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在线答题器,神武90剧情问答答案?
1、火德星君。
南方火德星君即火神汉代即有关于四方神之说:“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古时人们认为南方之神主火。经历代演变,人们逐渐将火神作为灶神奉祀。《神武90》火德星君剧情攻略: 刷好愤怒,先封凤凰。如果就一个凤凰的话就再封一个龙女,先杀蝴蝶第二回合继续封龙女杀蝴蝶,没龙女就封蝴蝶,没蝴蝶就杀龙女。等怪都控制了后就杀主,如果能放罗汉把罗汉放了,主快死的,龙女会恐怖,一定要控死。神武4电脑版手机怎么玩?
《神武4》目前尚未推出官方电脑版,但你可以通过模拟器来实现电脑版的功能。以下是具体步骤:
1. 下载安装安卓模拟器软件,比如著名的BlueStacks、NoxPlayer等。
2. 打开模拟器后,在搜索框中输入“神武4”,搜索并在模拟器里面下载和安装游戏。
3. 安装完后,打开游戏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使用模拟器进行游戏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比如会影响到你的电脑,遇到模拟器软件本身的问题也可能会导致游戏无法进行。同时,需要注意游戏账号的绑定问题,尽量使用你原来在手机上所绑定的账号。
世界上的其它地区正在发生什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被公认是我国成为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但是如果拿秦朝的疆域图和今天中国的版图相对比。秦朝的疆域也仅是今天的半壁江山。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以及辽宁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分布着东胡、扶余、肃慎等游牧渔猎部落;内蒙古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外蒙古则是匈奴人的地盘。今天的新疆地区存在楼兰、乌孙等西域诸多古国,而甘肃的河西走廊则是月氏人的部落;青海、西藏以及四川的部分地区是羌人部落;云贵地区则存在着夜郎国和古滇国;今天的岭南地区乃是百越部落杂居状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海上有三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其中的瀛洲便是今天的台湾岛,岛上的居民还处在原始部落的生活状态。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越南北部处于由古蜀国后裔建立的瓯雒国时代,越南南部则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在瓯雒国之前,越南北部只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最大的部落是文朗国,建立文朗国的鸿庞氏据说是中国神农氏的后裔。越南历史记载,文郎国从公元前2879年延续至前258年,后被瓯雒国取代。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派赵佗南征百越,基本统一了广西广东和越南北部。随着之后中原大乱,赵佗称南越王,直到汉朝才归顺。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今天的泰国、柬埔寨和老挝基本属于扶南国,当时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而缅甸那时还没有国家,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400年后,才出现骠国。当时的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一带,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人类最晚从5.5万年前就开始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岛屿出发,穿越大陆桥与浅滩抵达澳大利亚以及附近的群岛。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大洋洲还处在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直到距今1500年前,才大致形成了澳大利亚大陆土著文明以及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与波利尼西亚三大群岛文化圈。十六世纪,欧洲人发现大洋洲时,当地的土著居民尚处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他们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朝鲜半岛的北部正处于箕子朝鲜时期。周武王灭商之后,商纣王的叔叔箕子不食周粟,率领族人进入辽东。周武王为了宣扬王化,便把朝鲜半岛的北部封给箕子,定都平壤。在朝鲜半岛的中南部,当时还存在一个部落联盟,称为辰国,定都于汉江以南。汉武帝时期,发兵远征朝鲜。卫满朝鲜灭亡之后,辰国发展成为三韩部落,即辰韩、马韩和弁韩,今天韩国的国名也是源于此。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日本还处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当时的日本在各方面都非常落后,人们用树叶兽皮遮体,靠石器捕获猎物,没有自己的文字。日本在弥生时代之前是处于石器时代后期的绳文时代,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结束。弥生文化是在绳纹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大陆(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弥生文化首先出现于九州北部,并逐渐向东发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弥生时代普遍有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开始使用铜器和铁器,当时的日本与中国、朝鲜半岛交往频繁,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历史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日本的弥生时代之所以能够完成令人匪夷所思的文明跨越,正是因为中国秦始皇时期的移民涌入日本,为其带来了中国最先进的农耕文明,包括耕种技术、制陶技术。使得日本陆续出现了陶器、铁器、水田等。从此,日本人丢掉了石器,逐渐进入农业社会。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北美大陆生活着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他们过着安逸的部落生活,这里有无数个部落,无数个丛林,并没有建立国家。直到1900多年后,这片土地上才有了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外来人种建立的国家。考古研究发现,四万年前印第安人就已经到达美洲大陆,他们从西伯利亚向北迁徙,通过白令海峡到达了美洲。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属于蒙古人种的分支。公元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航行到北美,宣称发现了“新大陆”,他把当地的原住民称呼为“印地安人”,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印第安人却不喜欢这样称呼自己,他们更愿意接受“美洲原住民”这个称呼。虽然北美的印第安人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明,但是在中美洲的丛林中,却存在着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即玛雅文明。玛雅人属于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丛林文明”。玛雅人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是由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城邦组成。墨西哥的东南部、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危地马拉、伯利兹等区域,都是玛雅人的领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玛雅人正在丛林中经历他们的鼎盛时期。玛雅文明最突出的地方在数学、历法和建筑方面,但是在铜铁的使用上较为落后,属于新石器文明,玛雅人甚至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会使用“轮子”。玛雅文明中的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没有出现畜牧业。同时,玛雅人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字,即“玛雅文字”。从公元九世纪开始,玛雅文明逐渐开始衰落。在先后经历了各种天灾、鼠疫、天花等等灾难之后,族群稀落,文明远去。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远在欧洲伊比利亚(今西班牙)的一个叫汉尼拔的年轻人,被迦太基任命为西班牙殖民地的总督,开始了他的名将生涯。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海外建立的最著名城邦,核心统治区域在今天的阿尔及利亚北部。腓尼基人原本生活在今天的黎巴嫩一带,是古闪米特人的一支,自称迦南人。由于原住地土地贫瘠,不宜种植粮食,只能通过交换物品来生活,久而久之,腓尼基人便发展出了发达的工商业文明。公元前12世纪,腓尼基人在中东建立了奴隶制城邦。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人城邦进入鼎盛时期。此后,腓尼基人驾着小船开始了在地中海沿岸的殖民活动。可以说,腓尼基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殖民帝国,巅峰时期腓尼基人占据了地中海沿岸大量的土地,包括今天的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西西里岛大部以及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里群岛等地区,实力比罗马还强。迦太基是罗马称霸地中海最强劲的对手,汉尼拔在西方军事史中的地位,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孙子和吴起,但是汉尼拔拥有更大的权力,他不但是迦太基的军事统帅,而且还是行政官,可以说是文武全才。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欧洲大陆上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一个是原地中海霸主、当时地中海强权的迦太基,另外一个则是二十年前击败迦太基成为地中海强权的罗马城邦联盟。至于之前主导欧洲文明的希腊城邦,以及在世界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马其顿帝国,此时都已经是过眼云烟。当时的罗马是欧洲文明的中心,它控制的范围包括了今天的意大利半岛、希腊半岛、土耳其、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埃及,基本上环绕着地中海。而欧洲内陆以及英伦三岛还处于蛮荒时代,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凯尔特人部落、日耳曼人部落以及斯拉夫人部落。其中,生活在北欧的是日耳曼人;生活在西欧以及英伦三岛的是凯尔特人;生活在东欧的是斯拉夫人。当时,罗马人称他们为“蛮族”。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非洲北部处于托勒密王朝和迦太基王朝。其中托勒密王朝是亚历山大大帝麾下大将托勒密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亚历山大大帝和中国战国时期的秦惠文王处于同一时期。鼎盛时期,托勒密王朝统治着今天的埃及、昔兰尼、安那托利亚南部、巴勒斯坦等地区、叙利亚南部和一些地中海的岛屿,首都亚历山大港。虽然托勒密王朝不是埃及的本土王室,但是它却十分埃及化,不但承袭埃及的王位,还保留了埃及的文化。托勒密统治时期,埃及地区的文化和商业高度发达。托勒密一世亲自修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最盛时约有70万卷的藏书。亚历山大图书馆建成后,吸引了当时大量的学者前往埃及求学和研究,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等著名学者都曾前往这座图书馆从事研究。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托勒密王朝的托勒密四世刚登上王位。相比秦始皇的宏图伟略,托勒密四世简直是昏庸无能的代名词,他被宠臣左右,丢了曾经拥有的叙利亚土地,国内起义不断,动荡不安,处处透着衰败的迹象。但是秦朝二世而亡,而托勒密王朝又延续了近二百年,在埃及艳后时代被罗马的屋大维所灭。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非洲南部还是一片未曾开发的荒地。在这片荒地上,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部落,没有国家的概念,人们过着朝不保夕且又贫穷的生活。令人没想到的是,迄今为止,非洲还存在着很多的原始部落,非洲的部落竟然可以存在如此久的时间。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中东地区存在着塞琉古王国和安息帝国。塞琉古王国在我国史书中被称为“条支”,创建者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塞琉古一世。塞琉古王国是同时期希腊化国家中,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以叙利亚地区为统治中心,还包括现在的亚美尼亚。当时的塞琉古王国,正处于安条克三世统治时期。安息帝国又称帕提亚帝国,是从塞琉古帝国中独立出来的国家,建国于公元前247年,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安息帝国处于建国二十几年的阶段,正是鼎盛之时。安息帝国的开国君主是阿尔萨西一世,其主要统治区域为伊朗地区。文化方面兼容并蓄,吸收了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的诸多内容。安息帝国存续四百多年,至公元226年被萨珊王朝取代。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中亚地区还有一个斯基泰人建立的大夏国。这片土地先后被古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3年)以及塞琉古王国(公元前312年至前64年)统治过。公元前3世纪中叶,希腊-大夏国独立。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希腊-大夏国又吞并了今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大夏国的统治阶级是斯基泰人,而主体居民则是希腊殖民者的后裔。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今天俄罗斯的这片土地上还完全是一片原始状态,生活着一群未开化的野蛮人,北边是维京人,西边是斯拉夫人,东边则是匈奴人。没有文化,也没有文明可言。当时俄罗斯南部的草原地带,生活着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过着游牧部落生活。在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统治期间,黑海北岸及俄罗斯草原的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迅速。他们与希腊保持着密切的商业活动,由此造成了文化及政治的相互融合。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位于南亚的古印度正处于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1年,古印度还处于佛陀时代,史称摩揭陀王国。这一年,旃陀罗笈多在婆罗门谋士的协助下发动政变,攻占都城,废掉前国王难陀王,自立为新国王。随后发动战争统一了北印度的恒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以佛教为国教的孔雀王朝。据说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专门为皇宫饲养孔雀的家族,因此以孔雀命名其王朝。从今天来看, 孔雀王朝是古印度第一个起止年代明确可靠的历史王朝,是古印度王权神化的专制奴隶制帝国。孔雀王朝时期,古印度国力强盛,经济迅速发展,佛教迅速兴起。闻名于世的印度史诗著作《摩柯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就成书于这一时期。除了印度半岛的最南端,孔雀王朝基本统治着整个印度次大陆,在历史上也曾盛极一时。孔雀王朝的疆域要比秦朝的疆域大一半以上,国力也更加强盛,实力不容小觑。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后,孔雀王朝随即急剧衰落,勉强撑到公元前185年就彻底四分五裂了。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古印度正处于王朝衰落、行将分崩离析的黯淡阶段。秦始皇时代,在欧洲有罗马文明,非洲有埃及文明,美洲有玛雅文明,它们与中华文明一样,在推动着世界的进步。然而,由于受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以及大山、大海的阻隔,这些文明之间除了罗马和埃及因为都是环地中海,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外,几乎没有太多的交集。中华文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独立于世界的东方。直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发现从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可以通向一个未知的世界。从此,诞生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才开始正式交流。有人曾问,如果给秦始皇一个地球仪,告诉他秦国所在的位置,他会不会继续去征服世界。我认为秦始皇应该不会继续远征扩张,首先是经过数百年的东征西战,秦朝的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其次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对外扩张的基因,秦始皇发动的灭国战争,仅仅是要统一天下,完成周天子所不能完成的任务。除了荡寇志之外还有灭了梁山的小说推荐吗?
除了《荡寇志》而外,一共有两部灭了梁山的书。一部是《征四寇》,一部是《残水浒》。这两《水浒传》续书,都是从梁山好汉排座次写起,直到最后梁山分崩离析,各奔东西。
《征四寇》中梁山实际上被灭掉了《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庞杂,繁本、简本两大体系中,以繁本流传为主。繁本中,又可细分出各种刊本,其中,容与堂本、贯华堂本逐渐成为现代通行本最主要的底本。这两大底本到现在,也是经过了不断的删改,甚至有可能同时被“腰斩”。
容与堂本第七十一回故事便被篡改,排座次后的“菊花之会”大概民国以前的版本是没有的,此后的故事便是续书《征四寇》。而“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出自何人之手,现在也难以考证了,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征四寇》的故事不是出自施耐庵的手笔。
所谓“征四寇”,指的是梁山好汉受招安后,佂辽、剿田虎、王庆、灭方腊的事迹。其中,剿田虎与王庆,已经考定是明代中晚期塞进去的,早一些的续书只有佂辽河灭方腊。但是,若是施耐庵的原著,这两段故事应当颠倒一下顺序,先打方腊,再佂辽国。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基本遵循历史,至少其蓝本是《大宋宣和遗事》。在史籍中,童贯率兵先拿下了方腊,这是宣和三年的事情。联金灭辽,童贯挥师北上,然后借金兵之力攻取幽州,则是在宣和七年的时候。百回本容与堂本《水浒传》是先佂辽,再打方腊,应当不是施耐庵所为。
这部续书在清代时凑齐,被统一命名为《征四寇》。书中梁山好汉结局,是当代读者最为认可的,一百单八将阵亡的阵亡,出家的出家,病死的病死,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宋江、卢俊义、李逵被奸臣害死,吴用、花荣双双上吊,追随宋江而去。其他好汉的结局也交代得比较清楚,柴进、李应等人老死林泉,李俊、童威、童猛等人海外称王。朱仝、呼延灼参加了抗金官军,只有燕青一人飘然不知所踪。
故事结局令人唏嘘,梁山泊等于被灭掉了。
《残水浒》接续金圣叹腰斩本金圣叹把《水浒传》从第七十一回处一刀斩掉,把“引首”与第一回做成了“楔子”,把第二回至第七十一回做第一回至第七十回,这就是所谓的七十回本《水浒传》。金圣叹不仅腰斩了《水浒传》,还自己编了一个卢俊义惊恶梦的故事,草草结束了《水浒传》全书。于是,一些文人根据这个恶梦,为《水浒传》续狗尾。
除了《荡寇志》外,还有一部灭梁山的《残水浒》,其作者是近代小说家程善之(1880-1942)。这部书写成之后,一直没有流传开,直到1993年才被国内的报刊连载,与读者见面。但是,因其内容格调也不甚高古,读者群并不广泛。
《残水浒》总共只有十四回,与前七十回合计,才八十六回书。与《荡寇志》一样,开头(第七十一回)写卢俊义从恶梦中惊醒,然后展开想象,编造了梁山好汉的结局。
不过,这部书与《荡寇志》完全不同,没有“无端生出陈希真诸人(《残水浒》小引)”,而是让“百八人之性情品格,活跃纸上。”。也就是说,《残水浒》写的是梁山内部的事情。卢俊义从梦中醒来后,梁山泊便开始内部倾轧,最终在朝廷官军的进攻下,分崩离析。
《残水浒》确实也很“残”,虎头蛇尾的,宋江等人的结局根本就没有讲,全书无疾而终。
《残水浒》的最后一回第八十六回是《残水浒》的终局,略讲一讲故事的梗概,与列位看官分享。这回书的回目是“离山超海不改野火,出死入生方知罪过”,大致情节是:
栾廷玉、扈成等率官军攻打梁山,宋江烧了忠义堂,趁着烟火之势,换了衣服,乘船从乱军中脱去。宋江脱去官军监督后,去哪儿呢?有人建议回旧时山寨,宋江说旧时梁山有很多朝廷官员相投,没有他们,我们如何抵挡得了现在种师道、王进、栾廷玉他们,回去就等于束手就擒。
梁山回不去,宋江说,皇甫端在女真(指金国)那边,倒不如渡过黄河投女真去。等到女真进攻中原,也弄个一官半职。于是,宋江率领一干总共三十六人乘船北上。没想到遇到风浪,这伙人来到了海州。
海州城下,宋江等人全伙被张叔夜擒获。宋江等人在州府大牢中很老实,甘心服罪,没有受到酷刑,只是等候行刑。
这一天,关胜到了。梁山总共一百单八将,在宋江火烧忠义堂之前,吴用等人纷纷弃他而去,关胜也与朝廷降将们离开了梁山,投了朝廷,被封为熙河路统制。关胜见到宋江后,告诉宋江“恭喜哥哥,朝廷改元大赦,大众可以望免罪了!”
关胜传完消息便飘然而去,宋江目送关胜离去后,回过头来,早瞥见三十几对眼珠,一颗颗冒着无限杀气,齐齐向身上射来。宋江坐在杀气之中,不言不语,缩着头,静候赦书。
全书到此便戛然而止。程善之说:“后事不必说明更好。”大概自己都写不下去了,根本就不顾及《水浒传》的伏笔,也弃金圣叹于不顾,仓皇收场了。
不过,在关胜见宋江时,有一番对话,便是这部《残水浒》的主题思想。
《残水浒》写梁山自相残杀宋江之所以能够得到朝廷赦免,是梁山的四十一名朝廷降将一起保举宋江等三十六人,他们担保宋江等人从此悔过,决不为非。如其再犯,甘当同罪。
宋江看了关胜给他的保举人名单,却只不见吴用、林冲的名字。便问关胜是怎么回事。关胜说,这两个人不愿意给宋江担保,因为担保了宋江便对不起晁盖。意思是说,晁盖是宋江谋杀的。
宋江叫屈道:“这真是冤枉,晁天王中箭时,我又不在场,这是史文恭射的,于我何干?”关胜见宋江尤自抵赖,反驳道:
据林冲哥哥说:后来捉住史文恭,曾经留意检点,他壶里的箭,没有一枝刻过名字的。而且刻字的箭,和史文恭所佩的弓.也长短不配。事后有一天,两个小校打架,一个说你是放冷箭害晁天王的,我要报仇;那个说诬陷。告到你哥哥面前,你亲自拔剑,把两人齐斩了。吴军师说你怎地如此暴躁,你叫吴军师不用再提。
《残水浒》这样写,毫无道理,曾头市晁盖中的那一箭,到底是谁射的,施耐庵并没有明写。如果按照文本来读,也不是《残水浒》说的那样,是小校放的冷箭。何况,晁盖所中之箭原本就没有毒,其中大有蹊跷。
秋风先生(程善之)大概是按照金圣叹的思路,认定宋江谋杀晁盖,但于文本并没有下太大的功夫,便来续书了。
这段对话,便是《残水浒》的主题思想,
《残水浒》甚至比《荡寇志》还恶劣全书是按照金圣叹“恶宋江”的思路来编写的,所以,尽力丑化宋江。宋江要投降朝廷,绝大多数人反对,很是不得人心。这也是金圣叹非常痛恨宋江的原因所在,程善之继承其衣钵,说梁山因为宋江要招安便自相攻击,宋江也因此众叛亲离。
于是,梁山分成几个派别,朝廷降将大多数归顺了朝廷。林冲、鲁智深、武松、史进、曹正、施恩、焦挺等人投奔了老种经略相公。程小姐为父报仇杀了董平,扈三娘手刃李逵,秦明得知妻子死亡真相与花荣反目,柴进与宋江成仇,带着石勇回了乡下。段景住要投奔金国做汉奸,被关胜一刀劈死。等等,……梁山好汉的死法不亚于《荡寇志》,奇葩得很。
第七十一回,卢俊义从梦中醒来,吴用给他圆梦,告诉他,下场与李固贾氏一样,恶梦会变成现实。这两人早早的打算归顺朝廷,最终也达成了愿望。
这样写法,简直比《荡寇志》还恶劣。虽然俞万春反水浒,但多少还有点尊重梁山好汉,这伙人的忠义还在,危难之际没有象《残水浒》那样各怀鬼胎,相互撕咬。
《残水浒》最坏的地方是把宋江写成了投敌叛国分子,试图投靠女真,因为遭遇风浪而没有去成。误打误撞到了海州,被张叔夜一举擒获。
历史上的梁山好汉并不是这样的,宋江等三十六人按照晁盖的遗愿,前往泰岳烧香。从此,十八双好汉离开水泊,四处出击,到海州时遭遇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烧,副将被擒,宋江无奈之下,选择全伙投降。这宋江以及梁山好汉的义气,施耐庵的书若不被腰斩,肯定不会像《残水浒》那样写。
后来,李若水说“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江等人得到了宋徽宗的赦免,加入到朝廷官军之中,先打方腊,再佂辽国。靖康元年时,追随童贯在镇江拥宋徽宗复辟而死于靖康之难前的“二龙戏水(九天玄女预示)”。
金圣叹不满宋江招安,但他只恶宋江一人,没有大肆恶意污蔑梁山所有好汉。忍无可忍之下,腰斩了《水浒传》。俞万春则不仅不赞同招安,而且不准许宋江及梁山好汉通过招安洗白身份,不准许宣扬招安而让梁山好汉一个个惨死。
《残水浒》拼凑了十四回书,不仅灭了梁山,也灭了《水浒传》,灭了读者心目中的梁山好汉。其恶意比《荡寇志》更甚。
文臣和武将哪个对历史进程起的作用更大?
答题前,先说个观点。三囯时,中囯还没有文武分道。所以,并没有文臣与武将的分界线概念。凡能为臣的,基本全能,能文能武。
故而,只能说,三囯人物,哪个对历史进程起的作用更大。
而历史进程,本就是由众多人物驱动而形成事件的,正所谓,人民创造历史。
要说谁起的作用更大,这事真不好说。因为,都是相互作用,缺了谁,都有可能改变历史进程。
比如,决定历史走向的官渡之战。曹操连夜突袭乌巢,烧了袁绍大军的粮草辎重屯集地,使得袁军全面溃败。那么,是做出突袭决定的曹操作用大,还是连夜奔袭,蹈白刃、冒矢石,拼死攻击的五千士卒作用大?
(1)若无曹操决断,任兵卒再精锐勇武,也会抓不住战机,从而坐等败亡。
(2)若兵卒不精,将吏临阵不奋勇。那么,任曹操神机妙算,兵法如神,又岂不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仍要一败涂地?
所以,真难以定论!
而就三囯人物对历史进程起的作用。将天下三分的曹、孙、刘三家,自然是有定鼎作用的。
曹操与孙坚父子,刘备等,就不说了。
这儿举几个,对改变历史进程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1)王允不赦免凉州军,与贾诩说李傕郭汜四将当王允收服吕布,诛杀董卓时,三囯诸侯割据之态,尚未真正形成。
刘备还是个寄人篱下的县令(三囯时代的郡县令、守,都是可以为将的,所以,那时没有文武之分的)。
曹操也尚未完全自立,仍依附于袁绍名下。
董卓一死,作为天下骁锐的凉州军团,各级将军人人震恐,纷纷上表向朝廷请罪。
那会儿,若王允赦免了凉州诸将,并收之为朝廷爪牙。再发明诏,征天下能吏,就如曹刘般,还没有成为枭雄的人杰,进京辅助皇帝。那么,历史会否不一样?
然而,王允没这样做,他怒斥凉州军派来的请罪使者,并宣称,要将之全体诛杀。
凉州精兵,尽握于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四将之手。朝廷不赦,四人大惊。然后四人恐惧之下,欲解散部队,弃军各自潜逃回乡。由此可见,朝廷威仪仍很强。
而时任军中校尉的贾诩急了,因为他也在诛杀名单上。
于是,贾诩劝说四将曰:公等各拥强兵,若弃军而逃,便犹如猛虎失爪牙。他日,一乡中亭长,就可将公等缚之下狱。今朝廷不下明诏,就杀董太师,属于乱命,我正可以此为由,兴师问罪。
四将一听,大有道理,顿时茅塞顿开。于是,聚兵攻长安,击败吕布,杀王允。
从此后,朝廷最后一丝威仪,荡然无存。汉室彻底的一蹶不振了,也拉开了三囯的大幕。
程昱劝曹操陈宫等趁曹操伐徐州时,勾连吕布,袭取兖州。曹操与吕布交战,数次大战,不利。又值饥荒,军中缺粮。
于是,曹操起了前去彻底投靠袁绍的念头,并将把妻儿先行送往河北。
程昱得知后,力谏曹操,制止了这事。否则,这三囯史,是否会改写?
【程昱劝谏原文】
程昱问太祖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
太祖曰:“然。”
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太祖乃止。
若无程昱力谏,曹操这一回,就真的由依附袁绍名下,正式变成袁绍的部属了。如此,主臣名份一旦正式确立,那就再自立就难了。因为在汉代,背主之名,可是很要命的。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这事就不详述了。从此后,诸葛亮出现,使得本如流寇一样四海飘蓬、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变成了一个凡事皆有步骤、计划、策略的,有条不紊的军事政治家。
满宠沉白马立誓,死守樊城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当于禁的大军覆灭后,曹仁觉得顶不住了,准备弃樊城而逃。
而当曹仁正欲弃城时,战前奉命来助曹仁的奋威将军、汝南太守满宠,坚决制止住了曹仁的撤退计划。并为其分说利害,以坚其志。
满宠谓曹仁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別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为国家有也。君宜待之!
于是,曹仁决定固守樊城,与城共存亡。
而军中士气低迷。满宠召集军士,自沉白马,立誓,以示将与众人死战不退。于是,众人振奋,有了坚守之心。
由此可知,如果无满宠,樊城则必失。樊城失了,那襄阳也不保了。
那么,东吴也不一定敢袭荆州了。而且,就算荆州遇袭,关羽据襄樊之地,仍有可为,至少不会穷途末路了。那样的话,历史走向,岂非又不一样了?
满宠这人,演义中只是昙花一现。连环画中也是个文人形象。历史上却半生在做着将军,大半辈子,都在魏国的南方边境领军驻守。