所以二战中的“轴心国”除了占领国以外我们应该知道:德国、意大利、日本、罗马尼亚、芬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泰国等这七个国家。

如果大家问“轴心国的领头国家”有那些?这个时候大家可以说:德、意、日。

谁才是你心目中的顶级谋士?

我是历史心发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人会提名郭嘉,但郭嘉在这几个当中根本算不上最有实力的,相比荀彧荀攸差距很大,周瑜预期说是谋士,还不如说是全军司令,能够独当一面解决大问题,他的功能远不止谋士,同理荀彧,既能出谋划策,更能运筹帷幄,准备后勤,也能独当一面,决胜千里,绝不是区区郭嘉能比。鲁肃相对差一点,尚不如郭嘉。关于郭嘉和荀彧的优劣,其实很明显,但也需要再澄清一下:

说到三国谋士,很多人会马上想到足智多谋的郭嘉。一开始,最高也不过将郭嘉称为“曹操的第一谋士”,不知不觉中,甚至诸如“郭嘉不死,诸葛不出”、“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慢慢在坊间大肆流传开来。众口铄金,某种程度上,郭嘉俨然脚踢诸葛,拳打司马,力压群雄,凌驾于所有其他同时代聪明人之上,成为了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

然而,郭嘉真的当的起三国第一谋士吗?也许,我们可以从纷杂的历史中,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郭嘉。

郭嘉迷做的郭嘉图

郭嘉的计策神奇吗?

郭嘉之所以人气这么高,一是因为他是三国最高人气值曹老板曹操的重要谋士;二是因为他曾为曹操提过几次“神奇”的计谋和预言,在这些计谋和预言中,显示出了郭嘉无与伦比的识人之明和洞察时局的深刻远见。

郭嘉第一次展现其能力,是在初次投奔曹操时,仅仅通过一次对话,就确认曹操是“真吾主也“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乍看上去,郭嘉的眼光非常毒辣。然而,这并非只有郭嘉一人能做到,曹操的另一个谋士,名气远不如郭嘉的程昱,最初蛰伏乡里,不应其他人的征召,俟曹操一到,主动前往应征:

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太祖与语,说之

相比之下,郭嘉是受荀彧介绍才找到曹操,显得较为被动,而程昱是待机而动,真正体现出了“良臣择主儿事”的主动性,光从这点而言,程昱的眼光和行为至少不弱于郭嘉。

程昱

第二次有名的事迹,是郭嘉对袁绍的判断。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一度为袁绍的强大忧心忡忡,郭嘉一席“十胜十败”的论断,不仅令曹操当场“大笑”,也精准的符合了现实的发展,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但这一判断虽然不错,但也算不上“神奇”。这次郭嘉“十胜十败”的一番话,仍是曹操询问后所得:“太祖谓嘉曰,嘉曰:。。。”而荀彧早在曹操主动询问之前,就已揣测到了主公这方面的忧虑: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於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於常,众皆谓以失利於张绣故也。锺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也!

荀彧对曹操思虑的判断,可以说胜过郭嘉不少。而且同样正确的对袁曹之间的优劣做出了判断。程昱也同样早就看穿了袁绍:大本营兖州被陈宫吕布残破之后,曹操形势危如累卵,一度想应袁绍的邀请,屈身后者幕府,也是程昱当头棒喝,令曹操重整旗鼓:

于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时昱使适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当时,曹操部众叛逃,惶惶如丧家之狗,程昱能不为所动,正是因为他的坚定意志和过人能力,使曹操能保住兖州剩下的三个城市,得到喘息的机会,也是程昱说服曹操,在如此艰难的局面下拒绝强大袁绍的邀请,在艰难的环境下自力更生。足见程昱对袁曹二人的看法。当时,有见识的士大夫阶级对袁曹间的优劣都有着较为清晰和统一的看法,而袁绍的缺点诸如赏罚不明、外宽内忌、遇事不决、优柔寡断等都是公论,并不需要特别好的眼光才能看破。因此,就这点而言,郭嘉只能算有见识,但并未能超出众人之上。

荀彧同样目光如炬

第三次,是“准确”预言孙策的死,郭嘉认为孙策轻行无备,虽有十万之众,无异于匹夫独行,且又得罪了很多江东得人心的豪族,若其中有人为主报仇,一两个刺客即可初次心腹大患。事情果然如郭嘉所预言的那样发生了,而郭嘉也因为这一“神奇”,近乎算命般的预言被大肆吹捧。然而,正如裴松之在裴注中所言:

又本传称嘉料孙策轻佻,必死于匹夫之手,诚为明于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

郭嘉并没能言明孙策何时被刺杀,对于曹操当时争分夺秒的局势来说,这样泛泛而谈的预言作用又能有多大呢?倘若孙策并未在曹操在北面和袁绍对峙,许昌极为空虚的当口被刺客所杀,那曹操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而曹操之所以毅然和袁绍作战,也并非主要因为郭嘉的这一“远见”,而是不得不然,在袁绍大举行动之际,曹操必须全力迎战袁绍,即使江东真的有什么行动,许昌这个后方重地,也有荀彧掌管,不至出什么大乱子。

孙策之死

预言孙策之死,确实再次体现了郭嘉的识人之明,但也如裴松之所言,“并非上智”,主要是出于机缘巧合罢了。

第四次,也就是著名的郭嘉遗计定辽东:郭嘉在临死之前,建议曹操轻兵兼进,趁二袁立足未稳,掩其不备,迅速击败草草联合起来的袁氏兄弟-三郡乌桓联军。事情的进展和郭嘉的预测一样顺利。不过,我们细查这次行动,就会发现,首先,曹操大军直入辽东,远离后方,许昌空虚。可以说,曹操是冒着奇险进行这次行动的,因此思虑重重,曹操并非没有想到快速进兵,但作为首脑,他需要考虑全局,郭嘉的说辞只是坚定了他冒险的决心,这就是所谓“臣策未决,嘉輙成之”。第二,快速消灭乌桓的战绩,并不很值得称道,这是因为:三国时期的乌桓,非常弱小,袁绍之前,长期是刘虞的附庸;被袁绍快速消灭的公孙瓒,也曾大破数倍于己的乌桓,可见当时乌桓的实力孱弱,迅速击败这样一个敌人,在军事上并非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就。

官渡之战形势图

可见,郭嘉确有识人之明和断事之能,但远未达到神奇的地步,他也仅仅在定辽东这一次,帮助曹操力排众议,下了追击的决心。郭嘉很少有如荀彧、程昱那样独当一面的作为。荀彧版的“隆中对”,为曹操集团的发展方向做了总战略规划,郭嘉完全缺乏这样真正推动曹操集团进步的重要战略决策和建议。无论是建言献策,还是独当一面,郭嘉都没能超过同时期的优秀谋士。

曹操为何如此器重郭嘉?

若郭嘉并非如传言般神奇,那曹操为何对郭嘉另眼相看?

公正的说,曹操对郭嘉的评价并未超过其他重要谋士。比如,刚见郭嘉后,曹操的表现如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那曹操见到荀彧时是怎么说的呢?

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见郭嘉时,曹操只是“曰”,见荀彧时,是“大悦”,且称其为“吾之子房”。而荀彧也不负所望,为曹操量身定制了一整套发展战略,可以说帮曹操奠定了霸业的基础。郭嘉碰到曹操时,曹操已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基础已经打牢,所要做的是向“成大业”再进一步。这和奠定基础,规划方向兼职总后勤的“张子房”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

张良像

那曹操为何说出“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呢?这点很多人解读为郭嘉计谋深远,往往和曹操不谋而合,说明郭嘉能力出众,而一般人很难做到知道曹操的心意。此论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郭嘉和曹操性格相投,气场相契,因此能做到心意相通。日常经验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取决于性格是否相合,看对眼了,很容易成为知交至友。郭嘉和曹操的情况也是如此。陈群曾多次检举郭嘉:

初,陈羣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羣能持正,亦恱焉。

从陈群的检举能看出,郭嘉不拘小节,行为任性。曹操恰好也是这样的人: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至于曹操年轻时偷鸡摸狗的行为,更是数不胜数:

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魏太祖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郭嘉同样不拘小节,任性行事。这两人性格和行为都有着非常相像的一面,这也是曹操和郭嘉能够心意相通的原因。所谓王者寂寞,曹操作为总揽军国的“孤”王,能得到郭嘉这样一个知心之交,内心当然非常快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曹操在郭嘉死后的奏章中,以及给荀彧的书信中,将后者大大赞美的原因了。曹操并不只是在褒奖过世的下属,而是动了悼念亡友的真情,在感情的支配下,自然会大书其功劳,夸张其智慧。人之常情,曹操也不能免俗。

赤壁之战

赤壁战败后,曹操所说的那句”若奉孝在,必不使孤至此”同样不能说明郭嘉高于其他谋士。第一,事情没有发生,谁(包括曹操)也不能断言,如果郭嘉在就真的能挽回局势。其次,这句话更多是说给其他谋士们听的,作为对他们的警告和鞭策。第三,曹操实在是无颜喊出“若文若在(中央持重),必不使孤至此”,郭嘉是生病死亡,无可奈何。但曹操倚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却是自己亲手逼死的。天下未定而鸠杀元功之臣,曹操这一步可谓大错特错;剿灭袁氏,拿下荆州,让曹操过于膨胀,认为江东西蜀可传檄而定,荀彧的存在将是自己统一天下后称帝的累赘。

(假设一下,若有荀彧居中持重,统御全局,曹操就算败于赤壁,也当能更快重整旗鼓。)

那曹操“欲以后事属之”又作何解释?曹操虽然口头上说“欲以后事属之”,但郭嘉至死仍只是军师祭酒,职位并未提升。事实上,曹操更看重的是郭嘉的潜力,因此,一直带在身边予以磨炼。而荀彧早已官至尚书令,很晚加入曹操阵营的荀攸在魏国建立后,即担任尚书令,其余董昭为谏议大夫,程昱为卫尉等,官职都在郭嘉之上。郭嘉在世时,曹操也从未让其接触子弟,或者担任类似辅导继承人的官职。相比之下,荀攸生病时,曹操派遣世子曹丕亲自问病:

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

这份荣誉,郭嘉从未有过。

就算郭嘉活的足够大了,就真的能管曹操的后事吗?也不见得,太子曹丕最爱的谋臣显然是鹰视狼顾的司马懿:

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曹丕临终前给曹睿安排的顾命大臣有四个,分别是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曹家宗室的位置郭嘉自然无法撼动,后两者呢?陈群和司马懿,都是行为举止得体,有威仪容貌的庙堂之臣,郭嘉不治行检,真能入得了魏文帝的法眼吗?

综上,郭嘉实在当不起三国第一谋士之名,甚至也当不起曹操第一谋士之名。荀文若,荀公达二人已非郭嘉所能及,就算程昱之徒,也未必肯甘居其下。郭嘉和曹操性情相契,言语合拍,故曹操每每对其有过度溢美之词。听其言不如观其行,曹操对待郭嘉,更像是对待一个要好能推心置腹的朋友,所谓居家为父子,上阵为君臣,曹操最讲究赏罚分明,尽管嘴上说的花好稻好,但最能说明问题的只能是郭嘉的官职和封邑。与其说曹操看中郭嘉当前表现出来的能力,不如说看好他能表现出来的潜力,但可惜郭嘉英年早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能兑现多少天赋,有的只是无尽的猜测和假设。郭嘉最多程昱水准,但程昱不够他镜头多。

孔明最不该杀哪两人?

蜀汉就不可能一统三国,看完才知道诸葛亮有多难!

说是三足鼎立,但实际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蜀汉东吴的势力远不及北方的曹魏,这不仅是因为魏蜀吴三国的兵力不成对比(曹魏估算有40万,而蜀汉东吴加起来不过30万),还因为当时北方的战争潜力远胜于南方。

《蜀记》: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晋阳秋》:(王)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魏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有2万户,230万人

为何古代争霸逐鹿的都是中原而不是江南?不仅仅是因为中原是政治上的中国,更因为肥沃的中原土地能够产出源源不断的兵马粮草

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军队和粮草,底盘大小反而是其次。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的州一级监察区(实际上就是东汉的州一级行政区)中,人口超过500万的大州有司隶校尉、兖州、冀州、徐州、青州,豫州,这些大州的人口加起来占据了西汉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而这些地方,当时正是曹魏的核心腹地。

相比之下面积最大的扬州、荆州、益州反而排不上号。

虽然东汉末年战乱会影响人口数量,但老百姓嘛,只要你保证他的基本生存权,很快就会再次繁衍兴旺。所以面对曹魏不断的屯田养民,诸葛亮忧心不已,北方实力的不断恢复会使得曹魏对蜀作战占据绝对优势,一个兖州的人口就堪比整个蜀汉,这还怎么打?

面对如此劣势,诸葛亮能做的只有攻击曹魏占领不久的雍凉,企图步步蚕食,先拓土以充实人口,这才能有希望逆转结局。这也不是杀不杀几个人能够逆转局势的

三国演义夏侯渊被黄忠劈死?

题主说的应该是“夏侯四杰”,这四人分别是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需要说明的是夏侯渊不止这四个儿子,而是八个。除了最小的一个当年兖州、豫州一代大乱闹饥荒饿死没记载之外,其他七个儿子史书都有记载。

注:兖豫饥荒,夏侯渊也面临吃饭的问题,为了保住亡弟孤女(后来被张飞抢去当了老婆),饿死了小儿子。

一、长子夏侯衡(伯权)

注:夏侯衡表字不详,伯权是根据夏侯衡众弟弟的字推测出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叫孟权)。

按照惯例,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夏侯衡就是承袭了父亲夏侯渊的爵位,后来朝廷又改封他为安宁亭侯,夏侯衡的老婆是曹操族弟海阳哀侯(姓名待考证)的女儿。

夏侯衡是典型的官二代,不用奋斗就有官爵,所以夏侯衡也就真的没啥成就,关于他的事迹史书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不过他毕竟是夏侯渊嫡长子,他这一脉的传承史书还是交代了一番。

夏侯衡死后,儿子夏侯绩继承了爵位,夏侯绩出任过朝廷的虎贲中郎将。夏侯绩死后,儿子夏侯褒继承了爵位。

二、次子夏侯霸(仲权)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第二子,理论上非长子不能继承爵位,想要官爵得自己奋斗。

夏侯霸在曹魏比较活跃,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常咬牙切齿,立志要报父仇。曹魏代汉后,曹丕任命夏侯霸为偏将军,赐爵关内侯。

公元230年曹真伐蜀,夏侯霸为先锋。蜀汉见夏侯霸是个无名之辈非常小看他,派兵对他所率军队进行攻击,夏侯霸初次领兵经验不足,第一次交锋就失利了,好在夏侯霸还算镇静,亲赴鹿角指挥(和他爹有一拼)终于等到援军。

公元239年,曹睿托孤曹爽(曹真之子)和司马懿,夏侯霸得到了曹爽的重用,魏帝曹芳任命他为讨蜀右将军,进封博昌亭侯。后又代替夏侯儒(夏侯尚的从弟)出任征蜀护军,归征西将军统帅。当时的征西将军是曹爽的表弟夏侯玄(夏侯尚的儿子,夏侯霸的侄子)。

夏侯霸在西南军区多次与蜀军作战,期间与司马懿的嫡系郭淮产生了矛盾。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被诛杀,朝廷召西南军区的总司令征西将军夏侯玄回京述职,夏侯玄回京后被解除兵权。替代夏侯玄的是司马懿的嫡系郭淮。夏侯霸因和郭淮有矛盾担心在军中被害,于是就选择了投奔蜀国。

入蜀时,夏侯霸非常悲催的迷了路,粮食吃完只得杀马充饥,步行入蜀。幸亏蜀汉刘禅听到消息,派人去接应,夏侯霸这才顺利的到了成都。

夏侯霸的从妹妹(前面也提到了)是刘禅的丈母娘,夏侯霸也算是蜀汉皇亲,当夏侯霸到了成都时,刘禅拉着夏侯霸的手,给他介绍自己的儿子,说这都是夏侯家的外甥。

夏侯霸在蜀国成了姜维伐魏的帮手,姜维北伐时,曾经问过魏国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人物,夏侯霸告诉姜维,钟会、邓艾是个人物,需要小心。夏侯霸在蜀汉官居车骑将军,后随姜维北伐时阵亡。

夏侯霸“叛魏”,理论上他留在魏国的儿子是要受到牵连,但是考虑到夏侯渊的功绩(也可能考虑到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只是将夏侯霸的儿子调到了魏国的东北乐浪(现的朝鲜平壤)。

注:曹魏联姻错综复杂,夏侯霸的女儿是晋朝名将羊祜的妻子,而羊祜的姐姐是司马师的继室。

第三子夏侯称(叔权)

夏侯称小时候就爱和小伙伴玩打仗的游戏,自任渠帅,有违抗不愿意玩的,他就会打鞭子惩罚。夏侯渊觉得这孩子有些领兵打仗的资质,让他读项羽传和兵书,打算重点培养一下,结果夏侯称说“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大意就是我要有能力天生就会有这本事,学别人干嘛?

十六岁的时候,敢骑着马追老虎,没人拦得住,只一箭就能射杀老虎。连曹操都听说了这孩子。

另外夏侯称和曹丕的交情也不错,每次参加宴会,很有气势的一坐,连机辨之士都压不住他。名声响亮很多人都愿意追随他。照这个趋势发展,夏侯称有极大可能成长为一代将才,可惜的是他十八岁就死了。

第四子夏侯威(季权)

夏侯威是夏侯渊第四子,有狭义风范,曾经担任过荆州和兖州的刺史,和曹丕 、曹植的关系不错。

夏侯威有识人只能,在荆州任职期间,发现年轻的羊祜(晋国名将)是个人才,于是出主意将二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羊祜。

有个相士给夏侯威看过相,说他49岁时能担任州牧,但是这一年有个坎,过不去就挂了,过去了就能活到70。结果真的就是49岁病逝了。

夏侯威有两个儿子,长子夏侯骏,做过并州刺史,次子夏侯庄,做过汝南太守。夏侯庄的妻子是晋景阳皇后(也就是司马师的老婆,羊祜的姐姐)的妹妹。夏侯庄的女儿夏侯光姬是西晋琅琊王司马觐的王妃,司马觐和夏侯光姬之子司马睿是后来的晋元帝。

曹家的天下虽然被司马家取代,但是夏侯威搞的这手联姻,保证夏侯家在晋朝依然不倒。

第五子夏侯荣(幼权)

夏侯荣是夏侯渊的第五子,从小就很聪明,七岁能写文章,每天看很多书,用不了几天就能记住并理解书中的内容。曹丕曾经请他做客,当时宾客有百余人,曹丕将宾客的名片让夏侯荣看,他只看一遍就能与每个宾客谈话,不会弄错一个人。(聪明程度和曹冲有一拼)

汉中争夺战,夏侯渊战死,当时夏侯荣在军中,那时候才十三岁,左右劝他赶紧逃走,夏侯荣不逃,对属下说“我父亲为国捐躯了,我怎么能逃呢?”于是拔剑冲入阵中奋战,最后战死。

第六子夏侯惠(稚权)

夏侯惠,夏侯渊第六子,以才学见称,善于写奏章,善于写文作赋。历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燕相,乐安太守。37岁时病逝。

第七子夏侯和(义权)

夏侯和,夏侯渊的第七个儿子,清辩有才论,文帝(曹丕)当相国时,夏侯和是相国左司马。后来又担任过河南尹,太常,征西将军。

钟会灭蜀反叛,当时夏侯和正出使成都,因抵制钟会有功,回朝后被封为乡侯。晋朝建立后,夏侯和因议论过立储的事,被晋武帝夺了兵权,迁任光禄勋。

夏侯渊这七个儿子,长子夏侯衡碌碌无为,三子夏侯称(18岁)、五子夏侯荣(13岁)早亡,另外四个儿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在魏国都很活跃。这四人在演义中102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被司马懿举荐登场。

懿曰:“夏侯渊有四子:长名霸,字仲权;次名威,字季权;三名惠,字稚权;四名和,字义权。霸、威二人,弓马熟娴;惠、和二人,谙知韬略:此四人常欲为父报仇。臣今保夏侯霸、夏侯威为左右先锋,夏侯惠、夏侯和为行军司马,共赞军机,以退蜀兵。”

由于四人在曹魏的活跃度以及在演义中又是一同出场,因此在有些三国游戏中也被称为“夏侯四杰”。

另注:演义中夏侯楙是夏侯渊长子,应是演义记录错误,夏侯楙实为夏侯惇之子。

如果赵云单挑吕布?

民间有个关于三国24名将的打油诗“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可知,吕布是三国当之无愧的第一,而赵云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名。如果赵云单挑吕布,谁更胜一筹呢?第一种情况:300回合内分出胜负,吕布会获胜;第二种情况:超出300回合分出胜负,赵云可能胜出,依据演义,分析如下。

第一种情况:300回合内吕布获胜

吕布是速战速决型武将,他曾在虎牢关前斩杀等将,大败公孙瓒,这时,吕布已经强弩之末了。后张飞出战,吕布还能勉强镇定,压着张飞打了五十回合。然而在关羽、刘备依次出战后,吕布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只能向最弱的刘备方向加紧进攻,逃出重围。这一战,虽然是刘关张三英站吕布,还是吕布连续作战后围殴的,有点不光彩。世人只知道事实,不可一世的吕布败了,败给了刘关张三位大英雄。虎牢关前,耀武扬威的吕布被刘关张三人合力打跑。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

濮阳城下,曹营许褚、夏侯惇等六员猛将围殴吕布,吕布寡不敌众,仓皇而逃。这说明吕布在短时间内是无敌的存在,如果遇上车轮战,他就不行了。如果在300回合内分出胜负,吕布是无敌的存在,他能斩杀三国大部分武将,包括关羽、赵云、张飞、马超、许褚等超一流猛将。

第二种情况:超出300回合,赵云可能胜出

赵云,他有一个奇异功能,即越战越勇,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战斗力。如长坂坡之战,赵云七进七出曹营,先后斩杀夏侯恩等四十五员将领。如果换成一个不耐持久战之人,估计进出曹营两三次就筋疲力尽了。在这儿,赵云不但多次进出曹营,还先后救出简雍、糜竺、甘夫人及小阿斗。赵云在千军万之中,能全身而退已经是奇迹,他还能救出这么多人,可知赵云武功高强。

演义中,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而赵云是第二猛将,第一和第二相差应该不多。赵云即使和吕布有差距,也不会太大。个人认为,只要赵云能扛过吕布的前300回合,他会越战越勇,缩小和吕布的差距,直到将吕布消耗得筋疲力尽。三国中,在耐力方面,应该还没有人能和赵云相提并论。

又如,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期间,七十岁高龄的赵云自告奋勇,和邓芝率领一路大军出战。他阵斩“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名将韩德一门四将。赵云七十岁了,还老当益壮,连续作战,斩杀四将,这些战绩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的耐力也不是一般人能相提并论的。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韩德见四子皆丧赵云之手,肝胆皆裂,先走入阵去。西凉兵素知赵云之名,今见其英勇如昔,谁敢交锋?赵云马到处,阵阵倒退。赵云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以上演义中描述,赵云连续作战,斩杀韩德的四个儿子,还有余力。因此,如果赵云在吕布的手下挺过300回合,战场局势可能会有逆转。本来被压着打的赵云可能会翻身做主人,反攻吕布。高手过招,除了自己的实力外,天时、地利、运气,都会影响着对决。

赵云的强大耐力作为后盾,他立于不败之地,只要被他寻找到机会,就可能战胜吕布。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变成强弩之末,力量用尽,他即使是拳王,也不如一个孩童。这个孩童可能轻易打败这个高不可攀的对手。

总结:前300回合,吕布是强于赵云的,如果在300回合内分出胜负,那一定是吕布获胜,如果两人对决超过300回合,赵云赢的概率大,他可能稳扎稳打,抓住吕布的失误,将其战败。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